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程道教學術思想管窺 祝亞平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 龔鵬程先生淹通三教,博及百家,著作等身,學究天人,卓然大家。世人譽為“當代孔子”、“國學大儒”。然以愚之淺見,其學雖綜苞萬有,亦儒亦道,然其精神風骨,實為當代之道家。有二事可證:一是先生為學之初,以絕大功夫治莊子,其學是以莊子始。龔鵬程《四十自述》記其大一即苦讀莊子,作《莊子義例抉微》,積稿達數十萬言,得以窺見莊子學的堂奧?!扒f周開闊的思想空間,恢宏的精神蘊含、高超的生命境界與恣縱瑩美的文字審美趣味,潤澤我身,益我骨血,使我能跳脫塵垢,長保心靈之超脫灑然,不姝姝以一隅自限者,此也。”其二:龔先生之家世與道教大有淵源。其伯父龔翰升先生與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交契苔芩,誼聯蘭譜”。而鵬程先生自己曾拜張?zhí)鞄煘榱x父,于道教之科儀掌故,熏習日久,漸有所知,并主持開辦道教學院,通讀《道藏》,遍游大陸宮觀,檢輯資料,多有印發(fā)。再以龔先生之學問人品而言,瀟灑跳脫,性情真率,載酒高歌,書劍天涯,有俠士高道之風,斷不可以端毅方訥之儒者目之。其所著道教著作雖不及儒學之眾,然多有灼知真言,為當世學者所未嘗言及者。今不揣谫陋,略逞管窺。
一、首發(fā)“文字教”之秘 昔讀《道藏》,每見云篆天書之類,輒以荒誕目之,以為神道故弄玄虛,扭曲字形以張神力,并無學術價值。及讀龔鵬程先生之《道教新論》,以道門文字教立論,驚嘆不已。蓋此等材料,即便專治道教之學者,亦棄之如敝屐。龔先生卻獨具慧眼,能于云笈天書中撥開一線,使人得窺其機。龔先生在《道門文字教》中,先從“自然創(chuàng)生”的道經說起,指出天生經文其來有自,在于道教所謂的“天書”, 而與道教之特殊的宇宙觀有關,因為道是虛無之中一氣所化,那么那些“字方一丈之廣,勢垂八角之芒,粲粲煌煌,光華暐暐”的神秘天書,也是氣化所生,與道之本體有關。并以“三元八會之書”、“龜章鳳篆之文”、“靈跡符書之字”,都屬于真文天書,自然結字,形成天書,道之本體為真文,此真文就是道,為萬物之本體。由此推論道教自有其獨特的文字崇拜。這種崇拜與老莊的自然化生思想結合,便形成了道門獨特的文字教,而文字為文明之本,文字通神,與道等同?!吧衩靥焐淖?,乃修道人一切隱語、訣辭、畫符的來源與根據。脫離了這個,可說便沒有道教了”。 道門既有文字崇拜,則所謂的云篆天書也就可以進一步去解析了。龔先生以其對道教及書法的深厚學養(yǎng),分析了道門的服文佩身、符箓咒印、上章投簡等,俱是文字教的種種方法。它們在道教的宗教活動中無處不在,因而推出,“整體來說,文字崇拜可能仍是可以通貫整個道教思想的主線。” 此論毫無疑問是一種創(chuàng)見,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將道教的文字崇拜與道教的宇宙觀結合起來考量,無疑是一種“究天人之際”的大視野。道教作為一種宗教,自然也離不開崇拜,總體來說,道教仍屬一種對自然的崇拜,即便是神仙,也是凡人修行而成,道教崇拜的核心是自然。道是自然的本體,而文字其實就是道的載體,文字崇拜是中國文化的特色,更是道教的核心??上騺硌芯康澜痰膶W者注重宗教思想及科儀等,未能就這一文字崇拜的實質作更多的探討。龔先生提出的“道門文字教”,實際上開啟了一扇法門,使得更多的學者去研究文字符錄等的宗教意義,因而對道教的研究是一大拓展,其意義無疑是深遠的。
二、考鏡《黃庭經》系之源
《黃庭經》上承兩漢黃老神仙之說,下開宋元內丹法門,于魏晉間出世,成為上清派的首要經典,而上清派在唐代大盛,故歷來治道教者皆十分重視。然黃庭有外景、內景、中景三書,又有以黃庭命名者多種著作,關于這些經書的著作年代,歷來學者聚訟紛紛,莫衷一是。較著名者如王明考定《內景》先于《外景》,幾成定論。而龔先生于《黃庭經》論一章,考鏡源流,辨析大旨,不守舊說,新意疊出,頗值得學界重視。 首先以“《黃庭經》系”作為立論依據,將以黃庭命名的經書,或內容有關聯的經書聯系在一起來分析,似乎開出了一門學術上的“黃庭學”。筆者于1995年出版的《道家文化與科學》一書中,曾注意到這一點:“由于《黃庭經》開啟內養(yǎng)學說的法門,后世注解較多,且有大量冠以黃庭之名的經書不斷問世,儼然形成了以研究內景為中心內容的一大流派,可稱之為‘黃庭經系’。要了解內景學說的流變,有必要對可歸入‘黃庭經系’的經書進行一番文獻考證?!笨上浜蟛⑽瓷钊胙芯?。但卻不知此事早由龔先生著手進行了。筆者當時僅列出13部可歸于“黃庭經系”的著作,而龔先生于《道教新論》中列出的相關著作竟有四十種之多,光是研讀這些文獻,便須極大精力,而龔先生又能于其中探跡索隱,獨出已見,實屬不易。