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自我 群聚性自我 自我有兩種:個性化自我、群聚性自我。 沒形成個性化自我的人,獨自存在會感覺到破碎,所以必然想歸屬于一個集體?!拔摇庇纱司蜌w屬于“我們”。 “我們”即一個群聚性自我,當萬眾一心時,這個集體會非常有戰(zhàn)斗力,道德水準也會很高——大家都會維護這個共有的“我們”,而將小我放在其次位置。但會排斥個性化,因個性化這有瓦解“我們”的可能,所以萬眾一心的同時,也會是千人一面。 每個“我們”剛形成時,都像是一個理想的共同體,而天下大同,一直是國人的理想國。 但是,人必然是有個性化與私心的,這一點越來越烈時,“我們”會瓦解,然后散落成一個個的“我”。這時道德會嚴重滑坡,即“我”不再捍衛(wèi)“我們”。 道德較穩(wěn)定的人,是有個性化自我的人,他們將自己視為“我”,而將別人視為“你”,“我”和“你”都是同樣的人。 而從“我們”瓦解出來的“我”,他們的世界,其實分成兩部分:我與非我。誰沒和他們屬于同一個群體,就會被他們視為“非我”,而對待非我,他們覺得怎么做都不過分,因覺得“非我”不是人,怎么滅他們都可以。
作為集體主義文化的代表,我們的歷史,就是不斷在盛世和亂世中輪回。盛世,即大家形成了一個新的“我們”,大家捍衛(wèi)它,愿為它犧牲;亂世,即作為超級共同體的“我們”土崩瓦解,散落成一個個“我”,而其他人是“非我”,于是成為互害型社會。
自我發(fā)展最低的,心靈破碎,于是最想與人構成一個集體性自我;自我發(fā)展較高的,心靈較完整,想做自己,所以對集體主義運動有各種抵觸,但在殘酷的集體主義運動下,他們很容易被碾碎。前者在新集體構建后,表現得有道德,但不穩(wěn)定,而后者會有較穩(wěn)定的道德感。 當然,一些集體主義運動也有其可取之處,甚至在《狂熱分子》的作者埃里克·霍弗看來,人類社會的巨大變化,都有集體主義運動推動的結果。 只是,好的集體主義運動,不能將其主張凌駕于在個人利益之上,即不得以任何名義侵害個人權益。 集體主義運動難,但比形成一個群聚性自我更難的,是發(fā)展出一個成熟的個性化自我,有了這樣一個自我,才可能過好自己的生活。 昨天,想到這一點時,心中冒出了一句話:
世上有各種難,但也許最難的事情之一,就是過好自己的生活。 match微博:weibo.com/wuzi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