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咱們喜歡馬桶,但大家從小到大,用的最多的還是蹲坑,從家里的廁所到外面的公廁,基本都是蹲坑的。人外國都用馬桶,為什么我大中國用的更多的是蹲坑呢? 在秦朝,木板搭架式那個時候的糞坑據說已經算是高級的了,用兩塊木板 搭架起來,類似于現在的“蹲便器”。 只是兩塊木板太過危險,不知道有多少人都掉入了其中。 想來這還有一個很搞笑的故事,公元前581年6月6日中午,晉景公正準備品嘗新麥,突然覺得肚子發(fā)脹,便去廁所大解,不慎跌進糞坑而死;他很可能是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殉難于廁所的君主。這個君王一定幻想過自己各種光輝的死法,怎料最后失足于古代公認的“污穢之地”。 秦漢時期的人沒有什么固定的廁所,大多就是隨地解決。 電視劇《尋秦記》香港特警項少龍被時空穿梭機送到戰(zhàn)國時代的趙國,夜宿一居民家中,內急要上廁所,項少龍向老翁要“衛(wèi)生紙”,老翁懵然不知何物,項說:“怎么擦屁股”?老翁從茅坑邊拿起一塊木片說“這就是?。≌堧S便用”。 看到此處,小伙伴們都要笑出腹肌了。秦漢的廁所是沒有圍欄的。他們一般拿瓦片來解決, 一直以來古人都是這么干的。 在野外沒有瓦片的時候,就隨手摘個樹葉。由于當時綠化面積非常大,隨便蹲一地方解決都可以找到樹葉。再加上蹲姿比較容易隱藏,即使有人路過也不容易被發(fā)現,所以大家都喜歡蹲著如廁。 小編ps:“上廁所”的意思?!叭纭?,在古語里有“遵從、依照”的意思;而“入”,就是“進入”。如廁,就是解手。 由于瓦片樹葉太多堅硬,容易受傷,后來還出現了竹片,這個比樹葉瓦片好很多了。竹片比較光滑,沒有了堅硬的質地和鋒利的外形,已經是一大進步。翻翻史料,原來這種竹片也有名字,叫廁籌,這個簡易的廁籌在三國時期隨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 秦漢關于“如廁”不得不提到漢代的“虎子”。 據《西京雜記》記載,那時候皇帝身邊的侍從就備有一個讓皇帝方便的東西,就叫“虎子”。其實它的創(chuàng)意是來自漢高祖劉邦。有一天他在跟大臣們開會,為了節(jié)約上廁所的時間,竟然要了一名文官的帽子。然后背過身后,把帽子倒過來任其“方便”。于是后世開始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從拿著,以備皇上隨時方便。 關于“虎子”的發(fā)明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也與皇帝有關。相傳西漢“飛將軍”李廣射死臥虎,讓人鑄成虎形的銅質溺具,把小便解在里面,表示對猛虎的蔑視,因此叫“虎子”。 到了唐宋,便桶出現了。 唐代是出了名的開放。但如廁這件事簡直跟開放無緣。這從唐朝的都城就可以看出來。唐朝大街上沒有公廁,平民都在家里解決。廁所由以前危險的搭架式改為便桶。但古人還沒有馬桶,邊緣狹窄的便桶需要半蹲的姿勢,非常雷人,普通老百姓更多地在家另建蹲坑式茅廁。為了避免茅廁糞便堆積過多,唐朝還出現出現了專門的掏糞發(fā)財的“清潔工”,于是人們更樂意蹲坑式的了。 造紙術發(fā)明后,紙也算是“奢侈品”,到了繁盛的唐朝,紙開始用于如廁啦。但是多在宮廷使用,普通老百姓還是沒有那個條件滴,所以能用廁紙的都是土豪級別。 到了元朝,手紙開始廣泛應用。原因大概是元朝統治者文化落后,沒有漢民族“敬惜字紙”的意識,元朝手紙應用較前面朝代是最廣泛的。由此可見,中國人喜歡蹲坑,那都是祖輩積累下來的習慣啊。 中國人喜歡蹲著拉便便,那西方人呢?西方人不喜歡蹲,其實是蹲不下去。 