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但不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是圣人,但是圣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為圣人是最高理想人格,所以圣人難得一遇,“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論語·述而》),這是孔子所說的一句話。連被后世稱為“孔圣人”的孔子都說自己不能見到圣人,只 君子的人格特征之一:“仁” 首先,君子有“仁”的人格特征。君子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 總之,如果君子不具備“仁”這個人格特征, ![]() 仁 其次,“仁”是什么? 第一是“仁者愛人”。君子的人格特征之關(guān)鍵是要有仁愛之心?!胺t問仁。子曰:'愛人?!保ā墩撜Z·顏淵》)孔子的弟子問孔子:“仁是什么?”孔子回答“仁”就是要愛人。作為君子時刻要有一顆仁愛之心,要有一顆愛人之心。孟子曰:“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保ā睹献印るx婁下》)君子有一顆仁愛之心,君子以仁愛之心愛人,以仁愛之心愛人的君子長久地受到被愛對象的愛戴。君子因為學(xué)習(xí)了仁義之道,所以能夠愛人,君子的愛沒有差等,不論所愛對象的貧富貴賤,內(nèi)心中已沒有自我和他人的區(qū)別。愛與被愛是相互的,是互動的。君子通過仁愛贏得眾人的愛戴。 第二是“孝悌”為行“仁”之根本?!捌錇槿艘残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xué)而》)如果一個人既孝敬自己的父母,又尊愛自己的兄長,他才能把這種愛推及別人,才能對外人也如對自己的父母兄弟一樣,溫和寬容敬愛。這樣的“謙謙君子”,他冒犯上級的可能性很少。如果一個人不喜歡冒犯上級,那么他喜歡犯上作亂的可能性為零。君子要在“仁”這個根本上下功夫,如果根本建立好了,人道也就生發(fā)出來。孝敬父母,尊愛兄長,就是仁的根本??梢?,“孝悌”是履行“仁”的根本,或者說仁的根本是孝悌。仁愛之心最根本的是要孝悌,即對長輩要有孝順之心,對小輩要有慈愛之心。然后由對家人的仁愛逐漸推廣到對親戚朋友的仁愛,再推廣到對天下人、對萬物的仁愛。君子之愛,如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傊?,仁的意思是愛人,愛人就要有一顆仁愛之心,愛人要從愛自己的家人開始做起,以此類推,愛天下可愛之人,愛天下可愛之物。 再次,如何才能“仁”? 第一要“欲仁”。子曰:“仁遠(yuǎn)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保ā墩撜Z·述而》)要做到“仁”,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仁”距離我們并不是很遠(yuǎn),關(guān)鍵是心里一直要想著“我一定要做到仁”。心里一直想著“仁”,說不定哪一天就突然能做到“仁”了。 第二要“恭、寬、信、敏、惠”。光心里想著“仁”,還不夠,還要有實在的行為活動,具體來說,“為仁”就是要做到“恭、寬、信、敏、惠”?!白訌垎柸视诳鬃?。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垎栔?。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保ā墩撜Z·陽貨》)“子張問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說:'能夠在天下實行五種德行,就可以說是仁了?!?請問哪五種?’孔子說:'恭敬、寬厚、信實、勤敏、恩惠。恭敬就不會被侮辱,寬厚就得到大家的擁護(hù),信實就得到人們的信任,勤敏就會使工作有效果,有恩惠就能指揮動人們?!?o:p> 第三要“求仁”。在必要的時候,還要“求仁”,要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有時為了“仁”而失去生命也是可能的事。“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唬?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保ā墩撜Z·述而》)“(子貢)問:'伯夷、叔齊是什么樣的人?’孔子說:'他們是古代的圣人。’(子貢)問:'他們怨悔嗎?’孔子說:'他們追求仁,又得到了仁,有什么可怨悔的?’”古時,王位是群雄爭斗的焦點,也常因爭奪王位而荼毒生靈,但是為天下蒼生伯夷、叔齊互相謙讓王位,隱居山林,最后餓死于首陽山。他們是因為追求“仁”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因為如此,所以無怨無悔。 君子的人格特征之二:“義” ![]() 義 首先,君子有“義”的人格特征?!傲x”與“仁”一樣植根 其次,“義”是什么? 第一,“仁”與“義”并稱?!叭柿x”是 第二,“義”與“利”相對而言?!傲x”指正義,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為?!袄敝咐妗⒐?。“仁義”是治國的方針策略?!拔从腥识z其親者也,未有義而 再次,如何才能“義”? 第一要“志乎義”。即,要立志于“義”。宋代心學(xué)家陸九淵,應(yīng)朱熹之邀在廬山白鹿洞書院講演《論語》“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一章時說“人之所喻,由其所習(xí);所習(xí),由其所志。