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賢地名叢談 在城鄉(xiāng)一體化日益加劇的時代,傳統(tǒng)而古老的地名在漸漸離我們遠去,村莊被小區(qū)所取代,村名也變成了社區(qū)名。《人民日報》2001年11月13日第12版發(fā)表了馮驥才先生《地名的意義》的文章,文章中寫道:“地名是一個地域文化的載體,一種特定的文化象征,一種牽動鄉(xiāng)土情懷的稱謂?!庇需b于此,筆者對齊賢一帶的地名進行了梳理,成此《齊賢地名叢談》。本文所言齊賢地域概念,指1992年撤擴并以前的齊賢區(qū),即齊賢鎮(zhèn)、嘉會鎮(zhèn)、馬鞍鎮(zhèn)、安昌鎮(zhèn)、陶里鄉(xiāng)及犭央犭茶湖鄉(xiāng),個別舉例地名略有涉及周邊鄉(xiāng)鎮(zhèn)。 一 傳說地名 紹興的傳說一般上溯到遠古大禹治水。“禹是否確有其人,有待考證。但大禹治水的傳說反響了紹興先民對治理水患,以改造生存環(huán)境的迫切性。據(jù)樂祖謀《歷史時期寧紹平原城市的起源》(《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3輯,1988年)一文說,在會稽地域的中心區(qū)域——紹興、上虞、余姚境內(nèi)可以找到18處傳說中的舜、禹棲息、開拓的故跡。”有關(guān)禹的地名,隨便可舉幾例,如禹陵、刑塘、夏履橋等。齊賢一帶也有不少與禹相關(guān)的地名:禹降,相傳夏禹治水到此地,故稱禹降;涂山,《越絕書》云:“涂山者,禹所取妻之山也,去縣五十里?!比f歷《紹興府志》云涂山“在府城西北四十五里,舊經(jīng)云禹會萬國之所。;西扆山,明諸萬里著《於越新編》載,扆是帝王宮殿上設(shè)戶牖之間的屏風,禹以山為扆,朝見萬國諸侯,西扆由此得名,今山之東麓謂西扆村干部;金帛山,萬歷《紹興府志》云:“金帛山在府城西北四十三里,世傳禹至涂山,諸侯執(zhí)玉帛朝會于此,其嶺有九龍池?!苯鸩浇穸嗾`寫作“金白山”;紅橋,在涂山下,相傳禹斬防風氏血流至此,故名。今稱紅橋頭;涂山以南,今華舍境內(nèi)一部分,南宋時稱“禹會鄉(xiāng)”,今湖門村當年稱“禹會村”。華舍還曾建有紀念大禹的禹會橋、禹會殿,連橋下之河也名以“諸侯江”。 二 越語地名 越族是一支古老的部族,越文化是一種古老的文化。紹興是越國的發(fā)祥地,地名作為一種文化,研究它,仍能觸摸到歷史的痕跡。東漢時期的《越絕書》一書中記載了很多的地名。其中在學術(shù)界頗具代表性、涉及齊賢的便是“朱余”。《越絕書》卷八:“朱余者,越鹽官也。越人謂鹽曰余。去縣三十五里?!敝煊嘞倒糯秸Z地名。后漢化為今朱儲。 陳橋驛先生曾撰文說:“自越人流散,漢人入居以后,許多越語地名都被漢人按漢譯文字強解?!比绻麖臐h語角度以望文生義的方法去理解,認為“朱余”是紅色的、姓朱的、多余的,那絕對是大錯特錯?!爸煊唷笔菨h人對越地一處地名的讀音。“正如同一個歐洲國家,大陸出版的地圖作‘意大利’,臺灣則作‘義大利’。” 三 鹽業(yè)地名 鹽是人們?nèi)粘I畹谋匦杵?,又是古代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之一。清道光《安昌志》即載安昌市“瀕海而居,代奉魚鹽之賦”?!对浇^書》記有“朱余者,越鹽官也。