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染斑竹湘妃怨 晉 王象《群芳譜·竹譜一》載:“斑竹,即吳地稱湘妃竹者。其斑如淚痕。”這里有個神話故事“舜南巡,葬于蒼梧,堯二女娥皇、女英淚下沾竹,文悉為之斑”(南朝梁任昉《述異記》)。 這個動人的故事,這個充滿幽怨的斑竹,為歷代文人墨客詩詞所描述,無不令人唏噓。 唐 韓愈《送惠師》: 析:娥皇、女英與詩人屈原二者聯(lián)系在一起,使人腕嘆! 唐 劉長卿《斑竹》: “蒼梧千載后,斑竹對湘沅。欲識湘妃怨,枝枝滿淚痕。” 析:睹竹思人,發(fā)的還是幽怨之情。 宋 梅堯臣《斑竹管筆》: 翠管江潭竹,斑斑紅淚滋。束毫何勁直,在橐許操持。欲寫湘靈怨,堪傳虞舜辭。蔚然君子器,安用俗人知。 析:湘妃竹制君子器,此筆當有靈氣。 唐 杜牧《斑竹筒簟》: 血染斑斑成錦紋,昔年遺恨至今存。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將身臥淚痕。 析:先是把斑竹剖成片,制成席,然后再臥其上,確實不忍。 唐 汪遵《斑竹祠》: 九處煙霞九處昏,一回延首一銷魂。因憑直節(jié)流紅淚,圖得千秋見血痕。 析:真情自流露,非為有所圖。 唐 無名氏《斑竹簟》 龍鱗滿床波浪濕,血光點點湘娥泣。一片晴霞凍不飛,深沈盡訝蛟人立。百朵排花蜀纈明,珊瑚枕滑葛衣輕。閑窗獨臥曉不起,冷浸羈魂錦江里。 宋 陳愿《斗起亭》 乞得雨初霽,登臨一解顏。自攜斑竹枝,來對白云山。月色朦朧里,溪聲遠近間。相留且盤礴,莫惜夜深還。 宋 甘同叔《鵝翎山》 俗謂鵝翎未必然,娥英恐是古時傳。溪聲流盡蒼梧淚,斑竹林中聞杜鵑。 唐 元稹《奉和竇容州》 明公莫訝容州遠,一路瀟湘景氣濃。斑竹初成二妃廟,碧蓮遙聳九疑峰。禁林聞道長傾鳳,池水那能久滯龍。自嘆風波去無極,不知何日又相逢。 唐 許渾《過湘妃廟》 古木蒼山掩翠娥,月明南浦起微波。九疑望斷幾千載,斑竹淚痕今更多。 宋 華岳《寄王清之》 封書漢上寄清之,卻恐清之漢上歸。千里謾懷明月共,寸心常伴白云飛。湘妃有淚能斑竹,周士無心戀采薇。安得一緘飛海嶠,與兄聯(lián)轡上淮淝。 唐 李嘉祐《裴侍御見贈斑竹杖》 騷人夸竹杖,贈我意何深。萬點湘妃淚,三年賈誼心。愿持終白首,誰道貴黃金。他日歸愚谷,偏宜綠綺琴。 唐 李益《山鷓鴣詞》 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處處湘云合,郎從何處歸。 宋 王遵《題黃陵二妃祠》 帝子當年恨幾多,楚山千疊郁嵯峨。淚痕點滴留斑竹,寶瑟悲涼隔素波。媯汭舊存虞史載,蒼梧誰證汲書訛。凄涼吊古堪傷處,那更瀟湘接汨羅。 唐 李端《晚次巴陵》 雪后柳條新,巴陵城下人。烹魚邀水客,載酒奠山神。云去低斑竹,波回動白蘋。不堪逢楚老,日暮正江春。 宋 曹組《聞鳩鳴有感》 鳴鳩一聲斑竹林,懷遠感時驚寸心。卻憶南園春半夜,薺花如雪草初深。 宋 張耒《暇日步西園感物輒為詩得七篇·斑竹》 重瞳陟方時,二妃蓋老人。安肯泣路傍,灑淚留叢筠。頗疑葛陂化,點點留斑鱗。慎勿脫水去,入世多埃塵。 唐 孟郊《閑怨》 妾恨比斑竹,下盤煩冤根。有筍未出土,中已含淚痕。 唐 劉長卿《湘中紀行十首·斑竹巖》 蒼梧在何處,斑竹自成林。點點留殘淚,枝枝寄此心。寒山響易滿,秋水影偏深。欲覓樵人路,蒙籠不可尋。 唐 李涉《湘妃廟》 斑竹林邊有古祠,鳥啼花發(fā)盡堪悲。當時惆悵同今日,南北行人可得知。 宋 魏野《謝益州司理劉大著寄惠筇竹杖》 雖勝斑竹與紅藤,絕遠羸軀豈易憑。爭得化龍歸錦水,老身騎去見心朋。 唐 賈島《贈梁浦秀才斑竹拄杖》 揀得林中最細枝,結(jié)根石上長身遲。莫嫌滴瀝紅斑少,恰似湘妃淚盡時。 唐 劉禹錫《瀟湘神·斑竹枝》: 這是劉禹錫擬民歌體之作。詩中敘寫舜帝與娥皇、女英二妃的故事。這個生離死別的故事本身就具有濃厚的悲劇色彩,因而詩人也著意渲染其憂思傷感、哀怨凄涼的情調(diào)。作者充分利用瀟湘地理風物,婉轉(zhuǎn)復沓,深得民歌一唱三嘆之妙。全詞借詠斑竹以寄懷古之幽思。“深夜月明”,瀟湘泛舟。作者觸景生情,懷古抒懷。全詞哀婉幽怨,思緒纏綿,體現(xiàn)了夢得詞的風格特色。 名家是這樣評價這首詞: 黃山谷《山谷琴趣外篇》:“劉夢得《竹枝》九章,詞意高妙,元和間誠可以獨步。道風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子美《夔州歌》所謂同工而異曲也。昔子瞻聞余詠第一篇,嘆曰:‘此奔逸絕塵,不可追也?!?/span>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此九疑懷古之作。當湘帆九轉(zhuǎn)時,訪英、皇遺跡,而芳草露寒,五銖佩遠,既欲即而無從,則相思所寄,惟斑竹之“淚痕”;哀音所傳,惟夜寒之‘瑤瑟’,亦如萼綠華之來無定所也。李白詩‘白云明月吊湘娥’,與此詞之“深夜月明”同其幽怨?!?/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