如考證內景與外景孰先孰后的問題,就是運用內外景文獻逐條比勘的方法,得出的結論是:“大概早期原有《黃庭經》一種,道流傳習,各有體悟,至王褒、魏華存時,將其體系予以擴大繁密化,遂增益成為一種新的《黃庭經》。”結論公允,令人信服?!兜啦亍穼<谊悋壬偨Y考證道書年代的三種方法,一是置州縣之時間,二是古文用韻的特點,三是文獻內容的比勘。龔先生運用第三種方法,與虞萬里先生通過第二種用韻的方法,考定“外景先出,約為東漢至魏晉初,而內景則為魏夫人所作”,竟然完全一致,足見王明的先內后外之說已基本可以否定。龔先生考據的功力,還見于他對《黃庭經》各家注解的條分縷析。例如對“二十四真”的注解,諸家所注大多不知所云,龔先生卻能旁征博引,引用《真誥》等多家文獻,指出二十四真與星辰相關,應是出自太平道。又引南宋之《道樞》相參,指出其中多篇實為另一種《黃庭經》注,非熟稔于道教文獻之眼明人不能為此也。 黃庭之學向稱繁復,以其注家既多,枝葉蔓葕,存思內景之外,旁及臟腑、房中、遁甲等學,龔先生能理清源流,將各家學說逐一評說,得出黃庭之大旨在于積精累氣,清凈無為,強固精神,治氣養(yǎng)生。抓住了黃庭學的主旨,確為不刊之論。若稱此篇為黃庭學扛鼎之作,亦非過譽之言。
三、明辯《陰符經》之奧
老子五千文,陰符三百字,所謂言不在多,唯在其奧?!蛾幏分畷腥?,一為出世之奇,二為作者之奇,三為義理之奇。有此三奇,治道教莫之能舍,必有所言。故龔先生云:“余讀《道藏》,于此盤根錯節(jié)處,輒欲綜理眾說,比量異同。故嘗輯為《陰符經集釋》一種……用心稍與古人不同……茲所移錄,乃《集釋》稿中雜考其作者與書之年代者,名曰“陰符經敘論”,凡四則,聊示一斑?!?/p> 其實,《陰符經》之作者年代真?zhèn)螁栴},本身就是古今學者聚訟紛爭的大問題,若能考證明白,對于詮釋經義,自有提壺揭蓋之功。 “陰符經敘論”雖短短四則,已將古今文獻一網打盡。《陰符經》的作者年代共有四說:(一)、唐代李荃自著自注說;(二)、北魏寇謙之所著;(三)、戰(zhàn)國古書說;(四)、魏晉間道士所著說。龔先生集古人聚訟之文字,逐條辯駁。李荃自著自注之說,即四庫館臣亦采信之,但唐初褚遂良曾書小字《陰符經》百余本,后又出大字《陰符經》,時人皆以此駁難李荃自著說,而龔先生以其書道之學養(yǎng),特辯褚書皆非其原作,故不足為據,又以《藝文類聚》及吳筠引文皆在李荃之前,而張果亦從《道藏》中得別本注之,由此斷定《陰符經》為唐前之書無疑,是為確論。然唐前之書,上可至周秦鬼谷蘇秦之流,龔先生以為亦無實證可斷,唯寇謙之說亦可排除之,復從義理之不同,否定了余嘉錫所提出的上清派楊羲許謐等人所作之說。最后的結論是:“《陰符》為古書名……然到戰(zhàn)國年以迄隋末此經流傳端結果,渺不可考。唐初頗為歐陽詢、褚遂良等征錄謄寫之,殆未廣行。李筌、張果之后,始為道流所矚目。而撰人與撰時,終不可知。強定其為周秦舊籍,為南朝楊許輩或北朝寇謙之輩,甚或唐朝李筌輩所作,非愚則誣,皆不可信據?!敝链耍墼A紛紛之陰符公案,似可塵埃落定矣。 《陰符經》既大行于世,歷代注本亦伙。龔先生盡覽歷代史志,凡所著錄者皆集之,并于四庫所收、史志未載者數種,以明《道藏》所收諸家注本對勘,將歷代之注文理出頭緒,并指出張果注與李筌注抵牾之處數條,盡顯鉤沉之功。故先生之《陰符經集釋》,學界至為期待。 龔先生之道學功力,于天書云篆及《黃庭》、《陰符》考釋中可見一斑。而其編輯《中華續(xù)道藏》,所涉之文獻又何止于藏內藏外之書耶?故其于道教之學術,建樹多矣。如其論道教之獨特性為“不信鬼神,教中有教”;又如論內丹大要、醫(yī)道源流、人部諸藥等等,非精思熟玩者,不足以知此義。另如考證黃梨州之道教,張三豐之武學,眼界之寬,見識之博,令人贊嘆。蓋黃本道書,雜而多端,非有大學問者不能治也。以上僅就筆者個人所感興趣之題目,略作闡發(fā)而已。讀書之樂,莫如讀至某處而能與古之賢哲相視一笑,以為深得我心者。此所以于龔氏之道學,獨為膺服也。 或云:不可與信仰者言宗教。對于道教的學術研究,仍須擺脫個人之宗教信仰,方能跳出五行之外,由另一高度觀之,方能有所得。龔先生雖好道,但非道教中人,稱其為道家尚可,稱其為道士則斷然不可。故能于三教之外,優(yōu)游俯覽,洞燭幽明,而能有大成就者,又豈一二道教中人所能望其項背?龔子其猶龍乎,見首而不見尾,以管窺之,不及方寸。其學也博大深奧,其智也神明莫測,望洋興嘆而已矣!
龔鵬程 龔鵬程,1956年生于臺北,祖籍江西吉安,是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 曾獲臺灣中山文藝獎等,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擅詩文,勤著述,知行合一,道器兼?zhèn)洹?/span> |
|
來自: paul1023 > 《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