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困引起的各種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病,其發(fā)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首位。 慢性胃炎的發(fā)病多與下列因素有關: 1.感染因素幽門螺桿菌,簡稱Hp,是一種單極、多鞭毛、末端鈍圓、螺旋形彎曲的細菌,是慢性活動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不過,超過80%的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而沒有任何癥狀。 2.十二指腸液的反流慢性胃炎患者因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diào),常引起膽汁反流,可能是一個重要的致病因素。胰液中的磷脂與膽汁和胰消化酶一起,能溶解黏膜,并破壞胃黏膜屏障,促使氫離子及胃蛋白酶反彌散入黏膜,進一步引起損傷。由此引起的慢性胃炎主要在胃竇部。煙草中的尼古丁能使幽門括約肌松弛,故長期吸煙者可助長膽汁反流而造成胃竇炎。 3.免疫因素免疫功能的改變在慢性胃炎的發(fā)病上己普遍受到重視,萎縮性胃炎,特別是胃體胃炎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萎縮黏膜內(nèi)可找到壁細胞抗體;胃萎縮伴惡性貧血患者血液中發(fā)現(xiàn)有相關抗體,說明自身免疫反應可能是某些慢性胃炎的有關病因。此外,萎縮性胃炎的胃黏膜有彌漫的淋巴細胞浸潤,體外淋巴母細胞轉化試驗和白細胞移動抑制試驗異常,提示細胞免疫反應在萎縮性胃炎的發(fā)生上可能有重要意義。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慢性甲狀腺炎、甲狀腺功能減退或亢進、I型糖尿病、慢性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減退等均可伴有慢性胃炎,提示本病可能與免疫反應有關。 慢性胃炎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1.淺表性胃炎炎癥僅及胃黏膜的表層上皮,包括糜爛、出血,可以表現(xiàn)為彌漫性也可以表現(xiàn)為局限性。 2.萎縮性胃炎炎癥已累及黏膜深處的腺體并引起萎縮,如伴有局部增生。部分慢性萎縮性胃炎可發(fā)展為胃癌,而胃竇胃炎發(fā)生胃癌者遠較胃體胃炎多見,故這些病人應作定期隨訪觀察。 3.肥厚性胃炎以胃黏膜皺襞顯著肥厚如腦回狀為特征,好發(fā)于胃底和胃體,局灶性或彌漫性。常伴原因未明的低蛋白血癥。鏡下見胃小凹高度增生、下延甚可達黏膜肌層。 二、臨床表現(xiàn) 慢性胃炎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食欲減退、上腹部不適或隱痛、噯氣、反酸、惡心、嘔吐等,并呈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 三、鑒別 1.胃癌慢性胃炎之癥狀如食欲不振、上腹不適、貧血等少數(shù)胃竇胃炎的x線體征與胃癌頗相似,需特別注意鑒別。絕大多數(shù)患者纖維胃鏡檢查及活檢有助于鑒別。 2.消化性潰瘍兩者均有慢性上腹痛,但消化性潰瘍以上腹部規(guī)律性、周期性疼痛為主,而慢性胃炎疼痛很少有規(guī)律性,并以消化不良為主。鑒別依靠胃鏡檢查。 3.慢性膽道疾病如慢性膽囊炎、膽石癥常有慢性右上腹、腹脹、暖氣等消化不良的癥狀,易誤診為慢性胃炎。但該病胃腸檢查無異常發(fā)現(xiàn),膽囊造影及B超異??勺詈蟠_診。 其他如肝炎、肝癌及胰腺疾病亦可因出現(xiàn)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癥狀而延誤診治,全面細微的查體及有關檢查可防止誤診。 四、治療 治療時讓患者仰臥,雙上肢放在身體兩側,雙下肢自然彎曲,掃散時左手可配合活動上腹部。進針選擇對準左上腹部、中脘穴左側區(qū)域.通常在下方左、中、右相 距8cm處進針。 五、醫(yī)囑 1.浮針治療的同時當配合口服抗生素。 2.要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多食清淡,少食肥甘及各種刺激性食物,如含酒精及香料的食物。謹防食物過酸、過甜、過咸、過苦、過辛,不可使五味有所偏嗜。有吸煙嗜好的病人,應戒煙。 3.飲食定時定量。慢性胃炎的病人每日三餐或加餐均應定時,間隔時間要合理。急性胃痛時應盡量少食多餐平時應少食或不食零食,以減輕胃的負擔。 4.注意營養(yǎng)平衡。平素的飲食應供給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以利于保護胃黏膜和提高其防御能力,并促進局部病變的修復。 5.飲食宜軟、:軟、溫、暖。烹調(diào)宜用、煮、熬、燴,少吃堅硬、粗糙的食物。進食時不急不躁,使食物在口腔中充分咀嚼,與唾液充分混合后慢慢咽下,這樣有利于消化和病后的修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