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平談編劇創(chuàng)作技巧(錄音整理) ——網(wǎng)友聽講座整理筆記 問:如何選擇題材? 答:無所謂好題材和差題材,關鍵是角度,被寫的多的題材,角度是不好寫,被寫的少的題材,角度就多一些。能否發(fā)現(xiàn)新東西,不是要寫什么,而是怎樣寫。 問:韓劇都是東家長西家短的,你怎么看? 答:要學習。抽離了社會的屬性,完全是家庭內部的屬性,人物的類型化、人物關系,劇情沖突,是很有技巧的。目前韓劇對臺灣市場沖擊力很大,這么強大的力量,一定是有好東西的。 問:不同的線索,怎么編到一起? 答:這是有技巧的,主線和副線交到一起,不是一句兩名說的情的。 問:故事簡單與復雜、緊張與節(jié)奏怎么處理? 答:只要是服務于主題的,就不會托延節(jié)奏。 問:如何設懸念,扣人心弦?如何設計哪長哪短?感情線與其它線如何處理? 答:就是如何設計出事了,和要出事了,這是打破寧靜我壓力,讓人物動起來。要給觀眾期望,一是調動期望,又要打壓這種期望。懸念就是期望值,如《李春天的春天》形始沒什么懸念,但生日時要許愿,把自己嫁出去,就是懸念。讓他一步一步向目標接近,又不讓他一下就接近。 長和短的問題,如男追女,如果男永遠滿女,可能追不到女孩,但要是張弛有度,就能追到,寫戲與此相仿。 感情線和其它線,不太會寫的時候,主人公會有很多事要做,其實,我們要寫的,與這個人要做的事情,關系是不大的,戲劇任務才是我們要寫的,人物任務不是我們要寫的。長和短,要服從人物的戲劇任務。 問:影視的主流是什么?什么主題吸引人? 答:涉案劇沒人要?,F(xiàn)在都市劇,家庭倫理劇,諜戰(zhàn)類,戰(zhàn)爭類(抗戰(zhàn)的),古裝?。ú抛蛹讶耍?。主題本身不吸引人,怎么樣演繹很關鍵,要積極向上,要生動。 問:寫了開頭,但不滿意,繼續(xù)寫,還是只寫好開頭? 答:開頭主要是介紹人物,要迅速讓主要人物出場;要快速出現(xiàn)事件,引出矛盾,讓人物置身危機,打破寧靜;要快速構建動作,建立觀眾的期待; 問:如何讓情節(jié)曲折、飽滿? 答:一波三折,如人意料,要有意識的讓直線彎曲,如已經告訴觀眾男人喜歡女孩,男人又問女孩,女孩說我愿意,這就是直線,要設障礙,不斷的設計。如翻過一座山就可以有水渴了,結果出過去之后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就是出人意料。制造曲折之前,你要知道這個人物要干什么,有什么動作,你才能給這個人物設計障礙,來陰止他實現(xiàn)這個動作。 問:人物的設計應該是怎么樣的? 答:一是為主題服務的。反向的設置才有意義,如要讓人成功,先寫他倒霉透頂。寫兩個人好,開始要不可能好,后來再好,或是開始就好,中間有巨大的變化,然后又好在一起。要讓人動起來,或者自己動,或者別人讓他動,才是有戲看的。 問:如果劇本寫不下去時,怎么辦? 答:是有心理障礙。你要記住兩點,一是所有的草稿都是垃圾,寫的差,沒關系。二是所有的好作品都是改出來的,寫不好,沒關系,以后可以改。 怎么設計人物和人物關系 一、為什么要設計人物和人物關系 1、文學就是人學,講故事,就是在講人的事情。 2、看所有故事,都是看人的故事、命運、喜怒哀樂,會享受到人與人的關系和和故事,以人美感。 3、看人的故事,是在學習人與人是如何相處的,思考人的價值,生存方式,探究人的價值。 二、如何設計一號人物 1、一號人物要由作品的主題來設計。一號是為主題而生的,所有人物都為主題而來的,主題是靠活生生的人物來表現(xiàn)的。如寫一個勵志的主題,選擇的主人公是個神人,做什么事都順利,他的成功,是沒有勵志效果的。 2、要有推動力??赡苁怯行袆恿Φ娜?;可能是個有故事的人;有特點的人,如外貌、性格、行為、思維;惹是生非的人。 3、要有人文的示范價值。是榜樣,好人讓人學習;壞人可以供人研究,如何躲避這種人。 4、在情感上能打動編劇。能調動人的情感,有調動人的特質,不要冷冰冰的。如有趣,很震撼,有恨,有愛,很看不起等。 三、如何設計人物關系 1、有因果戲劇關系的一群人,劇的人物關系才是成功的。設計有戲劇人物邏輯關系的人,就是人物設計。 2、人物之間,自然的社會關系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3、人物之間的戲劇邏輯關聯(lián),是動作形成的因果關系、邏輯關系,就是恩恩怨情愁、悲歡離合。 4、一號人物關系的設計,要從一號人物開始。 5、好的人物和人物關系是永動機。人物和人物關系設計好了,故事會推著編劇往下走,戲就好寫了,人物也就活起來了。 四、人物關系設計的實際操作 即邏輯的,因果的,戲劇的關聯(lián)。 (一)如給張三這個一號人物,怎么樣回答他的人物關系: 1、有恩人嗎?是誰,為什么有恩? 2、有引路人嗎?人生的導師,是誰,為什么? 3、誰是他最親近的人?為什么? 4、有沒有依賴他活著的人?是誰,為什么? 5、他愛的人是誰?這個人愛他嗎?為什么? 6、誰把他當愛人,他愛這個人嗎?為什么? 7、誰是他的貴人?突然就讓他發(fā)達了,產生了命運轉折,是誰?為什么? 8、誰是他的仇人?誰,為什么? 9、誰是他的克星?誰,為什么? 10、郁悶時,會找誰傾訴? 11、遇到麻煩時,第一個電話打給誰?為什么? 12、遇到高興事,第一時間想告訴誰?為什么? 13、他會找誰借錢?為什么? 14、他會借錢給誰?為什么? 15、最想回避的人是誰?為什么? 16、最鄙視的人是誰?為什么? 17、他最尊敬的人是誰?為什么? 18、最疼愛的人是誰?為什么? 19、必須負責任的人是誰?為什么? 20、最不敢抗命的人是誰?為什么? 21、最心甘情愿為之付出的人是誰?為什么? 22、最愧對的人是誰?為什么? 23、有空的時候,最喜歡跟誰玩?為什么? 24、誰最恨他,而他覺得最冤枉?為什么? 25、為之可以赴湯蹈火的人是誰?為什么? (二)對女一號和其他人物,都可以這樣設計,相互之間能夠勾連起來,可以用網(wǎng)狀的關系去編織他們之間的關系,這樣,一個人物關系網(wǎng)就出來了。 (三)人物關系要注意什么? 1、差異性,性格、特征要有差別。差不多的、同志化的、功能上差不多、可有可無的人,都可以刪掉或合并。 2、對立性,要互相沖突,有利益紛爭。 3、互補性,性格和功能是互補的。 4、對比性,動靜、內向外向要搭配。 5、關聯(lián)性,要產生一定的聯(lián)系,如自然的,因果的,對手的等。 