?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傅雷的大兒子傅聰,三四歲時就愛聽古典音樂。“不管他將來學哪一科,能有一個藝術園地耕種,他一輩子受用不盡”,存著這種心,傅雷在傅聰四年級(七歲半)時,送他去學鋼琴,并親自編選教材,在家教授其文化課。后傅聰留學海外,傅雷便將囑托和關心密密匝匝地寫進信里,用一個父親的深情和人生經驗,幫遠在千里之外的兒子“解決一些或大或小的煩惱”。有時候一封信要寫好幾天,長達數萬字。1981年8月,三聯書店初版了這些書信整理后的結集《傅雷家書》,多年來暢銷不衰。 今年,三聯書店推出《傅雷書信選(增訂本)》,其中第一部分“給孩子的信”,便是“家書”基礎上的選編。在這些信中,傅雷以純粹的藝術之心和父親之心,傾盡所能給兒子講述音樂的真諦,講述做人做事應取的態(tài)度:他告訴即將進行比賽的兒子,如何進行心理調適,消除緊張,如何合理安排時間,爭取最好的結果;提醒年輕的兒子為人要謙和,說話要謹慎,一定是“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兒子談戀愛了,連忙告訴他不要“忘卻對學問的忠誠”;兒子結婚了,趕緊將自己的理財方法和生活經驗傾囊相授,因為人生也是一門“極不容易的藝術”,“生活要過得體面而省儉,要小心而勿小氣,慷慨而勿易于上當,享受生活樂趣,但切勿為滿足一時欲望而過分奢侈”。 據說,傅雷是一位極其嚴厲的父親,可是,在信中,這位父親是怎樣的柔情甚至有時脆弱啊——當許久得不到兒子的回信時,他的焦急和擔憂比之自己的夫人有過之而無不及……以上這些,構成了本書的第一部分“給孩子的信”。 第二部分是傅雷“給朋友的信”,展現了傅雷“父親”之外,作為朋友、作為同事的真誠和熱忱。這些信中所談,仍舊離不開藝術和人生——與劉抗感慨在龍門石窟工作的苦樂,為摯交張弦的故去而“泫涕,不知所云”,幫黃賓虹辦書畫展,“畫會雜務,悉心以赴”,堅持只做黨外“肯說話的傻子”,因為“簡簡單單做個‘人民’,有時倒反能發(fā)揮一些力量”……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寫給朋友的信里,有許多也是在談論兒子傅聰,比如給傅聰的岳父、波蘭著名音樂家梅紐因的信,給傅聰的鋼琴老師杰維茨基的信,給好友成家和、成家榴的信以及給夏衍的信等等。這些信與“給孩子的信”對照看,無疑更豐富了本書的主體:一個苦心孤詣用心良苦的父親、一個永遠“不忘祖國之榮譽,不忘藝術之良知”的藝術家——他的深情,他的真誠,他“對人對己、對工作對生活,都一絲不茍,認真嚴謹”的生命態(tài)度。
真了解西方的東方人,真了解東方的西方人,不是沒有,只是稀如星鳳。對自己的文化遺產徹底消化的人,文化遺產決不會變成包袱,反而養(yǎng)成一種無所不包的胸襟。 最近一信使我看了多么興奮,不知你是否想象得到?真誠而努力的藝術家每隔幾年必然會經過一次脫胎換骨,達到一個新的高峰。能夠從純粹的感覺(sensation)轉化到觀念(idea)當然是邁進一大步,這一步也不是每個藝術家所能辦到的,因為同各人的性情氣質有關。不過到了觀念世界也該提防一個pitfall[陷阱]:在精神上能跟蹤你的人越來越少的時候,難免鉆牛角尖,走上太抽象的路,和群眾脫離。嘩眾取寵(就是一味用新奇唬人)和取媚庸俗固然都要不得,太沉醉于自己理想也有它的危險。我這話不大說得清楚,只是具體的例子也可以作為我們的警戒。李赫特某些演奏某些理解很能說明問題。歸根結蒂,仍然是“出”和“入”的老話。高遠絕俗而不失人間性人情味,才不會叫人感到cold[冷漠]。像你說的“一切都遠了,同時一切也都近了”,正是莫扎特晚年和舒伯特的作品達到的境界。古往今來的最優(yōu)秀的中國人多半是這個氣息,盡管sublime[崇高],可不是mystic[神秘](西方式的);盡管超脫,仍是warm,intimate,human[溫馨,親切,有人情味]到極點!你不但深切了解這些,你的性格也有這種傾向,那就是你的藝術的safeguard[保障]?;旧衔覍δ愕男判氖冀K如一,以上有些話不過是隨便提到,作為“聞者足戒”的提示罷了。 