在社交網絡上,這種蹲姿有個更加國際化的名字,叫“亞洲蹲”,the asian squat。其動作要點是,身體前傾,腳跟著地。在田間地頭、村口土垛子、城里的馬路牙子上,大部分中國人做出這個姿勢,就像呼吸一樣輕松自然。 和中國人信手拈來不同,大部分歐美成年人都無法標準地 " 亞洲蹲 "。一項調查顯示,只有 13.5% 的北美人可以擺正這個姿勢,這 13.5% 的人中 9% 帶著亞洲血統,剩下的是瑜伽狂。 為什么亞洲人都能夠做到呢?網上還有一條研究: 我們做了一個測試,100%的亞洲人可以亞洲蹲(P<0.000063),而僅有13.5%的美國人(P<0.0000043)可以做到。而這13.5%中的9%是美籍亞裔,剩下就都是瑜伽狂。 亞洲蹲,你可以嗎? 一項面向全世界的網絡調查顯示,有近三成網友無法做出 " 亞洲蹲 "。 為什么亞洲人都能夠做到呢?網上主要有三種理論: 理論一東亞人的腿相對較短,所以平衡點與西方人不同。 理論二與高中生物書上“長頸鹿為什么脖子長”的原理一樣。( WTF?) 理論三亞洲人的韌性比較好,所以擅長蹲著。 那么問題來了,蹲坑與馬桶,哪個更好? 理論上是這樣的:“蹲派”認為更放松,并不是說兩條腿省勁、舒適,而是特指人體內一塊叫“恥骨直腸肌”的肌肉。坐著拉粑粑,恥骨直腸肌只是部分放松;而蹲著拉,肌肉能完全放松,所以拉得更放松、更徹底。如果不方便蹲廁,可以腳踩個小板凳,以減少大腿和軀干的夾角,達到模擬自然蹲姿的效果。 以色列科學家Dov Sikirov還在《消化道疾病與科學》雜志上刊登過一篇《比較三個排便位置對人的影響》論文。他通過對不同姿勢的排糞造影發(fā)現,蹲著拉時,肛腸角的角度確實更大。 驗證這個說法正確與否,常用的一個檢查方法是排糞造影。來看肝門直腸的個角度,蹲的時候肛門直腸這個角度比較大,粑粑應該比較容易下去;坐的時候這個角度比較小,直腸很彎,粑粑要克服轉彎的力量就比較不容易拉出來。只能說相對難一點。 從解剖上來講,蹲著拉是有它的道理。但是即便蹲著肛腸較大,費的力氣小,但不見得拉得就更輕松。排便時,更需要考慮的是排便力,也就是哪種姿勢更容易使得上力。打個比方,一根直的水管確實要比彎的水管阻力小,但水壓不夠,水還是上不去。 但也有別的說法就是馬桶美觀、大方、衛(wèi)生,比起蹲坑可謂是全面勝出,因此還被視為現代文明的代表。另外,對行動不便的老人、肥胖者、孕婦或者殘疾人來說,下蹲如廁非常困難,馬桶也成為理所當然之選。 還有一個值得說的是,人如果習慣了座便,改為蹲便是極難適應的;如果反過來,即使是習慣了蹲便,改為座便卻一般都適應得挺快。 很多人在蹲坑蹲久了,猛地站起來后,由于供血不足,會出現頭暈腿麻的情況。喜歡在衛(wèi)生間看書的、看手機的、電子書的。馬桶絕對是不二之選。但是,實踐中的馬桶,并不受歡迎。而且蹲坑還是有很多優(yōu)點的,易清潔,價格便宜等,這也是公共場所普遍采用蹲坑的部分原因。有些人即使是使用馬桶也會選擇蹲在上面。 此外還有一點,對于有些人來說,公共場所的蹲坑確實感覺要比馬桶干凈一些?;蛟S他們都有類似的體會:脫了褲子坐下來,仍然能感覺到上一位使用者在馬桶圈上殘存的體溫,這種感受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對某女座的人,簡直是不能忍吧。 而且馬桶的選擇上一定要考慮到主人本身的情況,因材選桶。 還是按照正確的姿勢拉翔好了。 如果非要特例獨行,請自覺關好門。 最后,小編的結論是: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必糾結。就一個字:爽! (來源都市熱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