6、豐富性,不能太單調,像畫畫一樣,三教幾流要都有。 7、機巧性,要有很巧的聯(lián)系,比如重逢、邂逅、奇遇,很巧的安排來增加戲劇性。 8、是非性,道德的評判,美丑、正負、善惡、對錯,好壞等,要有反派的布局。 9、糾結性,不是簡單的對立和斗爭,如戀人、夫妻,要斗又難舍難分。 我們可以看看比較好的例子。海巖的《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愛人》,男一號遇到一個女孩,正處在生活的困境,兩人處在一起產生感情,即將答應要嫁給他時,前男友出現(xiàn)了。男一號不要錢,幫女一號的男友打官司,這樣的人物關系,就是好的。無論男一號能否打贏官司,后邊都有戲看。再比如高滿堂的《鋼鐵年代》共軍和國軍兩個官,在戰(zhàn)場上都沒死,國軍官與共軍官妻子結婚,后來共軍官與之見面,恩怨情愁就很多了。 問答 問:平淡的故事,如何講的精彩? 答:撇開情節(jié)性和故事性,有的也很打動人,心靈、細節(jié)等如《大長今》,需要生活的積累;再比如140字的微博;紀錄片,經常有感動的驚奇的,兒童的童趣,是有生命力、美感和震撼力的。即使是有情節(jié)和故事性的,也不見得非要大起大落,要編得巧一點,恰到好處,才是正好的。比如男女戀愛,相互錯位,男表達愛女人有事,女表達愛男人有事,這樣也很好看。同樣的故事,不同的人講,功夫不同的人講出來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問:人物關系過于巧合,是不是不對? 答:是的,不能過于巧合。如《雙城生活》出租車兩個人吵,結果是他的老丈母娘;同座一列車、同一包廂;追求兩口子的兩個婚外男女又是兩口子,等。這么安排影響了生活的真實性,讓觀眾不能感同身受,就不會認可。要考慮生命的必然性,不能安排得太巧。 問:劇本里,要設計哪些人物? 答:人物設計要視具體情況。如一個散文叫《長子》,長子小時候一次失誤,把弟弟弄得耳聾了,長子就對弟弟很有責任心,一個影視劇的老總就要拍這種感覺的劇。 問:挑事的技巧? 答:找到第一個出拳的人。任何劇都有沖突和矛盾,要找到有進攻性的人,有行動力的人,找到符合邏輯的人。如三角戀愛,挑事的人一定是第三者;外向的人也愛挑事;最不符合道德邏輯的人,先把水攪混的人,嫁禍別人的人,都是挑事的人。 問:人物性格如何與事件綁定? 答:事件是性格的試金石,要想表現(xiàn)不同人的性格,出現(xiàn)一個事件,必然有不同的應對方式,然后導致不同結果,甚至沒產生結果時,已經導致兩人的矛盾。 問:是否可以把故事打散了來寫? 答:可以,必須有開始、高潮、結尾和主題,才不致于寫散。 問:怎么樣讓人感動? 答:直觀來說,你自己要被感動;從理性上來說,悲劇要先寫個好人,能多好就多好,然后折磨這個人,就調動出觀眾的悲傷。 問:看東西,是否有幫助? 答:看書可以,但要想寫出獨特的東西,要學技巧,要有閱歷,要有綜合能力。 問:沖突不夠怎么辦? 答:觀念、性格不同的人物,才能有沖突。負面的人物,道德敗壞的人,挑事的人,都會產生沖突。 問:故事大綱怎么寫? 答:要把拐點寫出來。 五、怎樣設計劇本的事件 當你有了主題,框架,人物,怎么樣設計事件? 一、為什么要探討在劇本中設計事件? 我們在很多劇本中,看慢天,沒發(fā)生什么事,這和看劇的心理有關系,是看一個故事,與事有關系,觀眾是看事的。 第一個理由,戲劇的基本元素之一就是事件。我們在講故事寫劇時,就是要把有戲劇性的故事講出來,包括動作、事件、和沖突這三個基本元素。一個人進來了要有個動作,動作往往受事件觸發(fā),不同的人物產生不同沖突,這三位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就是戲劇性。事件是戲劇的基本元素之一。 第二個理由,編制設計事件,是編劇的基本功。如果不會講事件就不會講故事,不會組織一系列事件,劇本就不好看。 第三個理由,一個電影或電視劇,是由一連串的一系列的,相互有著邏輯關聯(lián)的事件而組成的,任何復雜的故事,就是講了幾個事件,這幾個事件相互之間又是有關聯(lián)的,我們才能看得進去。若干個事件有機連系在一起,所以我們必須學會一個事件一個事件去寫,寫出他們的關連。 二、事件的概念 1、因為某個原因而觸發(fā),有某個特定的發(fā)展過程,并導致某個結果一系列事實的完整過程,就是事件。 2、劇本中的事件。用簡略的方式,將觀眾帶入角色所處的規(guī)定情境當中,在這個時候,就必須發(fā)生事件,有這樣的事件,才能讓我們的人物活起來,讓觀眾感同身受。換句話說,戲劇的事件,是用簡略的方式,將觀眾帶進人物所處的生活場景當中,發(fā)生了有邏輯關聯(lián)的發(fā)展過程。 3、劇本事件中的要件。A,要有足夠的沖擊力,讓人物一下就動起來,有觸發(fā)、激勵、打破寧靜,打破常態(tài)的作用。B,能夠引起觀眾的關注和期待,C,能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映,像多古諾骨牌,D,能造成人物的之間外部沖突和內心糾結、困惑,E,能激發(fā)觀眾的想像空間。我們在講有戲沒戲已經涉及講過事件,戲劇性是三位一體的結合體,事件的要件,在設計事件時,要用這五個要件來考驗一下。沒有這五個要件,就不是戲劇事件。 4、事件與事實的區(qū)別。事實也叫非事件,生活中發(fā)生很多事情,但事情并不都是事件,怎么區(qū)分事實和事件呢,也就是非事件呢?最主要是明確概念,事實也不是完全分裂的,事實是事件的片段,事件是若干個事實有機的、有因果的串連起來的過程。如你走在路上有個人摔倒了,這是事實,但不構成事件,但不是說他不能構成事件,這是個老年人,不可能一下站起來,周圍人在看,你去拉一拉他,你女朋友勸你不要拉,一個好心人拉起來他,送到醫(yī)院,老人的家人讓好心人賠償,鬧到法庭上,發(fā)生了轟動全國的事件。而你沒拉,你和你女朋友發(fā)生沖突,產生矛盾和口角,傍邊人說三道四,老年人中風,搶救不及時去逝了。你看,整個過程,就是事件,摔倒只是事情,把若干事情有機的串連,就是事件,我們在劇本中要寫的,是事件,而不是片段的事實,不是沒有關連的碎片的事情。 這么講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們看到很多劇本,看到很多編劇不會寫事件,把毫無關聯(lián)的事實串在一起。如,如主人公出發(fā)了,有人問候了,有人擠他了,看看手機,玩一玩,照一照,這些事,構成事實,但不是事件。