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基礎(chǔ)教育改革發(fā)展走向深入,今年九月新學期開學,四川省至少將有三種新的改革模式出現(xiàn),一是成都七中嘉祥外國語學校推出的“2+4”學制,初中讀2年高中讀4年(早前報道);二是成都七中育才學校學道分校推出的“5+4”學制,在小學5年級提前招收學生,把初中變成4年;三是新建的成都泡桐樹中學,初中打破固定教室、班級,實行走班制。 小學讀5年初中讀4年是否在“掐尖” 今年6月,成都七中育才學道分校掛出一則小升初招生通知:5升6銜接班招生。要求小學5年級學生帶上四五年級的獲獎證書、相關(guān)證件以及照片,到學校報名參加測試,測試合格者直接進入該校初中銜接班學習,實際上就是把讀小學的時間變成5年,把讀初中的時間變成4年。 在7月16日舉行的2014年錦江區(qū)暑期校級干部培訓暨“校長亮劍”活動中,成都七中育才學道分校校長陽波對自己實施的“四年制初中”改革進行了說明,她說,現(xiàn)在基礎(chǔ)教育的三學段教育,即小學、初中、高中三學段教育,在教學管理、課程設置、教學內(nèi)容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處在小學素質(zhì)教育和高中應試教育的夾縫中,初中教育往往無所適從,造成了很多學生升入下一個學段之后,學習適應周期延長,甚至導致許多非智力因素學困生的出現(xiàn)。 因此,她提出,嘗試對原來小學、初中“6+3”的學制進行改革,變成“5+4”學制,小學5年,初中4年,在初中學校的第一年,即進入中學銜接教育。 事實上,成都七中育才學道分校幾年前就已經(jīng)開始進行了小范圍的“5+4”學制改革,把初中打造成小學至高中的四年雙向銜接教育模式。該校的4年制初中課程,既重視國家課程的校本化教學,也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fā)運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經(jīng)過探索實踐,學校統(tǒng)計出:進入“5+4”學制銜接實驗班讀初中的學生,升入省一級、省二級重點高中的比例約為99%,傳統(tǒng)“6+3”學制進入學校就讀的初中生,升入重點高中的比例約為70%。 但有部分專家和家長一直質(zhì)疑:這種改革有搶先在小學“掐尖(尖子生)”的苗頭。 初中沒有固定班級按課程選教室 今年新設的成都泡桐樹中學進行的改革,不打破傳統(tǒng)的“6+3+3”的小學、初中、高中教育學制,而是在3年初中學制內(nèi),對傳統(tǒng)教育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該校首期招生約為300-400人。 具體思路是,全校初中不再設固定的班級,不再按傳統(tǒng)做法分班,也沒有班主任,而是“選課走班”,自然也就沒有了固定的教室,學生喜歡哪個老師的哪門課,直接拎起書包去聽。記者探訪學校發(fā)現(xiàn),學校授課老師的教室倒是固定的,在每間教室門口,沒有其它學校常見的“初一*班”的牌匾,而是學科名和授課教師名。教室的一角,還有一套單獨的桌椅,那是授課老師的辦公室,教室與辦公室一體。 目前四川省大部分學校初一的課程為語文、數(shù)學、外語、美術(shù)、體育5門課程,泡桐樹中學初一的課程設置了53門。 “學校將國家規(guī)定的每門學科分成了多個層級、多個模塊,老師對國家教材進行壓縮、精簡,變成個性化的專屬教材,供學生選擇?!痹撔X撠熑苏f,對照個性課程,學生根據(jù)自身情況來選擇自己的個性課程表,以語文為例,原有的初中語文課被改造成了基礎(chǔ)語文、初中現(xiàn)代文基礎(chǔ)閱讀、初中文言文基礎(chǔ)閱讀、初中記敘文基礎(chǔ)寫作、初中議論文寫作、經(jīng)典名篇欣賞、演講與口才、古典詩詞欣賞等7門課,閱讀好的同學可以選修現(xiàn)代文基礎(chǔ)閱讀或文言文基礎(chǔ)閱讀課程,寫作好的同學則可以選修經(jīng)典名篇欣賞課。 這種教學改革的好處在哪?有專家認為,這利于分層教學、因材施教。普通學校的班級教學,雖然學生良莠不齊,但老師只能一個標準、一把尺子教學,走班制教學,學生以學業(yè)能力、興趣愛好劃分模塊、劃分層級,方便教與學。 但部分家長憂慮:這種模式更多需要初中生的自我管理,孩子們能做到嗎?學生選課對教師壓力不言而喻,如何保證教師隊伍穩(wěn)定?這種教育教學改革能適應當下的中考、高考嗎? 在基本實現(xiàn)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目標的前提下,如何全面提高教育質(zhì)量,如何讓學生更全面、更健康地發(fā)展,學制改革無疑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內(nèi)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