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數(shù)字表明,工業(yè)革命之前,英國的人口流動受地理條件限制,18世紀初,居住地點有所改變的人,很少有超過方圓10英里的。工業(yè)革命與交通運輸?shù)陌l(fā)展使大量農(nóng)村人口涌入城市,在1750~1850年的100年間,英國人口從750萬人增至2100萬人。1750年,英國城市人口僅占人口總數(shù)的25%,1851年則上升到50.2%,英國在世界上第一個實現(xiàn)了城市化。 狄更斯筆下“渾身冒火的魔鬼” 1865年6月10日,《倫敦時報》的頭版報道了一起鐵路事故。頭一天,一列由??怂雇ǎ‵olkestone)開往倫敦的火車,在斯泰普赫斯特(Staplehurst)郊外的一座橋上發(fā)生脫軌,7節(jié)頭等車廂中的6節(jié)墜入河中,10人死亡,49人受傷。第7節(jié)車廂懸在空中,這節(jié)車廂里坐著一位文豪,查爾斯·狄更斯,他1848年出版的小說《董貝父子》對工業(yè)革命和鐵路時代做出了生動的描繪—— 航海儀器商所羅門·吉爾斯的店鋪里擺滿過時的儀器,他感嘆:“競爭、不停的競爭,新發(fā)明、層出不窮的新發(fā)明——世界把我拋在后邊了?!倍愊壬拇蠊菊粽羧丈?,這位48歲的父親注視著剛剛出生48分鐘的兒子,堅信自己的公司將世代傳承。“世界是為了董貝父子經(jīng)商而創(chuàng)造的,太陽和月亮是為了給他們光亮而創(chuàng)造的。河川和海洋是為了讓他們航船而構(gòu)成的;風的順逆影響他們實業(yè)的成??;星辰在他們的軌道內(nèi)運行,保持以他們?yōu)橹行牡囊环N不能侵犯的系統(tǒng)?!?/p> 鐵路在這部小說中不斷被描寫,破舊小鎮(zhèn)康登與一個日趨完善整合的國家運輸系統(tǒng)聯(lián)為一體。“鐵路時間”改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時間,改變了人們對空間和時間的概念,也改變了世界的面貌——貧民區(qū)從地面上消失了,原來一些朽爛的涼亭殘存的地方,現(xiàn)在聳立著高大的宮殿;堆放垃圾的空地已被吞沒,代之而起的是“一層層庫房,里面裝滿了豐富的物資和貴重的商品”。荒涼的地方修起了花園、別墅、教堂。過去以掘煤為生的圖德爾,在新建的鐵路上當了一名司爐工。 鐵路和火車在狄更斯筆下又充滿了威脅,冷酷無情,是“渾身冒火的魔鬼”?!八暌暺渌磺械缆泛托?,沖破每一個障礙,拉著各種階級、年齡和地位的人群和生物,向前奔馳?!薄八饨兄?,呼吼著,它從城市出發(fā),穿進人們的住宅區(qū),使街道喧囂活躍;它在片刻間突然出現(xiàn)在草原上,接著鉆進潮濕的土地,在黑暗與沉悶的空氣中隆隆前進,然后它又突然進入了多么燦爛、多么寬廣、陽光照耀的白天。它穿過田野,穿過森林,穿過谷物,穿過干草,穿過白堊地,穿過沃土,穿過巖石,穿過近在手邊,幾乎就在掌握之中,但卻永遠從旅客身邊飛去的東西。” 安徒生乘坐的“神雕ADLER”機車 1840年11月8日,安徒生生平第一次坐火車,他從馬德格堡去萊比錫。此前,他坐馬車從布倫瑞克到馬德格堡,走了半天加半夜,一小時后就要坐火車離開這里。他來到火車站,立刻被眼前的場景驚呆了?!败囌就饷?,兩條鐵軌如同有魔力的鏈條——它們事實上的確是人類智慧打造出來的有魔力的鏈條,我們有魔力的車廂必須受它們的約束。我注視著火車頭,分隔的車廂,冒煙的煙囪,以及天知道叫做什么的東西,所有這一切似乎構(gòu)成了一個魔幻的世界。每一件東西似乎都在活動?,F(xiàn)在蒸汽和噪聲,混同著擠進車廂尋找座位的嘈雜的聲音、牛的氣味、機車那有規(guī)則的心跳、釋放蒸汽的呼嘯和咝咝聲,加強了你得到的印象?!边@位童話作家說,第一次見到火車的人會感到害怕,感覺會被火車撞翻、掀到天上、擠成肉餅,但鎮(zhèn)定下來,就會知道,眼前這場景就是登峰造極的“火車熱”。 安徒生所乘坐的這列火車分成前后兩部分,前兩節(jié)是寬敞的封閉車廂,與馬車車廂類似,后邊是幾節(jié)敞車,“即使是窮苦的農(nóng)民也可以乘坐,因為票價非常低廉”。汽笛鳴響,安徒生感覺完全放松了:“汽笛響了一聲,我們開動了,但走得比較慢,最dian初幾步邁得很輕,如同孩子的小手在拉一輛小車子那樣。火車逐漸加速,不過不容易察覺,你讀你的書,或者看你的地圖,實在沒有想到旅程真的已經(jīng)開始了。因為火車在滑行,好像雪橇在光滑的雪地上滑行一樣。你一抬眼看窗外,才發(fā)現(xiàn)你在疾馳,像一匹馬在飛奔。