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問我,我怎么看待“個人哲學”。我瞬間就像魯迅所說的“小”了幾分似的。心想這不是哪位大師的大意微言,就是哪個新興起的哲學流派吧。于是囁嚅著說了實話:我并不懂什么是“個人哲學”,沒見過這個概念。心想,哲學不都是“個人”的嗎,搞這個概念的人是要說明什么問題呢。 經(jīng)過朋友的描述,我恍然大悟,瞬間就想到了老舍先生的一部書:《老張的哲學》。所謂的“個人哲學”(至少在這個語境中),就是老張的哲學,老王的哲學,你我他的“個人”的哲學。一個人認識世界的基本立場,到解讀世界的基本方法,到評判世界的價值標準,就是所謂的“個人哲學”。簡單說,就是你對這個世界的所有感覺,從讀書工作,吃飯喝水,到扯淡吐槽,一切種種,就是你的“個人哲學”?,F(xiàn)在俗稱的“三觀”,就是這么回事。 有人為了標榜自己的“個人哲學”并不局限在這些俗務上,于是要給自己的“三觀”加上“科學的”的前綴。于是他的“哲學”專指他的“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那一部分,吃飯喝水時候還用不到這些高深的部分。然而,一個殘酷的事實是:一個人理解世界的基礎(chǔ)方式,并不會因為你面對的是吃飯還是工作這樣具體內(nèi)容的不同而不同。一個人吐槽時候的低俗,和他欣賞藝術(shù)品時候的高雅,要是談“個人哲學”的話,兩者其實是沒法分割開的——無論你怎樣標榜你的“哲學”是如何的“科學”。 余英時說“《紅樓夢》簡直是碰不得的”,大概他被某些“紅學家”不客氣地“商榷”過吧。但是這算什么呢,“哲學”才是更碰不得的。比如這篇文章這個欠抽的題目,無論我接下來要說什么,我已經(jīng)能想象必然會有人能選取一個角度狠狠將我抽倒,再加上一句“你懂什么哲學”? 哲學就是如此,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然而這是在形容西方哲學界的時候,才用得到的形容詞。至于國內(nèi),加上翻譯造成的困難,和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的流毒,大家對哲學的認識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不可說、說不得。因為完全沒有標準可言,一片混亂毫無方向。當你試圖要分疏哪個概念的時候,旁人還要來一句“大俗即大雅”、“無可無不可”這種毫無意義卻自高境界的廢話來和和稀泥。 其實,無論我們對“哲學”的認識是多么的不同,只要你愿意聊聊,總是有些可聊的東西。最痛恨這種“無可無不可”的廢話,既然你的目的是為了讓這個問題更糊涂,而不是讓它更清楚,那你還聊什么?你既然知道“大俗即大雅”、“無可無不可”,為什么不選擇沉默呢?照這個的邏輯,沉默的“境界”最高。 所以我說的是“當真要學學哲學”。 我不否認每一個人的“個人哲學”的價值是獨一無二的,無論是康德還是老張,他們的“個人哲學”并無高低之分。然而,從這個角度來說,小貓小狗的“個X哲學”也是獨立而且值得尊重的——如果你承認小貓小狗也是有知覺的話。畢竟,要撲住面前這塊骨頭,走直線還是走弧線,這也是一個艱深的哲學選擇。 但如果你的目的,是從紛繁的廢話中抽身出來,而想看看職業(yè)學界的哲學究竟在做些什么的話,我想推薦一本叫做《哲學之樹》的書給大家。通常大家會推薦某一本西方哲學史給初涉哲學的愛好者看。但是,哲學史并不是哲學。兩者之間的差距,個人認為,對愛好者的影響其實是最大的。很多人喜歡從哲學史中抓住只言片語然后開始“感悟”,覺得這就是某位大哲的“哲學”。這種尋章摘句式的思考方式,恰恰是非哲學的。 這在哲學界內(nèi)有個術(shù)語,叫“格義”。當年翻譯佛經(jīng)的時候就是這么開始的,后來譯介哲學的仍離不開這個方法。學習始于這個程度,這是很正常的。但是我們學習的目的,也正是要擺脫這個程度。就這個目的來說,我覺得任何一本哲學史,都應該作為學習哲學的第二本書來看。之前還應該有一本更基礎(chǔ)的書,個人認為,《哲學之樹》還可以。