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看病,從中國到了美國,除了語言是最直接的不同之外,病人還需要面對兩個國家的文化差異。所謂入境隨俗,在赴美之后,了解一些基本的美式禮儀是必要的,避免在就醫(yī)過程中,做出不合宜的舉動,造成不必要的誤會,使自己或對方尷尬。畢竟我們追求更加好的就醫(yī)體驗。 圈圈今天就總結了幾個和美國文化沖突較大的中國式就醫(yī)習慣,你要不要對號入座自查一下? 習慣一:“逮”醫(yī)生 在中國,病人們找到醫(yī)生雖不容易,但路子卻也很多,一個字“逮”。在醫(yī)院混久了,總能知道在哪里能逮到醫(yī)生,比如潛伏在診室外面,趁著前一個病人剛出來,后一個病人沒進去的間隙,見縫插針溜進診室。要么就是潛伏在住院病房守候或者直接沖進醫(yī)生辦公室…… 正因為此,就有人會拜托圈圈——能否幫忙問問其他科室的醫(yī)生某些某些問題。其實在美國,醫(yī)生和病人這兩條線有著非常明確的界限,除了自己的主治醫(yī)生和相關醫(yī)務人員外,病人不可能隨意見到別的醫(yī)生。即便是見自己的醫(yī)生也不能隨心所欲。 在美國就醫(yī),除了急診外,都需要預約,病人需要按照預約好的時間到醫(yī)院check in,候診區(qū)和診區(qū)是完全獨立的兩個區(qū)域,病人被叫到名字以后,會被專人領進診區(qū)進入自己的診室。也就是說,沒有預約病人想直接找醫(yī)生只有兩個字——沒門兒。 如果真有緊急情況需要見醫(yī),可先電話溝通,醫(yī)生一般都留有緊急聯(lián)系電話給到病人。由于特殊原因不能按約定時間去就診,一定要事先打電話或發(fā)郵件取消或重新預約。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在美國見醫(yī)生可是見一次付一次錢,醫(yī)生若同意你臨時加塞,你也得做好之后收賬單的準備哦。 習慣二:大嗓門 國人旁若無人的大嗓門早已在飽受詬病。 美國的候診大廳是特別安靜的,即便是公立醫(yī)院也一樣,人們無論是打電話還是交談,都會主動把嗓門壓得很低,行動也是盡量輕緩,生怕自己的說話聲太響或者動作太大影響到周圍人。 圈圈在醫(yī)院就見過一行國內病人,一家子四五號人,咋咋呼呼就進來了,找了一排座位,聲勢弄得特別大,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們來了似的。屁股剛坐下,嗓門就提起來了,“哎,把你包放里面來,別放外面?!薄耙路家黄鸱胚@張椅子上?!薄澳抢镉泻鹊?,你們喝什么我去拿。”……完全就是到了自家客廳的架勢。周圍人的側目可想而知。 在美國,幼兒園的孩子們就知道這樣一條規(guī)則:在公共場所說話應該是“whisper”,意思就是耳語,可見這是他們從小就養(yǎng)成的公共禮儀。 還有一些行為細節(jié)也值得學習:咳嗽時側身,用胳膊捂住口鼻;打噴嚏后說“Excuse me”表示一下歉意,聽到周圍人說“Bless you”(愿神保佑你),你要表示感謝“Thank you!” 習慣三:好打聽 中國人病人還有一個特別的習慣就是“好打聽”,這和美國注重隱私的文化氛圍完全不同。 在國內,病人之間幾乎沒有什么隱私可言,甚至還要共享病情和經驗以結成“互助組織”。候診室就是個信息交換的大平臺。圈圈記得第一次去腫瘤醫(yī)院就被鄰座詢問“是你生病嗎?你什么?。俊边€沒等你開口呢,前排的幾顆腦袋就豎起耳朵刷地立刻向后轉。住院病房更是如此,去年圈圈住院時的室友,宮外孕在病房里呆了三四天,立馬就把樓層病人的信息摸了個遍,能如數(shù)家珍般地告訴圈圈哪個病人啥毛病啥手術家里啥情況。 所以圈圈要特別提醒國內病人:到了美國后千萬收起你的好奇心,不要打探周圍病人的任何情況,包括用你的眼神打探。 習慣四:急性子 從候診大廳進入診室后還有一段等待時間,長短不一,比如圈圈在安德森時,光是在診室里就足足耗了2個多小時。 想必很多人遇此情形會做如下反應——“怎么這么久還沒來?我去看看什么情況。”或者“怎么把我們晾這兒了?你去看看醫(yī)生在干嗎,催一下。” 如果這時候你跑出去找醫(yī)生辦公室或者跑到其他診室看看醫(yī)生在不在,那可就犯了大忌了——隱私權。 在美國,醫(yī)院尤其注重保護病人的隱私,每個診室都是一個獨立的被保護的隱私空間,他們甚至會覺得哪怕你站在走廊里都有可能聽到其他病人的隱私。 所以,請記住了:除了去洗手間,你只能呆在自己的診室里。別四處瞎逛打探情況,即便到診室外活動活動筋骨都是不允許的。輪到你的時候,醫(yī)生自然會來,耐心等待就好。如果此時,需要醫(yī)務人員幫忙,最好是保持身體在診室內,只將頭伸出輕聲呼叫你能看到的工作人員,或者徑直走到護士臺,不要四處張望。 習慣五:親密接觸 在美國,人們尤其注意避免身體上的觸碰,哪怕空間足夠,人們在擦身而過時都會習慣性地禮貌側身。 我們知道,在國內醫(yī)院無論掛號、付費還是取藥排隊,基本就差前胸貼后背了,生怕縫隙大些就有人插隊。在美國一定要注意保持身距,排隊時距離要在1米以上,如果前面有人在排隊,一定要耐心地等前面的人辦好離開后再上前。 