車速越來越快,你好像在飛翔,可是一點也不覺得搖晃,根本不存在你想象的那種不愉快的感覺?!蓖捵骷艺f,鐵路線旁邊的田野在奔流,草地和樹木在追逐。 “旅客有站在地球之外看著地球旋轉(zhuǎn)的感覺。”安徒生說,火車和鐵路的發(fā)明給人們的精神帶來驚奇的影響,人們感覺就像古代的魔法師一樣有力。“我們把一匹神馬拉來駕車,距離立刻消失了。我們這匹野馬在呼吸,在噴著響鼻,它的鼻孔冒著滾滾黑煙。梅菲斯托菲里斯把浮士德罩在外套里飛奔時,也不可能比它更快。”人們利用科技與智慧變得更加強大,比中世紀人們所想象的魔鬼還要強大有力,安徒生描寫道:“我想起生活中有幾次覺得自己深受感動,像這時一樣,好像心無旁騖地與上帝面對面地站著。我感到自己有了一種信念,那是兒童時代進教堂時所感覺到的,或者長大成人后在陽光四射的樹林里,或星光燦爛的夜晚在風平浪靜的海面上所感到的?!?/p> 安徒生當年所乘坐的,很可能就是火車迷稱之為“神雕ADLER”的機車,1835年在英國制造,是德國土地上最早行駛的機車。你可以在紐倫堡的德國鐵路博物館(DB-Museum)看到神雕機車的復制品。如今的紐倫堡很少有老建筑存留,它在“二戰(zhàn)”時幾乎被摧毀,但這里是德國最早的工業(yè)城市,西門子公司就發(fā)跡于此。郊外的運河連接萊茵河、多瑙河、北海和黑海,運河的港口依舊每年吞吐貨物,從菲爾特到紐倫堡的鐵路是德國歷史上第一段鐵路,就此掀開了德國工業(yè)化的篇章。在鐵路博物館的廣場上,你可以看到曾經(jīng)在德國土地上運行的160輛機車,覆蓋了德國鐵路發(fā)展的所有時期。如果到英國曼徹斯特的科學與工業(yè)博物館,你可以看到年代更早一點兒的火車頭,緊密排列著,閃耀著鋼鐵的光澤,仿佛每一輛機車拉到火車線上就可以立刻開動。這家博物館的建筑曾經(jīng)是世界上第一座客運火車站及貨運倉庫,除了火車頭,各類紡織機是其主要陳列品。 羅伯特·斯蒂芬森創(chuàng)造了現(xiàn)代蒸汽機車 工業(yè)革命最早從紡織業(yè)開始,帶動棉花、麻、煤炭的消耗,也促進交通業(yè)的發(fā)展。在1750~1830年,由于公共馬車服務的快速發(fā)展,英國的平均旅行時間縮短了80%,到1830年,英國內(nèi)陸共有水路4000英里。在曼徹斯特的城市遺產(chǎn)公園,你可以看到運河、橋梁、倉庫組成的工業(yè)區(qū)遺跡,250年前,曼徹斯特的第一條運河開始動工,第一家棉紡廠開始運轉(zhuǎn),這里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工業(yè)化城市。工業(yè)革命如虎添翼的一項重要發(fā)明就在科學與工業(yè)博物館的小廣場上,羅伯特·斯蒂芬森的“行星號”機車,1830年建造,被稱為“現(xiàn)代蒸汽機車的真正原型”。 科技進步并不如我們想象的那么迅速,蒸汽機在17世紀就被運用于英國的煤礦,但早期蒸汽機提供的動能十分有限,提高每平方英寸的氣壓是極其危險的。1802年,理查·特里維西克終于研制出145PSI(磅/平方英寸)的高壓蒸汽機。他19歲就在礦山工作,改進蒸汽機的一大目的就是為了逃避給瓦特的專利付費,他也曾研制出蒸汽動力火車頭,把他的機車命名為“冒煙的魔鬼”,帶著他的親戚和助手,行駛在軌道上。軌道那時也早就存在,木質(zhì)或鐵制的軌道,可以讓車輪滾動。車廂更平滑地運行,問題的關(guān)鍵在動力,當時的車廂是由馬匹牽引的,脆弱的軌道還無法承載蒸汽機車的重量。完善蒸汽機的裝置,讓它運用于輪船和火車,這個過程持續(xù)了很長的時間。蒸汽動力最先應用于輪船上,人們看到,船不必靠風力來行駛,憑借蒸汽機,輪船可以穿越大洋,機器可以擺脫自然的束縛。 直到20世紀初,蒸汽機依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原動機。我們可以從大友克洋的動畫片《蒸汽男孩》中看到人們對蒸汽機的“迷思”,小孩子勞伊、父親埃迪、祖父勞埃德,圍繞著一個威力巨大的“蒸汽球”展開爭奪。這顆小小的“蒸汽球”能推動一個巨大的堡壘,簡直比核動力還要威猛,祖父認為,世人還沒有準備好接受這樣的科技,但父親埃迪是一個“科學狂人”。1851年第一屆萬國博覽會舉辦之時,各國政要、商賈云集于水晶宮,卻不料泰晤士河成為一個大戰(zhàn)場,埃迪在美國財團的幫助下,帶著潛水兵、機械鎧甲兵、人鳥型戰(zhàn)士從堡壘中出動,宣揚武力,兜售軍火。