要形成邏輯鏈。 5、三位一體怎么理解。事件、動作、沖突是事件也戲的關系,是互動的,有聯(lián)系的。如有一個事情發(fā)生了,發(fā)生在某個人物身上,觸動了某人,就產生動作、欲望、應對、目標、任務,而不能的動作產生錯位、沖突、差異,而沖突不斷在事件中發(fā)展,就促進事件的延續(xù),導致邏輯性結果,整個這個過程就構成事件的戲劇性。事件與戲劇性構成三位一體的關系。 6、事件與戲劇任務的關系。戲劇任務的意思是編劇讓人物完成的任務。人物的任務,可能是送一封信從A地到B地;突擊隊要在半小時占領無名高地。人物的任務與戲劇任務可能是合一的,也可能不是合一的。有的時候,編劇給人物安排一個任務,比如占領無名高地,編劇要給人物之間兄弟情、私欲、貪欲和內情的掙扎等。戲劇任務是編劇想通過人物或事件要完成的任務,有別于人物的任務,人物的任務有可能是戲劇任務,也可能人物的任務與戲劇任務分離的,因有的時候編劇在人物任務下面編一個他自己讓人物完成的任務。 事件與人物的關系。一個故事是若干個事件組合串連起來的,每一個事件本身是有一個任務的,這個任務可能是人物的任務,也可能是編劇的任務,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一定要把事件和戲劇任務關聯(lián),探討他的關系,其實就是事件是為這個階段的人物服務的,事件必須完成這個階段的編劇所賦予的事件和人物的戲劇任務。也可以理解為,戲劇任務是這個事件在這個單元和階段所要表達的小主題。 7、事件與主題的關系。主題是一個戲劇的總的戲劇任務,經過若干事件,表達了一個總的主題。 三、事件的種類 1、封閉事件,相對獨立,有頭有尾。 2、開放事件,結尾開放,可以連接下一個事件,成為下一個事件的原因。 3、被腰斬的事件,發(fā)展著發(fā)展著,突然斷了,以后可能在什么地方揀起來再說。 4、結局上揚的事件。是正面的事件。 5、結局下沉的事件。如悲劇的事件。 四、怎么樣設計事件 1、引爆的原則。我們最怕的是進入一個劇,總不知道是在講什么,最容易的辦法,是加這個引爆點,把觀眾引過來,這是個什么呢?銀行爆炸了、一男一女的眼神。要用短暫的、明確的、有沖擊力的東西把注意力挑起來,把期望挑起來,《故事》中叫激勵事件。 2、變化的原則。一個事件,一定要變化,頭是一個樣子,尾是另一個樣子,不是簡單的,要有螺旋的上升,波浪的發(fā)展,有個大的弧線。 3、誤導與意外的原則。編劇要會設局,誤導觀眾,把觀眾往溝里帶,結果不是結果,完全出忽意料。 4、放與收的原則。要研究觀眾的心情、期望值,有時候你要放,就是給,是上揚,放是給予滿足他,收就是往回要,奪取,不滿足他。不要一味的放,要適當?shù)氖?,觀眾以期望是向左,結果是向右。 5、節(jié)奏。事件的發(fā)展,要有節(jié)奏的變化,快與慢,強與弱,輕與重。 6、無事生非原則。編劇就是無事生非的人,是個挑撥離間的人,在一個事件中,借助某個人物的口或手把事端挑起來,沒有事兒,這個事就不好看,不成立,不能完成它的使命。 7、極致性原則。就是通常說的張力,要極致化,要把很多事向極致的方向推,也叫下狠手,不要太仁慈。比如一個人物,你讓觀眾喜歡他,剛剛喜歡這個人,然后你就折磨這個人,給他設計坑、陷阱、危機,打壓他,要整他,讓他痛不欲生,生不如死,讓他處于絕境,不要輕易放手、仁慈。只有這樣,才能把事件向極致化發(fā)展。 8、天堂之路與地獄之路的原則。有的事件是不斷走上坡路,越來越光明,一級比一級高,向天堂走去。但有的事件是倒過來,向地獄走,越走越低、窄,暗。 9、壓彈簧原則。這是個很好的設計事件的技巧。你朝下壓,就要彈起來。有兩個重要的構成因素,一是反向的壓,你希望朝哪個方向發(fā)展,就反向的壓。二是你給的力量越大,彈起來的力量也越大。具體說,假如你要讓人物成功,這是結局,你就讓他失敗,失敗的越深,成功的反彈越高;要讓人物悲,前面就讓他喜,讓他驕傲的不得了,眾人都捧他,悲的時候,就很有力量。最核心的技巧,就是倒著使勁。 五、事件的組合形式 1、單元式事件組合?!段饔斡洝穾熗饺俗叩揭粋€地方,突然一陣風,妖怪出來了,最終事件解決;過一段又重復這個事,一件一件,最終到了西天。這就是單元式的。 2、首尾疊進式組合。第一件事沒結束,第二件事又開始了,產生關聯(lián),第一個事件的果很可能成為第二件的因。 3、平行或交替式組合。兩件事同時發(fā)展,交替著出現(xiàn)。 4、分叉式組合。一個案件發(fā)生了,交給兩個行動組去做,兩個組的任務都不一樣,當然事件發(fā)生就水一樣。 5、歸一式組合。若干個事件,發(fā)生之后往前發(fā)展,突然在某個點上合二為一或合三為一。 6、終點轉起點的組合。首尾相疊,只是形式上的重疊,但有的時候你可以從內在的聯(lián)結他,這個事件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形成結尾,這個事件迅速引發(fā)第二個事的起點,因果轉換。 7、俄羅斯套娃式組合。大事件套小事件,多個事件層層套在一起。 8、魔幻之門式組合。故事很神秘,走不出去了,突然找到一個門,打開門之后,進入一個完全不一樣了世界,從一個事件跳到另一個事件。 9、游戲通關式組合。進了一個關,下面還有一關,一關比一關難打。 今天講的,就是告訴大家,要把一個大的故事分解成若干個事件來講,把相互關聯(lián)的情節(jié)組合起來,構成一個文藝作品。一個電影要三五個事件,電視劇可能一集一個事件,或三五集一個事件。這在影視劇里非常明顯。戲劇是不可逆轉的,是實時的觀看,要想把觀眾死死的留在那里看,要有講故事的形式或技巧,用事件的設計和事件的組合來完成一部影視劇作品 問答 問:新人每天必作的功課,盡快成長,是什么? 答:讀書和看片是最簡單的。進一步是要拉片子。再有就是為了練筆,寫一些小東西,影評、分析文章、短劇,有意識收集一些素材,養(yǎng)成一個平時看到的,有趣的東西記錄下來,形成這一習慣,一是提高觀察,別人看不到,你能看到,這是一種能力。編劇就是給人講故事,所以要學會給人講故事,觀察聽你講故事的人,被吸引了嗎?是不是愿意聽你講故事。 問:兩個平行事件,是不是有交集? 答:一種功能,是復線為主線服務,最好有交集,不斷的有碰撞,有交叉。另一種功能,是價值的對比,比方說,兩個婚姻,一種婚姻是這種模式,另一個婚姻是另一種模式,兩個線索有他獨自的價值,也許永遠不交叉,但看時幫助你思考,幫助觀眾最終接受了你想表達的主題,哪種是贊同的,哪種是反對的,觀眾自己去評判。這種是有的,根本不交叉,只是陪襯。 