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生活專稿/作者:孫白梅)美國和加拿大人如何養(yǎng)老?這對我們中國移民中的銀發(fā)一族也有啟迪。您可能會說:我現在青春靚麗、英俊瀟灑,活力四射,養(yǎng)老跟我有什么關系?可是每個人一般都會經歷生老病死,沒人能繞得過去而最終戰(zhàn)勝死神。再說,您也有年老的父母或祖父母吧? 最近,我的一位善于思考的老朋友向我推薦了一本書,原版英文名為“BEING MORTAL”,原意為“人都是一介凡夫”,中譯本的書名為《最好的告別》,作者阿圖·葛文德(ATUL GAWANDA),是位印度裔的美國哈佛大學醫(yī)學院外科教授,他是白宮最年輕的健康政策顧問。他曾為《紐約客》雜志寫“成本的難題”一文,指出美國衛(wèi)生保健支出居高不下,主要原因在于醫(yī)生過度醫(yī)療提高收入,這篇文章成了奧巴馬政府醫(yī)改的催化劑。葛文德大夫的深刻見解影響了整個世界。2010年《時代周刊》評出100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葛文德是其中唯一的醫(yī)生。他這本《最好的告別》榮獲2014年眾多媒體大獎。 這本書沒多少枯燥乏味的醫(yī)學理論,而是以生動感人、發(fā)人深省的真實故事來闡明他的觀點。葛文德不僅講述了醫(yī)藥的局限性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也展示了如何根據自己的意愿、有尊嚴地生活到生命的終點。 他的這本著作共分八章: 第一章 獨立-活到100歲的代價 作者先提了個問題:“當獨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維持時,我們該怎么辦?” 第二章 崩潰-接受變老這件事 他指出:承認年紀大了,才能活得自然。 第三章 依賴-我們?yōu)槔献龊脺蕚淞藛??他認為:老了,但對生活的要求不能僅僅是安全。 第四章 幫助–適應從家到老人院生活的轉變 他質疑“有沒有一個真正像家的“老年之家”? 第五章 更好的生活–抗擊療養(yǎng)院的三大瘟疫。要修復健康,也需滋養(yǎng)心靈。 第六章 放手-什么時候努力醫(yī)治,什么時候放棄治療? 他說:盡全力救治也許不是正確的做法,比如插管、鼻飼、心臟復蘇之類,往往讓病人多受罪。而善終護理不是無所作為,可以盡量減輕病人的痛苦。葛文德大夫批評有些醫(yī)生明知治療已經沒有意義時,還對病人提供虛假希望,這種過度、無效的治療很野蠻,是對病人的折磨,讓他們以非常不人道的方式離世。第七章 艱難的談話-為迎接生命的終點謀求共識。如果病人病情惡化,他愿意做哪些取舍?第八章 勇氣-最好的告別。 他強調善終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終點。葛文德大夫最后總結道: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生的愉悅和死的坦然都將成為生命圓滿的標志。 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章“更好的生活–-抗擊療養(yǎng)院的三大瘟疫” 即厭倦感、孤獨感和無助感。不論是療養(yǎng)院還是老人護理院里,一般都是死氣沉沉的,老人和病人感到孤獨、無助、苦悶、彷徨。但有位31歲的托馬斯醫(yī)生擔任紐約州一個小鎮(zhèn)的大通療養(yǎng)院醫(yī)療主任后,他向這三大瘟疫發(fā)動了一場“革命”。他為療養(yǎng)院買了兩條狗、四只貓和一百只長尾小鸚鵡,后來又增加了兔子和下蛋雞、還有菜園、花園、室內植物等。當然這些帶來了不少麻煩事,但是奇跡慢慢發(fā)生了:原本不愛說話的病人開始說話了,原本孤僻、不走動的病人要求“帶狗出去散步”,一百只鸚鵡都被病人收養(yǎng)了,還取了名字,聽鳥兒唱歌、喂它們吃喝,療養(yǎng)院不時傳來歡樂的笑聲…… 這場革命的成果如何?兩年后在這個欣欣向榮的大通療養(yǎng)院,病人需要的處方藥數量下降了一半,死亡率下降了15%!真是奇跡!再舉個例子:有位L先生在妻子離世后有自殺企圖,到了大通療養(yǎng)院后整天臥床、絕食、厭世。但自從他得到一對鸚鵡后,生活開始微妙地變化:他先在床上變著姿勢觀察鸚鵡,慢慢開始進食,并出外散步、喂鳥等,三個月后他離開療養(yǎng)院回家了。