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到廣西桂林游漓江,來桂林旅游3次了,從來沒有認真看過桂林石刻(G5-462),而桂林本地人對摩崖刻字都見怪不怪,在公園內(nèi)問當?shù)厝巳珖攸c文物“桂林石刻”的具體位置,沒有一個人知道,泛泛一指說山上有的是。游人可能僅僅對造像感興趣,而造像只是桂林石刻中極小一部分,桂林石刻是第五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屬于很難看齊全的文物之一,有記載的石刻約2000多件,分布在桂林各處,我很羨慕桂林人有這樣的資源,相比之下北京的摩崖石刻少的可憐,北京西山上發(fā)現(xiàn)個遼代的隨意涂鴉就當大寶貝了,而桂林宋代大家書法石刻遍地都是,每件石刻都有自己的故事,真是炫富啊。 這次和家人只去了桂林四個公園,疊彩山、伏波山、象鼻山和七星公園,也是旅游團最喜歡的目的地,溜溜達達看個幾處比較集中的桂林石刻中的子項,這四個公園的石刻和造像加起來超過1000多件,占據(jù)了桂林石刻的半壁江山,也可以說是四個最大的石刻聚集地,生生把家人的腿走瘸了,說好的休閑旅游結果是嚴格地拉練,比運動員還辛苦。網(wǎng)上介紹,桂林石刻始于東晉,興于唐,盛于宋明清?,F(xiàn)存唐至清代石刻近2000件,其中唐代石刻28件、造像149龕484尊,五代石刻1件、宋代石刻484件、造像26龕101尊、元代石刻30件、明代石刻352件、清代石刻478件,年代無考的石刻117件,是全國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也居全國宋代題刻之最。文體有題名題記、詩詞曲賦、贊頌歌銘、論說評議、序跋書札等。書體篆、隸、行、草俱全。造像均為佛教內(nèi)容。 1、伏波山,石刻112件,造像239尊,伏波山是游桂林必去的景點,印象最深的是試劍石和一堆摩崖造像,其中一龕造像導游詞說是道教的人物,千佛洞出了道教像,真敢說,我猜測是寒山拾得的玄妙對談造像,題刻看不清楚,可以爭論。這里是桂林古跡中最經(jīng)典的內(nèi)容。這次參觀對伏波山有了新的認識,同時感覺到對伏波山的旅游宣傳是古人的錯誤策略,把伏波山帶偏了,我是說伏波將軍、還珠洞等神話故事的編排,淹沒了伏波山真正古跡的內(nèi)容。從石刻文字中可以看到,還珠洞本來是“千佛洞”,伏波山本來是“東巖”,在伏波山有一處桂林保存較好的元代碼頭的遺址,可以說伏波山原來是繁華的水陸交通碼頭,說到碼頭可以延伸一下,不僅伏波山,包括疊彩山、象鼻山和七星公園的龍隱巖,四大石刻聚集地都是臨水而立的奇特山勢,沿水中航行的風景點,這一點在桂林開發(fā)坐船夜游“兩江四湖”項目中有明顯的體現(xiàn),通過水路可以看到最美的伏波山、疊彩山和象山,古人在最美的景色中留下大量摩崖石刻也是情理之中。 以前寫游記夸過伏波山的觀水佛造像很美,這次發(fā)現(xiàn)佛造像的頭部都是現(xiàn)代重修的,水泥工藝品。這次在伏波山臨水一面發(fā)現(xiàn)兩處摩崖石刻比較不錯,一處是大字摩崖石刻“桂州靜江軍”,每個字有1平米大小,在桂林石刻中算是最有氣魄的,落款時間為崇寧元年(1102年),“集賢殿修撰熙河蘭岷路經(jīng)略安撫兼知熙州鄱陽鐘傅書,寶文閣待制知桂州兼廣南西路經(jīng)略安撫使鄱陽程節(jié)上石,崇寧元年壬午歲十月二十七日內(nèi)殿承制祥符和議摹勒”,這是桂林歷史上行政名稱變遷的重要見證。桂州、靜江都是桂林的古稱,明代以后才有桂林的名稱。另一處是大型摩崖壁書,宋崇寧五年(1106年)張莊撰“崇寧新建平允從州城寨記”,是伏波山最大的石刻,碑高3.78米,寬3.95米,也是我所見桂林文字較多的摩崖石刻,記載了崇寧四年廣西經(jīng)略安撫使王祖道在廣西三江等地拓邊開置州寨的史事,為研究北宋末年歷史的重要文物。這兩處摩崖石刻為伏波山臨水立面添加色彩。 2、疊彩山,石刻207件,造像78尊,在疊彩山上上下下爬了三個山頭,累慘了,四望山根本就沒有石刻,全部石刻集中在風洞周圍,瞻鶴洞還有一點。網(wǎng)上介紹,現(xiàn)存最早的石刻是風洞的唐會昌四年(844) 元晦撰《疊彩山記》和《四望山記》,記載疊彩山、四望山命名由來和開發(fā)經(jīng)過。風洞連著一個寺廟,還有香火,不用爬山。但是山頂景色是最好的,桂林城市特色一覽無遺,羨慕之極,好像市內(nèi)每個社區(qū)里面有座山,一座山。 3、象鼻山,石刻64件,象鼻山是桂林的名片,游客必須去的地方。摩崖石刻位于象鼻子處,正好在游客拍照的反面,一般很少人能過去,我也沒找到路。我爬山去了象鼻山的普賢塔,上面還有有軍事工事,是桂林最佳的瞭望塔,也是俯視航道的最佳地點。 4、七星公園,石刻500件以上,七星公園很大,以前來就在駱駝石拍照,看看猴子就走了,很少尋找公園里的桂林石刻。這里有兩個石刻集中地,一個是著名的桂海碑林,其實叫桂林碑海比較直觀,這是1965年才有的名字,以龍隱巖、龍隱洞摩崖石刻為核心,收集了桂林地方散落的各種石刻件,現(xiàn)在叫桂海碑林博物館。另一處是普陀山石刻,普陀山范圍也比較大,我只看了普陀精舍(普陀巖)附近和地下大溶洞入口處的摩崖石刻群,其中一塊摩崖石刻的內(nèi)容是寺院里藏經(jīng)的目錄,顯示寺院的家底。其它沒時間參觀了,留著以后再去。 這次未去桂林西山和騮馬山一帶的石刻,未去靖王府,等某年的四月再來,有一個小慶幸,在陽朔碼頭城門內(nèi)意外發(fā)現(xiàn)陳興亞的石刻,一個漓江水位歷史高度的標志(1932年),心滿意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來自: 都護在燕然 > 《廣東廣西海南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