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六尺巷》的故事,史料記載:清朝宰相張英(張廷玉之父)居宅與吳氏鄰,旁有隙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于都,公批書于后寄歸。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讓墻詩”就出自一段歷史典故。 現(xiàn)《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長100米、寬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間,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是道德的佳話;2006年11月21日,時任國務(wù)委員唐家璇在參觀六尺巷后,題辭:“桐城六尺巷,和諧名城揚”。2007年4月,“桐城文廟——《六尺巷》”成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 桐城《六尺巷》,和諧名城揚!的確是一段“禮讓”的佳話,可現(xiàn)在我有一個小小的疑問﹖這個張宰相的鄰居吳氏退讓的三尺,是占張家人三尺﹖還是他自家地的三尺﹖傳說里一直沒有注明;我現(xiàn)在來一個假設(shè),如果這鄰居退讓的三尺是侵占張家的地,那么這六尺都是張家人的地,這《六尺巷》的故事又在告訴我們什么﹖ 我有一個朋友,告訴我一個發(fā)生在他家的真實故事,在三十多年前,改革開放不久,農(nóng)民的自留地是東一塊西一塊,要想找一個好一點的地方蓋房確實不易,朋友家的鄰居(當時不是鄰居)孩子大了,要建房子,于是找到了朋友的父母,求他們家?guī)兔Q一塊地建房,朋友家答應(yīng)了,鄰居家就在朋友家的幫助下建起了房子。 朋友家原址是在靠山的地方,前面有一口大塘,不安全,進出不方便,過了三年朋友家想建房,考慮到安全、方便,又幫過鄰居家的忙,應(yīng)該是好做鄰居,而這里的地又都是他家的,就選擇了現(xiàn)在這個居住的位置,可是不想在朋友家來落地基時,鄰居家人全部出來說得留一廂地基給他們空著,理由這一廂地基是他家地基! 這一下朋友家就懵了,給鄰居家?guī)兔Q好了地基,讓他家建了房,做了這么大的好事,這好人才做了幾年,現(xiàn)在反過來他家還要來強占朋友家的地,這世界有這樣的道理嗎﹖朋友家不同意,于是雙方就爭執(zhí)了起來,爭執(zhí)到了最后就動手了、打架了,鄰居家有七八口人,個個年輕力壯,朋友家的人還在讀書,打架以失敗告終! 打架是解決不了問題,朋友家的父親在打架還受了傷,他家請了幾十個人幫忙建房子,雖然那時的工資少,但誰家又有錢呢﹖浪費不起,于是爭執(zhí)了二天朋友家讓步了,同意留給鄰居家,不想第二天他家開始建房時,鄰居家要求共垛,真是得寸進尺、怒火中燒,于是告到村里、鄉(xiāng)里,但苦于沒有界限,只能依了鄰居共垛! 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清宰相張英一紙書信讓出了《六尺巷》,至今被傳為美談,還成就了一個旅游項目;而朋友家一讓再讓,讓出了苦澀,被傳為了笑話,我在想《六尺巷》被傳下來是因張英是宰相嗎﹖才可以被傳為美談,而朋友家被傳為了笑話,只因他們是一個貧民﹖ 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禮讓在生活中的確應(yīng)該,也是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應(yīng)該一直傳承下去;可一味的禮讓會導致對方的得寸進尺,認為你軟弱可欺,所以有時候該堅持的還得堅持,不然你的沒原則會造成對方更加囂張,最后讓你退無可退,那樣就如同養(yǎng)了一條蛇,讓你做了東郭先生還認為蛇吃了你是有道理! 書于江南古鎮(zhèn)大浦 2019.12.24.14:50 一個人的狂歡,一群人的孤獨 我在這,你在哪﹖等你喲 你若喜歡,就請為我點個在看哦 贊賞隨意,轉(zhuǎn)發(fā)更給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