越人謂鹽曰余。去縣三十五里”。這段文字雖短,但說明至少越國時越地已有鹽的生產(chǎn)。清乾隆《紹興府志》專設(shè)有鹽法志,當時尚有錢清鹽場和三江鹽場。乾隆《欽定重修兩浙鹽法志》中載,九墩、盛陵、金帛山等均有儲鹽的倉庫。解放初,安昌白洋至蕭山瓜瀝的后海塘塘南邊,尚有鹽鹵池。以當時儲鹽為名的村落鹽倉頭村(今海鹽村)今尚有址:鹽倉弄和鹽倉路。至1959年年,紹興縣才結(jié)束鹽的生產(chǎn)。上世紀90年代還多次掘出殘存的鹵桶和鹵池。官湖沿村余家溇,據(jù)說過去叫鹽沙溇。其它與鹽有關(guān)的地名今尚有徐家灶、夾灶(今屬蕭山)等。 四 傍水地名 紹興北部處河網(wǎng)地帶,“支流港叉,縈繞連絡(luò),大者為湖、為池、為溇,小者為港、為渚、為瀆、為涇、為浦、為灣、為匯、為蕩、為汀”,地名中大多數(shù)含有帶三點水的字。像興浦、西灣、葉江、浦沿、溜頭、白洋、湖村、海湖、渡里、潞家莊等。溇,紹興人對“溇”有者特殊的解釋,指一頭通水而另一頭堵塞的小河。故帶上“溇”字的地名比比皆是。單就齊賢集鎮(zhèn)上而言,就有潭家溇、廟溇、竹場溇、聚仙溇、徐家溇、小朱家溇、大朱家溇、屠家溇、埠船溇、道士溇、柴船溇等。溇在紹興地名中是常用字,然江浙以外,這個字屬于冷僻字,電腦里用五筆就打不出“溇”字,有些名片中印了如“沃家婁”,眼下的門牌也印制成“沃家婁”、“柴船婁”,真的令人無奈。埠,水邊停船的地方,紹興人稱河埠頭。以“埠”命名的村莊有李家埠、姚家埠、大林埠、團前埠等。大林埠、團前埠原瀕海,今已成內(nèi)陸,地名已省稱成大林、團前。 五 因橋而名 紹興是中外聞名的橋鄉(xiāng)、橋都?!叭f古名橋出越州”(陳從周語),這是名副其實的。據(jù)1993年普查,在越城區(qū)和紹興縣1539平方公里土地上,跨徑3米以上的橋梁就多達5513座,每平方公里有3.6座。于是有了紹興人引以為豪的一句民諺“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多”。 據(jù)統(tǒng)計,紹興縣安昌、齊賢、東浦等鎮(zhèn),每鎮(zhèn)均有石橋20—30座。由于橋在形成村落和集鎮(zhèn)中起到關(guān)鍵的作用,所以很多村和鎮(zhèn)就以鎮(zhèn)名作稱呼,以橋名村、名鎮(zhèn)成了普遍現(xiàn)象。齊賢鎮(zhèn)舊名下方橋,以鎮(zhèn)內(nèi)下方寺北的石橋——下方橋為鎮(zhèn)名,1932年改為齊賢鎮(zhèn)。以橋為地(村)名的可例舉出一大串:八字橋、寺橋、園駕橋、迎駕橋、周家橋、馬回橋、上方橋等等。 六 水利地名 齊賢一帶的良疇沃野,全賴歷代民眾一系列水利工程,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西小江的整治。西小江橫貫齊賢鎮(zhèn)境,上年紀的人叫它潮流溝,也就是說它直通海洋的,“歲旱因咸潮上溯而無可灌之水,歲澇時又因潮汐頂托而排泄為難,泛濫漫溢,替山會平原帶來不少災難。……十五世紀末期,一位對農(nóng)田水利事業(yè)有經(jīng)驗、有遠見的實干家戴琥,到紹興當知府,著手整治這條河流。他除了加固原有的堤塘以外,又在堤塘南建筑新灶、柘林二閘,堤塘北建筑扁拖、甲蓬二閘。”