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少兒故事會的粉絲家長都曾經(jīng)問過小編類似這樣的問題:“孩子犯了錯,到底要不要懲罰呢?究竟怎么懲罰孩子,他既不會有陰影,又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 小編想告訴大家:現(xiàn)今社會,不論是家庭還是學校,在“愛與自由”這面大旗之下,懲罰這個本來很中性的詞似乎因為道德的約束,逐漸變成了一個不能隨便說、不能輕易用的“洪水猛獸”。 就像我們很早就看過的電影《刮痧》,在很多人眼里,懲罰的手段就只有打罵折磨。其實,我們應該明確一個觀念:懲罰不等于體罰,懲罰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體驗犯錯所帶來的后果。 那么,今天小編就通過一個案例,根據(jù)不同年齡段的小朋友的應對反應,跟家長們聊聊懲罰那些事兒。 案 例 如果孩子打碎了杯子,父母該怎么辦?當然,“杯子”只是一個比喻,它可以是任何一件物品,或是父母們不允許孩子們做的某一個行為。 【一歲半之前】小寶寶不是故意的? 應對策略:事情不可怕,但是很危險! 情景1:寶寶剛打碎了一個杯子,父母表現(xiàn)較為平靜。寶媽觀察到:孩子似乎對摔成兩半的杯子有些奇怪,想把它們重新放在一起。 正確做法:這時的父母應對寶寶說:“小心割破手,出血,會疼?!比缓笞叩綄殞毶磉?,把兩半杯子,拼在一起,說:“你看,原來是這樣的,完整的才可以裝東西?,F(xiàn)在砰,摔碎了?!?/p> 總結: 1.告訴孩子:這件事不可怕,爸爸媽媽也有時候不小心,也會打碎杯子。同時觀察孩子的反應,安撫孩子的情緒,如摸摸孩子的頭,或拍拍孩子的背等。因為孩子對物品的材質(zhì)沒有任何概念,他們會以為和自己的小玩具一樣結實。有的孩子還會被杯子破碎的聲音嚇到。 2.打碎了是有危險的,需要父母第一時間處理危險。小寶寶沒有能力處理,父母要做給孩子看。 3. 對小寶寶而言,他們犯錯誤,多半是好奇心驅(qū)使。如果父母暴力相向,就剝奪了孩子探索和學習的機會;如果父母生氣或冷處理,則有可能會給孩子留下陰影,容易造成孩子對類似問題的膽怯、回避。而且,兩種方式都教不會孩子正確認知事物、恰當面對問題。 【二歲~三歲】寶寶是故意的? 應對策略:先表達同理心,再為孩子尋找其他表達方式。 情景2:小寶想喝果汁,而不是白開水??墒菋寢屍o她倒了白開水。于是孩子一生氣,把杯子從桌上推掉,砰地一聲,碎掉了!孩子一愣,然后大哭起來。 錯誤做法:媽媽強壓怒火,采取了冷處理的方式,冷著臉開始收拾殘局。 總結: 1.表達同理心。首先,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處理事情的誘因。也可以提出問題來了解孩子的心理。應用的句式:你是不是(很想喝果汁?)/你是不是(喝不到果汁)很傷心? 2.收拾殘局給孩子看,同時教會孩子,如何排解情緒。比如,當孩子內(nèi)心想要什么的時候,鼓勵孩子表達出來。為了鼓勵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需要,父母需要適度滿足孩子的一些需求。 3. 先和孩子談排序。如果孩子一開始就表達了自己的需求時,家長需要做的不是立刻拒絕,首先要幫孩子做好事情的“排序”。即不直接通過說“不”的方式去限制,而是讓孩子知道,很多事情不是爸爸媽媽不讓他們做,只是現(xiàn)在還不是時候,因此家長要將重點放在如此教會孩子學習等待上。 【三歲以上】孩子不是故意的? 應對策略:不發(fā)火,問清楚,陪同解決問題。 情景3:孩子收到一個禮物,很興奮,手忙腳亂地在茶幾上拆禮物。一不小心碰到了一只杯子。杯子掉到地上,摔碎了。孩子一下子緊張地看著不遠處的爸爸。 正確做法:爸爸問寶寶,“不小心碰到杯子了呀!”孩子點頭。爸爸說,“沒事,沒傷到吧?爸爸幫你拿東西,我們一起把它收拾干凈,不然會割傷人的!” 總結: 1.提問:怎么了?你沒有受傷吧?以傾聽的方式介入,同時以關切的口吻詢問,安撫孩子的緊張情緒。3歲以上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了,也完全可以溝通。 2. 和孩子平等地在一起處理問題,引導并培養(yǎng)孩子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要時刻記住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要始終陪伴,同時處理完后要鼓勵表揚孩子。 千萬注意不要不問由來就劈頭蓋臉教訓孩子,既無引導,也無陪伴。要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同時引導孩子參與收拾殘局,學著尋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歲以上】孩子是故意的? 應對策略:關注孩子的情緒,找到正確解決辦法,一起處理殘局,注意做最后總結。 情景4:孩子故意把杯子摔碎。媽媽開啟了嘮叨模式說:“這是玻璃,一摔就碎,很危險的啊,扎手扎腳很痛的啊,走開離遠一點,媽媽要打掃了,要想體會摔東西的感覺去摔塑料和枕頭吧。 ”隨后,孩子又把一只碗也碰到了地上。媽媽繼續(xù)說:“寶貝,你能不能摔那個塑料碗呢?而且一定要摔嗎?不吃了可以輕輕放到桌子上?。∧阌譀]碗吃飯了吧?”盡管媽媽態(tài)度平和,甚至是面帶微笑,但是孩子的情緒依然沒有得到舒緩,耍賴地躺在沙發(fā)上,不愿意吃飯。 錯誤做法:情景中,媽媽明明知道孩子是有情緒的,卻偏偏忽略掉了,她的處理方式最大問題就在這里。其實意識到孩子是故意的,就要先去關注孩子的情緒,而不是碎掉的杯子碗。同時,有研究顯示,媽媽越啰嗦,男孩子叛逆越明顯。因為男孩是視覺系統(tǒng)的動物,女孩是聽覺系統(tǒng)的動物。這也是為什么,大多時候,女孩看起來更聽話。 總結: 1.客觀表達家長的看法:我知道你現(xiàn)在很生氣,我也知道你是故意摔這個碗的,如果你覺得解氣,我還會給你其他可以摔的東西。(心理學研究顯示:摔打一些易碎的、有聲音的東西,是可以解壓的。所以,如果孩子有情緒,那可以告訴孩子,以后可以通過摔枕頭、摔塑料玩具等代替,或者和孩子一起尋找排解情緒的其他辦法。) 2. 傾聽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找到孩子為什么這么生氣的原因。可以直接詢問孩子:是因為媽媽沒有關注到你的需要還是其他什么呢?你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 3. 等孩子冷靜下來,帶孩子一起收拾殘局。 4.事后,媽媽要和孩子就此事進行一個總結提煉。尤其要確認,孩子是否遺留有長期被父母忽略的情緒問題未得到解決。有時候,孩子犯錯誤就是想引起大人關注,那家長就需要多陪伴孩子,多關注孩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