我和媽媽特別高興的是你身體居然不搖擺了:這不僅是給聽眾的印象問題,也是一個對待藝術的態(tài)度,掌握自己的感情,控制表現,能入能出的問題,也具體證明你能化為一個idea[意念],而超過了被音樂帶著跑,變得不由自主的階段。只有感情凈化,人格升華,從dramatic[起伏激越]進到contemplative[凝神沉思]的時候,才能做到。可見這樣一個細節(jié)也不是單靠注意所能解決的,修養(yǎng)到家了,自會迎刃而解。(胸中的感受不能完全在手上表達出來,自然會身體搖擺,好像無意識的要“手舞足蹈”的幫助表達。我這個分析你說對不對?) 相形之下,我卻是愈來愈不行了。也說不出是退步呢,還是本來能力有限,以前對自己的缺點不像現在這樣感覺清楚。越是對原作體會深刻,越是欣賞原文的美妙,越覺得心長力絀,越覺得譯文遠遠的傳達不出原作的神韻。返工的次數愈來愈多,時間也花得愈來愈多,結果卻總是不滿意。時時刻刻看到自己的limit[局限],運用腦子的limit,措辭造句的limit,先天的limit——例如句子的轉彎抹角太生硬,色彩單調,說理強而描繪弱,處處都和我性格的缺陷與偏差有關。自然,我并不因此灰心,照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過要心情愉快也很難了。工作有成績才是最大的快樂:這一點你我都一樣。 另外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西方人的思想方式同我們距離太大了。不做翻譯工作的人恐怕不會體會到這么深切。他們刻畫心理和描寫感情的時候,有些曲折和細膩的地方,復雜繁瑣,簡直與我們格格不入。我們對人生瑣事往往有許多是認為不值一提而省略的,有許多只是羅列事實而不加分析的;如果要寫情就用詩人的態(tài)度來寫;西方作家卻多半用科學家的態(tài)度,歷史學家的態(tài)度(特別巴爾扎克),像解剖昆蟲一般。譯的人固然懂得了,也感覺到它的特色,妙處,可是要叫思想方式完全不一樣的讀者領會就難了。思想方式反映整個的人生觀,宇宙觀,和幾千年文化的發(fā)展,怎能一下子就能和另一民族的思想溝通呢?你很幸運,音樂不像語言的局限性那么大,你還是用音符表達前人的音符,不是用另一種語言文字,另一種邏輯。 真了解西方的東方人,真了解東方的西方人,不是沒有,只是稀如星鳳。對自己的文化遺產徹底消化的人,文化遺產決不會變成包袱,反而養(yǎng)成一種無所不包的胸襟,既明白本民族的長處短處,也明白別的民族的長處短處,進一步會截長補短,吸收新鮮的養(yǎng)料。任何孤獨都不怕,只怕文化的孤獨,精神思想的孤獨。你前信所謂孤獨,大概也是指這一點吧? ▲ 傅聰與父親研談詩詞(1956年夏) 盡管我們隔得這么遠,彼此的心始終在一起,我從來不覺得和你有什么精神上的隔閡。父子兩代之間能如此也不容易:我為此很快慰。
我們的道德主張并不像西方的那么“拘謹”,而是一種非常廣義的看法,相信人生中應誠實不欺。我們深信,人應該為了善、為了榮譽、為了公理而為善,而不是為了懼怕永恒的懲罰,也不是為了求取永恒的福祉。 一個人(尤其在西方)一旦沒有宗教信仰,道德規(guī)范就自動成為生活中唯一的圭臬。大多數歐洲人看到中國人沒有宗教(以基督教的眼光來看),而世世代代以來均能維系一個有條有理,太平文明的社會,就大感驚異,秘密在于這世上除了中國人,再沒有其他民族是這樣自小受健全的道德教訓長大的。你也許已在聰的為人方面看到這一點,我們的道德主張并不像西方的那么“拘謹”,而是一種非常廣義的看法,相信人生中應誠實不欺,不論物質方面或精神方面,均不計報酬,像基督徒似的冀求一個天堂。我們深信,人應該為了善、為了榮譽、為了公理而為善,而不是為了懼怕永恒的懲罰,也不是為了求取永恒的福祉。在這一意義上,中國人是文明世界中真正樂觀的民族。在中國,一個真正受過良好教養(yǎng)和我們最佳傳統(tǒng)與文化熏陶的人,在不知不覺中自然會不逐名利,不慕虛榮,滿足于一種莊嚴崇高,但物質上相當清貧的生活。這種態(tài)度,你認為是不是很理想很美妙? 親愛的孩子,有沒有想過我在E-No.17信中所引用的孟德斯鳩的名言:“樹人如樹木,若非善加栽培,必難欣欣向榮”?