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小傳(續(xù))在外交上取得成果的同時,孔子在國內(nèi)大力推行仁德政治,使社會上很快形成禮義風氣,商人經(jīng)營誠信,百姓路不拾遺。于是,他開始采取措施,加強國君公室的權(quán)威,抑制公卿大夫們的勢力。 孔子執(zhí)政,很短時間就使魯國大治。齊國人對此十分擔心。為了消除魯國強大對齊國可能造成的威脅,齊國君送大批美女樂師到魯國,離間孔子與國君的關(guān)系。糊涂的正卿季桓子不僅接受了齊國的女樂,還和國君一起,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
孔子不過五年的努力,就在政壇上嶄露頭角,正是躊躇滿志的時候。此時56歲的他,思想成熟,非常期望能施展政治抱負。他規(guī)勸魯定公,但沒有效果。他繼續(xù)勸說,魯定公卻回避不再見他了。 孔子徹底失望。于是帶領(lǐng)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十多個弟子,離開魯國,開始周游列國的生涯,尋找施展才能的機會。 他們先到衛(wèi)國,開始時受到國君衛(wèi)靈公的禮遇,但不久后,衛(wèi)國出現(xiàn)動亂,他們被監(jiān)視。因為擔心有人闖禍,孔子決定離開衛(wèi)國,前去陳國。 然而,在前往陳國,途經(jīng)匡地時,被當?shù)厝苏`認為孔子是魯國的陽貨。陽貨曾經(jīng)欺負過匡地人。因此,他們被圍困了五天。在慌亂中,顏回失散,好不容易才會合。
從匡地逃出來后,他們打算前往晉國。但晉國出現(xiàn)內(nèi)亂,未能前往,只得返回衛(wèi)國,住在衛(wèi)國大夫蘧伯玉家里。 在這期間,孔子被衛(wèi)靈公美麗的少夫人南子召見??鬃討?yīng)召,會見了南子,引起多方的猜疑。衛(wèi)靈公晚年無心政治,不想再用孔子??鬃邮冀K不得志。
孔子60歲那年,衛(wèi)國又出現(xiàn)內(nèi)亂。于是一行人前往曹國,然后又去了宋國。 一天,孔子和弟子們正在一棵大樹下練習禮儀,宋國司馬桓魁闖進來,把大樹砍倒,想加害孔子。孔子只好離開宋國。 孔子一行人打算經(jīng)鄭國去陳國。他們微服過境,進入鄭國后,孔子與弟子們失散了??鬃右粋€人站在鄭國都城東門,等候弟子們前來尋找,被人嘲笑為“喪家之犬”。這可以說是孔子周游列國期間的寫照。
孔子在陳國住了三年。期間,陳國幾次被晉國和楚國攻打。因此,他們多次往返于陳國和蔡國,在蔡國也住了三年。 有一次,陳國的大夫得到楚昭王派人前來聘請孔子去楚國做官的消息,擔心對陳國不利,于是派人包圍孔子一行人,使他們在陳國和蔡國邊境絕糧七日,許多弟子因饑餓病倒,不能行走。 后來,他們被楚國人前來解救,才脫了險,從蔡地到了葉地。葉地的大夫葉公,向孔子詢問如何行政的問題,并與孔子討論道德問題。
真可謂生不逢時,孔子到楚國后不久,楚昭王就去世了??鬃釉诔鵁o所作為,只好又返回衛(wèi)國。途中遇見了隱者。 在衛(wèi)國期間,晉國的趙簡子打算出兵攻打范氏和中行氏。中牟城的行政長官叫佛肸,不服趙簡子,據(jù)守中牟城,反叛趙簡子,召請孔子前去議事。孔子有意前去,又被子路阻止。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孔子的弟子冉有被季氏聘請,回魯國做事。冉有率領(lǐng)魯軍在郎地抗擊齊軍,大獲全勝,立下戰(zhàn)功。 正卿季康子詢問冉有的指揮才能從哪里學來?冉有回答是跟孔子學的。季康子覺得孔子有政治價值。于是派人迎接孔子回魯國。孔子終于結(jié)束顛簸流離的周游列國生活。 這一年,孔子68歲,離開魯國已經(jīng)14年了。
孔子回到魯國后,被魯國人尊稱為“國老”。初期,魯哀公與季康子經(jīng)常向孔子詢問如何行政的事,但始終沒有給孔子委以重任。 回國后,孔子繼續(xù)從事教育,以及整理文獻的工作,喜歡上《易》書,為《易》書撰寫十篇解釋,被稱為十翼。有了十翼的《易》,被后人稱為《易經(jīng)》。 孔子用詩書禮樂作為教材,身體力行,忠誠盡心地教育學生。他一生教授的弟子大約有三千人。據(jù)說精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種技藝)的著名弟子有七十二人,其中冉有最出色。
孔子70歲時,唯一的兒子孔鯉去世。第二年,最得意的門生顏回去世。又過一年,孔子聽聞衛(wèi)國政變,預感到身在衛(wèi)國的子路有危險。子路果然被害。接二連三的噩耗,使孔子深受打擊。 魯哀公十六年,農(nóng)歷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因病去世,埋葬在魯國都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曲阜市孔林)。
孔子去世令弟子們非常難過,不少弟子為他廬墓守孝三年,子貢廬墓六年。很多弟子及魯國人搬到孔子墓地居住,據(jù)說有上百戶人家。因此那里得名孔里。 孔子去世后,魯哀公親自撰文,表彰孔子,并將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陳列孔子生前用過的物品,供前來訪問的人參觀。 孔子弟子們在孔墓周圍廬墓守孝,舉行各種追思會,與都城里對民眾開放的孔子廟堂,里外遙相呼應(yīng),制造 “克己復禮”,要求各國恢復仁德社會的輿論,對各個諸侯國都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鬃铀枷胍虼藗鞑ヌ煜?。 |
|
來自: 老劉tdrhg > 《2、傳記/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