我讀的書太少,并沒有發(fā)現(xiàn)其他更好的替代品。有人說《大問題》不錯,我以后會去看看的。 這個叫做龐思奮(palmquist. S.)的美國人,自稱在香港浸會大學教過31次哲學入門的課程,講義的累積,就形成了這本《哲學之樹》。國內(nèi)的版本是翟鵬霄翻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這本書形式上最大的優(yōu)點是頻繁使用圖表。其實,康德如果肯畫畫插圖的話,《純粹理性批判》就會好讀得多。但是大哲都懶得給你做這些:連這個腦子都不動,還學什么哲學?。坎贿^,龐老師很貼心,畫了很多圖表,用語言很難說清楚的一些關(guān)系,在圖表的幫助下會非常簡明。 內(nèi)容上最大優(yōu)點,是不脫離生活。他從人們生活的洞識談起,又常常涉及《老子》、《莊子》等話題。(為了照顧香港學生的中國文化背景?)這些都使這本書讀起來比較親切,有一種引導你走進哲學世界的感覺。 我做一個極其簡要的內(nèi)容說明。(更多內(nèi)容,還是支持一下原作者好吧,這本書還是值得買來看看的。) 龐老師堅持以問題帶大家去學習,并沒有打算一上來就用歷史背景和人名、書名來砸倒大家。我把他的說法濃縮了一下,簡述如下: 哲學家曾提出了四個問題,引出了哲學領(lǐng)域的四個主要分支。 [1]“什么是最終實在(ultimaterealiti)?”引出了形而上學(metaphysics)。 [2]“我們?nèi)绾卫斫?b>語言的意義?”引出了邏輯(logic)。這兩個分支都是理論性的。 [3]“知識與無知之間的恰當界線在哪里?”引出了“應用哲學”,可以稱為“科學”。 [4]“生存(to exist)意味著什么?”引出了存在論(ontology)。這兩個分支是實踐性的。 來個圖: 老師說:好的哲學家是以平衡的(balanced)方式看待哲學任務的。好的分析哲學家能澄清概念而不迷失最終目標:學習更好地生活。好的存在主義哲學家能將我們的注意力引向這個最終目標,而不會因為使用含混或誤導人的語言而遮蔽真理。 我之所以會推薦這書,就是因為這個開場。他用極其簡明扼要的方式,將西方最重要的哲學類別就介紹出來了。而且還用極為開放的方式結(jié)合了我們的生活,以及,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他有個理論,中國哲學的思維是綜合的,西方哲學的思維是分析的。這樣的表述其實不罕見,馮友蘭說正的方法、負的方法,多少也有點這意思在。分析的方法如果是為了搞清楚界線所在的話,綜合的方法就是為了擦掉界線。 我之所以加黑了“平衡的(balanced)方式”,是因為,我們在真正的接受過訓練之前,是不可能做到“平衡的方式”的。我當年初學哲學的時候,看到“綜合的方法”也是見獵心喜,這是我們每個人的“個人哲學”在作祟。其實我們一般都很會“綜合”,但是卻鮮見得有“分析的”能力。要做到“不會因為使用含混或誤導人的語言而遮蔽真理”,這恰恰是唯有專業(yè)訓練后才會有的能力。 如果你是當真要學學哲學,我建議大家還是坦誠地面對自己,知識是一點點累積起來的,將一個個瑣碎、細致的問題盡量搞清楚(盡管可能這問題永遠搞不清楚)。我不知道“什么是哲學”,但是學習哲學,就是這么個麻煩事兒。 《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王國維說:“哲學上之說,大都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彼詣e看龐老師說得風生水起,其實我覺得“更好的生活”云云,可以完全忽略掉。著重看看,怎么才能把一個問題說得更清楚的部分,這是在哲學之路上無論走多遠都用得著的基礎(chǔ)能力。 最后吐槽一下王國維先生,他的“三境界”之說,大約就是他所說的“可愛者不可信”之類的吧。鏡花水月,美則美矣,也給后世太多務虛不務實的人提供了“自高境界”的話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