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脈第五講:促脈
上期回顧:上一期講解了熱脈中的第四種脈象——疾脈的定義及其兼脈,本期將講解熱脈中最后一類——促脈。
【定義及形象】 促脈,是脈搏流動較快,時常有歇止。李時珍認為,這種脈主要是由于三焦火熾,郁積留滯的結果。凡屬氣、血、痰、飲、食等有形之物,阻礙經(jīng)絡,使氣血流通不暢,都可出現(xiàn)促脈。當然也要考慮到心氣不足,心陽衰竭等屬虛的疾病。 【近似脈鑒別】 疾脈:疾脈是脈搏往來疾速,一息超過七八至。這種脈是在細小的基礎上形成的。 緊脈:緊脈脈搏往來有力,左右彈人手,好像繩子顫動(抖)的樣子。 動脈:動脈是數(shù)脈而兼緊、兼滑、兼短的一種脈象。如豆大,轉轉動搖。 數(shù)脈:數(shù)脈是一呼一吸脈行六至。 【文獻選錄】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p>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促脈主病】 促脈是脈搏流動較快,且有歇止的一種脈象,其形成原因很多。古人認為:凡是氣、血、痰、飲、食等阻滯經(jīng)絡、妨礙氣血流通都可出現(xiàn)促脈;三焦火熱,郁積留滯也能形成促脈;若因表邪不解,而反用下藥,影響宣解,中氣受戕,也可出現(xiàn)促脈;但心氣不足、心陽不振等也會導致出現(xiàn)促脈。應當詳審,不可草率診斷。 除正氣不足,痰食、積滯阻遏氣機,陽氣不通,表遏不宣,中氣受戕等可出現(xiàn)促脈,若新感與舊疾結合起來,即本有正氣不足,又著新感誤下,一時循環(huán)受阻,也能發(fā)生促脈。見此脈必須參考舌象、色及臨床癥狀細審互參。 【促脈兼脈】 1.促兼滑 (1)促兼滑,按之弦細較有力者。數(shù)而時止名為促;滑則主痰及宿食有余之邪;弦細者為血少陰傷,虛熱化火;按之較為有力,說明是有余熱邪,總之,此為痰熱內(nèi)蘊,血少陰傷,肝陽過亢,治之當以先祛標熱,再以養(yǎng)血育陰調(diào)之。 (2)促兼滑,沉取虛弱無力者。促滑相見,是痰濁蘊熱互阻,今沉取虛弱無力,乃氣分不足,中陽又虛,當以先治標熱,緩圖益氣補正。 (3)促兼滑,沉取濡軟者。促滑確為痰熱郁結,濡軟是濕阻中陽,氣分不足之象,可先治其濕郁,俟?jié)袢岢傩谢怠?/p> (4)促兼滑,沉取寸脈動短如豆者。促滑本是痰濁郁阻,寸脈動短如豆是少陰動脈之象,乃妊娠之常脈,若非妊娠,必是痰熱交阻膈上,當先治上焦之痰熱。 2.促兼弦 (1)促兼弦細小滑者。促為氣、血、痰、飲、食等有形之邪阻滯不暢,弦脈多為郁象,細為血少陰傷,小滑多是陰傷停飲,當以疏郁兼化其痰飲。若舌苔垢厚當以導滯,俟邪祛再行補其不足。 (2)促兼弦,沉取滑實有力者。促弦是郁熱夾有形之邪,沉取滑實有力確為停痰、停飲、停食之重者,當以清化痰濁兼以導滯。 (3)促兼弦,沉取虛弱無力者。促弦為郁熱之象,虛弱為心氣不足,中陽又虛,可先治郁熱痰食,再在扶正的基礎上加化痰導滯之品。 (4)促兼弦,按之濡滑軟者。促弦為郁熱之象,或表邪未解,誤下傷正;濡滑乃濕邪阻遏正氣,治療必當疏其表閉,升其中陽,化其濕阻,少佐扶正。 3.促兼細 (1)促兼細弦小滑者。此血少陰傷之體,細為血少,弦乃郁象,小滑為有形之邪。促主熱郁或為氣、血、痰、飲、食之停滯。本為郁熱挾有停痰、停飲、停食、積滯等。故先祛其邪,再行養(yǎng)血育陰。 (2)促兼細弦力弱者。細主血少,臟陰不足,弦乃郁象,力弱者中陽不足,促乃熱郁積滯阻遏氣機。當以養(yǎng)血益氣,開郁化痰兼以導滯。 (3)促兼細,按之力弱者。促為痰熱有形之邪,細為陰傷,弱乃氣衰;按之無力說明氣虛之極。當以養(yǎng)血益氣為主,俟氣血復,再行調(diào)理氣機。 (4)促兼細而沉取虛弱若無者。沉取虛弱若無,確是正虛氣衰中陽不足,心氣又弱。細為陰傷血少,促乃熱郁氣機不暢。當益氣為主,養(yǎng)血為次,俟氣血復則病自愈。 4.促兼虛 (1)促兼虛而沉取弦細者。促為熱郁痰食積滯,虛乃中氣不足;沉?。▽嵸|(zhì))弦細,說明陰傷為主。此血虛肝郁為本,中氣不足,郁熱為標。當從育陰解郁為先,后議補正導滯。 (2)促兼虛而按之弦滑者。促虛并見為氣虛痰食郁熱互阻,按之弦滑乃郁熱有形之邪阻滯氣機,當先治其標熱與實邪,再以補氣助正。 (3)促兼虛,沉取小滑有力者。促虛并見,且沉取小滑有力,說明病邪是以停痰、停飲等為主,郁熱氣分不足是標。治療必須先祛其邪,再折其熱,后議益氣,或同時并行。 (4)促兼虛,按之濡滑者。促虛為熱郁氣分,中氣又虛,濡滑乃濕阻之象。治療本病,必先治濕,俟?jié)窠?,再清熱,熱祛再扶正??杉骖?,但不可先補,恐將熱郁補之于里,病無愈期矣。
下期預告:本期已經(jīng)講解完所有熱脈一類的脈象,下一期將開啟新的一章——虛脈。 |
|
來自: 道佛儒醫(yī)舊葫蘆 > 《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