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靈帝光和二隼(公元179年)誕生 司馬懿,字仲達(dá)。出生于河內(nèi)郡(今焦作)溫縣孝敬里(今安樂寨村)一個世家望族。 漢靈帝光和三年至獻(xiàn)帝建安六年(公元180一201年) 二歲至二十三歲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xué)洽聞,伏膺儒教”,??挥袘n天下之心。舉孝廉。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隼)二十九歲
曹操被獻(xiàn)帝拜為丞相,再次派人請司馬懿出仕,以強(qiáng)制手段辟司馬懿為丞相府文學(xué)掾(文牘之官)。司馬懿在曹操手下辦事認(rèn)真,勤勤懇懇?!爸劣谄c多牧之間,悉皆臨履。”先后遷黃門侍郎、轉(zhuǎn)議郎、丞相東曹屬,及主簿。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十六歲。 三月,司馬懿隨曹操出征伐張魯。十一月,張魯降,懿向曹操建議。乘劉備初代劉璋,蜀人心未附,宜遠(yuǎn)征江陵,可震撼漢中、益州。曹操不納,譏為“得隴望蜀?!?/p> 建安二十二隼(公元217年)三十八歲 夏五月,曹操為魏王。十月,立曹丕為太子,遷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與陳群、吳質(zhì)、朱鑠號為太子“四友?!?br> 是年,司馬朗死于征吳軍中。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三十九歲 司馬懿為丞相軍司馬,向曹操提出“經(jīng)國遠(yuǎn)籌”的軍屯建議,被曹操采納。 建聾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四十歲
關(guān)羽圍曹仁于樊城,于禁為關(guān)羽所虜。曹操驚恐,欲遷許都至河北。司馬懿獻(xiàn)計勸阻遷都,提出聯(lián)合孫吳襲關(guān)羽后方以解樊圍之策。曹操采納。十二月,吳將俘獲關(guān)羽,成為三國時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成功范例。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四十一歲
正月,曹操死。司馬懿將喪事辦理得井井有條。曹丕代曹操為丞相之職,封司馬懿河津亭侯、轉(zhuǎn)丞相長史,具體負(fù)責(zé)策劃、組織、安排曹魏代漢事務(wù)。 魏黃初元年(公元220隼)四十一歲 十月,魏受漢禪。曹丕即位,為文帝,任司馬懿為尚書,后轉(zhuǎn)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xiāng)侯。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四十二歲 司馬懿遷侍中,尚書右仆射。 黃初五年(公元224年)四十五歲 曹丕南巡,改封司馬懿為向鄉(xiāng)侯,坐鎮(zhèn)留守許都,轉(zhuǎn)撫軍大將軍,假節(jié)誡。加給事中,錄尚書事。 黃初六年(公元225年)四十六歲 曹丕伐吳,再次讓司馬懿留守許都。 黃初七年(公元226年)四十六歲 五月,曹丕病重,司馬懿同曹真、陳群等受曹丕托孤之任,為曹睿顧命輔政。 太和元年(公元227隼)四十八歲 六月,曹真忌妒司馬懿,為獨(dú)攬大權(quán),奏請明帝讓懿屯兵宛城,主持對吳邊境地區(qū)的軍政事務(wù)。 太和二年(公元228隼)四十九歲 正月,蜀諸葛亮犯魏。魏不敵。明帝意詔司馬懿馳援。此時,魏新城太守原蜀國降將孟達(dá),又陰謀叛魏投蜀。司馬懿當(dāng)機(jī)立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奔襲新城平叛。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五十一歲 司馬懿應(yīng)詔加大將軍、大都督,假黃械,協(xié)助曹真抵御蜀軍。