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注 江楚胡逸玄分章正誤
先天大道章第一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注:大道無有其形,故天地自然而然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注:大道無有其職,故日月升降自如
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 注:大道無有其育,故萬物氤氳化醇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注:自然造就,如此而矣。
造化自然章第二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 注:先天真種,有升有降;升降不息,中空生物。
天清地濁,天動地靜。 注:順生逆生,運養(yǎng)五方。
男清女濁,男動女靜。 注:炁清而上為男(乾),炁濁而下為女(坤)。乾男主生殖,外展以施功。坤女主養(yǎng)育,內(nèi)縮以受納。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注:五谷化微,五氣化醇,內(nèi)應(yīng)外感,轉(zhuǎn)化為精。煉此化炁,清靜之源,動靜之本。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注:思慮之神多妄念,要將靜處去安心。
全神合道章第三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 注:道本無魔,人心自障
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注:心本常靜,念頭不止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 注:心寬意順,炁充神安
澄其心而神自清。 注:靜其心則神自明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注:魔而不魔,毒而不毒。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注:心生未定,耳隨聲走,眼被色滿。
能遣之者,內(nèi)觀其心,心無其心; 注:內(nèi)生一無之妙有。
外觀其形,形無其形; 注:外應(yīng)萬有之虛無
遠觀形物,物無其物。 注:恒視廣大之細微
三者既悟,惟見于空; 注:太虛圓融,不著一邊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注:道無象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注:神無方
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注:性無體
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注:炁無形
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注:思慮不著塵,憂愁不染境,言行不受心,順然由乎性。
真靜應(yīng)物,真常得性; 注:如鏡之無染,如水之無型。
常應(yīng)常靜,常清靜矣。 注:鏡應(yīng)于物,物為其物。印之即有,不印即無。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 注:如如不動。應(yīng)無所住。
既入真道,名為得道; 注:心同虛空,虛空非心
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注:大道非執(zhí)有,執(zhí)有即非道 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注:慧者無名,愚者有名
能悟之者,可傳圣道。 注:悟者為達,承天傳旨。
賢愚見識章第四
上士無爭 注:性體自如,廣大無邊
下士好爭; 注:慧識自為,窮通無際
上德不德, 注:天地無私,萬物長存
下德執(zhí)德。 注:人欲有情,若存若亡
執(zhí)著之者,不明道德。 注:以是人為,何言真常
應(yīng)現(xiàn)無方章第五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注:貪其所愛,不知休息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 注:眼觀心動,耳聽神移
既驚其神,即著萬物; 注:神住不安,物應(yīng)其一
既著萬物,即生貪求; 注:摶一于物,即應(yīng)常情
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注:情難化醇,憂思即生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 注:炁虧神耗,性體難真
便遭濁辱,流浪生死; 注:然而不然,圈定死生
常學苦海,永失真道。 注:精竭炁亡,炁亡神滅。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注:能悟竅里玄微關(guān),一點一常便是真
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注:竅里玄微本無玄,內(nèi)外一如自其然。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終
注:老君《道德經(jīng)》乃言太虛生化之本源,言多簡駭,非境難識?!肚屐o經(jīng)》雖假托老君所述,然章旨境界直指生命造化之源,雖次老君一格,然于性命修為之道,實乃上層之佳作。清靜二字,乃修行點睛之要。于境界之述,實有神來之悟。大道本無言,而人好奇之,故注此皮文以昭已漏,若有教者,幸尚佳音。
澤胡逸玄于珠海錦中之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