假如你想聽取孟德斯鳩的忠言,成為一棵“枝葉茂盛”的植物,那末這是開始自我修養(yǎng)的時候了。開始時也許在聰忙于演出的日子,你可以有閑暇讀些正經書,我建議你在今夏看這兩本書:丹納的《藝術哲學》和Etiemble[埃蒂昂勃勒]的《新西游記》(這本書我有兩冊,是作者送的,我會立即寄一本給你)。讀第一本書可使你對藝術及一般文化歷史有所認識,第二本可促進你對現代中國的了解。 如果你可以在舊書店里找到一本羅素的《幸福之路》,也請用心閱讀,這本書雖然是三十年前寫的,可是因為書中充滿智慧及富有哲理的話很多,這些話永遠不會過時,所以對今日的讀者,仍然有所裨益。希望你也能念完《約翰·克利斯朵夫》。像你這樣一位年輕的家庭主婦要繼續(xù)上進,終身堅持自我教育,是十分困難的,我可以想象得出你有多忙,可是這件事是值得去努力爭取的。媽媽快四十九歲了,仍然“掙扎”著每天要學習一些新東西(學習英語)。我有沒有告訴過你,勃隆斯丹太太跟一般中產階級的家庭主婦一樣忙,可是她仍然每天堅持練琴(每日只練一小時至一小時半,可是日久見功),還能演奏及上電臺播音。這種勇氣與意志的確叫人激賞,幾乎可說是英雄行徑!
理想的平和恬靜乃是微波蕩漾,有矛盾而不太尖銳,而且隨時能解決的那種精神修養(yǎng),可決非一泓死水:一泓死水有什么可羨呢? 人沒有苦悶,沒有矛盾,就不會進步。有矛盾才會逼你解決矛盾,解決一次矛盾即往前邁進一步。到晚年矛盾減少,即是生命將要告終的表現。沒有矛盾的一片恬靜只是一個崇高的理想,真正實現的話并不是一個好現象。憑了修養(yǎng)的功夫所能達到的和平恬靜只是極短暫的,比如浪潮的尖峰,一剎那就要過去的?;蛘呃硐氲钠胶吞耢o乃是微波蕩漾,有矛盾而不太尖銳,而且隨時能解決的那種精神修養(yǎng),可決非一泓死水:一泓死水有什么可羨呢?我覺得倘若苦悶而不致陷入悲觀厭世,有矛盾而能解決(至少在理論上認識上得到一個總結),那末苦悶與矛盾并不可怕。所要避免的乃是因苦悶而導致身心失常,或者玩世不恭,變作游戲人生的態(tài)度。從另一角度看,最傷人的(對己對人,對小我與集體都有害的)乃是由passion[激情]出發(fā)的苦悶與矛盾,例如熱衷名利而得不到名利的人,懷著野心而明明不能實現的人,經常忌妒別人、仇恨別人的人,那一類苦悶便是與己與人都有大害的。凡是從自卑感自溺狂等等來的苦悶對社會都是不利的,對自己也是致命傷。反之,倘是憂時憂國,不是為小我打算而是為了社會福利、人類前途而感到的苦悶,因為出發(fā)點是正義,是理想,是熱愛,所以即有矛盾,對己對人都無害處,倒反能逼自己做出一些小小的貢獻來。但此種苦悶也須用智慧來解決,至少在苦悶的時間不能忘了明哲的教訓,才不至于轉到悲觀絕望,用灰色眼鏡看事物,才能保持健康的心情繼續(xù)在人生中奮斗——而唯有如此,自己的小我苦悶才能轉化為一種活潑潑的力量而不僅僅成為憤世嫉俗的消極因素;因為憤世嫉俗并不能解決矛盾,也就不能使自己往前邁進一步。由此得出一個結論,我們不怕經常苦悶,經常矛盾,但必須不讓這苦悶與矛盾妨礙我們愉快的心情。 ▲ 1956年,傅雷和傅聰在一起切磋琴藝
我最討厭有些專家,除了他本身學科以外,一竅不通,更談不到闊大的胸襟,高遠的理想。也有科學家在實際生活中毫不科學;也有文學家藝術家骨子里俗不可耐。 讀八月二十五日信,覺得我和你的教育主張頗有差別。 第一,我認為教育當以人格為主,知識其次。孩子品德高尚,為人正直;學問欠缺一些沒有關系。第二,民族觀念是立身處世的根本,只有真正的民族主義者才是真有骨氣的人,而不是狹隘的國家主義者或沙文主義者,也不會變做盲目崇外主義者。只有真正懂得,而且能欣賞、熱愛本國傳統(tǒng)的道德、人生觀、文化、藝術的特點,才能真正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而棄其糟粕。第三,求學的目的應該是“化”,而不是死吞知識,變成字典或書架。我最討厭有些專家,除了他本身學科以外,一竅不通,更談不到闊大的胸襟,高遠的理想。也有科學家在實際生活中毫不科學;也有文學家藝術家骨子里俗不可耐。這都是讀書不化,知識是知識,我是我,兩不相關之故。第四,在具體的學習方面,我一向不大重視學校的分數,分數同真正的成績往往不一致。學校的高材生,年年名列前茅,在社會上混了一二年而默默無聞的人,不知有多少! 