(陳橋驛《紹興史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新灶今址失考,后3個閘名作為地名仍在使用。以上4個閘只有扁拖閘仍保留著,現(xiàn)已列入縣級文保單位。嘉慶《山陰縣志》卷二十一載:“扁拖閘,在縣北三十里小江之北。其閘有二:北閘三洞,明成化十三年(1487)知府戴琥建;南閘五洞,正德六年(1511)知縣張煥建。推官蔣誼、尚書邑人王鑒之各有記?!薄氨馔稀闭撸我??據(jù)五眼閘村干部介紹:解放初,外地來信,必須寫明“紹興下方橋八字橋扁拖”。可見當初仍習稱“扁拖”。因五眼閘規(guī)模大,遂沿變成村名,村名就叫五眼閘村。 七 動物形狀地名 羊山得名,據(jù)南宋嘉泰《會稽志》卷九載,因“山有石如羊”,故名羊石山。俗作羊山。以其山勢起伏狀如臥龍,又名龍山。石佛寺南側(cè)普渡峰,舊稱“龍角”。石佛寺在民國時期辦有小學,名龍山小學,山頭村有龍山橋,橋因近年改建水泥路被拆,然橋址旁開設(shè)有“龍山橋小店”,仍可履痕;大和山別名烏龜山。清康熙《山陰縣志》載;“去縣西北五十一里,一名龜山,濱于海,有洞出烏風,當潮生時,遠望之,宛然如龜出沒水中?!苯鸩降臉幼訕O像一只展翅欲飛的鳳凰,故又稱鳳凰山。山西村位于“鳳凰”的頸上,別稱鳳翎山西,該村以林姓村民居多,以諧音稱為鳳林山;其它以形狀類似的有馬鞍山、駝峰山、貓頭山、鯽魚山、透透魚山等。 八 方位地名 顧名思義,是以東西南北、上下里外名地名。羊山之南,有小山南、大山南自然村。湖岙村分里湖岙、外湖岙自然村。林頭村有里王、外王。馬鞍有西閘街、南周坂。安昌有東上沙、西上沙。陶里有上丈午村、下丈午村。山頭是以處羊山東麓得名。有時在山之西首也叫山頭,稱作“西山頭”(今屬鏡湖新區(qū)靈芝鎮(zhèn))。齊賢鎮(zhèn)有個山西村,位于金帛山之西。安昌鎮(zhèn)也有個山西村,在大和山之西。在這樣重名的情況下,為不使混淆,鄉(xiāng)人就以“大和山西”(或白洋山西)、“鳳林山西”以作區(qū)別。 九 后綴詞地名 《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釋“后綴”:“加在詞根后面的構(gòu)詞部分,如‘作家、科學家’里的‘家’,‘規(guī)范化、綠化’里的‘化’,‘人民性、黨性’里的‘性’?!苯B興習俗,后綴多有“頭”字,如磚、筷、被,稱磚頭、筷頭、被頭。地名亦如此,像寺橋頭、廟橋頭、鹽倉頭、紅橋頭、馬家岸頭、孫家匯頭、大林埠頭等等。讀過魯迅的作品,都知道他的外婆家在孫端安橋頭。 十 姓氏地名 姓氏地名是自然村中村民占絕大多數(shù)的姓氏而名。大致可分四種:第一種是姓氏后綴以“家”,如五眼閘村的勞家、魏家,安昌有濮家,梅林村有錢家、倪家、孫家、張家、魯家、新於家、老於家。興浦村有汪家、陳家。立岱村有華家、單家。馬鞍有姚家、戴家等;第二種是姓氏后說明該村地形特征,如沃家溇、倪家浦、徐家畈、范家埭、孫家匯頭、丁家堰等;第三種是姓氏作為后綴,前面是村莊的方位及所處地形,例如:畈里王、園里沈、溇底孫、匯頭陸、山下鄭等。第四種姓氏在后,僅二字:后高、后諸、前沃、西張、南孫、南王、上許、下許等不勝枚舉。 十一 方言地名 方言地名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犭央犭茶湖了。當你從紹興市區(qū)坐118路往齊賢方向,途中有個站叫“犭央犭茶湖路口”。