問:地點高度集中的話,怎么編故事? 答:場景變化不多當然可以,但故事講的是人物的動作,高度集中,在一個房間里。比如一個人在天臺上要自殺,另一個人要救他,不可能換地方,要給他設計越來越強烈的阻礙,你的阻礙越強,就構成故事?!兑沟辍贰ⅰ毒褤綦娫捦ぁ范际沁@類的。為什么選這么少的場景?一是故事本身需要,內在的,不許場景太多,二是經費的需要,投資小就減少場景,三是編劇特別想在狹小的空間里把故事講完,有助于把故事講得更精彩,場景小約束更大,編故事的難度更大一些。怎么編故事,取決于怎么樣設計故事走向、故事的任務,人物的動作,把人物動作設計好了,不斷的給他找阻礙,再小的空間也能講出好故事來?!毒褤綦娫捦ぁ肪褤羰植荒軇樱瑥亩斐删o張感,《夜店》也在那地方發(fā)生的奇怪的事情。仔細分析這兩個電影,就是在這地方設計強烈的動作、阻礙、危機,而且也不受場景太大的限制。 通過對話反映,也是為故事服務的。比如把一正一反之間那種微巧的心理、動因、解決的辦法、互相之間的錯位,把這些加進去,它就可以變得立體一些。 《武林外轉》是情景喜劇,是固定場景。場景和故事發(fā)生也有模式化的問題,《我愛我家》、《武林外傳》也叫室內劇,這種樣式類型,是按話劇的形式寫的,固定場景,演幾十分鐘,仍然可以寫出豐富的故事、人物內心和人物塑造,完成戲劇任務。生活中我們可以比較自由的場景轉換。 問:一刻接一刻的寫小說可以直接寫心理描寫,好嗎,會不會顯得沒有潛臺詞? 答:寫小說最大的優(yōu)勢是可以寫心理描寫的。心理活動是思維,不用嘴來表達,但事實上,人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用語言表達的,不用嘴說用筆寫,劇本是不能用心理描寫的,用畫外音可以寫內心讀白,要盡量少用,要讓觀眾能看得見這種內心活動。 問:請談談拉片子。 答:可以直接把對白和動作寫出來,這是聽看的過程重新把劇又還原成文字,這是最簡單最笨的,但不見得是最沒用的。有什么用呢?曾經有過特例,歷史上有的作家,是文學大師的速記員,多年后,速記員成作家了。比如寫生,老師畫你也畫,或是你直接畫老師的畫,這也是在體會和學習。有一種拉片子的功能,如果是研究結構,就不用寫對白,也不用寫動作,寫出故事梗概,故事框架,絕對是有用的。再專業(yè)一點,可以拉經典的臺詞,有沒有伏筆,有沒有拐點,有幾個扣,怎么結的,怎么解的,這都可以作筆記,這就是拉片子。 問:通過對話,反映各自的觀念、心理,來完成一個主題故事,比如在天臺上,一個人因強拆要自殺,一個官員來勸,別人又上不來,這樣的場景戲怎么拍、故事怎么講? 答:這是個開放性問題,我講的可能只是考慮問題之一。你是想怎么把這事寫的很精彩嗎?哦,你是想寫的怎么把戲寫的吸引人。 這幾天,我遇到一個實例。我和一個作家談到一個問題,一個女兒,父親去逝了,抱著骨灰時遇到母親,母親與父親離婚了,母女要有一些戲,怎么寫?她們之間是有矛盾的,母親是想和好。我覺得,他不能把這個事情當一個生活片斷來寫,這就涉及怎么設計事件,這個難題,就是不會設計事件所引起的,怎么把這個事設計成事件呢?不妨把這個想法思路再打開一點,比如父親臨死之前,對女兒說我一輩子有內疚,多年來我說你母親死了,其實還活著,多次來看你我卻阻攔,還說了愿望,一是骨灰送老家,二是找你母親,然后死了。女兒回到老家,這是有人敲門,進來一個少婦,是她們家的房客,聽說你父親有病了,去逝了,自己有的柜子,要把東西取走,結果打不開,鑰匙不行了,在這個過程中,少婦與女兒聊天,天南地北的,開始女兒煩,后來少婦幾次來幾次都沒打開,又幾次都在講自己的事,女兒就一點點接受少婦了,覺得少婦也不容易,最后決定找開鎖公司,開開后可以由女兒把東西拿給少婦。開鎖公司來后打開了,結果里面也沒什么貴重的東西,就是一些老照片什么的,女兒順手一翻,看到了她父親、她、她媽媽的照片,女兒發(fā)現(xiàn)少婦和她媽媽長的一模一樣,這時電話來了,告訴她你媽媽在大洋彼岸剛剛離去。結果這是她媽媽的靈魂來尋求她的原諒。 這么一段戲,就完成了那個編劇很好的一個述求,要讓母女產生一種寬恕原諒,但同時又不是沒有戲的常態(tài)生活,沒有可有可無的、嘴巴打仗的那種事情。我們?yōu)槭裁磳懙牟缓每茨??就是沒有很好的解決戲的問題。 再看看你提出的這個場景,這個人為什么不離開,官員為什么勸?勸的前因后果是什么?要找到觸發(fā)事件,觸發(fā)事件要朝某個方向走,走的過程要有動作,動作要設計障礙,障礙之后要設計拐點,朝這個思路走。官員不僅是官員,還可能是認識的,他也有述求,怎么樣應對,怎么要去找。這一段戲劇任務是什么,劇的總任務是什么?這些都是相關的,從抽像的出發(fā),讓我講的很精彩,是很困難的。拆遷、自焚、自殺這些敏感事件,我們可能有一百種設計、一百種結局,最終要服從主題,服從這一段的戲劇任務,還要本身構成一個事件,具備剛才說的事件的出發(fā)、發(fā)展、引起觀眾的好奇探究,最終有個拐點,只要你完成了這樣一個過程,你這個故事就好看,人物關系就產生變化,戲劇就可以朝前推動。 規(guī)律是一樣的,我不具體回答你的問題,但剛才我講的例子,可以回答你提出的問題,就是怎么把故事講的精彩。 問:事件是不是一定要設置懸念?劇情被觀眾猜到了算不算失敗? 答:事件是不是一定要設置懸念,回答是肯定的。事件要有一個觸發(fā)因素,吊起觀眾的味口,其實就是懸念。懸念有兩個解譯,廣義的解釋,只要能夠引起觀眾的注意力,吊起觀眾的味口,形成觀眾的期待,都可以叫懸念;狹義的解釋,是個難解的迷局,是能引起人好奇心的難解迷局。事件的構成當中,很重要的是懸念,沒有懸念就沒有事件,觸發(fā)因素、激勵事件,可以達到銀行爆炸,出車禍了,出事了,都是觸發(fā)事件,觀眾的好奇心就起來了。小的,可以小到,一男一女一對視,女的目光躲開臉紅了,這都是懸念,觀眾就覺得這兩個可能要發(fā)生點什么事,接下來圍繞這個往下走,就是事件。 猜到了和猜不到,兩種情況都可能有。結局觀眾是有期待的,對結局的猜測是不難的,有的電影一上來你就知道他們倆的結局是要好到一起的,為什么都猜透了還要看呢?因為你把他們倆距拉來開了,拉得很開,躍然人們知道他們倆最后要好,但想不通他們怎么好到一起,這時觀眾的注意力就轉了,不是結局本身而是過程。所以有的時候你故意設計這樣的事件是成立的,你一上來就讓他猜到結局,但是怎么樣達到這個結局呢?這個過程你必須看。另一種呢,就是你倒過來,設置各種誤導、各種障礙,層層迷霧,甚至是多種可能性你都給觀眾展示,讓觀眾迷失,不知道結局,不斷地猜測結局,猜來猜去錯了,猜來猜去又錯了,把結局當成戲合,讓觀眾不斷去猜。