這部2004年出品的動畫片被視為“蒸汽朋克”的代表作,世上第一部電影是描繪蒸汽火車的,第一部有聲動畫片是描繪蒸汽輪船的,在20世紀末出現(xiàn)這類“蒸汽朋克”作品,將蒸汽(steam)和朋克(punk)混雜在一起也就不足為奇,這一門類的科幻小說、電影集中描繪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假設以蒸汽為動力的機械計算機成型,展開一個平行于19世紀西方世界的新世界,或者描述科技失控的可能,或者想象更美更有效的機械?!墩羝泻ⅰ穼C械、儀表、火車進行了生動的描摹,影片中也出現(xiàn)了一位真實的“蒸汽男孩”——喬治·斯蒂芬森,他被當做“火車之父”,他和他的兒子羅伯特·斯蒂芬森,制作出了神奇的蒸汽機車。 關(guān)于曼徹斯特與利物浦之間的那條火車線有許多故事,在1800年到1825年之間,曼徹斯特的城市面積擴大了一倍,利物浦港口的輪船也是成倍增長,曼徹斯特需要從利物浦運來更多的煤和棉花。但從運河中獲利的商家反對修建鐵路,1822年,羅伯特·斯蒂芬森就參與了曼徹斯特至利物浦火車線路的第一次勘測。兩年后,喬治與羅伯特父子進行了第二次勘測,但這一項目在英國國會沒有得到批準。喬治說:“我深信一條可以使用我的蒸汽火車頭的鐵路,效果遠較運河為佳。我敢打賭,我的蒸汽機車在一條良好的鐵路上,每天可以運載著40~60噸貨物,行駛100公里路程?!?825年9月27日,在達林敦和斯托頓之間,喬治·斯蒂芬森的“旅行者號”進行了一次里程碑式的運輸,牽引著6節(jié)煤車,載重80噸,最高時速達到24英里。1826年,曼徹斯特與利物浦之間的火車線經(jīng)過了第三次勘測并最終得以修建,喬治主持施工。1829年,他的“火箭號”機車經(jīng)過競賽成為最佳火車頭。1830年,更加完善的“行星號”機車面世,利物浦與曼徹斯特之間的客運、貨運線路開始運營。 “讓國家管理鐵路,還是讓鐵路管理國家” 隨后的10年,英國的許多條主要鐵路線開始興建,如倫敦到伯明翰、布里斯托到南安普頓等。鐵路線增長的速度超過任何人的想象,1841年,英國建成的鐵路已經(jīng)長達2100英里,到1845年,英國有620條鐵路線處于計劃中,到1847年,建成的鐵路線達到4000英里,超過4.5萬人受雇于鐵路公司。 如今,你降落在倫敦希思羅機場后,可以乘坐快線到達帕丁頓(Paddington)車站,從那里換乘地鐵可以前往國王十字車站(King's Cross),出來走幾步就到了大英圖書館。你也可以坐到滑鐵盧(Waterloo),出來就看到泰晤士河,穿越英吉利海峽到達巴黎的“歐洲之星”也在這站出發(fā)。你坐地鐵還可以到利物浦街、查令十字街等地,這些地鐵站名在1851年世博會前就已經(jīng)存在,它們是各家鐵路公司到達倫敦的終點站。第一屆世博會的數(shù)百萬觀眾就是坐火車從英國各地來到首都的,這些車站是英國早期鐵路混亂而快速發(fā)展的縮影。帕丁頓車站是屬于大西鐵路公司的,Marylebone是中部鐵路公司(Great Central Railway)的,Euston是屬于倫敦及西北鐵路公司的,國王十字車站是大北鐵路公司的,Cannon街和查令十字街是東南鐵路公司的,Waterloo是西南鐵路公司的。這些鐵路公司會共享一些線路,但在首都卻有各自的終點站以顯示其存在,不存在一個“倫敦火車站”。今天你要從倫敦出發(fā)往英國的北方去,還是從國王十字站上車,大大小小的鐵路公司間的兼并重組直到1923年才告一段落,由此可見鐵路發(fā)展初期的資本狂熱。英國當時盛行“放任主義”政策,但鐵路公司很快就意識到,出于對鐵路運輸效率和公共安全的考慮,鐵路運輸必須由相關(guān)部門統(tǒng)一管理。鐵路提供了通往各地的快速便捷的運輸方式,理論上這一體系的擴張應該會使交通更便捷的,可是事實上,貨物運輸從這條線路轉(zhuǎn)換到那條線路引發(fā)了很多難題,比如無法協(xié)調(diào)的發(fā)車時刻表、兩個車站之間距離過遠等等。 鐵路網(wǎng)絡的統(tǒng)一進程和交通壟斷化的進程緩慢推進。雷丁大學經(jīng)濟教授麥克·卡森的新著就是研究“英國早期鐵路系統(tǒng)”的,他向我們介紹,在鐵路發(fā)展之初,每個城鎮(zhèn)都希望自己擁有比鄰近城鎮(zhèn)更多的鐵路線,每家鐵路公司都有龐大的線路規(guī)劃。這使得議會在1840年決定使用火車作為運輸動力的公司對其乘客必須具有一定的壟斷性,在1893年禁止了不同公司在同一條鐵路上競爭運行。英國議員當時有一句名言:“到底是讓國家管理鐵路,還是讓鐵路管理國家?”這說明鐵路作為現(xiàn)代工業(yè)的一個系統(tǒng)化工程擔負著“塑造國家”的使命。