售票員報站名時有兩種叫法,有叫“昂桑湖路口”的,也有叫“央茶湖路口”的。這也難怪,由于一般的詞典里查不到“犭央犭茶”,讀字讀半邊,謂之“央茶”,無可厚非。齊賢本地人則讀“昂?!?。據(jù)說早幾年曾有人以“犭央犭茶湖”作為商標名,向國家商標局申請注冊,結(jié)果以計算機系統(tǒng)無法處理“犭央犭茶”兩個字為由,駁回申請。近年來,為建設(shè)紹興大城市,將越城組團、袍江組團、柯橋組團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加快了對犭央犭茶湖周邊區(qū)域的開發(fā),有利于對外推介避開很多人不認識“犭央犭茶”的尷尬,以“鏡湖”取代“犭央犭茶湖”,稱鏡湖新區(qū)。齊賢鎮(zhèn)柘林、朱儲、后高、紅湖等村合并后叫鏡湖村。其實“犭央犭茶”兩字在800多年前的南宋嘉泰《會稽志》卷十八中已有記載:“犭央犭茶湖,鏡湖之別派,字書有犭央無犭茶,或云犭茶本狳字,傳之訛也?!贝蟾乓驗獒胙脶氩枋钦憬⑻貏e是紹興一帶的方言土俗字,所以字(詞)典失收。不過我購得的由杭州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的《簡明古今漢語詞典》,收“犭央犭茶”條目,釋為“湖名、地名。在浙江省紹興縣”。并注明讀作“ang sang”即音“昂桑”。這個方言讀音登上了大雅之堂,著實令筆者感到高興?!墩憬請蟆?998年1月5日《異讀說略》一文云:“一個字的讀音形成,有它一定的歷史淵源。”至于犭央犭茶緣何讀作“昂?!保档梦覀兩罹?。陳橋驛教授在其《論浙江省的方言地名》中說;“加強方言地名的研究,實在是解開浙江地名淵源的一把鑰匙。” 地名詞中的生僻字具有濃厚的方言色彩,這對我們理解地名的具體描述意義、研究地方的地理、歷史和語言是很有價值的材料。 十二 楹聯(lián)中的地名 石佛寺武肅王殿(城隍殿)鐫有一副楹聯(lián):“偕石佛以佑民群玉集賢沽沛澤,挖新河而作帶羊山抱角擁道寨?!甭?lián)中“群玉”、“集賢”是地名。據(jù)民國《紹興縣志資料》(第一輯)“鄉(xiāng)鎮(zhèn)”冊載,民國二十一年(1932)紹興縣鄉(xiāng)鎮(zhèn)編制有群玉鄉(xiāng)、集賢鄉(xiāng)。群玉鄉(xiāng)所轄村落為山頭、小大廳、華家。集賢鄉(xiāng)下轄大山南、小山南、湖口、塛埭下鄭、塛埭單家、沙田等村落。群玉、集賢指代了羊山周邊諸村落。 十三 地名的潛移默化 在歷史變遷中,地名有隨客觀事物變化而更改的,也有因求吉利、避諱以諧音字代替的;也有人呼亦呼,知其音之大概而不知其義,久之便訛傳的。嘉泰《會稽志》記載,安昌在宋時已置鄉(xiāng)。其地西部村落早在唐時也有鄉(xiāng)建置,清高驤云《安昌記》云:“宋清風鄉(xiāng)、即唐移化鄉(xiāng)(原注:即今移風村)。”而今又作遺風村。在一千多年里,一個村落的語音發(fā)生了變化,地名的寫法也隨著變化。 十四 西小江與“沙”地名 西小江原是浦陽江下游,明代天順年間,浦陽江改道入富春江后,西小江自成系統(tǒng)。西小江從江橋上板入紹興縣境,流經(jīng)楊汛橋、錢清、新甸、華舍、嘉會、下方橋、馬鞍、斗門經(jīng)三江閘出海涂。河道盤腸曲折,自西南向東北流,全長51公里。由于農(nóng)墾活動活躍,華舍至嘉會主干河道已經(jīng)消失。