遇雨受阻,班師。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五十二歲 諸葛亮進(jìn)犯天水。曹真病死。明帝詔司馬懿都督雍、涼二州,抵御蜀軍。懿奉行“斂軍依險,只守不攻”方針,致蜀兵敗。明帝派使臣勞軍,賜懿耕地。懿奏請明帝,遷冀州農(nóng)民到上邦種田,將京兆、天水、南安等地的冶煉業(yè)恢復(fù)起來。 青龍元年(公元233年)五十四歲 司馬懿主持開鑿成國渠,修筑臨晉破,將陜西西部水利進(jìn)行治理,灌溉良田數(shù)千頃,充實(shí)了魏國國力。 青龍二年(公元234年)五十五歲 四月,諸葛亮出斜谷犯魏。司馬懿駐軍渭水之北,仍堅持堅壁不戰(zhàn)的方針。對壘百日,拖得諸葛亮病死。司馬懿不損兵卒,取得勝利。 青龍三隼(公元235年)五十六歲 司馬懿遷為太尉,累增封邑,京都洛州一帶發(fā)生大災(zāi),司馬懿從長安運(yùn)糧五萬斜到京師。 青龍四年(公元236年)五十六歲 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叛,自稱燕王,司馬懿被詔赴京,商議平叛之策。司馬懿提出一年平叛的計劃,并諫議停止京城的宮室修建,減輕百姓負(fù)擔(dān),保證軍事需要。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五十九歲 春,司馬懿東征公孫淵。大軍過溫,懿在溫縣貌公臺宴請家鄉(xiāng)父老,誓平叛亂。 景初三年(公元239隼)六十歲 正月,司馬懿回軍至白屋。明帝病重,三日內(nèi)五道圣旨詔懿還京師。于嘉福殿接受明帝托孤之任,同曹爽共同輔佐齊王曹芳。 正始元隼(公元240年)六十一歲 司馬懿上書諫議禁止“官室制度靡費(fèi)”,提倡“節(jié)用務(wù)農(nóng)”。 正始二隼(公元241年)六十二歲 五月,吳兵三路犯魏。六月,司馬懿請纓督軍迎敵,以精銳部隊(duì)輕騎急進(jìn),使吳軍聞訊夜遁。魏軍追到三州口,斬俘敵軍萬余,繳舟船軍資而還。秋七月,增封食郾城、臨穎,并前四縣,邑萬戶,子弟十一人皆列侯。 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六十三歲 春,帝追封司馬防為舞陽成侯。 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六十四歲 九月,司馬懿率軍擊吳將諸葛格,格懼,黃燒積到聚,棄城而逃。 正始五年(公元244年)六十五歲 春正月,司馬懿從淮南至京,魏帝勞軍。 正始六年(公元245年)六十六歲 秋八月,曹爽為了擴(kuò)充實(shí)力,不顧司馬懿的勸阻,撤了原明帝建制的中壘中堅營,將兵馬歸于其弟中領(lǐng)軍曹奏營。 正始七年(公元246年)六十六歲 正月,吳軍騷擾魏祖中地區(qū),當(dāng)?shù)匕傩杖f余家,北渡污水逃難。 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六十七歲 四月,夫人張氏去世,享年59歲,葬洛陽高原陵,追贈廣平縣君。 正始九年(公元248年)六十九歲 春三月,曹爽等密謀篡政。司馬懿洞悉其好,佯裝病勢垂危,麻痹曹爽等。 嘉乎元年(公元249年)七十歲
春正月初九,魏帝赴高平陵渴拜祖陵。曹爽兄弟隨往。司馬懿乘機(jī)奏準(zhǔn)太后,下令廢黜曹爽兄弟。正月末,誅殺曹爽兄弟三人及何晏等三族。 嘉平二年(公元250年)七十一歲 正月,魏帝命司馬懿在洛陽建立祖廟,并封其子司馬彤為平樂亭侯,司馬倫為安樂亭侯。司馬懿積勞成疾,不能上朝,每遇大事,魏帝親幸懿府商討。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七十二歲 春正月,兗州刺史令狐愚和太尉王凌密謀纂逆擁立楚王曹彪。四月,司馬懿率軍前往討伐平叛。帝封司馬懿為相國,安平郡公,前后食邑五萬戶,子弟封侯者達(dá)十九人。六月,司馬懿病重。八月,死于京師。終年七十二歲。九月,按其生前所矚,土葬于首陽山,不起墳頭,不立碑,不隨葬祭品,死后遺孀不得與其合葬。逝后賜謚號“文宣”。晉立,追為宣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