每一個大城市都與首都相聯(lián),每一個城鎮(zhèn)都要與一個大城市緊密地連接,鐵路作為一個系統(tǒng)形成了國家的血脈,最突出的標志就是倫敦時間或者說格林尼治時間的確立。每個城鎮(zhèn)都不可能再看著日晷確定自己的作息,普利茅斯時間不可能比倫敦時間再晚20分鐘,每家鐵路公司都以格林尼治時間確定自己的火車時刻表,全體英國人有了統(tǒng)一的時間概念。 火車戲劇性展示了民主的狀態(tài) 鐵路是機器的集合,由車輪、軌道和車廂組成的集合成為軌道交通系統(tǒng)。而這一系統(tǒng)會進一步容納科技的進展。電報系統(tǒng)在19世紀初期就達到了技術(shù)上的成熟,但是在鐵路出現(xiàn)前,未有廣泛的實際應用。鐵路與隧道給了電報一次應用機會,工程師把整條線路劃分成不同的區(qū)域,每個區(qū)域由一個電報發(fā)射器服務。當線路通暢時,這個發(fā)射器會給前面的區(qū)域發(fā)信號,火車司機收到信號向前行駛,火車司機不必再使用自己的知覺和判斷力來確定前方有無障礙。當一列火車行駛在預先設定好的路線上時,一個司機不用扮演“陸地船長”的角色,電報確定了他的身份,他是一個工業(yè)工作者,機器的操作者。電報變成了“機器系統(tǒng)”中的一部分,沒有電報,鐵路就像一個沒有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無生命的表皮。沃爾夫?qū)な┓茽柌紳桑╓olfgang Schivelbusch)撰寫的《鐵路旅行》一書中說,電報的視覺形象也變成了鐵路旅行的象征,旅行者眼前閃過電線桿和電線,它們和鐵軌一樣和車廂如此的親近?!皺C器系統(tǒng)”介入了旅行者和景色,改變了他的感知。 早期記述火車旅行的文字,都將火車和通過車窗看到的景色當做兩個分離的世界。乘客驚訝于橋梁和隧道工程的宏偉,而真正讓乘客產(chǎn)生“分離感”的,是火車本身,它介入到人與自然之間。人通過機器的移動來觀察風景,似乎風景也是由機器驅(qū)動而來,人的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都發(fā)生了重大改變。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在他的《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一書中說:“我相信,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不是一種印刷文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一變革的根源與其說是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電影和電視,不如說是人們在19世紀中葉開始經(jīng)歷的那種地理和社會的流動以及應運而生的一種新美學。鄉(xiāng)村和住宅的封閉空間開始讓位于旅游,讓位于速度和刺激(由鐵路產(chǎn)生的)。”他說,在鐵路時代,“人類旅行的速度有史以來第一次超過了徒步和騎牲畜的速度。他們獲得了景物變換搖移的感覺,以及從未經(jīng)驗過的連續(xù)不斷的形象,萬物倏忽而過的迷離”。 當時的藝術(shù)評論家約翰·羅斯金并不贊賞鐵路,他說:“乘坐火車,我根本不能把它視為旅行,那只是被送到一個地方,與包裹沒什么兩樣?!狈▏娙笋R拉美也認為,鐵路只在意起點和終點,風景似乎成為“鐵路的副產(chǎn)品”。人們坐上火車從巴黎出發(fā),就迅速抵達目的地,“像布列塔尼一樣,諾曼底是西部鐵路線的一部分”。然而,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康斯坦丁·貝魁爾卻給予火車與鐵路極高的贊美,他認為,借助鐵路和輪船的旅行比法國大革命更有效地傳播了平等和自由的觀念,作為工業(yè)革命的一部分,鐵路推動了人的解放,是自由與文明的戰(zhàn)車。社會上各等級的人一起旅行,不同財富、地位、性格、習俗、著裝風格的人聚集在同一生活場景中,火車戲劇性地展示了民主的狀態(tài),消除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然而,后世的研究者稱,康斯坦丁·貝魁爾如此贊美火車,是因為法國鐵路當時還沒有車廂服務的概念,還沒有區(qū)分一等車廂和普通車廂?;蛘?,他無視這種差別,醉心于技術(shù)帶來的平等,每個乘客都同樣被運送,用同樣的動力。