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一世是十九世紀初的俄國沙皇,其實此人一生的傳奇色彩并不亞于拿破侖,但怎奈“歐洲之敵”的拿破侖太過耀眼,完全壓過了其他人。 亞歷山大一世是俄羅斯最著名的女沙皇,葉卡捷琳娜大帝的長孫,葉卡捷琳娜大帝對其十分寵愛,剛出生就被被抱到大帝的宮室里親自撫養(yǎng)。且大帝明顯有意直接傳位給這個討人喜歡的外孫,而不是傳位給兒子保羅一世。大帝的這一做法立即導致了祖母和父親,父親和兒子之間的不和,但天資聰慧得亞歷山大在不到十歲的時候就察覺到了父親保羅和祖母葉卡捷琳娜之間的巨大分歧矛盾。這矛盾重重的家庭環(huán)境導致了亞歷山大從小就學會了帶著面具為人處世:他一方面附和討好著風燭殘年的祖母,同意繼承沙皇之位;另一方面在父親一邊則是發(fā)誓承認父親的繼承合法性。 他的這種做法使得亞歷山大不僅得到了大帝的寵愛,也贏得了父親的信任。所以,葉卡捷琳娜大帝逝世之后,他的父親保羅成為了新沙皇,亞歷山大自己則順利的成為了皇儲,從而巧妙避免了宮廷政變。不過這一切并不是為了維護家庭和睦,而是為了亞歷山大自己未來的野心。 亞歷山大是一個極度腹黑的王子。他明知自己實力不及父親的同時韜光養(yǎng)晦,老老實實做父親保羅的工具,表現(xiàn)忠心耿耿。然而在取得父親完全的信任,獲得實權可以指揮軍隊之后,亞歷山大結(jié)交了一些反對父親統(tǒng)治的人,秘密組織了反動黨。1801年3月11日夜間,在亞歷山大的指示下,反動黨悄然進入皇宮,殺死了保羅。亞歷山大則裝作嚎啕大哭,表示這并非自己所愿,而他一邊哭著,一邊在反對黨的擁護之下,向著他硬生生從父親那里搶來的沙皇王位走去。 亞歷山大是一個很強勢的沙皇,頗具政治天賦的他,游刃有余地解決著國內(nèi)的階級沖突,宮廷紛爭和農(nóng)奴和國外領土擴張問題等,在其執(zhí)政時期俄國的國力蒸蒸日上。然而到了其執(zhí)政的第十個年頭,他與法國皇帝相遇了,拿破侖戰(zhàn)爭開始了。 亞歷山大意識到了自己緊握軍權是難以戰(zhàn)勝強大的拿破侖的,于是他重用手下的巴克萊,庫圖佐夫等人,最終以焦土戰(zhàn)略拖垮了一路打到莫斯科的法國人。雖然在之前的正面交鋒中,沒有一場戰(zhàn)役獲勝,但最終法國人因為莫斯科沒有一點補給而撤退,最終俄國人贏得了這場衛(wèi)國戰(zhàn)爭,亞歷山大一世和拿破侖一世的第一次交鋒以亞歷山大的勝利結(jié)束,這也是拿破侖人生中第一次慘敗,五十萬大軍只有一萬人活著回到了法國。 亞歷山大感覺到了這可能是唯一一次徹底擊敗戰(zhàn)勝拿破侖,于是乘勝追擊,打到了巴黎,在著名的萊比錫戰(zhàn)役中又一次打敗法國,流放了拿破侖。而此時亞歷山大一世已經(jīng)名滿天下,所有人人都將他視為“歐洲的救世主”,沙皇俄國漸漸走向那個時代的歐洲之巔。 而在之后的拿破侖復辟,亞歷山大再次發(fā)兵法蘭西,和英國公爵威靈頓一起合攻拿破侖,這也就是拿破侖一生中最后一場戰(zhàn)役,滑鐵盧之戰(zhàn)。 在完全擊敗科西嘉怪物之后,沙皇俄國正式成為歐洲的王者,俯視群雄。亞歷山大一世在國內(nèi)也積極推動農(nóng)奴改革,但并沒有取到預期效果。一心想要讓俄國走上像歐洲一樣的更好的道路,但卻遭到國內(nèi)保守勢力的頑固阻撓。他本來以為可以順利地削除政治腐敗,卻失去了國內(nèi)許多權勢貴族對他的支持,亞歷山大制定的取消取消農(nóng)奴制的計劃無法施展。沒有了權勢腐敗沒有遏制甚至進一步惡化,以至于沙皇俄國錯過了一個成為先進大國的歷史最好時機。這位本可以成為像自己祖母一樣偉大的君王的沙皇,最后弄得眾叛親離。也是無比諷刺,在戰(zhàn)場上可以擊敗戰(zhàn)神的歐洲救世主,卻無法拯救自己貧窮落后的祖國,最終抑郁而終。 而他的離奇死亡也成了千古謎團,積勞成疾?染病而亡?是被反對他的貴族暗殺?還是發(fā)生了什么意外事故?后人不得而知。不過這份過去的輝煌,以及這份難以實現(xiàn)的凌云壯志所形成的諷刺性對比,是亞歷山大一世悲壯的的末路之歌。或許,是他的失望,壓垮了這位和他的對手拿破侖一樣的強者吧。這一點上,無意拿破侖是幸運的,他曾經(jīng)有過那樣一個那么支持他、擁護他,甚至愿意為他復辟帝制的法蘭西,他成功完成了一個又一個政治改革奇跡,完美地為法國奠定了進一步改革的基礎。在這一點上,政治改革舉步維艱的亞歷山大,輸給了拿破侖,而且比滑鐵盧更加徹底,更加悲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