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自認為是“老桂林”,但你卻從來都不知道桂林八景,或許碰巧了解到桂林八景的說法,但是具體是哪八景?你也是一頭霧水。到底什么是桂林八景呢?為什么是八景,而不是六景、十景或者其他呢?桂林八景之說起源于什么時候?比如說塔山清影、木龍古渡、象山水月、花橋映月、堯山冬雪、訾洲煙雨等等,這些是不是都屬于桂林老八景呢?到今天,桂林老八景還能不能找到?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沒有?桂林老八景和我們今天的生活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所以我就做了決定,將桂林八景的真相整理出來。 “八景”的說法,最早是源于宋代,當時的蘇軾為虔州(就是現(xiàn)在的贛州)寫了虔州八境詩。由于蘇軾的這一舉動,全國各地人人效仿,把各地的景色概括成八景。于是從宋代開始就有了“八景文化”。
到了元朝,有一位著名的大臣呂思誠,他出任廣西廉訪司事期間,有一次詩興大發(fā),于是他就仿效蘇軾的做法,概括出了包含桂嶺晴嵐、訾洲煙雨等在內(nèi)的桂林八景,并且每一個景也都賦詩一首,世人習慣把這八景稱為老八景。到了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桂林一位叫朱樹德的畫家增補了包含疊彩和風、壺山赤霞等在內(nèi)的桂林“續(xù)八景”,也叫新八景。
有一些景色在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辦法看到了,真的非??上?。比如說東渡春瀾,說的是解放橋上的景色,以前解放橋的地方,從前是用木船架浮橋,每年春水來臨,浮橋在波瀾中蕩漾,人行橋上,猶如踩波踏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