法國作家都德乘坐三等車廂完成一次旅行之后,很是抱怨地寫道:“醉鬼亂唱,大胖子農(nóng)夫睡覺,像死魚一樣張著嘴,老小姐帶著她們的籃子,孩子亂跑,車廂里彌漫著煙霧,白蘭地和咖喱味道。” 1844年,英國頒布法案,要求給第三等和第四等車廂蓋上頂棚,不要把乘客當做貨物。有乘客給鐵路公司寫信,要求他們更好地安排座位——乘客應該在往返旅途中分別坐在車廂兩側(cè),這樣能看到路途中的全部風景。英國的一等車廂當時是按馬車車廂來布局,整個車廂被劃分成若干類似于馬車車廂的小格子,聚在同一個格子中的乘客要面面相覷,而美國的火車車廂更多是通透的,大多數(shù)座位都面朝火車行駛的方向,到底哪種座位安排更好?公共空間和隱私之間的關(guān)系開始被討論。 英國在世界上第一個實現(xiàn)了城市化 1839年,英國《季度評論》的一篇文章說:“鐵路以及基于鐵路的旅行,使人們從壁爐前的座椅到一個大城市的時間縮短了2/3,他們彼此間相聚所需要的時間也縮短了2/3。如果這個速度加快,時空變化的進程就會更快。我們的鄰居,我們的后院,我們的城鎮(zhèn),不僅能彼此離得更近,也都更靠近國家的中心。距離消失,我們國家的面積就會收縮,如一個巨大的城市?!蹦莻€年代,火車的時速不過30英里,只比馬車快3倍,但已經(jīng)超過前人的想象。1800年,美國發(fā)明家奧利弗·埃文斯預言,憑借蒸汽機的交通時代馬上就要到來,人們將以時速15英里到20英里的速度移動,早上從華盛頓出發(fā),乘客會在巴爾的摩吃早餐,在費城吃晚餐,在紐約吃夜宵。這位發(fā)明家未能預感到,英國人的時空觀變化得更快,《季度周刊》的文章說:“蒸汽機瞬間把大西洋變淺了一半,我們與印度之間的交通運輸也同樣受惠。印度洋變小了,印度的鐵路如劈開紅海般的神奇,地中海離我們只有一個星期的路程,在我們看來像一個湖泊。” 有數(shù)字表明,在工業(yè)革命之前,英國的人口流動受地理條件限制,18世紀初,居住地點有所改變的人,很少有超過方圓10英里的。工業(yè)革命與交通運輸?shù)陌l(fā)展使大量農(nóng)村人口涌入城市,在1750~1850年的100年間,英國人口從750萬人增至2100萬人。1750年,英國城市人口僅占人口總數(shù)的25%,1851年則上升到50.2%,英國在世界上第一個實現(xiàn)了城市化。 鐵路工人成為高收入的職業(yè),工資最高的是挖隧道的礦工,每天能掙5先令,是英國普通工人的兩倍,有5000名英格蘭工人參與了法國巴黎至里昂鐵路的建造,他們的收入讓法國人感到驚愕,工人的收入“頗有余裕用在牛排、天鵝絨背心和威士忌酒上面”。英國公司開始向德國、美國出口火車技術(shù)。盡管英國鐵路起初是把貨運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但在某些線路上,客運的收入遠超過貨運,旅客們開始享受“蒸汽動力”和“鐵路速度”。火車上有了餐飲服務。1850年,喬治·斯蒂芬森注意到火車旅行的興起,“凡火車為去休養(yǎng)的旅客停車的沿途各站,都設有布置豪華、室內(nèi)溫暖和光線充足的候車室。這些候車室都附設餐廳”。 第一個注意到火車旅行能帶來利益的人叫托馬斯·庫克(Thomas Cook),他在1841年就開始組織乘客坐火車旅行,這是旅行社的先驅(qū)。1846年他組織了350名乘客從萊切斯特出發(fā)前往蘇格蘭旅行,到1851年倫敦舉辦世博會時,有16.5萬人通過他的旅行社前往水晶宮。4年后,托馬斯·庫克組織了第一次“出國游”,組團從萊切斯特到達法國加萊,而后到巴黎參觀1855年世博會。他第一個推出“火車聯(lián)票”和“自助旅游”服務,英國游客到達瑞士、意大利進而到埃及。1872年,富裕的英國人花200畿尼即可參加“環(huán)球旅行”,乘輪船越過大西洋到美國,橫穿美國之后坐輪船到日本,然后到中國和印度。1874年,托馬斯·庫克推出“旅行支票”,如今,庫克公司的股權(quán)雖多次易手,但你還可以在英超球隊的胸前廣告上看到這個有著百年歷史的旅行機構(gòu)的名稱。 世界貿(mào)易的概念也開始深入人心。法國的靴子給英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法國的鞋面總比英國的要好一些?!边M而他們承認,“在有關(guān)風尚的各個層面,法國人都比英國要好一些”。英國開始從法國進口大量的酒,從瑞士進口鐘表。