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專并將兵。兵未渡淮,諸賓客皆得為將、校尉、候、司馬,獨周丘不用。周丘者,下邳人,亡命吳,酤酒無行;王薄之,不任。周丘乃上謁。說王曰:“臣以無能,不得待罪行間。臣非敢求有所將也,愿請王一漢節(jié),必有以報?!蓖跄擞柚?。周丘得節(jié),夜馳入下邳;下邳時聞吳反,皆城守。至傳舍,召令入戶,使從者以罪斬令,遂召昆弟所善豪吏告曰:“吳反,兵且至,屠下邳不過食頃;今先下,家室必完,能者封侯矣?!背觯讼喔?,下邳皆下。周丘一夜得三萬人,使人報吳王,遂將其兵北略城邑;比至陽城,兵十余萬,破陽城中尉軍。聞吳王敗走,自度無與共成功,即引兵歸下邳,未至,疽發(fā)背死。 吳王獨攬全軍指揮權(quán)。在吳軍尚未渡過淮河時,吳王就把投靠他的眾賓客任命為將軍、校尉、軍候、軍司馬,唯獨周丘沒有得到任用。周丘是下邳人,流亡到吳國,以賣酒為生,品行不好;吳王劉濞很鄙視他,所以未予任用。周丘就自己求見吳王,說:“我因為沒有本事,不能在軍隊中為您效力。我不敢要求帶兵做官,只希望從大王處得到漢朝的一個符節(jié),必定做成一番事業(yè)來回報大王?!眳峭蹙徒o了他。周丘得到符節(jié),連夜驅(qū)車進入下邳縣城;這時,下邳的官民得知吳王叛亂,都據(jù)城防守。周丘到達驛站,傳召縣令進入室內(nèi),命令他的隨從用罪名把縣令殺死,于是召見與他的兄弟們友善的有權(quán)勢的官吏說:“吳王已經(jīng)造反,大軍馬上就到,屠滅下邳城不過用吃頓飯的時間;如果先歸降吳王,家室必定保全,有本事的人還能立功封侯。”官吏出去后,轉(zhuǎn)告給其他人,下邳的官民就都歸順了吳王。周丘一夜之間得到了三萬人,派人向吳王匯報,就率領(lǐng)他的軍隊向北方攻取城邑;打到城陽時,周丘的軍隊已有十多萬人了,打敗了城陽中尉指揮的軍隊。周丘得知吳王失敗逃走,自已估計無法和他共同成就事業(yè)了,就領(lǐng)兵返回下邳,還沒有到達,因背上生毒瘡而死去。 [6] 壬午晦,日有食之。 [6] 壬午晦(三十日),發(fā)生日食。 [7] 吳王之棄軍亡也,軍遂潰,往往稍降太尉條侯及梁軍。吳王渡淮,走丹徒,保東越,兵可萬余人,收聚亡卒。漢使人以利啖東越,東越即紿吳王出勞軍,使人殺吳王,盛其頭,馳傳以聞。吳太子駒亡走閩越。吳、楚反,凡三月,皆破滅,于是諸將乃以太尉謀為是;然梁王由此與太尉有隙。 [7] 因為吳王劉濞丟掉軍隊自己逃跑,吳軍就崩潰瓦解了,許多部隊漸漸向太尉條侯周亞夫和梁國的軍隊投降。吳王劉濞渡過淮河,逃到丹徒縣,依附東越,以求自保,約有軍隊一萬多人,并召集逃散的士兵。漢朝派人用金錢利祿收買東越首領(lǐng),東越首領(lǐng)就騙吳王出來慰勞軍隊,派人用矛戟刺殺了吳王,裝上他的頭顱,派人乘傳車疾馳到漢朝廷報告。吳國太子劉駒逃亡到閩越國。吳、楚叛亂,共三個月的時間,就全被平定了,這時,所有將領(lǐng)都認為太尉周亞夫的戰(zhàn)略布署是正確的;但是,梁王卻因此與太尉有了矛盾。 三王之圍臨也,齊王使路中大夫告于天子。天子復令路中大夫還報,告齊王堅守,“漢兵今破吳楚矣?!甭分写蠓蛑?,三國兵圍臨數(shù)重,無從入。