托馬斯的創(chuàng)意和實踐挽救了生命! 當然,不是所有的護理院都得像動物園似的。有些護理院建在幼兒園或小學的隔壁,讓老人或病人看到天真無邪的孩子們在藍天白云下嬉戲玩耍,他們的心情也會豁然開朗。有些老人擔任學校導師或圖書館管理員,老兵給學生講二次世界大戰(zhàn)親歷的故事,學生和老人一起搞藝術展、節(jié)日慶典、音樂表演,建立“忘年交”。 托馬斯后來又建了名為“綠房子”的老年之家,綠房子面積不大,都是公共型的,入住人數不超過12人,住房設計得很溫馨,像家一樣–-普通家具,有壁爐,大家圍坐大桌子吃家常飯,使入住者沒有壓抑感,他們有私人臥室,可以看電視、讀書、聽音樂。老人想什么時候起床或睡覺都可以。護理人員只管幾個人,能做飯、打掃衛(wèi)生,及時照顧老人的一般需求,是多面手。大家一起交談、吃飯、玩牌等,像朋友一樣。 在波士頓郊區(qū)有家新型的退休社區(qū)叫“新橋”。那里有獨立生活區(qū)、輔助生活區(qū)和療養(yǎng)區(qū)。社區(qū)劃分成較小的單元房,每個單元房住少于16人,具有類似家庭的功能。每個房間是私密的,圍繞一個共同生活區(qū) – 包括餐廳、廚房和活動室,像個家一樣,有護士值班,這樣人們既有隱私,又有共同生活。其中有位99歲的老太太,幾乎失明,又常摔跤,但她沒有坐輪椅,因為一旦坐了輪椅,體力就會迅速衰退,在一般護理院里,她也許早就臥床不起了。她欣慰地說:“等你年紀大了就明白了:生活中最好的事情就是你能自己去衛(wèi)生間?!边@種養(yǎng)老模式雖好,但費用不菲。新橋療養(yǎng)院70%的居民支付了療養(yǎng)院費用后就耗盡了存款,全靠政府資助及慈善捐款。 葛文德大夫對“臨終關懷”(palliative care)很推崇,反對過度治療。當一些病人已病入膏肓無法治愈時,他們被轉入“臨終關懷”醫(yī)院,通過人性化的服務,緩解他們的身心痛苦,盡量滿足他們的愿望,使活著的人心安,讓將逝之人了卻遺憾,給人生畫上完美的句號。 常言道:“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美國的一些創(chuàng)意性養(yǎng)老模式也可供加拿大和中國的養(yǎng)老機構借鑒。 中國目前老年人口比例已超過10%,其中空巢老人約占一半,成為老齡化人口的大國,但中國養(yǎng)老政策尚未完善,“現在是居家養(yǎng)老為基礎,社區(qū)服務為依托,機構養(yǎng)老為補充”,但往往“養(yǎng)老機構”養(yǎng)老不醫(yī)護,“醫(yī)護機構”則治病不養(yǎng)老,筆者也看到一些可喜的變化。最近看到“醫(yī)養(yǎng)一體”的養(yǎng)老模式,覺得很好,不僅提供疾病診治、健康保健,還提供精神撫慰、臨終關懷等。另如最近報上介紹天津正在悄然興起“候鳥式養(yǎng)老”,天津在全國各地建立了二十三個養(yǎng)老體驗基地,使天津的老人們可以冬去南、夏到北、東看海、西觀光。由于住在當地的養(yǎng)老機構里,除了飛機票等大交通費,每人每日花銷只有130元人民幣。集旅游、休閑、度假于一體,享受田園樂趣,這對能生活自理、能走動的老人來說真是福音! 據2015年 9月30日統計,加拿大65歲以上老人占16.1%,遠遠超過了14歲以下兒童的人數,已進入老年社會。加拿大老人很獨立,若生活不能自理,大多不愿跟子女住,愿去養(yǎng)老院,一般兩人一房,收費每月3000加元以上(包括吃住照料費用),退休金一般每月1500加元,政府會補助差價,若想自己一人住單間,就自費,養(yǎng)老院提供居住飲食服務、醫(yī)療護理服務和娛樂服務。但要找一個如葛文德大夫在《最好的告別》中描述的像“家” 的養(yǎng)老院,如大通、綠房子、新橋那樣,又有講中國話的服務人員,吃中國菜,那就不容易啦!多倫多的頤康是個不錯的選擇,他們近年提升了護理院的善終服務計劃,盡量減少病人痛楚,滿足他們在身體、情緒、社交、文化、心靈及宗教上的需求,但進護理院的輪候時間可挺長。 如何能做到“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那也是個重大的民生問題?。?/span> |
|
來自: Tomxiao1961 >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