隨著一國接著一國進入了鐵路時代,英國鼓風爐、攪煉爐和輾鐵廠的產(chǎn)品正在向海外傾銷,同時,英國進口的農(nóng)產(chǎn)品大幅上升,外國牲畜、蔬菜和奶制品橫渡英吉利海峽,沿鐵路運輸?shù)絺惗?,那里能時刻保存足夠幾個月食用的肉和糧,英國首都是一個擺脫了饑荒恐懼的大城市。 鐵路運輸讓工廠的規(guī)模更大,讓煤礦的生產(chǎn)更高效,而在工業(yè)上最直接的需求就是鋼鐵,車輪、鐵軌、火車頭都需要更多更好更便宜的鋼鐵。當時生鐵硬而脆,還保留著農(nóng)業(yè)時代特色的名稱Pig Iron,熟鐵又太軟,鋼既硬又韌,但鍛造方法艱難。1850年,每噸鋼的成本是50英鎊,起初,亨利·貝塞麥煉鋼的動力是想造出一門威力更強的大炮。1855年貝塞麥設計了一個爐子,高約1.22米,下部有6個風口,可加入熔融生鐵約350公斤,爐溫能高達1600攝氏度,鐵水通紅,這就是貝塞麥轉(zhuǎn)爐的雛形。1856年,貝塞麥取得了這項發(fā)明的專利,但還很少有工廠采用他的發(fā)明,他來到謝菲爾德,用賤賣的方法迫使這個行業(yè)采用他的轉(zhuǎn)爐煉鋼法。謝菲爾德生產(chǎn)的設備包括供火車頭用的彎軸、車軸、推進軸系和火車輪胎。貝塞麥鋼軌,終于在1862年4月鋪設在紐卡斯爾鐵路橋上。1863年5月,倫敦—西北鐵路也在坎登城試用了貝塞麥鋼軌。1862年的倫敦萬國博覽會上,貝塞麥公司展出了軸、胎、棒、桿、條和制繩索用的鋼絲。1865年到1874年之間,謝菲爾德這個城市制造的鋼,比世界上其他所有地方加起來還要多。貝塞麥于是成為英國鋼鐵協(xié)會的主席,發(fā)了大財,工業(yè)革命也從“鐵的時代”轉(zhuǎn)向“鋼的時代”。1870年,每噸鋼的成本降低到了4英鎊,這一年,英國的鋼產(chǎn)量是24萬噸,其中22.5萬噸是用貝塞麥轉(zhuǎn)爐制煉的,另1.5萬噸則是用威廉·西門子發(fā)明的平爐法制煉。 西伯利亞大鐵路帶來的“第一次全球化” 世界貿(mào)易帶來了跨國公司的雛形,1881年,沃爾納·西門子研制成功了小型的電力機車,在水晶宮門前載客運行。1883年,有軌電車開始在倫敦和柏林鋪建。此時的西門子已經(jīng)是一家“跨國公司”,他們已經(jīng)為俄國建立了電報通信網(wǎng),在圣彼得堡建立了子公司。威廉·西門子負責英國的生意,給自己取了個新名叫“查爾斯·西門子”。西門子公司1863年開始在泰晤士河畔沃爾維奇自己的電纜廠生產(chǎn)海底電纜。1896年,“輕軌”的設想出現(xiàn),在機車的重量和速度上有所限制,以滿足城市周邊交通的需要。1897年,德國人魯?shù)婪颉さ胰麪枺≧udolf Diesel)的柴油發(fā)動機終于完善,兩年后就成為百萬富翁。1913年他去英國,乘船橫渡英吉利海峽時失蹤,人們猜測他死于海中。第二年爆發(fā)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他的柴油機已成為各國潛艇的主要動力。而后柴油機被廣泛應用于汽車、卡車、礦山和工廠,Diesel成為柴油機、內(nèi)燃機和一種意大利牛仔褲的名字。沃爾納·西門子和魯?shù)婪颉さ胰麪栠@兩個德國人,讓火車的動力有了另外兩種可能性——電力機車和內(nèi)燃機。1895年,世界上第一條使用電氣機車的主干鐵路在美國的巴爾的摩和俄亥俄州之間建成,這種機車有4個馬達帶動的車軸,從車頂?shù)碾娋€中獲得電力。這是第一條電氣化鐵路。1912年,第一輛柴油機車在德國和瑞士建造。 1887年,英國的鐵路里程已經(jīng)達到16904英里,1900年達到18680英里,1913年達到20281英里,在新世紀的13年間,鐵路里程只增加了1601英里。從地理上說,英國鐵路系統(tǒng)差不多已經(jīng)完成了,盡管從技術(shù)層面上說,鐵路的改造始終在進行。但英國的鐵路專家在1899年就已經(jīng)承認,英國鐵路方面已經(jīng)沒有什么新東西可以學了,外國人更多是前往美國學習鐵路的建設、組織與運營。 鐵路所締造的奇跡依然在延續(xù),1900年巴黎世博會,最令人驚訝的景觀是出現(xiàn)在俄羅斯館內(nèi)的“西伯利亞大鐵路”(The Trans-Siberian Railroad)全景裝置。游客可以登上70英尺長的豪華客車車廂,內(nèi)設酒吧、餐廳、吸煙室和臥室,車窗外用電影模擬的景象,用45分鐘虛擬完成從莫斯科到北京的旅行。作為一種展示手段,5年前問世的電影得到充分利用,法國人格里姆·塞宋(Grimoin Sanson)在埃菲爾鐵塔廣場前的大廳里播放圓景電影,在10米高的放映廳中,他把白色帷幕連起來,觀眾席如一個巨大的熱氣球吊籃,影片的主題是“跨越歐亞兩洲的氫氣球旅行”。 