三國將與路中大夫盟曰:“若反言:”漢已破矣,齊趣下三國,不,且見屠?!奥分写蠓蚣仍S,至城下,望見齊王曰:”漢已發(fā)兵百萬,使太尉亞夫擊破崐吳、楚,方引兵救齊;齊必堅守無下!“三國將誅路中大夫。齊初圍急。陰與三國通謀,約未定;會路中大夫從漢來,其大臣乃復勸王無下三國。會漢將欒布、平陽侯等兵至齊,擊破三國兵。解圍已,后聞齊初與三國有謀,將欲移兵伐齊。齊孝王懼,飲藥自殺。 當膠西王等三個諸候王的叛軍圍困臨的時候,齊王派一位姓路的中大夫向景帝報告。景帝又命令這位姓路的中大夫返回齊國復命,告訴齊王堅守臨,說:“朝廷軍隊已經(jīng)打敗吳楚叛軍了?!甭分写蠓蜈s回時,三國的軍隊已把臨城重重包圍,無法入城。三國的將領(lǐng)迫使路中大夫與他們結(jié)盟,說:“你反過來說:”漢朝廷的軍隊已被打敗了,齊國趕快向三個王國的軍隊投降吧。不然,臨就要被屠滅了。‘“路中大夫應允了,到了城下,遠遠見到齊王,他就說:”漢已經(jīng)派出了百萬大軍,讓太尉周亞夫指揮,打敗了吳楚軍隊,正領(lǐng)兵前來救齊,齊一定要堅守不降!“三個王國的將領(lǐng)殺死了路中大夫。齊都城當初被圍緊急時,齊王曾暗中與三個王國聯(lián)絡(luò),準備參預叛亂,盟約未定;恰好路中大夫從漢朝廷而來,齊王的大臣們又勸他不能向三國叛軍投降。恰逢漢將欒布、平陽侯曹襄等率軍到達齊國,打敗了三國的軍隊。解除了臨之圍以后,漢軍將領(lǐng)聽說齊王當初與三國密謀勾結(jié),就準備調(diào)集軍隊攻打齊國。齊孝王害怕,服毒自殺。 膠西、膠東、川王各引兵歸國。膠西王徒跣、席藁。飲水謝太后。王太子德曰:“漢兵還,臣觀之,已罷,可襲,愿收王余兵擊之!不勝而逃入海,未晚也?!蓖踉唬骸拔崾孔浣砸褖?,不可用?!惫吆铐n頹當遺膠西王書曰:“奉詔誅不義:降者赦除其罪,復故;不降者滅之。王何處?須以從事。”王肉袒叩頭,詣漢軍壁謁曰:“臣奉法不謹,驚駭百姓,乃苦將軍遠道至于窮國,敢請菹醢之罪!”弓高侯執(zhí)金鼓見之曰:“王苦軍事,愿聞王發(fā)兵狀?!蓖躅D首膝行,對曰:“今者晁錯天子用事臣,變更高皇帝法令,侵奪諸侯地。等以為不義,恐其敗亂天下,七國發(fā)兵且誅錯。今聞錯已誅,等謹已罷兵歸?!睂④娫唬骸巴跗堃藻e為不善,何不以聞?及未有詔、虎符,擅發(fā)兵擊義國?以此觀之,意非徒欲誅錯也。”乃出詔書,為王讀之,曰:“王其自圖!”王曰:“如等死有余罪!”遂自殺,太后、太子皆死。膠東王、川王、濟南王皆伏誅。 膠西王、膠東王、川王分別領(lǐng)軍隊返回封地。膠西王赤著腳、坐臥在禾稈編的席上飲水,向太后請罪。膠西王的太子劉德說:“漢軍已開始撤兵,據(jù)我觀察,他們已很疲乏,可以突襲,希望召集大王的殘余軍隊去襲擊他們!如果突襲不能獲勝,再逃入海島隱蔽,也還不晚?!蹦z西王說:“我的部隊都已殘破,無法作戰(zhàn)了?!惫吆铐n頹當給膠西王送來一封信,信中說:“我奉皇帝詔令誅殺不義的人,投降的,赦免他的罪名,恢復原有的官爵;不投降的,一定要消滅他。你準備選擇哪一條道路?等待你做出選擇,我好采取相應的處置措施?!蹦z西王光著上身、磕著頭來到漢軍營壘前請謁,他說:“我劉遵法不謹慎,驚駭了百姓,竟使將軍辛苦地遠道來到我們這個窮國,我請求處以剁成肉醬的懲罰!”