志乎義,則所習(xí)者必在于義;所習(xí)在義,斯喻于義矣。志乎利,則所習(xí)者必在于利;所習(xí)在利,斯喻于利矣”。人所知道的,來源于所學(xué)習(xí)的;人所學(xué)習(xí)的,是自己立志要學(xué)的。如果一個人立志于義,那么他一定會學(xué)習(xí)義;如果學(xué)習(xí)義,那么就能知曉義。如果一個人立志于利,那么他一定會學(xué)習(xí)利;如果學(xué)習(xí)利,那么就會知曉利。因此,究竟是行義,還是圖利,關(guān)鍵是先要樹立行義的志向,一直以這個志向為指引,為這個志向而奮斗,最終實現(xiàn)這個志向,獲得大義。 第二要“見利思義”。即,在利益面前要考慮正義?!耙娎剂x,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保ā墩撜Z·憲問》)看到利益能考慮合理與否,遇到危險肯付出生命,長久處于貧困卻并不忘記人生的承諾,也就可以是完全的人了?!熬佑芯潘迹阂曀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保ā墩撜Z·季氏》)君子有九種考慮:看,要考慮看清楚了沒有;聽,要考慮聽明白了沒有;面色,要考慮是否溫和;態(tài)度,要考慮是否恭敬;說話,要考慮是否忠誠;辦事,要考慮是否認(rèn)真;有問題,要考慮向人請教了沒有;生氣,要考慮是否引起麻煩;看到能獲得什么,要考慮是否合理。因此,在利益面前,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要考慮自己獲得的利益是否符合正義,是否符合道德;如果為了獲得利益,而違背了正義,傷害了道德,那么這種利益要不得,要敬而遠(yuǎn)之。如此,方能收獲大義。 第三要“舍生取義”。即,為了維護(hù)大義,可以舍棄生命。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生命誠可貴,仁義價更高,如果是為了仁義的緣故,那么可以舍生取義。 君子的人格特征之三:“中庸” ![]() 中庸 首先,君子有“中庸”的人格特征??鬃釉唬骸爸杏怪疄榈乱玻渲烈雍?!民鮮久矣?!保ā墩撜Z·雍也》)“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保ā吨杏沟诙隆罚熬又杏挂?,君子而時中?!保ā吨杏沟诙隆罚爸杏埂弊鳛橐环N最高尚的美德,已經(jīng)很久不為大多數(shù)人所有,只有君子才能時常做到中庸。因此,“中庸”也是君子獨特的人格特征之一。 其次,“中庸”是什么? 第一是“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白映套釉唬?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姓撸煜轮?。庸者,天下之定理?!保ā吨杏埂罚拇筇幙?,“中”是指不偏離“大道”,或指不偏離“仁”;“庸”是指不改變“大道”,或指不改變“仁”。從小處看,“中”是指不偏離自己的目標(biāo);“庸”是指不改變自己的初衷,一生為實現(xiàn)理想目標(biāo)而奮斗。 第二是“過猶不及”?!白迂晢枺?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論語·先進(jìn)》)“子貢問孔子,子張與子夏哪個更賢德?孔子說,子張做得過頭了,子夏還沒有做夠。子貢接著問,照老師你那么說,是子張更賢德了?孔子說:'做得過頭了’與'還沒有做夠’是一樣的,只有做到中庸才是真的賢德。”可見,“中庸”指把握度的原則,指做得恰到好處。 第三是“中庸”是一種心態(tài)。即,“中庸”是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是“中和”?!跋?、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dá)道也?!保ā吨杏沟谝徽隆罚┻@是說,人的喜、怒、哀、樂都要發(fā)作得恰到好處,不能強(qiáng)忍不發(fā),克制自己的感情,也不能發(fā)作得太過,肆意放縱自己的感情。無論是克制,還是放縱,都會傷害身體。只有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使喜、怒、哀、樂發(fā)作得恰到好處,才有益于身體健康?!爸泻汀辈粌H是人感情的理想狀態(tài),也是天地萬物之理想狀態(tài),因此,朱熹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儀禮經(jīng)傳通解·大學(xué)》) 再次,如何才能“中庸”? 第一要“誠”。“誠”是內(nèi)外一致。朱熹說:“誠,實也。意者,心之所發(fā)也。實其心之所發(fā),欲其一于善而無自欺也?!保ā洞髮W(xué)章句》)所謂“誠”,就是合內(nèi)外之道,就是表里如一,也即,心內(nèi)確實是如此,心外也確實是如此。如果外在的行為是善的,而內(nèi)在的所思是不善的,那么就不是誠?!罢\”還是“前后一貫”。在做事情時,如果有始無終,即,剛開始時有誠意,做到一半后就懶散了,沒有誠意了,那么這也不是誠。即使一件事情已經(jīng)做了十分之九,還有十分之一沒有做完,這也算不上是“誠”。只有至誠的人,才能在行為處事時自始至終都心中充滿誠意??傊挥袃?nèi)外、前后一致才為“誠”,只有“誠”,才能做到“中庸”。 第二要敬?!熬础敝凇爸泻汀狈浅V匾<慈说母星橛小爸泻汀敝畷r,也有不“中和”之時。在人的感情處在“中和”這種狀態(tài)時,我們可以任其自然;在人的感情處在不和狀態(tài)時,我們需要發(fā)揮“敬”的重要作用?!