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抱怨現(xiàn)在過年越來越?jīng)]年味了 那是因為你的生活缺乏儀式感 許多過年習(xí)俗都被你舍棄了 重拾這些過年習(xí)俗 才能體會到濃濃的年味 發(fā)現(xiàn)菌為你列了一份清單 當(dāng)你做完這些事 就到大年夜了 時間:臘月開始 進入臘月,上海人就要開始準(zhǔn)備腌臘肉了。外面買的總是沒有自家做的香。咸肉、香腸......陽臺上上都被掛滿了,能吃上小半年呢。 時間:年前兩周 花生、瓜子、糖果、水果,這些都是過年必備的。第一食品商店、城隍廟、各大新春年展、還有很多老字號的商鋪,都是上海人掃年貨地方。買齊全了,才能過一個豐盛的年。 時間:年前兩周 小時候盼望過年,除了能吃上平時吃不到的美味,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能穿上新衣。現(xiàn)在的人雖然新衣服隨時都能買,但是過年了總要有新氣象,出門給自己和家人買身新衣,辭舊迎新,以嶄新的姿態(tài)迎接新年。 時間:臘月廿四(1月21日) 祭灶神又稱送灶神,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shè)有'灶王爺'神位。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晚上祭。到了祭灶神這天,人們以舊燈糊上紅紙掛在灶龕兩旁,并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紅紙對聯(lián)。入夜,供桌上擺著一造形特制的圓形麥芽糖。 但上海人如今仍保持祭灶習(xí)俗的已不多,只是在食物上還保留著祭灶的影子,祭灶日這天的傳統(tǒng)食物是粽子糖、麥芽糖和糯米團子,又甜又粘的“糖衣炮彈”,讓灶王爺只說好話。 此外,上海地區(qū)的祭灶食物還和方言諧音有關(guān)。比如,臘月二十四習(xí)慣吃地栗(也叫荸薺、馬蹄),上海話里“地”和“甜”同音,故地栗諧音代表甜,讓灶王爺多說好話;茨菰(也作“慈菇”)的“茨”在滬語里和“是”同音,因此茨菰也是上海人祭灶時的傳統(tǒng)食物,希望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只會說“是是是”。 時間:臘月廿五(1月22日) 上海人在臘月二十四祭灶后,二十五就迎來了大掃除,掃去舊年灰塵以迎接新年。用長柄掃帚撣掉屋頂四角及墻上灰塵、蛛網(wǎng),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干凈徹底的衛(wèi)生大掃除,稱“撣檐塵”。因“塵”與“陳”在上海話中諧音,故又叫“撣陳”,寓意著撣除“晦氣”。 時間:臘月廿五(1月22日) 城隍神是古代漢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只之一。臘月廿五上海人要祭城隍,這是春節(jié)前的重大活動之一。另外歷史上每逢農(nóng)歷二月二十一都要舉行隆重的“祭城隍”大典,已成為上海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 時間:正月之前 正月里不剃頭,這是老上海人的習(xí)俗。與北方所不同的是,上海人并沒有“正月剃頭死舅舅”的講法。但是愛美的上海人依然會趕在新年到來之前,去理發(fā)店剪個頭發(fā),做做造型,新的一年從“頭”開始! 時間:臘月廿九(1月26日) 上海等江南一帶的“小年”通常是指大年夜的前一天,也就是除夕的前一夜。其實并不是咱們上?!肮帧保巧虾_@個才是最傳統(tǒng)的。小年夜這一天,上海人通常家置酒宴,合家團圓,意為吃“小年夜飯”,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 時間:臘月三十(1月27日) 大年夜也就是除夕啦,貼上喜慶的春聯(lián),吃頓熱熱鬧鬧的團圓飯,是上海人一年中最期盼的?,F(xiàn)在很多人都喜歡在外面酒店吃年夜飯,肉圓、蛋餃?zhǔn)潜夭豢缮俚?,象征著團圓和招財進寶。還要吃些芋頭,上海人有諺語說是:“除夕吃芋頭,一年四季不犯愁?!憋埡螅荒苤v“吃完了”,要講“吃好了”。 時間:臘月三十(1月27日) 除夕夜緊接新年,所以許多家庭長者,在年夜飯后,不去就寢,圍爐守歲。也是邊說邊笑,邊吃雜食。到子夜時,有一些人還會往龍華寺爭敲新年鐘、燒“頭香”。 時間:大年夜或年初一 對于孩子們來說,最開心的事情莫過于收壓歲錢了,除夕晚上或大年初一,家長們都會給孩子壓歲錢。因為人們認(rèn)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qū)邪,幫助小孩平安過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時間:大年初一(1月28日) 正月初一,開門大吉,家長帶領(lǐng)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這個時候新的一年真正開始,大家互相祝賀,如果晚于正月初十就屬于晚年了,這個時候新年的喜慶氣息已經(jīng)淡去,但是民間有諺語:“有心拜年十五不晚?!?/span> 時間:大年初一(1月28日)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湯圓、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湯圓的餡子也有多種,黑洋酥、豆沙、豬肉糜,最受歡迎的是黑洋酥,其實就是黑芝麻打成粉狀,然后加豬油相拌,這大概和上海人受蘇州影響大,口味歡喜甜咪咪的緣故。老字號的手工湯圓更加受上海人喜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