弓高侯手持指揮作戰(zhàn)用的金鼓來見他,說:“你被發(fā)兵的舉動害苦了,我希望聽你解釋發(fā)兵的原因。”膠西王一邊磕頭一邊跪著向前走,回答說:“當時,晁錯是受天子信任的執(zhí)政大臣,變更高皇帝的法令,侵奪諸侯王國的封地。我們認為他的做法不符合道義,恐怕他敗壞、擾亂天下,所以我們七國才發(fā)兵,準備殺晁錯?,F(xiàn)在聽說晁錯已被皇帝處死,我們就很謹慎地撤兵回國了。”韓將軍說:“你如果認為晃錯不好,為什么不向皇上奏報?并在沒有接到皇上詔令和調(diào)兵虎符的情況下,擅自調(diào)發(fā)軍隊去進攻忠于朝廷的封國?由此看來,你們發(fā)兵的用意,不只是想殺晃錯?!表n將軍就拿出詔書,向膠西王宣讀,然后說:“你自己考慮應該怎樣處置吧!”膠西王說:“像我劉這樣的人,死有余辜!”于是自殺了,膠西王國的太后、太子都死了。膠東王、川王、濟南王都被處死。 酈將軍兵至趙,趙王引兵還邯鄲城守。酈寄攻之,七月不能下。匈取聞吳、楚敗,亦不肯入邊。欒布破齊還,并兵引水灌趙城;城壞,王遂自殺。 酈將軍的軍隊到達趙國,趙王領(lǐng)兵從邊界返回都城邯鄲,據(jù)城自守。酈寄發(fā)動進攻,連續(xù)用兵七個月,沒有攻破邯鄲城。匈奴得知吳軍和楚軍失敗,也不肯進入邊境援救趙王。欒布平定齊國率軍返回,與酈將軍的軍隊會合,引河水淹灌邯鄲;城墻毀壞,趙王劉遂自殺。* 帝以齊首善,以迫劫有謀,非其罪也,召立齊孝王太子壽,是為懿王。 景帝因為齊國首先抵御叛軍,后來因迫于形勢與叛軍有串聯(lián),不是齊王的罪過,就召來齊孝王的太子劉壽,立為齊王,他就是齊懿王。 濟北王亦欲自殺,幸全其妻子。齊人公孫謂濟北王曰:“臣請試為大王明說梁王,通意天子;說而不用,死未晚也。”公孫遂見梁王曰:“夫濟北之地,未接強齊,南牽吳、越,北脅燕、趙。此四分五裂之國,權(quán)不足以自守,勁不足以捍寇,又非有奇怪云以待難也;雖墜言于吳,非其正計也。鄉(xiāng)使?jié)币娗閷?,示不從之端,則吳必先歷齊,畢濟北,招燕、趙而總之,如此,則山東之從結(jié)而無隙矣。今吳王連諸侯之兵,驅(qū)白徒之眾,西與天子爭衡;濟北獨底節(jié)不下,使吳失與而無助,跬步獨進,瓦解土崩,破敗而不救者,未必非濟北之力也。夫以區(qū)區(qū)之濟北而與諸侯爭強,是以羔犢之弱而捍虎狼之敵也。守職不橈,可謂誠一矣。功義如此,尚見疑于上,脅肩低首,累足撫衿,使有自悔不前之心,非社稷之利也。臣恐藩臣守職者疑之!臣竊料之,能歷西山,徑長樂,抵未央,攘袂而正議者,獨大王耳;上有全亡之功,下有安百姓之名,德淪于骨髓,恩加于無窮,愿大王留意詳惟之!”孝王大說,使人馳以聞;濟北王得不坐,徒封于川。 濟北王也準備自殺,以求僥幸保全他的妻子兒女。齊國人公孫對濟北王說:“我請求試為大王去勸說梁王,通過他向皇上解釋;如果我的勸說不被采納,大王再死也不晚?!惫珜O就去求見梁王,說:“濟北國的封地,東邊鄰近強大的齊國,南面連接著吳國和越國,北面受到燕國和趙國的威脅。這是一個四面受敵,隨時有可能被人瓜分的國家,濟北王的權(quán)謀不足以自守封地,實力不足以防御外敵入侵,又沒有什么奇方妙計可用來抵御災難;雖然他曾失言答應與吳國聯(lián)合行動,卻并不是出于他的本意,只不過是為形勢所迫。