這兩種都可以。所以觀眾猜到結局是不是失敗?不一定。假如你的結局躲躲藏藏,結果藏得很傻,很幼稚,人家已經猜到了,你還故弄玄虛呢,這種就叫失敗。反過來他一知道結局,馬上就乏味了,不想看了,這也叫失敗。他知道結局還想看過程,這就不叫失敗。你把結局藏得非常高明,讓他根本無法猜到,而且每猜每錯,這也不能叫失敗, 問:寫布局的時候怎么顯得不拖沓? 答:為什么拖沓,我們要找到原因,就容易避免拖沓,拖沓就是不有進展,老是停留在原地。問題很可能是沒有給大家設置事件,要有引爆點,引起觀眾的注意力、有期待,寫的都是生活的常態(tài),肯定拖沓。再有一點是你引起了注意但沒有跟進,比如男一號看好女一號,男一號外向女一號內向,下一步怎么辦?男一號追呀,男的天天喝酒,這個那個就是不追,那肯定是拖沓。把觀眾味口調起來了,馬上跟進,男的和女的一說,女的馬上同意,這也不對,也上又進入種常態(tài)了,于是你要趕緊把男一號的追求設置障礙:要不沒找到人、要不被她老爹趕出來、要不那女的已經結婚了、或是有男朋友了,跟進變化。不斷的設置障礙,我剛才講的那些技巧,包括你滿足觀眾一點,有進展了,馬上又卡住了,收放自如;節(jié)奏快一點,拐點來的快一點,變化來的快一點,剛以為要成了,啪,馬上又又急轉直下。這種,你只要變化多了拐點多了,就不會枯燥和拖沓。 拖沓的原因第一是沒懸念,第二是沒變化。是沒把今年學的事件設置好,消化一下我今天講的事件,就可以不拖沓。 問:怎么檢驗電影的質量? 答:寫劇本和找劇本的人都在困惑之中,就是好劇本。我把好劇本定義為有意思和有意義。 如果是有意思又有意義,一定是質量好的劇本。 如果是沒意思又沒意義,那就是爛劇本。 如果是有點意思沒意義,就算平庸劇本。 如果是沒意思有點意義,也不算好劇本,可以寫論文。 有意思就是好看。好看,包括故事精彩,人物鮮活,節(jié)奏錯落有致,該有的喜劇、悲劇效果都有,催人淚下,有震撼力、有感染力;人物看著津津有味,哈哈大笑,驚悚恐懼都被帶動了,很過癮,看完后簡直就是一種很舒暢的享受,這就叫好看。 好看之后還要想一想品味一下,真是有意義,你受到了啟發(fā),提升,教育,從此你的生活更加陽光,態(tài)度更加積極,關注什么東西,這叫有意義。凡是有意義的,就是有核心價值的,或是叫有人文價值的。 人文價值就是對人類文明有價值的,換句話說,你年完一部電影,你覺得它對人類文明沒有什么積極的東西,是平庸的、庸俗的、甚至是很低劣的,有的笑話你也笑呀,但你笑得都覺得有點慚愧,你笑的是殘疾人,或者說上不了大雅之堂,這種就叫人文價值比較低。人文價值比較高的,是給你一種思考,給了你看問題的角度,探究了你以前沒有探究的領域或深度,或是提醒了你干什么,或是影響了你的態(tài)度,這都是有收獲,就是有意義。 就可以用這方法,評價別人或自己的作品。 問:劇本中的啟承轉合,怎么能運用好、比較有趣? 答:啟,就是引爆,起范,吊起、挑起注意力、口味,調動觀眾的探究心理、好奇心。這次講座講過引爆,開頭,字幕過了,第一兩分鐘,還不是啟,過了一兩分鐘后,還不是啟,是這幾分鐘過了之后的引爆。啟是最開始的平靜之后,是個常態(tài),突然出現(xiàn)一個激勵事件,也是引爆,扔個石頭進去,把常太的破,就是啟。 承,是個發(fā)展的過程,啟過之后,要引起動作。比如一出門頭被打破了,流血了,要去醫(yī)院,要照著這個方向往下傳承一段時間,往下走一段時間,這個承要加劇,它的問題、緊張感要加劇,要加滿,加阻力。 轉,就是拐點。人朝著一個方向走,觀眾要期待,希望一個結果,期待的是一個方向,出來時又是一個方向,與期待的完全不一樣,打破了你的想法。麥基老師說過,讓一個人倒霉,還要倒霉的不得了。 合,就是結局。可能是上揚的,也可能是下沉的,也可能是順平的。 為什么不能理解啟承轉合呢?啟,是啟了什么?沒啟來,后面的承、轉就談不上。有兩種可能性,一是“啟”動的,是一個人的動作,就形成了接下來的故事,就是這個人要完成這個動作,所謂一個動作,就是他必須要有一個目標,一個石頭砸下去,一個激勵事件砸到他身上,引發(fā)了他一個動作,刺激他要做一件事;有了動作之后,要給動作設置障礙,這是“啟”的一個動作。還有一種“啟”,更微妙、有意思、復雜一些。它并不是啟了一個動作,而是啟了一個關系,編劇要完成的是要使關系往下走,發(fā)生沖突,甚至發(fā)生轉換、轉變,最后達到一個結局。比如一男一女眼光一對,發(fā)生火花,成為準愛人的關系;建立起這個關系,就有互動,互動就要朝前發(fā)展;不斷的互動當中就產生沖突,沖突的階段性就產生拐點,他們倆個好;然后又分了、出現(xiàn)危機了,或是差點要分;要分不分要分不分,最后還是沒分,走了一個很大的弧度。這就叫關系的變化。 所謂的“啟”掌握了,最后的承、轉、合就好辦了。“啟”是啟什么呢?兩種情況,要么是個動作,要么是個關系。啟動作,編劇要設障礙,讓動作不要順利的完成;啟一個關系,就是發(fā)生沖突,朝一個方向不斷轉換他們的關系。這就是我理解的啟承轉合,如果把啟承轉合寫好了,這個故事就有趣了。 七、怎么寫戲劇沖突 一、什么是戲劇沖突 1、廣義的戲劇沖突,是主人公或人物的意愿和行動也叫做動作受到了阻礙,以及受阻礙后他的應對勢態(tài)。包括三種沖突:A人與自然力的沖突,狂風暴雨、泥石流等;B人物與人物的沖突;C人物內心的沖突,即糾結。 2、狹義的戲劇沖突,是人物與人物的沖突,是人物尤其是主人公的意愿受到其他人物的阻礙,以及對應這些阻礙的勢態(tài)。是今天重點考慮的內容。 3、動作的沖突,人物有一個動作,主動的行動受到阻礙,就叫動作的沖突。 4、意愿的沖突,是人物的意愿,在還沒有行動時受到打壓,沖擊,打擊。只是想,還沒有行動,比如輕松,賺錢,自由,但人家不讓輕松,賺錢和自由,是外來的,被動的。 二、為什么要研究戲劇沖突的設置 1、戲劇沖突是戲劇性三要素之一(事件、動作、沖突),第二講時,我講過有戲還是沒戲,有戲就是具備戲劇性。三要素的三位一體,是一個事件發(fā)生了,然后促使人物有了一個動作,不同的人物會有不同的反映,形成不同的動作,這些行動不一樣,就產生沖突。寫不好沖突,就不能完成三位一體,不好看,就沒戲。沒有沖突就不成戲。 2、實戰(zhàn)之中很多人都不會寫沖突。 3、近年來,很多電視劇中大聲喊叫,拳腳相加,看著沖突很大,這是狗寫戲,其實是違沖突。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和困惑,就是不會寫沖突。 三、沖突哪里來 由哪些可能性形成的,這是實戰(zhàn)中怎么樣寫戲劇沖突的思路。 