然而,此時跨越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鐵路還沒有完工,1891年5月,皇儲尼古拉在海參崴主持了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奠基儀式。此后10年,俄國為這條鐵路花費了14.6億盧布,超過了同期的軍費開支。成千上萬的俄國農(nóng)工參與了施工。1904年7月13日,這條世界上最長的鐵路干線才開始通車,而收尾工程則延續(xù)到了1916年。 英國學者沃瑪(Christian Wolmar)研究英國交通及英國的火車歷史,他的最新著作是《血、鐵、金:火車是如何塑造世界的》。他說,俄羅斯的西伯利亞鐵路工程極為嚴酷,很多囚犯從事施工,而第一條橫貫美國的鐵路,平均每英里就犧牲掉100個工人——很多是愛爾蘭和中國工人。在19世紀,鐵路帶來“第一次全球化”,勞工輸出,堪薩斯州的小麥喂養(yǎng)曼徹斯特的工人,印度的棉花給巴西的工人做出了衣服。英國和美國的鐵路建設是純粹的、生猛的資本主義加政府推動,鐵路在全球化的工業(yè)革命中擔負了最重要的角色。 大眾旅游的興起 身處巨變的年代——全世界都動起來的時候——連動也不想動,真是滔天大罪!快快上路吧,旅費一點也不貴! ——Thomas Cook旅行社1854年的廣告 黑池,這個英國的著名旅游勝地見證了鐵路的發(fā)展和旅游業(yè)的興衰。在鐵路修建前,從伯明翰到黑池要用3天,從曼徹斯特到黑池40英里,要用一整天。1830年,倫敦和布萊頓之間每天有48班客運馬車往返,搭乘馬車要用4個半小時,1英里平均要支付3便士。英國鐵路公司在運營之初,把精力主要放在貨物運輸及運送富裕乘客上。1844年的《鐵路法》明確規(guī)定,鐵路公司有為“勞工階層”提供服務的義務。1848年,從曼徹斯特乘火車前往海濱度假的觀光客已經(jīng)超過10萬人次,兩年后突破20萬人次?!俺悄切┝畠r的火車停開,或者能夠制定有效的規(guī)則來管理成千上萬的游客,否則,作為尊貴游客所喜愛的旅游勝地黑池就會毀掉了?!庇腥巳绱烁袊@。黑池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游說活動,希望當?shù)罔F路公司能在星期日停運,因為參加一日游的曼徹斯特工人源源不斷地涌來,把原來的有錢人都趕走了。但托馬斯·庫克認為:“在這進步的年代,奢華的高級消費已是老舊的無稽之談,鐵路和輪船是人類科學之光的結(jié)晶,是為民眾而誕生的。人中之龍與最高尚的心靈皆喜于見到大眾沿著他們先前踩出的歡樂之途走來。” 托馬斯·庫克當時的一項發(fā)明沿用至今,那就是“火車聯(lián)票制”。蘭開郡的工人們有了基本的度假福利,他們以家庭、朋友為單位,開始在英國和歐洲旅行。相應地,一些旅游觀光項目也被創(chuàng)造出來——1888年皇家軍隊表演,1872年牛津劍橋劃船比賽,1895年蘇格蘭高地狩獵季,這些為觀光客而開發(fā)出的“表演項目”讓英國游客有了對國家的認同感。各種旅游協(xié)會、旅游俱樂部開始組建,工人們逐漸有了帶薪休假的權(quán)利,勞工階層“占領(lǐng)”了自己的度假勝地,更富裕的人們就要走更遠的路,找更偏僻的地方去休假。 英國的度假人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已達到每年3000萬人次,專家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有汽車的人口大量增長,到1939年為止已經(jīng)超過200萬。二是長途客運汽車更加便利。三是空中交通發(fā)展迅速,1938年英國境內(nèi)的總飛行英里數(shù)突破2億。四是各種旅行機構(gòu)大量出現(xiàn),各類旅游目的地也加大投資吸引顧客。 美國鐵路與西部開發(fā) “我10歲那年失去雙親,弗吉尼亞的親戚打算把我送到爺爺奶奶那里,他們住在內(nèi)布拉斯加州。我和山區(qū)小伙子杰克一起出發(fā)去西部,他要在爺爺?shù)霓r(nóng)場打工。他對這個世界的經(jīng)驗并不比我多,那天早上也是他第一次坐火車,我們一起被送上車,去看看新世界里的運氣如何。杰克買了火車上能提供給他的所有東西:糖果、橘子、黃銅紐扣,他給我買了一本書。