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政府之腐朽以至后來被推翻滅亡,這當然是必然的。不過我覺得當時晚清政府走錯了一步棋,加速了它的滅亡速度。如果不是這件事的話,滿清的統(tǒng)治或許還可以多茍延殘喘幾年。 ![]() 是什么事呢?那就是建立新軍! ![]() 而且從晚清新軍的組成也可以看出清政府的滅亡是必然的。 1、新軍士兵主要是選拔20歲左右的年輕人。年輕人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西方民主自由的那一套思想他們能比較快的接受。這些人中有些農(nóng)家子弟可能沒有讀過書,沒有文化,但是年輕人接受能力比較強啊。 ![]() 如果是那些五六十歲的老頭,他們在封建專制制度下活了很多年,你要讓他改變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是很難的。 2、新軍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知識分子。因為在1898年廢除了八股,后來1905年又廢除了科舉,這些知識分子就斷了仕途之路。以前還可以通過考科舉謀得出路,謀得功名。但是現(xiàn)在廢除了科舉之后這些年輕人怎么辦呢,就沒有著落了!好在當時有一些新式學堂,什么講武堂之類的,很多人就棄文從武了,這種現(xiàn)象很多。 ![]() 3、在清軍中很多年輕的軍官都是留洋回來的,并且這些人中大多是留學日本。我們知道革命黨在海外最活躍的地方就是日本。這些在日本留學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革命思想,以至很多人其實已經(jīng)加入了革命黨,就算是沒有加入,對革命也是抱有同情和心理上的支持的。 ![]() 另外,清朝的滅亡跟日本還真有點關(guān)系。你看在武昌起義中的“三武”孫武和張振武都是留學日本的,蔣翊武本來是要留學日本的,但沒去成。其實還有很多的革命黨人,哪個不是在日本待過?這是很有趣的一件事,一不小心日本倒成了中國革命的發(fā)源地。 4、新軍中還有一群特別的人——洋務(wù)派官僚。這些人往往在新軍中擔任著中級以上的官位,他們希望改革,希望學習西方的一些先進文化、理念、科技等等,但是他們一方面又要維護清政府的統(tǒng)治。這一部分人相對是比較糾結(jié)的。 ![]() 但是爭取到他們也不算難。武昌起義一炮打響,獲得全國各地的響應(yīng),于是他們也會隨大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