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神》劉禹錫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滴滴寄相思。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
《瀟湘神》,一名《瀟湘曲》。單調(diào)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韻,詞首三字例用疊字。此調(diào)始創(chuàng)于劉禹錫,且在唐、五代詞人中,僅劉禹錫留下二首。這里選錄的是其中的第二首。詞詠湘妃故事,正是調(diào)名本意。湘妃是指帝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據(jù)《列女傳》、《博物志》等書記載,帝舜巡游南方,死于蒼梧,她們兩人趕至湘江邊,哭泣甚哀,以淚揮竹,染竹成斑,后投水而死,成為湘水女神,俗稱湘靈。這是本詞調(diào)名的由來。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痹~的開頭是說,斑竹枝啊斑竹枝,淚痕滴滴寄托著相思。
詞的開頭兩句“斑竹枝,斑竹枝”,以重疊的形式寫出了心中無限低徊曲折的嘆息。自然界的竹枝,本屬雅品,其姿娟秀,其質(zhì)清麗,而瀟湘之竹,自從一染娥皇、女英之淚,便增添了一層長存永在的哀傷色彩,從而成為與眾竹不同的特殊景物了。由于作者深深的被斑竹的特征和傳說所激動,所以他感到竹上的每一個斑痕都包含深意:“淚痕滴滴寄相思?!薄包c點”兩字極寫淚痕之多和淚恨之深。惟其多,故幽篁翠筿,無不盡染,湘妃之情多可知;惟其深,故千年百代,雖久不滅,湘妃之怨深可見。情多,故相思綿綿不絕;怨深,故悲韻世世相傳。至此,作者筆下的枝枝斑竹,已經(jīng)不是單純的景物,而儼然成為一種永生不死的多情精靈的象喻了。
“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這兩句是說,楚地的游子啊若想聽聽瑤瑟的幽怨,在這瀟水湘江之上當著夜深月明之時。
這兩句話要寫湘妃通過鼓瑟以抒發(fā)千古哀怨之情。楚客,本指屈原。這里是作者以屈原自比。作者寫作此詞時,正值貶官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他的遭遇與屈原極為類似,而且又在屈原貶謫的地區(qū),難以排遣的哀怨與對帝京的強烈思念,使他希望成為善于鼓悲瑟的湘靈的知音?!艾幧笔巧拿婪Q。“瑤瑟怨”是說湘靈演奏的瑟曲韻調(diào)悲苦,特別動人。在這靜謐的湘江月夜,作者那種因忠信而見棄的怨憤和在極度苦悶中所產(chǎn)生的無窮惆悵,同傳說中的湘靈的瑟聲夢幻般的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種迷惘惝恍、亦真亦幻的藝術境界。說它幻,是因為湘靈的瑟聲在現(xiàn)實世界中是聽不到的;說它真,是因為湘竹上的淚痕猶在,只要人間還有哀傷的情事,這古老的傳說將會永遠牽惹人們的情思。詞的結句“瀟湘深夜月明時”,具體描繪了瑤瑟的哀怨動人:湘流之清冷如斯,夜深之孤寂若彼,更兼明月如霜,給夜景平添了幾分凄清的情韻。此時此境,湘靈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瑟聲,從幽密的竹林和靜謐的江面上輕輕飄出,無處不在,卻又若有若無。這是天籟自鳴,還是作者心靈的感嘆,抑或兩者兼而有之?
附錄《瀟湘神》劉禹錫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
譯文
注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