1、沖突來源于動作和反動作,或者說來源于不同動作的撞擊。一個劇中不可能是一個人,人與人之間怎么沖突起來呢?要找人物的動作,有一個動作,同時還有一個相反方向的動作,正方向和反方向的動作,就叫沖突。在這里我們復習一下什么叫動作,動作不是形體動作,手勢、姿態(tài)、表情都不是戲劇動作,戲劇動作是指想要干什么,是有邏輯聯(lián)系的、能引起連鎖反應的行為。一個劇,人物一上來要干什么都沒有,沒找到動作,就很難設置沖突;當一個劇沒法寫的時候,就是沒動作,這你就要研究你的劇,是前面的動作不對了。比如張三,在劇本中有沒有愿望,想法、夢想、欲望,想干什么呢?想往上爬,升職,這就有動作了,想升職,但不會那么順利嗎?領導不可能他想升就升吧?同事還有制約吧?如果有了動作,再找到相應的反動作,沖突就出來了。不會寫沖突,就想沖突源于動作和反動作,想這個人要干什么,再設置障礙,設置對手,就形成矛盾。 2、沖突來源于意愿。在有些劇里,人物是動態(tài)的,是外向型的,是行動派,他想做什么很明確很清晰甚至動作很大動力很足。但是我們也發(fā)現(xiàn)有此人物很靜,內向、穩(wěn)重、溫和,一上來就算有愿望他也沒表露出來,這時候你怎么設置他的沖突?這時候沖突來源于意愿,如果找不到人物的動作那就找人物的愿望。一個美國民權領袖說,我有一個夢想,黑人與白人要平等,孩子們要手拉手,這就是愿望。找到意愿怎么辦?再給他設計打擊,沖擊、干預,打壓,打壓就要反彈,你要自由我把你關起來,你就要從窗戶跳出去;你要發(fā)財我把你財路堵上,你或許就要和我拚了。這叫沖突來源于意愿,你要知道他的意愿就給他設置打擊,從而引起反彈,當然就有沖突了。 3、沖突來源于觀念的差異。有的時候沒有動作、沒有意愿,但觀念的差異就可以形成沖突。例如,一個家庭里有個孩子,偷偷去上網(wǎng),家長給領回來了,父親認為網(wǎng)絡時代,上網(wǎng)不可避免沒什么了不起,母親認為不行,上網(wǎng)就會學到色情和暴力,影響學習等等,父母各執(zhí)一端,就產生矛盾。同樣一個事件,不同的人會因觀念的差異,而引起不同的評價,不同的評價放在一起就引起沖突。觀念的差異隨處可見,文化的、宗教的、地域的、民族的、風俗的、習慣的、內向外向的、男女的,任何差異都可以形成觀念的差異,任何差異都可以形成矛盾沖突。所以說寫沖突不難, 4、沖突來源于信息的錯位。信息是不同步的,不對稱的。如,一男一女相互其實是愛慕,但信息不對稱,男的不知道這女的是只對自己好還是對所有人好,這女的也是不確定男的是否真的喜歡自己;或是男的喜歡女的,女的沒感覺,等女的有感覺時,男的過了這個勁了,這都是信息錯位。 5、沖突來原于性格的偏執(zhí)性,偏執(zhí)、偏頗、一根筋、不善于變通。文藝做品中往往設置一根筋的人,固執(zhí)己見。為什么設置這樣的人?一是生活當中每個人可能都在一點偏執(zhí),二是有偏執(zhí)性的人才容易營造出一種氛圍,編織戲劇沖突。在設置人物時,要把人物的偏執(zhí)性突出出來,這個人就是固執(zhí),認死理,其實他認的死理是對的、是正理,由于他過于強的強調他的理,所以到處得罪人,大家都不歡迎他、喜歡他,不待見他。這就是矛盾、沖突。 6、沖突來源于競爭和競賽。功利之爭為競爭,名、利、官、機會等,大家去爭;勝負之爭為競賽,體育、唱歌等。不管是競爭還是競賽,在你的故事和段落里,只要你引入一個競爭或競賽的事件,馬上就有沖突了,絕對不會風平浪靜。 7、沖突來源于誤會。但要慎用。說到底,誤會引起的沖突是假沖突,誤會一消除一解決,矛盾沖突就沒了。例如,一開始你以為是這樣,我以為是那樣,互相走偏了,兩人四目相對、怒目橫眉、差點打起來,結果旁邊有一解釋,不對,你們完全沒矛盾,走差了,偏了,誤會了。這就是假沖突。戲劇中常常能見到誤會法,但要慎用。誤會法還是有一定戲劇性的,切忌不要濫用。 8、沖突來源于性格差異。偏執(zhí)性涉及到性格差異,只不過是一個人?,F(xiàn)在說人的性格不同。比如說內向外向、急脾氣和慢脾氣、進攻性破壞性侵略性的人,我曾經說過你觀察幼兒園的小孩,有一些就很乖,不惹別人,但有一些孩子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他就要去占別人的,去進攻,誰說他他就要去欺負誰,從小就有這種事。動物世界也是這樣,別說是人。這是一種人格、性格的差異,如果你找到了故事中進攻型、侵略型、破壞型人格,就不會缺矛盾和沖突。因為這樣的人會鬧事兒,找茬兒。 9、沖突來源于力量失衡。力量均衡就不容易起沖突,失衡或傾斜就容易引起沖突。比如,夫妻很平等,事事都謙讓、商量,溝通很順暢,這就沒什么矛盾。但如果是另一種情況,一方對另一方一味的遷就,一味的滿足、寵愛,另一方不領情,甚至還挑三揀四、橫挑鼻子豎挑眼,這樣的事常常發(fā)生,別覺得某一方脾氣好,其實這里潛藏著矛盾,埋伏著一場巨大的沖突,這叫失衡,過度傾斜、一邊倒。沖突來源于力量的失衡。 10、沖突來源于溝通不暢。剛才說的是信息錯位,現(xiàn)在說的是溝通不暢。人與人之間經常溝通,善于溝通,就會化解矛盾,減少很多煩惱。但是恰恰人與人之間會有隔膜、懷疑、歧視、戒備、猜忌;會出現(xiàn)代溝,兩代人接受的角度、經歷、心態(tài)、知識、接受信息不一樣,相互之間沒有溝通渠道或平臺,溝通不暢就引起沖突。 11、沖突來源于對未知的恐懼。對未知的恐懼是人類的本能,人類對黑暗會恐懼,對不懂的會恐懼,對森林里的小蟲子會恐懼,對海里的浮游生物會恐懼。為什么?因為你不知道,對未知恐懼,真正好的驚悚片,就會調動人的對未知的恐懼感,會造成人的神經質,形成兩個極端的行為,潰敗或逃遁,另一個就進攻。比如說我家的小朋友失蹤了,住院回來后,我家的小貓不知道怎么回事,又不哭又不鬧還不動,呵護還那么好,當然人和動物在這方面有共性,它就尾巴特別粗,甚至一口咬過來,把抱小孩的大人咬了一口。這就叫未知世界恐懼的本能。編劇可以找一找,故事中有這種元素,就是沖突的可能情。 12、沖突來源于對規(guī)則秩序的破壞。人類社會、自然界都有個規(guī)律、秩序、規(guī)則。比如交通規(guī)則的右側通行,大家都這么走沒什么問題,但有的人突然有點什么急事,某一刻非要走左邊,結果“咣”的一下撞車。對規(guī)則和秩序破壞,打破寧靜、突破道德底線、犯法,都屬于這種類型。 13、沖突來源于人的一些負面的本能。比如占有、貪婪、好勝、破壞、妒忌,這些負面人人。