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六尺巷”,故事家喻戶曉。趙薇唱過,電視上過,教科書都進過,多重保險,事情應該不是騙人的。
前陣子,湖南圖書館官網(wǎng)登了篇《“六尺街”的傳說》,還配了幅圖,言稱:古代長沙城北的一條小街上,住著兩個做官的大戶,一個是當朝宰相劉閣老,一個是吏部侍郎李大人。李家子女多,想大興土木擴大府第,把院墻砌到了劉府的大門口,劉家人于是向宰相劉閣老告狀。劉閣老當即回書一封:“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劉家人讀信后,退三尺再砌。李家慚愧不已,也后退三尺重砌,從此兩家來往密切。
圖文并茂的“湖圖”網(wǎng)文,安慶網(wǎng)友一見大呼“騙子”——“湖圖”網(wǎng)文配的“長沙文昌塔”,其實是安慶迎江寺折振風塔。而“湖圖”網(wǎng)文中的掌故,也似乎安慶桐城“六尺巷”的手滑克隆。
據(jù)《桐城縣志略》:清康熙文華殿大學士張英,家人與鄰居(吳姓或葉姓)發(fā)生土地糾紛。家人給張“宰相”寫信,要他出面解決。張“宰相”寄歸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凹胰说脮?,遂撤讓三尺,吳氏聞之感其義,亦退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 長沙“六尺街”是騙人的,桐城“六尺巷”應該不會。但是,桐城“六尺巷”偏偏也有騙人的地方:桐城“六尺巷”是新砌的,還真的被建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以便供游客參觀。拿尺去量,果然是六尺,沒有“克斤扣兩”,相當“貨真價實”,以準確呈現(xiàn)童叟無欺與誠實守信。 “六尺巷”為什么是六尺呢?因為“宰相”家讓了“三尺”,鄰居家也讓了“三尺”,“3+3=6”。但是,如果當初兩家互不相讓,或者把他們讓出來的地再還回去呢?那么,等式就變成了“6-3-3=0”。這個“數(shù)學模型”,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懂——壞就壞在結果是“0”,“0”的外延是什么都沒有,內涵自然是子虛烏有。原來,“宰相”家與鄰居家無地可爭,或者根本就沒爭過地,“六尺街”的故事是用來騙人的!
桐城“六尺巷”故事,載于史志,應該不會是騙人的。況且,中國歷史上,早有人這么干,干的地方也太多了—— 同是清朝,理學家胡煦為官時,也有類似張英的故事,雙方讓出的巷道稱“仁義巷”,故事在其家鄉(xiāng)光山縣家喻戶曉,亦被載入《光山縣志》。史學家傅以漸為官時,家人也與鄰居發(fā)生房屋地界糾紛,最后他亦通過如上詩句平息了鄰里間的矛盾糾紛。“宰相”王杰,侄兒與鄰居為一堵院墻發(fā)生爭訟,王杰寫了此詩回復,最終詩到病除。鄭板橋當知縣時,堂弟與鄰居為一段墻基爭訟,為贏得官司給鄭板橋寫信求助,鄭板橋不愿給家鄉(xiāng)的縣長同仁添麻煩,寫了同樣的一首詩寄給堂弟。紀曉嵐、何紹基、曾國藩等,也有相似的故事流傳。
早在明朝,“六尺巷”故事便屢見不鮮。崔桐鄉(xiāng)試第一,殿試第三,是個“探花”,做京官時老家的人與鄰里起了地皮紛爭,家人同樣寫信給自家當官的。崔桐便給家人回了一首詩:“鄰里不和為圍墻,讓地三尺也無妨。人生早晚一回事,萬貫家產(chǎn)又怎樣?” 崔桐的故事比較可信,他忠介廉靜,不茍榮祿,遇事必盡其誠。明武宗任性出巡,崔桐曾與狀元舒芬等連章諫留,結果惹怒武宗,挨了一頓打,還被午門外罰跪數(shù)天。 有意思的是,曾經(jīng)與崔桐一道發(fā)聲的狀元舒芬,他家里接著“出事”了:同樣是爭地皮,同樣是找自家當官的,舒狀元也同樣用一首詩解決問題,詩云:“千里書來只為墻,讓他幾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辈贿^,舒狀元留下的巷子不叫“六尺巷”,而叫“讓墻巷”。 郭樸嘉靖四十年任吏部尚書,嘉靖四十五年進內閣,跟張英一樣也算是“宰相”。他與張英有相同的職務,也有相同的故事,不過,他詩作的第一句是“千里捎書”,不是“一紙書來”。楊翥景泰三年任禮部尚書,(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三載:“楊尚書翥住宅旁地,為人所占一二尺?;蛞愿婀髟娫疲骸嗟責o多莫較量,一條分作兩家墻。普天之下皆王土,再過些兒也無妨?!淙死⒎?。”林瀚正德年間任南京吏部尚書,其詩名曰《誡子弟》:“何事紛爭一角墻,讓他幾尺也無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他們故事,全都大同小異。 遠在南唐,工部尚書楊玢的故事也差不多。(宋)歐陽修《歸田錄》:“楊尚書玢致仕歸長安,舊居為鄰里侵占。子弟欲詣府訴其事,以狀白玢。玢批狀尾云:‘四鄰侵我我從伊,畢竟須思未有時。試上含元殿基望,西風秋草正離離?!拥懿桓覐脱?。”其詩相去甚遠,其義分毫不差……
其實,《六尺巷》詩的作者,遠不止這些。從“版權”要素來分析,《六尺巷》詩的“著作權”應歸屬明代吏部尚書林瀚。畢竟,林尚書最早較完整地擁有了“著作權三要素”。再欣賞一下林尚書的原作: (明)林瀚《誡子弟》:“何事紛爭一角墻,讓他幾尺也無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strong> 林瀚是真的,其他先賢豈不全是“騙子”?當然不是。中華民族的無數(shù)先賢,他們共同傳承了傳統(tǒng)美德,展示的是心胸,挺起的是脊梁。桐城“六尺巷”并非用來坑蒙拐騙,桐城“宰相張”更是一個令人起敬的家族。以物質的方式傳承精神,似乎也是桐城做得最好,至少它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去掉了一個“非”字,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2500年前,全世界尚不知“法治”何物,老子如是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