千萬不要“插隊”和“插話”,哪怕你就一句話耽誤半分鐘,也不能因為前面的人時間過長而去插個隊,這樣的行為在美國一定會讓人把白眼翻到天際的。 另外就是在求助時,可以舉手示意工作人員的關注,說“Hi”、“Excuse me”都可以,但千萬不要和他們的身體“親密接觸”,諸如拍肩。更不能抓住他們的胳膊,試圖用肢體語言表達,這些行為很容易讓人誤解為無禮,原本彬彬有禮的工作人員很有可能對你正色說道:“Don't touch me”(別碰我)。 但是,對于熊抱,他們是歡迎的,你可以在和醫(yī)生見面和分別時來個熊抱表示感謝。 建議病人出國看病前,如果不精通英文可以準備幾張有中英文對照的卡片以備不時之需。這張應該是必備的:我是中國人,我講中文,我需要中文翻譯(I am a Chinese, I speak Mandarin, and I need a Mandarin interpreter)。 習慣六:“自助餐”式心理 自助餐大家都吃過吧?最高境界就是“扶墻進,扶墻出”,沒吃到撐得走不動路都不算吃回本。而這種“自助餐”式心理,在問診時經常會作祟。 美國的診金貴,國內病人覺得自己花了這么多錢,恨不得一下子列出100個問題賺回本,但其實這些問題大都缺乏歸納總結,重復性很高。 美國醫(yī)生一般會在交流結束時問“Any question?”(還有問題嗎?)有病人又開始滿腦子搜刮問題,實在沒有了,也要把前面問過的再問一遍。就好像自助餐時被問“請問您還要點什么嗎?”感覺不再要一點都對不起自己花出去的錢。 建議病人和家屬,每次見醫(yī)生之前,特別是第一次見醫(yī),一定要事先準備好問題,避免重復,并在醫(yī)生解答時做好記錄,避免同一問題反復發(fā)問。但問診過程中病人若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get到醫(yī)生的意思,也不用不好意思,可以直接告訴醫(yī)生“剛才這個問題我不太理解,能否請您再解釋一下?!睂Υ耍t(yī)生是很樂于回答的。 習慣七:過高的優(yōu)越感 國內病人的優(yōu)越感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哥有錢;二是哥也懂! “哥有錢”也容易導致一個心理——我花多少錢都可以,這病你得給我治好才行,從而導致對出國看病的期待值過高。 美國沒有救命的神藥,也沒有逆天的神醫(yī),是否能夠醫(yī)治得好,是多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病人的年齡、狀態(tài)、藥物的適應性、術后康復情況等等。 雖然赴美是抱有最大的期待值,但不可避免的是有不少人的病情并未得到很好的控制,有些病情讓美國醫(yī)生也束手無策,甚至還有病人在這里的醫(yī)院過世。所以,那些你在國內醫(yī)院里見過的悲喜劇,在這里也都照常上演。 還有就是避免不禮貌的發(fā)問方式。比如有一位病人需要醫(yī)生進行一項在國內被認為難度極高的手術,在詢問手術成功率時,病人家屬非常直接地扔出一個問題——“你動這個手術死過人嗎?”熟知美國情況的一名翻譯告訴圈圈,國內病人有時的發(fā)問方式缺乏基本的禮貌和尊重,他都不好意思直譯出口。 其實,同樣的意思,不同的表達方式,不僅僅是對他人尊重與否,也能看出病人及家屬自身的基本素質。 “哥也懂”,主要是因為國內病人“久病成醫(yī)”,尤其擅長于搜索和經驗總結。比如有病人認為化療后需要中藥進行調理,或者手術后需要輸抗生素等等,美國醫(yī)生如果認為沒有必要,病人還會因此產生對醫(yī)生專業(yè)水平的質疑。 其實,醫(yī)生是非常尊重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判斷的,在他們看來,自己不會做非專業(yè)的事情。他們歡迎病人提出疑問,但如果你要選擇和醫(yī)生PK專業(yè)度,千萬別說自己問的是度娘。 習慣八:朋友圈綜合癥 到了美國醫(yī)院,總有病人或家屬會拍些照片發(fā)朋友圈。拍攝醫(yī)院實景是允許的,但有人拿著手機未經允許,對準工作人員就是“咔嚓”一張,這樣的行為實在有失禮貌。 圈圈曾看到一個病人家屬的朋友圈,他在安德森里拍了一張微胖界黑人護士的照片,并配文“美國人的身材可真夠。。?!焙迷谡掌械淖o士正忙著手頭的工作沒有注意到自己被偷拍。 在醫(yī)院里,病人可以提出和醫(yī)生或者和護士合影的要求,他們一般也都樂于配合,但請記住,一定要先詢問他們的意見。包括在醫(yī)生問診時是否能錄音錄像,也一定要先征求醫(yī)生意見。 習慣九:醫(yī)鬧 據(jù)說老美們也知道“YI NAO”一詞。在國內,我們看到過太多這樣的▼
此前在休斯頓,就有一對中國夫妻就診時因為情急,丈夫企圖用手掐護士的脖子,被警察用槍托硬生生敲斷了胳膊強行帶走。后來美方給了他們兩個選擇:要么被遞解出境,要么被訴二級謀殺,在美國要坐牢。不料這個妻子沒了方向去找護士私了,又被以“向受害人行賄”為由被逮捕。4天后,夫妻二人被遣返回國,護照上蓋上了“黑戳”,20年不能再次進美。
來,做個問卷調查唄(可多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