假若當初濟北王表露出忠于朝廷的真心,顯示出不順從吳王的痕跡,那么,吳國一定會先放過齊國,攻占濟北國,招誘燕國、趙國而統(tǒng)領(lǐng)它們,這樣,崤山以東的諸侯聯(lián)盟就會形成,并可連成完整的一片?,F(xiàn)在吳王會合七國的軍隊,驅(qū)使沒有受過訓練的徒眾,向西進軍與天子爭奪天下;而只有濟北一國固守臣節(jié)不歸降吳王,使吳國喪失盟友而孤立無援,只能艱難地單獨進軍,結(jié)果土崩瓦解,一蹶不振,追尋其原因,未必不是濟北國堅守不降所做出的貢獻。用微不足道的濟北國,與幾國叛軍相抗衡,這就如同弱小的羊羔牛犢與兇猛的虎狼搏斗一樣。濟北王恪盡職守,不肯屈服,可稱得上忠心耿耿了。濟北王有這樣的功業(yè)道義,竟然還受到朝廷的懷疑,整天縮肩低頭,手足無措,使他產(chǎn)生了后悔當初沒有與吳王聯(lián)合行動的念頭,這對國家是不利的。我害怕那些恪盡職守的封國諸侯,都由此而產(chǎn)生疑慮!我私下估計:在當今能夠經(jīng)過西方的山險,直入長樂宮和未央宮,在太后和皇上面前勇于據(jù)理力爭的,只有大王您一個人;這樣,上有保全面臨亡國厄運的濟北國的功德,下有安定百姓的名譽,您的功德及于骨髓,您的恩惠世代相傳,希望大王認真考慮這件事!”梁孝王聽了很高興,派人急速進京向朝廷奏報;因此,濟北王得以不坐罪,被改封到川國為王。 [8] 河間王太傅衛(wèi)綰擊吳、楚有功,拜為中尉。綰以中郎將事文帝,醇謹無他。上為太子時,召文帝左右飲,而綰稱病不行。文帝且崩,屬上曰:“綰長者,善遇之!”故上亦寵任焉。 [8] 河間王太傅衛(wèi)綰進攻吳、楚叛軍有功,景帝任命他為中尉。衛(wèi)綰曾以中郎將的身分侍奉文帝,除寬厚謹慎之外,沒有其他特長。景帝做太子的時候,曾召請文帝的左右侍從飲酒,而衛(wèi)綰推說身體有病不去參加宴會。文帝臨終前,囑咐景帝說:“衛(wèi)綰是忠厚長者,你要好好對待他!”所以,景帝也寵幸信任他。 [9] 夏,六月,乙亥,詔:“吏民為吳王濞等所詿誤當坐及逋逃亡軍者,皆赦之?!?/p> [9] 夏季,六月,乙亥(二十五日),景帝下詔說:“官吏百姓被吳王劉濞等人連累而應當判罪的,以及從軍而逃亡的,都給予赦免。” 帝欲以吳王弟德哀侯廣之子續(xù)吳,以楚元王子禮續(xù)楚。竇太后曰:“吳王,老人也,宜為宗室順善;今乃首率七國紛亂天下,奈何續(xù)其后!”不許吳,許立楚后。乙亥,徙淮陽王馀為魯王;汝南王非為江都王,王故吳地;立宗正禮為楚王;立皇子端為膠西王,勝為中山王。* 景帝打算讓吳王之弟哀侯劉廣的兒子劉德接續(xù)當吳王,讓楚元王的兒子劉禮接續(xù)當楚王。竇太后說:“吳王是宗室中的老人,理應為宗室做忠于朝廷的表率;但他卻首先發(fā)難,率領(lǐng)七國叛亂,擾亂天下,為什么給他續(xù)后!”不許再立吳王,允許楚王續(xù)后。乙亥(二十五日),景帝改封淮陽王劉余為魯王;改封汝南王劉非為江都王,管轄原屬吳國的封地;立宗正劉禮為楚王;立皇子劉端為膠西王,劉勝為中山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