熬础蹦軌蛟谌说母星檫€沒有發(fā)作的時候引導(dǎo)其發(fā)作出來,又能夠?qū)б浒l(fā)作得恰到好處,使人的感情既不會被壓抑,也不會一發(fā)不可收拾。 君子的人格特征之四:“樂” ![]() 樂 首先,君子有“樂”的人格特征。孔子說:“君子不憂不懼?!保ā墩撜Z·先進(jìn)》)“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保ā墩撜Z·憲問》)君子因為坦蕩蕩,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沒有可以怨悔之處,所以不憂慮,也不懼怕;當(dāng)國家需要時,就一顯身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當(dāng)國家安定時,也能退隱山林,享受山水怡然之樂。 其次,“樂”是什么? 就倫理學(xué)意義上來說,“樂”(指“快樂”之“樂”)指的是人們在物質(zhì)生活與精神生活中,由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標(biāo)而引起的精神滿足。 第一是“孔顏之樂”,安貧樂道?!翱最佒畼贰背鲎浴墩撜Z·雍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邦佔又畼贰庇小鞍藏殬返馈敝?,即不在意物質(zhì)條件的優(yōu)劣,飲食、居住條件艱苦都沒有關(guān)系,心中只在意對仁的持守;不論是“飯疏食,曲肱而枕之”(《論語·述而》)也好,還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論語·雍也》)也好,只要心中有“仁”就樂??梢姡最佒畼返膬?nèi)涵是以心不違仁為樂,是安貧樂道,是樂天知命。孟子所說的“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保ā睹献印じ孀酉隆罚w根結(jié)底也是有仁有義之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就可以孝悌,即施行“仁”;因為維護(hù)了正義,所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可以使自己的“仁義”之道后繼有人。 第二是“曾點氣象”,山水之樂。“曾點氣象”出自《論語·先進(jìn)》,孔子詢問弟子的志向,曾點在子路、冉有、公西華等人回答后,鼓瑟而止,從容地回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笨鬃釉趯η叭坏茏踊卮鹗蠖锌乇硎举澩c,“吾與點也?!痹诖阂庹凉獾臅r候,大大小小一群人,到沂水里沐沐浴,到舞雩臺上吹吹風(fēng),盡興后一路大聲吟詠著回家。這與“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心里沒有絲毫芥蒂,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 再次,如何才能“樂”? 第一要甘于默默無聞??鬃诱f“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xué)而》)沒有人了解自己,但并不煩惱,這才是君子?。 安换既酥患褐?,患不知人也?!保ā墩撜Z·學(xué)而》)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不知道別人?!安换寄褐?,求為可知也?!保ā墩撜Z·里仁》)不要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只要自己努力別人就會知道自己的。不為人所知,沒有關(guān)系,不要怨恨,要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總有一天會揚(yáng)名內(nèi)外,為世人所知曉。因此,要甘于寂寞,在清凈的環(huán)境中抓緊時間提升自己的水平,以待厚積薄發(fā)。 第二要甘于貧窮。君子固窮,雖為仁不富,但其樂也??鬃诱f“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論語·學(xué)而》)君子求學(xué)并不是為了每天吃得飽飽的,住得舒舒服服的,而是為了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仁義,符合光明大道。即使處在貧困之中,也不失君子風(fēng)范,堅守節(jié)操,不更改美好理想,因心懷美德而怡然自樂。 第三要堅守大道??鬃诱f:“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xué)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常處樂。仁者安人,知者利仁?!保ā墩撜Z·里仁》)不仁的人,不可能長期堅持在困苦環(huán)境中,也不可能長期居處在安樂環(huán)境中。仁愛的人安于仁,聰明的人追求仁。君子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濟(jì)天下,何有窮富之念。君子心里面想的只是修身養(yǎng)性,治國平天下,哪里會在意貧窮與富貴呢!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貴,君子擔(dān)心的不是能不能吃飽飯,而是能不能堅守大道“仁義”等高尚品德。只要能堅守大道,君子就會無時無刻不滿足、快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