這些本能只要與別人的本能或利益形成碰撞,比如占有欲,你的東西我沒有,我就想占有,想得到,想擁為己有;比如貪婪,有了想更多,多了想更好,好了還想跨領域等等,人心不足蛇吞象嘛;比如好勝,你在劇中安排人跑起來、動起來、有積極性,你就給他身邊安排一個競爭對手,他一下就跑起來;比如破壞,任何人都有破壞的心理,你去觀察一下小孩,好好的桌子,他就用小刀把菱角一刀一刀的削,這孩子有什么目的嗎?沒有,但他就是要削,好好堆起的雪人,看著賞心悅目的,小孩子上次一腳給踩個大窟窿,沙灘上的城堡搭得好好的,給破壞了,這些都是破壞欲;還有妒忌,當你自己得不到達不到時,你反而會忌恨、詛咒。這都是人的負面的本能,也是沖突的來源。 14、沖突來源于具有戲劇性因果聯(lián)系的人物關系的設計。這個在《怎樣設計人物和人物關系》一講里已經涉及,設計好人物關系就找到了沖突的永動機,因為人物關系搭建起來了,因果報應、恩怨情仇有了,不會寫戲,戲都往前走,你是跟著人物走,不是你帶著人物走,產生無窮無盡的沖突。所以設計人物和人物關系時,要多花些功夫,戲劇沖突就不缺乏了。 四、沖突的必要條件 1、沖突必須合理、真實。 2、沖突必須有內在的依據(jù)。 3、沖突必須適度。 4、沖突必須有結果。 5、沖突必須是邏輯的系列?!度说剿氖?/SPAN> 6、沖突必須有鋪墊。 7、沖突必須有主動、被動。 8、沖突必須擊化升級。 五、《人到四十》的戲劇沖突 八 怎么設置動作和動作線 一、概念 (一) 1、戲劇中為了某個目標和任務而采取的行動。 2、戲劇中情節(jié)的發(fā)展動作和勢態(tài)。 (二)動作線 指動作或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軌跡或路線,沖著某個結局而去,從啟動到發(fā)展到結局,這個過程,就是動作線。 主線、復線,就是指動作線。 二、為什么要研究動作和動作線 1、動作是戲劇要素之一。 2、很多人物,近看動作性不強,顯得很悶。 3、動作線的確立,使劇更有懸念、邏輯、和方向,因果是相連的。 4、單純和多線作品, 三、動作從哪里來 很多編劇找不到動作。如上公交車,要吃飯、開始工作了,來了客戶了,給女友打電話了,一串串動作,很多;再如學生上課,教師講的很生動,突然學生來電話了,大家哄堂大笑。這些,沒有目的性的,不能引起觀眾的注意,或是觀眾不覺得有什么目的,這都不是動作。 一個動作,只有是前戲時,一個非常不尋常的舉動,會引發(fā)什么東西,引起會意,才是動作。影視劇看來看去,就是看兩點,一是出事了,一是要出事了。因為要出事,或是出事了,明示或暗示給觀眾,這個動作是有目的性的,為了謀個目標、任務、意圖的行為,才是動作。所以寫東西時,要知道劇中人物要干什么,如果沒有,要盡快給他一個壓力,讓他干點什么。 1、動作來源于前戲。如有的劇,一上來,人物就喘著粗氣在跑,原因是前戲讓他跑。 2、動作來源于外向型性格。人物性格是有差異的,有外向的,有侵略瓣,讓這樣的人,出第一拳,就能引起一系列動作。 3、動作來源于人物或人物關系的能量。我們觀察生活,有很多人的動作,來自于自身的能量,它要釋放出來,水從高處流下來,比如小孩子吃飽了,混身是勁,就要運動,累了困了,就吃就睡了。要找到人物的能量。 4、動作來自于人原始的本能和欲望。如看到美女,看到金錢等,要找到調動欲望的誘餌。 5、來源于外力的打擊的反彈。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等的。 6、來源于利益的誘惑。惰性強的人前面有個金磚,就跑過去取。 7、來源于危險的恐懼。后面有只老虎,都跑,都躲。 8、來源于自身擁有的資源。有資源的人,可能招來外來的力量,比如有錢人,招來人殺他;漂亮,招來人愛;有權,招來人利用。 9、來源于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想美容,做好頭發(fā),做善事等。 10、來源于對基本權力的抗爭。基本權力被打壓,被剝奪,被侵犯,都會抗爭,都產生動作。 11、來源于人與人的博弈以及博弈的強弱消長。 四、尋找動作的意義 1、沒有動作,人物就是一盤散沙,觀眾就迷失,戲就是生活常態(tài),隨機的,戲就是廢紙一線。 2、有了動作,戲就好看了。找到人物的動作,再給這個動作設置障礙,這就是戲。 五、動作與沖突和事件之間的關系 這是戲劇的三位一體的元素。沖突造成事件,或是事件發(fā)生的人有不能的動作,就產生沖突。 六、動作線的設置 (一)單線故事的設置 《阿甘正傳》就是一個故事,躍然有很多人,但這些人都是圍繞一個人有關的,只講一個人的故事,別人的動作只能與他一個人有關系,與別人有關的,不去闡述。 1、障礙設置。要有層次,反對沒有層次,混混沌沌;有跌宕,反動在心理上沒有震蕩;有曲折,不要一眼看透;有節(jié)奏,有快有慢,不要機械重復;有遞進,不要等值發(fā)展,強度要不斷的加強。 2、進程設置。不要總是失敗,也要有成功,要有喜在悲。 3、要分段落,在總任務總動作中,可以有段落,劃分出章節(jié)。 (二)復線故事的設置 可能有兩條或更多的線,這是比較難的。這樣的劇更豐滿,豐富,小說電影如果是對打,電視劇就是群毆,群毆的前題是一號人物動作同時,其他人物也在動作。 1、主線為主,兼做復線,復線為主線服務?!度说剿氖酚泻芏鄺l線,主人公治病,病好了家里又有矛盾;他妻子那條線,有抑郁證,又歸到主人公身上來,復線貼過來,沒矛盾了,又產生新的矛盾。 2、主線與復線平行。價值獨立。如不同的夫婦,不同的婚姻,展現(xiàn)兩種生活觀念,都表達主題。 3、主線與復線樹型發(fā)展。分叉發(fā)展。 4、河流狀發(fā)展。很多復線歸一了。 5、藤纏樹型發(fā)展。有主有從,又是并行的,還可以轉接,跳來跑去的。 七、復線動作的連接點或轉換 1、自然時間的連接轉換。不同的時間,鏡頭就對不同的人。 2、故事邏輯的連接轉換。有發(fā)展過程 3、形勢相似的連接轉換。不同線索發(fā)生在同一地方;或有個道具,有相似的地方來轉換。 4、圍繞主要人物的連接轉換。主人公的成長、經歷等,什么時候需要轉,就轉過來。 5、平行并列。一是自然時間,二是錯過時間,重復表現(xiàn)。如《瘋狂的石頭》 八、避免復線的龐雜和混亂 1、突出主線。 2、突出表現(xiàn)主題 3、服務于主要戲劇任務 4、圍繞主要矛盾, 5、圍繞主要人物 九、可以劃圖表現(xiàn)。 問答 問:《國門英雄》這類的劇如何寫好? 答:我沒看。涉案劇以偵破刑事案件為故事線索,可能是涉及案件,但不要寫成行業(yè)片,故事背景可以是行業(yè)背景,但要挨過來捉摸,寫的一個人或一群人洽好是醫(yī)生、是警察,這是可以的。 