反之,真正杰出之士倒在求學時期平平常常,并不出色。為什么?因為得高分的多半是死讀書的機械頭腦,而有獨立思考的人常常不肯,也不屑隨波逐流,在一般的標準上與人爭長短??傊笾饕钦J識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客觀世界包括上下古今的歷史和千百年人類累積下來的經驗,以及物質的空間;主觀世界是指自我的精神領域和內心活動。這兩種認識的基礎都在于養(yǎng)成一個客觀冷靜的頭腦、嚴密的邏輯、敏銳的感覺和正確的判斷。再從大處遠處看,青年時代僅僅是人生的一個階段,智、愚、賢、不肖的程度還有待以后的發(fā)展。年輕時絕頂聰明的,不一定將來就成大器,所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年輕時不大出色的,也不一定一輩子沒出息,所謂“大器晚成”的例子多的是。所以便是孩子念完了中學大學,做了幾年事,不論成績如何,也不能以成敗去衡量,一時的利害得失如何能斷定一生呢?你讀過卓別林的自傳沒有?以他十九歲前的情形(包括他的家世、教育、才具)來說,誰敢預言他是二十世紀最了不起的藝術家之一呢?因為來信提到咪咪的考試成績,不知不覺引起我許多感想,也是我?guī)资陙斫洺K妓鞯慕Y果,寫出來給老友做一個參考。 *文章節(jié)選自《傅雷書信選(增訂本)》(三聯書店2016年9月刊行)。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與微信后臺聯系。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6-9 ISBN:9787108057372 定價:42.00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購買) 分“給孩子的信”和“給朋友的信”兩部分——前者選自《傅雷家書》,與讀者分享關于人生的思考、關于為人處事的原則、關于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等等,后者展現了傅雷“父親”之外,作為朋友、作為同事的真誠和熱忱。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寫給朋友的信里,有許多也是在談論兒子傅聰,比如給傅聰的岳父、波蘭著名音樂家梅紐因的信,給傅聰的鋼琴老師杰維茨基的信,給好友成家和、成家榴的信以及給夏衍的信等等。這些信與“給孩子的信”對照看,無疑更豐富了本書的主體:一個苦心孤詣用心良苦的父親、一個永遠“不忘祖國之榮譽,不忘藝術之良知”的藝術家。
傅雷書信選 (增訂本) 傅雷著 傅敏編 傅雷談藝錄 (增訂本) 傅雷著 傅敏編 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 傅雷著(即出) 藝術哲學 [法]丹納著 傅雷譯(即出) 傅譯傳記五種 [法]羅曼·羅蘭等著 傅雷譯(即出) 人生五大問題(附《戀愛與犧牲》)[法]莫羅阿著 傅雷譯(即出) 「近期專題」三聯書訊 | 2016年10月 這些留存于歷史長河中的生命,這些掙扎于現實生活里的生命……一起構成了大時代里的個體生命史?!X理群《漂泊的家園》 希拉里能帶著滿身的政治傷痕問鼎白宮嗎? 文 | [英]詹姆斯·博伊斯 與政治糾纏了一生,希拉里·克林頓如今走到了偉大的門檻前。 萬變:李零考古藝術史文集 | 新書 藝術——歸攏一句話,新則新矣,萬變不離其宗。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長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和友人交流,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回復好文,閱讀更多專題文章 ▲回復聽課,了解書店里的大學公開課 ▼想讀《傅雷書信選》,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