因該河在明代之前一杭州灣直接相通,海潮經(jīng)常倒灌,據(jù)《紹興縣土壤志》載,沿岸稻田粗粉沙含量甚高。沿江的一些村莊有不少含“沙”的地名緣出于此,楊汛橋有沙地傅,錢清有沙地浦,新甸有沙地黃,嘉會有沙田,下方橋有沙地王,馬鞍有沙地洋等等。齊賢中學與錢清中學合并后新址是安昌沙地壽。這些含“沙”的地名佐證了古西小江流向的痕跡,為歷史地理的研究提供了幫助。 十五 歷史典故地名 在紹興諸多地名中,有兩個地名為同一個詞的反復:一為安昌,一為昌安。它們都維系著同一個歷史典故,即錢镠擒滅董昌的故事。位于羊山石佛寺石窟壁、明萬歷甲辰年(1604)所鐫之《羊石山石佛庵碑記》載:“大唐中和間,武肅王镠以八郡兵屯羊石寨,平劉漢宏及獲董昌,因名其鄉(xiāng)為安昌焉。”安昌地名的來歷,《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浙江省卷》、《浙江地名簡志》安昌條目均從上說。 另一個歷史典故地名是陶里。羊山石佛風景區(qū)碑廊有一碑,上書“明故里”。該碑原在陶里街河淵明橋北堍,上書“淵明故里”四字,題款為“金壇于敏中書”。于敏中(1714—1780),江蘇金壇人。乾隆年間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曾任浙江學政?!皽Y明故里”碑“文革”期間損壞一截,成殘碑?!短諟Y明集》附錄之《陶淵明事跡詩文系年》中寫道:“己亥(即公元399年東晉隆安三年)牢之(劉牢之)為前將軍,東討孫恩于會稽,淵明從之?!币蛱諟Y明為劉牢之僚佐,故有隨從討伐孫恩會稽之行。據(jù)說陶淵明一度寓居于墻匯頭,從此,村以“陶里”聞名。 十六 隨海岸變遷的地名 紹興北部的海岸,是古錢塘江河口的南大門。從瓜瀝(俗稱塘頭)往東至姚家埠的公路,其路基是舊時海塘,塘以北古稱后海。元朝時大和山下白洋港仍有大船靠岸。從明代初期起,這條海岸線出現(xiàn)了變化,塘外海涂外漲,使原來緊靠海岸的村落逐漸遠離海岸,俗話說“靠海吃海”,于是沿海的聚落一時出現(xiàn)了紛紛北移的現(xiàn)象。有的聚落是一遷再遷,如梅林村和盛陵村等,都有前、中、后三村。陳橋驛《歷史時期紹興地區(qū)聚落的形成與發(fā)展》(《地理學報》1980年第1期)一文載,盛陵村在明代成化以前,原是徐氏聚族而居的一個煙海漁村,成化間(1465—1487)北遷四里立一村(即中盛陵),天啟間(1621—1627)又北遷三里再立一村(即后盛陵)。陶里曙光村的前李家坂、中李家坂、后李家坂3個自然村之形成原因,也大體如此。 十七 由繁而簡的地名 《地名學文集》載:“地名作為社會的交際工具,人們不喜歡稱呼累贅、書寫繁瑣,而要求簡明易記,便于讀寫。”立岱地名的變革就值得一談。筆者十年前因撰寫一篇《羊山韓氏源流》的文章,采訪了立岱村北首小大廳自然村79歲的韓茂松老人,他說解放前立岱寫作“塛埭”,人民政府后來改作“立岱”。石佛寺石窟壁有明弘治戊申年(1488)所鐫的“創(chuàng)開東新河記”,題記中即有“栗埭”字樣,如此說來,栗埭的地名已有500多年了。栗埭村傍西小江而建,“埭”即堵水的土堤,古人以“栗埭”作地名,自然有它的含義。中國古代沒有規(guī)范化的地名管理條例,只要音同,都可通用。例如陽嘉隆,舊是曾寫作陽加龍、楊家弄等。栗埭在清代寫作“溧埭”、“ 塛埭”,民國時仍作“塛埭”。