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tǒng)文化集中體現(xiàn)在國學上,所以說國學是國魂之學。那么挖掘國學的當代價值,對于提高國人的道德水準,提高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提高國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建設和諧社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正如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博士指出:國學,不僅成為現(xiàn)代中國人提高道德品質的教程,更重要的是中國各民族凝聚一起的精神支柱,是中華兒女一統(tǒng)華夏的文化源頭。 在關于和諧問題上,國學中也有很深的底蘊。以孔子為創(chuàng)始人的儒家提出“和為貴”、“知和而和”的思想。以老子為創(chuàng)始人的道家同樣倡導“知足”與“不爭之德”,中國最早的一部道教經典《太平經》就提出過:“天、地、人三合相通,三者共成一家,共成一體,不可一無也?!币阅訛榇砟姨岢觥跋嗉鎼邸?、“非攻”等主張。還有《周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font> 《尚書》載:“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吨芏Y》云:“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和,故百物不失……如此,則四海之內合敬同愛矣?!钡鹊龋@表明,國學中包含有豐富的和諧思想,這些思想經過時代的創(chuàng)新改造,定為當今時代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可資借鑒的思想智慧的來源和依據(jù)。臺灣著名學者錢穆先生認為:“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中國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今天我們中國分成兩個,然而我們人大腦子里還是不喜分,喜歡合”。也就是說,中國文化的偉大之處,在于其最能調和,使沖突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處,相互調濟。 在人文精神培育上,國學給我們提供更為寬廣的源泉。如仁、義、禮、智、信是儒學經典的核心,是儒家倫理的最高準則。以“仁”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懷,我們汲取后,可以成為以人為本的精神資源?!傲x”,是儒家提出作為人應遵循的道義,是一種準則,是做人的基礎。在市場經濟的今天,維持社會的正義更顯其重要性。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一方面促進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另一方面,市場也帶來弊端,一些企業(yè)未來各自的利益,坑蒙拐騙、見利忘義等。這些正是道德淪喪的表現(xiàn),是人生價值觀的模糊所致。 “禮”,是維系社會秩序的準則,其作用是規(guī)范人際之間關系。通過禮可以更是構建在人格平等上的人際行為關系。“智”,就是智慧, 就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就是知識和技能的統(tǒng)一?!靶拧?,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社會道德的基礎,誠信合一,立身興業(yè),缺不了信。仁、義、禮、智、信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與現(xiàn)代文化文明不但不沖突,反而更有利于時代的進步與發(fā)展。今天,我們不能把這些全部舍棄,要將“仁、義、禮、智、信”傳統(tǒng)文化內容注入新的時代內容,與時俱進,成為當前我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的精神支撐。 在國家治理上,國學也有我們汲取的資源。儒家強調禮與法是統(tǒng)一的。儒家強調的禮作為倫理道德規(guī)范,多靠社會輿論、道德自律、傳統(tǒng)風俗習慣等力量來維護,其制裁體制雖有獨特的優(yōu)點,但面對惡的人性,其力量與強度都顯不足。而法由于依靠強大的國家機器,足以克服禮之于惡勢力的不力和無奈。 若禮法相結合,則可以相得益彰。荀子在中主張治國要禮法并用:“治之經,禮與刑”(《荀子。成相》),也就是說,只有禮法結合,才能使國家“合于文理,歸于治”。這對我們當前建立和健全適應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道德與法律規(guī)范體系,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在當今世界文化多元化時代,既允許異域文化的傳播,更應當倡導本土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國學的普及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導和保護,需要大眾的理解和支持,更需要專家學者們的解讀與闡釋。我們都應該活學活用國學,使國學內容以清新的面貌、得體的方式,成為格言警句,化作成語典故,成為大眾文化的主體。所以說,傳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汲取古代思想家為我們留下的具有普世意義的思想精華,把傳統(tǒng)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對喚起文化自覺,恢復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凝聚力,實現(xiàn)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