有個列車員非常友善,他好像對這個國家了如指掌,哪兒都去過,能說出每個州、每個城市之間的距離,他告訴我們前面車廂里有一家人也要去西部,他們跋涉大洋而來,不會說一句英語,只有一個小姑娘,只會說一句——我們要去內(nèi)布拉斯加。我不記得我們跨越了多少條河流,大概經(jīng)過的河流太多以至于我麻木了。內(nèi)布拉斯加很大,火車在這個州里就跑了一天。晚上我們終于到了黑鷹鎮(zhèn)。” 這是美國作家薇拉·凱瑟(Willa Cather,1873~1947)的小說《我的安東妮婭》開頭部分的大略翻譯。薇拉·凱瑟是美國文學史上第一位潛心描寫美國中西部拓荒精神的女作家,她9歲隨父母移居到內(nèi)布拉斯加。《啊,拓荒者!》和《我的安東妮婭》是薇拉·凱瑟的兩部主要的小說,描寫了第一代東歐和北歐的移民在美國西部拓荒歲月中的艱苦生活。 美國西部曾是尚處于開發(fā)中的邊遠地區(qū),但在19世紀后半期基本實現(xiàn)了城市化,在這個過程中,鐵路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它通過促進工業(yè)化和提供便捷的交通運輸服務,推動了經(jīng)濟和人口重心向城市的轉(zhuǎn)移;一方面又通過創(chuàng)建鐵路城鎮(zhèn)和形成地區(qū)性中心城市,直接增加了美國西部城市的數(shù)量。 美國曾是世界上鐵路建設發(fā)展最快、規(guī)模最大的國家。1833年就建成了當時世界上最長的一條鐵路,南卡羅萊納州境內(nèi)從查爾斯頓到漢堡,全長136英里。到1840年,美國的鐵路通車里程已達到2820英里,從此,美國一直是世界上鐵路線最長的國家。 19世紀后半期,尤其是南北戰(zhàn)爭后,美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進入“飛躍期”。1848年加利福尼亞金礦的發(fā)現(xiàn)以及隨之而興起的“淘金狂熱”,使成千上萬的移民涌向西部,為鼓勵西部開發(fā),林肯總統(tǒng)頒布法令可以讓美國人用極低廉的價格獲得大片的土地,這也使得更多的移民向西部遷移。 1869年聯(lián)合太平洋鐵路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在猶他州的普羅蒙特利接軌,把東部、中西部的中央地帶同西海岸的舊金山聯(lián)結(jié)起來,構(gòu)成了第一條橫貫北美大陸的鐵路線。它被譽為“自從伊利運河建成以來美國歷史上運輸工程的一項最高成就”。隨后美國西部又先后于1868~1873年、1879~1883年、1886~1891年掀起了三次鐵路建設高潮,相繼完成了圣菲、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鐵路。從大西洋到太平洋之間的大動脈總長度達7萬英里。 19世紀90年代,美國的田間作業(yè)基本上實現(xiàn)了機械化,城市所提供的經(jīng)濟機會對當時美國經(jīng)濟與人口重心向城市轉(zhuǎn)移所產(chǎn)生的“拉力”顯得更為重要。據(jù)統(tǒng)計,1890年,美國城市居民的年均家庭財富超過9000美元,而鄉(xiāng)村家庭則為3250美元。美國的勞動力需求也對歐洲國家具有很大誘惑力。外來移民中農(nóng)民和非技術(shù)人員成為一些城市的主體。在1860~1890年,美國城市所增加的人口中,有54%以上是外來移民。據(jù)估算,在美國,移民在19世紀初期是以每10年10萬人的速度遷入的,19世紀中期這個速度增加到每10年200萬人,19世紀末更加快到每10年500萬人以上。1860~1910年,西部城市人口總數(shù)由600萬增加到4200萬。洛杉磯和西雅圖這兩個城市的崛起都與鐵路鋪設密切相關(guān)。當太平洋鐵路自舊金山向南鋪設時,只有1.5309萬人的洛杉磯即向該鐵路公司提供了60萬美元的現(xiàn)金資助。1870年,當北太平洋鐵路向西鋪設時,西雅圖還只有1107人。 20世紀初的英國蒸汽機車 1930年8月 ,英國大西部鐵路線正在緊張鋪設中 20世紀初在歐洲中部發(fā)生的一起鐵路事故現(xiàn)場 1820年,喬治·斯蒂芬森(上圖)發(fā)明的蒸汽機車 20世紀50年代,乘火車出行的人們 1938年,伯明翰市長主持倫敦——伯明翰鐵路開通100年慶?;顒?/p> 1943年,婦女志愿者在清洗蒸汽機車 1868年,建設聯(lián)合太平洋鐵路的工人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