建國后,政府為使百姓認讀及書寫方便,以諧音改為“立岱”。如果不知栗埭就是立岱的前身,光從“立岱”兩字望文生義入手研究它的來歷,任何方法都是徒勞的。 十八 雅化地名 紹興城西18公里處型塘,本名“刑塘”。據(jù)傳,夏禹治水會諸侯于會稽,長人防風氏后至,禹乃誅之。賀循《會稽記》云:“防風氏身三丈,刑者不及,及筑高塘臨之,故曰刑塘?!焙笕隧炗韴?zhí)法如山,留刑塘而戒鑒,歲久諧音,亦避“刑”字,故雅稱“型塘”(《紹興縣地名志》)。齊賢也有一個避“刑”字的地名,即今興浦村。史載“東晉隆安四年五月,孫恩登陸入余姚,破上虞,進至山陰刑浦?!焙笕艘浴靶獭辈谎?,諧音改為興浦。同樣與刑有關(guān)的地名,一個雅化為“型”,另一個雅化為“興”,這符合人們的忌諱心理。 齊賢集鎮(zhèn)上有個陶士溇,其實過去叫道士溇,以該地多道士而名。1987年進行地名標志設(shè)置工作,大約是出于摒棄封建糟粕吧,把它改成了“陶士溇”。 十九 “文革”時地名的混亂 “四人幫”橫行時期,大改地名,據(jù)統(tǒng)計福州城區(qū)的街道名稱改動達98.7%。杭州城區(qū)的“硬骨頭巷”、“槍桿巷”、“紅衛(wèi)兵路”等等,不僅寓意極“左”,而且詞義庸俗,混亂顛倒(陳橋驛《杭州市地名志序》)。在齊賢區(qū)范圍內(nèi),亂改地名也是有目共睹。如稱東方紅大隊的有陶里的官湖沿、大和的小西莊、安昌的西扆山、嘉會的溜頭、下方橋的八字橋、馬鞍的南塘頭。稱東風大隊的有下方橋公社的下方橋大隊、大和的前莊、安昌的朱家畈、犭央犭茶湖的后高、嘉會的珠一、馬鞍的安東。稱紅衛(wèi)大隊的有大和的白洋、安昌的溇底王、犭央犭茶湖的林頭、下方橋的沃家溇、馬鞍的丁家堰。稱紅旗大隊的有大和的西塘下、嘉會的勤儉、安昌的海湖、犭央犭茶湖的后諸、下方橋的五眼閘。稱立新大隊的有大和的九墩、馬鞍的安義、安昌的陳家溇。目前仍在使用的有朝陽、曙光、光明、勤儉、國際等等,令人遺憾,這些地名沒有一點文化味。從杭甬高速公路下柯橋道口,人人均知有個馬回橋,它是連接柯橋縣城、古鎮(zhèn)安昌、齊賢鎮(zhèn)以及通往濱海開發(fā)區(qū)的樞紐,你如果開車問路問國際村,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殊不知國際村就是馬回橋,地名的指定性、玩強性可見一斑。人為地亂改地名,有害無益。 二十 地名規(guī)范的必要性 在公交118路、138路、158路、238路的站牌上,你會發(fā)覺有這樣的站名:加會村、加會小學路口、西徐項、后渚、嶺頭及五豐。而據(jù)筆者所知,應為嘉會村、嘉會小學路口、西徐巷、后諸、林頭及五峰。公交站牌上地名如不及時更正,日子一久,將根深蒂固,極難糾正。例如市區(qū)西郭門外曾有個箭樓下,《浙江地名簡志》載,“相傳越王筑箭臺于此,故名箭樓下。至民國初,釘路牌時誤寫建樓下,一直沿用至今”??芍^是將錯就錯。一個很有文化價值的歷史地名,被弄得不倫不類。前面提到的后諸,是“諸姓聚居,故名”。公交站牌中書之以“后渚”,實在令人費解。 在社會上我們又常見到有將馬鞍寫成“馬安”的,筆畫倒是簡單了,但卻失去了其“山以形似馬鞍也”的地名本義。
|
|
來自: 寧靜的學者 > 《紹興歷史、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