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奉持品 原典 奉持品第二十七十有十章 奉持品者,解說道義,法貴德行,不用貪侈。 好經(jīng)道①者,不競於利。有利無利,無欲不惑。㈠ 常愍好學,正心以行,權(quán)懷②寶慧,是謂為道。㈡ 所謂智者,不必辯③言;無恐無懼,守善為智。 ㈢ 奉持法者,不以多言;雖素④少聞,身依法行;守道不忘,可謂奉法。(四) 所謂長老,不必年耆⑤;形熟髮白,蠢愚而已。(五) 謂懷諦法,順調(diào)慈仁;明達清潔,是為長老。㈥ 所謂端正,非色如華;慳嫉虛飾⑥,言行有違。(七) 謂能舍惡,根原⑦已斷,慧面無恚,是謂端正。(八) 所謂沙門⑧,非必除髮;妄語食取,有欲如凡。(九) 謂能止惡,恢廓弘道⑨,息心滅意,是為沙門。(十) 所謂比丘,非時⑩乞食;邪行望彼,稱名而已。(十一) 謂舍罪福,凈修梵行,慧能破惡,是為比丘。(十二) 所謂仁明,非口不言;用心不凈,外順而已。(十三) 謂心無為,內(nèi)行清虛,此彼寂滅⑾,是為仁明。(十四) 所謂有道,非救一物,普濟天下,無害為道。(十五) 戒眾不言,我行多誠,得定意者,要由閉損⑿。(十六) 意解求安,莫習凡夫,使給⒀未盡,莫能得脫。(十七) 注釋 ①經(jīng)道:即佛之教法。 ②權(quán)懷:《中華大藏經(jīng)》作擁懷,即擁有之意。 ?、坜q:分別、區(qū)別、區(qū)分。 ④素:平常、平時。 ?、菽觋龋耗旮摺⒛挲g大。耆:六十歲。 ?、迲a嫉虛飾:慳吝、嫉妒、虛妄、矯飾。 ⑦根原:指人的六種根性,這六種根性是產(chǎn)生苦惱、憤怒、癡瞋之根源。 ⑧沙門:出家僧人謂之沙門。 ?、峄掷氲溃盒男貙拸V,弘大道之精義,向全社張揚大道之威力。弘,拓寬。 ?、鈺r:按時。 ⑾此彼寂滅:此彼,承上文應(yīng)指心和行。心寂行滅,心無妄念,意根清凈,便是仁明之士。 ⑿要由閉損:由,纏過;閉損,即關(guān)閉各種妄意,減少各種欲望。 ⒀使給:《中華大藏經(jīng)》、末本《法句經(jīng)》均作使結(jié)。依「使結(jié)」之意;使,人生之義務(wù)、責任;結(jié),情結(jié);使結(jié),塵世的各種念頭。 譯文 奉持品的大意是解說大道之精義,告訴人們學習佛法之人要重視品德,不要貪婪奢侈。 愛好佛法之人,不與他人競奪利益:不在乎有利還是無利,因為無欲故爾不惑。 ㈠ 常常努力地學習(佛法),端正心念從事修行:懷抱佛教出世的最高智慧,這便稱之為修行佛道。 ㈡ 所謂智慧之人,不必以辯才顯示(能力);無有恐怖沒有畏懼(之事之物),堅守善(的律令)便是智慧之人。㈢ 奉持佛法之人,不以多言(著稱):即使平常很少聞聽(佛法之言),(只要)身(心)依照佛法修行即可:堅守佛道永遠不忘,這樣便可以叫著奉持佛法。(四) (我們)所說的長老,不必定是年長(之人):(如若只是)外表成熟頭發(fā)花白而缺乏智慧,這種老者只是愚蠢的匹夫而已。(五) (我們只是)稱呼那些胸懷真諦佛法,行慈為仁心調(diào)順,明智通達心清凈(之人)為長老。 ㈥ (我們)所講的端正,并不是外表美如華容:(如果內(nèi)心)慳吝嫉妒(外表)虛華矯飾,其言其行必然有違(佛法)。(七) (我們是)說能夠舍棄惡(念),癡瞋貪根已斬斷,智慧并且無憤恨,此等之人謂端正。(八) (我們)所說的沙門,并不一定是指那些剃發(fā)之輩:(雖然剃發(fā),卻)隨便胡說貪婪攝取,心存欲望如同庸凡之人(亦非沙門)。(九) (我們)是指能夠止住(心中)惡念,恢宏廓大正道,停息心(中)雜念滅除(諸多)意欲(之人),這(等人)才是真正的沙門。(十) (我們)所認為的比丘,并不是指(那些)按時乞討之輩:(如若此輩)行為邪僻,(那么)便僅僅是擁有比丘的空名而已。(十一) (我們)是指能夠舍棄罪惡與福報,凈心修清凈之行,智慧有力破除惡念,這便是真正的比丘。(十二) (我們)所說的仁慈明達,并不是指口不言語:(如若)內(nèi)心并不清凈,那僅是外表和順而已。(十三) (我們是)指心念無為(之道),內(nèi)思出離意清虛,六根清凈妄念寂滅,這樣才可稱之為仁明。(十四) (我們)所說的有道(之行),并不是指拯救某一具體的生命:(而是指)普濟天下(蒼生),無害於萬物便是有道。(十五) 使眾人持守戒律勿須多言,我自身行為誠實無欺即可;要想獲得禪定意念之人,必須通過關(guān)閉?心念)減損意欲開始。(十六) 心意了悟就可求得人生安樂,切勿學習庸凡之人所為:施給束縛的(意念)沒有解悟徹底,(那么)沒有誰能在這種人生狀態(tài)下得以超脫(塵世苦惱)。(十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