問:在劇本上,形容詞或副詞,在文本上怎么表現(xiàn)? 答:在劇本中要不要有動作或表情的提示,劇本和小說比不善于表現(xiàn)這些內容,但不提示導演或演員可能會忽視,無法表現(xiàn)你的意圖時,這就是十分必要的,是可以寫的。 問:戲劇動作是服務于故事情節(jié)還是服務于人物性格? 答:寫的所有內容,都是為人物的成長過程服務,要符合他的命運,符合劇的主題。從另一方面,對白、行為、動作、沖突必須好看、有感染力沖擊力,才能服務好。 問:寫劇時要給觀眾增強吸引力,用哪種方法好? 答:重口味的感官刺激是有吸引力的,但不能僅僅注意感官刺激,最關鍵的,也是編劇一輩子要努力的東西是要有吸引人的東西。比如微博,140字,有的被轉上千上萬,也不都是重口味的,有的也被淹沒了,所以要好好研究微博,能幫我們解決好這個問題。 問:動作可引發(fā)事件,事件也能引發(fā)事件,單線動作線的事件引發(fā)的動作,沖突怎么能體現(xiàn)? 答:動作、事件、沖突是三位一體的,是交互的。單線條的動作或故事,怎么可以設計好,沖突怎么引發(fā)出來?這與單線或復線關系不大。比如一個人考研,就設他男友不讓他考,沖突就出來了;或是兩人都要考,那工作誰來干?兩個就有了沖突,所以動作與單線復線沒關系,一個正面動作和一個反面動作會產生競爭或競賽,這就是沖突。打網(wǎng)球把球打出去,球彈回來,算是動作和沖突嗎?形體動作和戲劇動作是不一樣的,戲劇動作是有目標的,為了目標而采取的行動,才是戲劇動作。 問:動作雙方是對手嗎? 答:當然是對手。動作對手可能不是人,可以是大自然、社會。 問:如何處理暗線? 答:暗線是暫時放下的線索,時不時的冒出來,終究要表現(xiàn)的,從動作線角度,也可以說是埋伏筆,但一定要露出來,是藏和露之間達到一個平衡,成功的表達是要讓觀眾恍然大悟,關鍵是藏和露,露時要明確,不能一晃就過,讓觀眾看見了,沒在意,露出來之才讓人完全清楚。 問:武戲怎么寫? 答:武戲大概寫寫,提綱挈領就可以。有個性的,有必要的可以寫,但寫多了,如怎么打,怎么飛,怎么啊啊啊,也不如武戲導演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揮,要把握好非提示不可就可以。 你寫的武戲有沒有打斗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有沒有戲,如張三經過幾次打斗幾乎被李四打倒,但王五出來把李四打倒救了張三,這是有戲的,是可以的。致于怎么打并不重要。如古龍寫法在劇本中有無限的想像力,是好的,金庸寫法很細,就不適合劇本,但你寫出關鍵的部分,是沒有關系的。 問:復線一定是為主線服務的嗎,否則就顯得游離? 答:對,復線都是為主線服務的。寫了很多無關的動作,或無端的故事發(fā)展線,肯定是游離的多余的,別人不知道你寫了什么。也有一種情況,有些復線是有獨立價值的,不見得從正面為主線服務,但它從另一角度另一個范體,用另一種價值,好像表面上與主線無關,但最終說明的道理是同一的,與主線、與主人公所要承載的價值是一致的。 問:與主題不是很貼,拉片,看劇,寫劇本,拉了十集《京華煙云》,有效嗎? 答:看戲作筆記,叫拉片子,是有用的。但籠統(tǒng)的拉片子,提煉故事梗概,用1000、500字寫出大綱,也是一種功夫,也是有用的,為以后寫分集大綱,寫梗概打下了基礎。但拉片子還有其它功能和作用。比如拉對白、拉細節(jié)描寫,拉主線、拉矛盾、拉結構、拐點是什么,復線是什么,拉主線和復線、拉矛盾沖突是怎么起來的,一到十集的三十個矛盾沖突是怎么回事,都可以寫。拉片子是研究成功作品的方法,關鍵要看要達到什么學習的目的,做得越細,收獲越大。 問:傍白和話外音有什么區(qū)別? 答:本來是一回事,但有小區(qū)別。如果有一個聲,看不到畫面的真實環(huán)境,但聲音不在說話的環(huán)境中,這是畫外音。傍白是第三人,無形的講故事的人說的話,這叫傍白。 問:故事大綱和分集大綱要寫到什么程度? 答:故事大綱或梗概,是對故事簡化的說法,把細節(jié)都濾掉,是故事的框架。一要考慮人家要求你寫多細?一般投資方要求是越細越好,有張力,有人物性格,體現(xiàn)你的能力,也有的要求不要寫細,沒時間看,每天要看大量東西,大量東西又是沒用的,只想看故事核,看戲劇的轉折,一般來說,三十集的大綱不要越過兩萬字。詳細度一般不要寫心理描寫。二是你自己覺得你要寫多少?交出去的是一回事,沒交出去的,是你自己的備忘錄,你想寫多少寫多少,前期寫的越多,后期就不用二次創(chuàng)作了。分集大綱,故事拐點必須寫出來,不然在投資方過不了關,一千字的分集大綱不算多。 問:懸疑電影的真相總是在最后的對話中說明,是不是俗套? 答:完全沒有俗套的東西,觀眾還不認可,俗套有時候正是觀眾在等待的,覺得正是自己等待的。相反,俗套又是觀眾不想看的雷同俗套,既有俗套,又有翻新,就是高手。編劇的水平就在這兩者間找平衡,手法的相似性、閃回的不斷重復,就不是好的東西。 問:當故事編的沒有故事可寫下去了,怎么辦? 答:故事就是人編的,讓寫多少集就寫多少集,還不是灌水,還要往上提,這就是本事。為什么要把故事寫完呢?為什么不留品子呢?比如《越獄》、《讓子彈飛》你覺得沒什么寫的了,但還有戲,還有余地,沒寫死,留了一點點,繼續(xù)編下去,還有可能。要讓觀眾覺得沒什么可寫的了,不能是編劇覺得沒什么可寫,如果編劇沒什么可寫,那是編劇的問題,不是觀眾的問題。 問:動作有源頭嗎? 答:肯定有,不可能沒有緣由就發(fā)出動作。 問:如何避免雷同? 答:人類思維有同一性,比如父母給孩子起名字,覺得很有獨創(chuàng)性,結果在網(wǎng)上一查有很多是一樣的。創(chuàng)作也是這樣,完全看別人的作品,然后排除同一性,是不現(xiàn)實的,不是唯一的創(chuàng)新方法。編劇有很多都不看電視劇,沒有電視劇的框子,這個說法也成立。當你學習書法時,老師會記你抄大書法家的貼子,喜歡哪個抄哪個,越像越好,抄到很熟練時,拿掉大師的作品你再寫,就是你自己的字了。人與人之間還有天然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是你自身的獨創(chuàng)精神,看別人作品時,盡可能培養(yǎng)自己的獨創(chuàng)思維、獨創(chuàng)價值取向,獨創(chuàng)性,就不怕與別人雷同。雷同永遠是少部分,獨創(chuàng)永遠是多的不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