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圓融點 學會自我制約
孔子曾經(jīng)說過:君子慎獨。即真正的君子,要在沒有他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嚴格地約束自己,不能做出背離禮法及倫常的事來。 人們在獨處的時候,更應當學會自持和自制。今天,人們有了越來越大、越多的自由,有了更多的機會和表現(xiàn)自己的空間。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自持和自制便顯得尤為重要。 如果我們要明確規(guī)定什么是自持和自制,那么,也就是自己給自己立法,并以此來約束自己,提高自己的自持與自制力。古代人之所以要講究“慎獨”,在很多時候,人們往往都是被一些客觀的因素和倫理法則所被動地約束自己,而能在獨自一人、無他人在場監(jiān)督時也自覺地遵守嚴格的律條。它所要求的也就是不僅在公共場合,而且在獨處時都能夠服從某種倫理觀念和法律規(guī)范。更是一種對自我立法的服從,是一種自己對自己的規(guī)定。對這種自我立法的服從程序,反映了一個人自制力的大小。 曾國藩說:“故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斷無行有不慊于心則餒之時,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span style="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不可否認,人生本性是趨利避害,然而人生行為卻必須框定在符合仁德禮義的規(guī)范之中,一個以仁德品性作為人生修養(yǎng)基礎的人,在其人生行為過程中,就應堅守自己的德性操練,誠其意者,只有道德品性修養(yǎng)差的人,才會自欺欺人,閑居時才做不道德的事。對于一個道德品性修養(yǎng)高的人來說,有人無人都一樣,始終不斷地克制自己的欲望,以至于不做出任何一點違反道德的事。 在孔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中,自知、自愛是君子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自知就是知道自己的不足,自愛就是愛護自己的仁德,在人生行為實踐中,就外化為慎獨。君子自知不足而不驕不躁,君子自愛其身而謹小慎微。君子慎獨,就能見仁德于細微之處,制惡欲于無人之境。君子慎獨就要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span style="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儒學強調“君子慎其獨”就是要求人們在其人生行為修養(yǎng)過程中自我磨煉功夫,認識到加強人生自我修養(yǎng)的重要性。人生行為實踐的一切得與失、功與過、善與惡、好與壞全在自己。儒學要使人明白的就是:“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見敬,愛人而不必見愛。敬愛人者,己也;見敬愛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才也。”一個道德品性高尚的人的自我人生行為修養(yǎng),應在于尊敬他人而不必要求他人的尊敬,親愛他人而不必非得被他人所愛。尊敬、親愛他人,是自己的事;被人尊敬、親愛,是他人的事。要成為一個有高尚道德品性的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而不依賴于他人,也不顯見于他人。正因為人生行為修養(yǎng)是自己的事業(yè),所以,君子慎獨便具有完善一個人全部品性的意義。 宋儒程顥說:“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曰:‘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由鳘??!币粋€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就是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也不去做不道德的事。如《詩經(jīng)》所說:“相互同處在別人的房間里,君子也不會因為房屋漏而常常感到慚愧。心中無雜念,方能慎重地以德性規(guī)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币粋€人只要心中無愧,心懷赤誠,無論身在何處,都無須顧及周圍的環(huán)境狀況。只有心懷私欲的人,才總去擔心別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善行為,故而顧慮重重,憂心忡忡。 君子慎獨的核心,在于人生行為修養(yǎng)中,堅定自己的內心信念與良心尺度,重在于自己道德意識約束力的增強。當在生活中獨處一地,即使無人監(jiān)督,因此在儒家們看來,慎獨之道,重在養(yǎng)心,使人心能知善知惡。同時見于言行,使言行始終恪守在善道之中。 君子慎其獨,歷來是儒學倡導為人所應達到的道德行為境界,也是歷來仁人君子所極力推崇的一種思想人格。東漢時期,官司至侍御史的雷義,曾經(jīng)把一個人從死罪中解救出來。這個人后來用二斤黃金感謝雷義的救命之恩,雷義堅決拒收。他就趁雷義不在時,悄悄把二斤黃金投入在雷義家的天花板上。多年以后,雷義修理房子時才發(fā)現(xiàn),這時送黃金的人已經(jīng)死了,這事自然無人知曉,但當雷義無法將黃金歸還送他的人時,雷義就毅然將黃金交給了當?shù)毓俑?span style="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這種高風亮節(jié)之舉,是難能可貴的。君子慎獨正是從本質上顯示出了儒學的“內圣”精神,《呂氏春秋·先己》中說:“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才,必先自知。”在人生行為修養(yǎng)的整個過程中,君子慎獨就在于培養(yǎng)人的自愛思想,在儒學看來,一個人的優(yōu)秀品質的養(yǎng)成,全在于自己修煉的功夫與自己人生行為修養(yǎng)的實踐。美國著名的科學家、政治家和作家富蘭克林在青年時代就為自己訂立了十幾條規(guī)則,其中包括節(jié)制,即,食不過飽、飲酒不醉、沉默寡言、儉樸等等。顯然,當我們有了這樣一種對自己的約束,并且能夠始終如一地去遵守,是對自身修養(yǎng)的一種修煉。 在人生中,一個人真正做到無論在何時何地,都一律用符合一定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來自覺地嚴格約束自己,這個人就必能自覺地以他人的行為作為自己的人生行為的借鑒,就能注重于揚善避惡,就能始終守身如玉,潔身自好,身正而令行,言行一致。在其人生行為修養(yǎng)過程中,立志于向道德品質高尚的人看齊,自覺地抵制不良行為對自己的傷害?!耙娰t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人生行為修養(yǎng)使自己最終達到“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人生最高境界,完善“內圣外王”是做人的最高理想人格。盡管這些道理,初看起來像是大道理,但這卻是千古不變的做人成事之道。
來源:邊領如《圓通的人際智慧》 感悟: 曾國藩說過耐人尋味的話:“做人的道理,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就會委靡,太剛就容易折斷。剛不是說要殘暴嚴厲,而是強矯而已。趨事赴公,就需強矯。爭名逐利,就需謙退?!崩献右蔡岢觯骸叭嘶钪臅r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后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后就變得干硬枯燥。所以堅強的東西屬于死亡一類,柔弱的東西屬于生長一類?!薄疤煜伦钊崛醯臇|西,可以攻入天下最堅強的東西里面去,可以說是無孔不入?!薄捌仗熘?,再沒有什么東西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最堅強的東西,卻沒有什么可以勝過水了。弱勝過強,柔勝過剛,對于如此的道理普天之下的人們沒有誰不知道,然而就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眻A滿是美妙的做人心境,圓通是高超的處世技巧,兩者互為表里,這是一個人做人處世修身養(yǎng)性的必修課程,也是一個聰明人應該具備的人際交往的技巧。文/單眼老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