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游紀得金壺中書晏子因以諷之第十九 座右銘作用的問題 景公游于紀1,得金壺,乃發(fā)視之,中有丹書,曰:“食魚無反2,勿乘駑3馬。” 公曰:“善哉!知苦4言,食魚無反,則惡其鱢5也;勿乘駑馬,惡其取道不遠也。” 晏子對曰:“不然。食魚無反,毋盡民力乎!勿乘駑馬,則無置不肖于側(cè)乎!” 公曰:“紀有書,何以亡也?” 晏子對曰:“有以亡也。嬰聞之,君子有道,懸之閭。紀有此言,注之壺,不亡何待乎!” 【譯文】景公到紀國故地游覽,得一金壺,就打開看,壺中有紅色書寫的字,說:“食魚無反,勿乘駑馬?!?SPAN lang=EN-US> 景公說:“好啊!我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吃魚不要翻動,否則會厭惡它的腥味;不要乘坐劣馬,厭惡它走不了多遠?!?SPAN lang=EN-US> 晏子回答說:“不是這個意思。吃魚不要翻動,是說不要竭盡民力!不要乘坐劣馬,是說不要安排不肖之徒在身邊?!?SPAN lang=EN-US> 景公說:“紀國有這樣的丹書,為何還滅亡了呢?” 晏子回答說:“有它滅亡的原因。我聽說,君子有道,就把教導懸掛在門上。紀國有這樣的話,卻裝在壺中,不滅亡還等待什么呢?” 【說明】編者之所以記載晏子的這則故事,想要說明的是座右銘作用的問題。我們現(xiàn)代人,也喜歡座右銘,尤其是青少年人,抄有許多座右銘,警言警句,如果將這些座右銘貼在門上,貼在床頭墻上,那么我們經(jīng)常都能看到,從而達到提示自己的目的??墒?,如果將這些座右銘藏在盒子里,就很難隨時看到了。丹書、座右銘、警言警句,如果起不了提示的作用,還有什么用呢?廢紙一張。 —————————————————— 【注釋】1.紀:(jì技)古國名。姜姓,春秋時為齊所滅,故城在今山東省壽光縣東南。《左傳·隱公元年》:“八月,紀人伐夷。” 2.反:(fǎn返)古通“翻”。覆?!睹献印す珜O丑上》:“以齊王,由反手也?!薄墩f文》:“反,覆也?!薄稘h書·張安世傳》:“何以知其不反水漿邪?” 3.駑:(nú奴)《楚辭·卜居》:“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這里用為劣馬之意。 4.苦:若的錯字。應為“知若言”,意思是我知道這句話的意思。 5.鱢:(sāo遭)魚腥味。 |
|
來自: 解決人生問題 > 《內(nèi)篇雜上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