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甘草瀉心湯的應用

 Lady112 2016-06-17
一葦可渡

來自: 一葦可渡(有病不治,常得中醫(yī)) 2012-05-13 17:02:04

  甘草四兩,炙 黃芩三兩 干姜三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黃連一兩,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瀉心湯治皮膚病 
來源 中國中醫(yī)藥報 
甘草瀉心湯見于《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前書用于痞證,以脾胃虛寒較重,腸中又夾熱邪,臨床除見心下痞硬外,以下利為主,伴以干嘔心煩;后者治療狐惑病(現(xiàn)代醫(yī)學的“白塞氏綜合征”),屬濕熱內蘊,蟲毒腐蝕所致。該方組成為:炙甘草四兩,黃芩三兩,干姜三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黃連一兩,人參三兩(原書脫失)。方中重用甘草益氣和中,清熱解毒,配以黃芩、黃連苦寒清熱,燥濕解毒;半夏、干姜燥濕化痰,溫中祛濕;人參、大棗扶正補中,益氣健脾。藥雖七味,辛開苦降,甘補溫中,寒熱并用,攻補兼施,消痞止利,解毒療瘡。既治療寒熱錯雜之痞證,又用于濕熱蘊毒之狐惑病。皮膚病中的濕疹、癮疹、足濕氣等常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這些病中既有脾胃虛寒,無以運化水濕,屬正虛的一面,又有濕熱毒邪蘊結肌膚之邪實的表現(xiàn)。細究之,其病機為虛實夾雜,寒熱互結,與甘草瀉心湯的方證病機契合,根據(jù)中醫(yī)學“異病同治”理論,借他山之石攻玉,稍事加減,用于上述皮膚病的治療,取效甚捷。舉例如下。 

案1 濕疹 

趙某,女,62歲。2010年3月9日初診。述其全身散在紅丘疹、瘙癢反復發(fā)作3年余。經中西藥內服、外涂(不詳)雖癢減而丘疹未消,且停藥又癢??淘\:全身散在暗紅色丘疹,以軀干、雙下肢較密,雙小腿外側皮膚增厚粗糙,抓痕條條,瘙癢劇烈,夜不能寐,伴口不渴,喜熱飲,溲清,便溏。舌質暗,苔白膩微黃,脈弦滑。診為慢性濕疹。證屬脾陽中虛,濕熱內蘊。方選甘草瀉心湯合理中湯加苦參、白鮮皮。藥用:甘草(中藥配方顆粒,相當于飲片劑量,以下病例均同)、半夏各18克,黃連6克,黨參20克,白術、干姜各9克,黃芩、大棗、苦參、白鮮皮各10克。5劑,日1劑,開水沖泡后2次分服。外用苦參、黃柏適量,開水調糊外涂,日1次。3月16日二診:藥后瘙癢減輕,夜間能眠。守法守方繼用,5劑,服法同前,外用藥同前。3月23日三診:藥后皮疹大部分消失,唯雙小腿處肥厚、粗糙未見好轉,守方加紅花12克,烏梢蛇20克,5劑。另用三棱、莪術各30克,開水沖泡外洗,日1次。至5月8日,共服藥48劑,瘙癢消失,皮膚潔凈,留有色素沉著而告愈。1年后隨訪未復發(fā)。 

按:本例患者丘疹暗紅,皮損肥厚,雖無滲液亦屬濕邪為患,趙炳南老中醫(yī)認為,干燥肥厚、粗糙屬頑濕結聚。既有溲清、便溏等脾陽中虛之證,又有皮損粗厚,舌苔白膩,脈弦滑等濕熱結滯之象。故用理中湯溫運中宮,甘草瀉心湯健脾溫中,祛濕清熱,加苦參、白鮮皮清熱滲濕止癢。三診加紅花活血通絡,烏梢蛇搜剔祛風,有助于肥厚皮損的消散。如此,方證對應,藥證相符,故療效彰顯,又外用清熱祛濕,化瘀消堅之品,以助內服藥之力,則內外兼治,頑疾可愈。 

案2 癮疹 

陳某,男,16歲。2010年10月8日初診。述其全身起扁平疙瘩,瘙癢,隨起隨消,反復發(fā)作年余。每遇陰雨天發(fā)作較多,發(fā)時伴腹痛、嘔吐、泄瀉,經用西藥(抗組胺藥,止瀉藥等)后癥狀緩解,但移時又發(fā),痛苦殊深。2月前因陰雨連綿,常淋濕衣服引起發(fā)作,時輕時重,服西藥及輸液不能控制。刻診:全身散在紅色扁平疙瘩,雙下肢較多,瘙癢難忍。伴腹痛陣作,惡心嘔吐,大便稀溏,日3~4次,困倦、乏力。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診為癮疹,證屬脾胃虛寒,濕熱蘊表。方選甘草瀉心湯化裁,藥用炙甘草、干姜、半夏各18克,黨參、白芍各20克,黃連6克,炒白術30克,黃芩、浮萍、蘇葉各10克。5劑,日1劑,開水沖泡,2次口服。另用苦參、白鮮皮各100克,開水沖泡后外洗,日1次。10月14日二診:藥后瘙癢減,腹痛輕,嘔泄止,皮損少。外洗藥停用,守方繼服5劑。10月22日三診:藥后腹痛消,瘙癢止,仍有個別皮損偶爾出現(xiàn)。守上方去白芍,加蟬蛻10克,炒白術易為生白術12克,干姜減為9克,再取10劑,以鞏固療效。后因他病來診,言其停藥半年,一直未發(fā)。 

按:本例患者陰雨天加重,伴腹痛、吐瀉等一派寒濕之象,而寒濕之邪久郁化熱,故皮損色紅、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系濕熱蘊結之征,此乃虛實兼夾,寒熱互結。故用甘草瀉心湯去大棗之雍滯,重用干姜,加炒白術、蘇葉(蘇葉又有抗過敏作用)等溫熱藥助半夏健脾祛寒,止嘔止瀉。加白芍、配甘草為芍藥甘草湯以緩急止痛,浮萍辛涼助芩、連清熱祛濕?!侗窘洝吩唬骸案∑贾鞅嵘戆W,下水氣?!比\加蟬蛻為治癮疹之特效藥。諸藥合用,緊扣脾胃虛寒,濕熱蘊結之病機,又加之外用苦參等洗浴,使藥物直達病所,故療效迅速,沉疴得愈。 

案3 腳濕氣 

王某,女,26歲。2010年8月6日初診。述其雙足趾縫有散在水皰,瘙癢,有時破潰流水,至冬則干裂、疼痛,已6年余,經涂達克寧、派瑞松等多種藥膏,只能暫時止癢。查:雙足趾間潮濕,皮膚浸漬發(fā)白,有散在粟米大水皰,右足3、4趾間糜爛滲液,左足弓一約3㎝×3㎝的成群水皰,瘙癢難忍。舌質淡,苔白膩,脈沉滑。診為腳濕氣,證屬濕熱下注所致。治宜清熱解毒,利濕止癢,方選甘草瀉心湯合五苓散化裁,藥用甘草、干姜、半夏各18克,黨參20克,桂枝、黃連各6克,白術、茯苓、豬苓各10克,黃芩、澤瀉、白鮮皮、川牛膝各20克。5劑,日1劑,開水沖泡后2次分服。外用大黃、黃連、黃芩各30克,開水調為糊狀涂于水皰處,滲爛處用8層紗布將上藥糊加涼開水稀釋后濕敷,日3次。8月12日復診:滲液減少,水皰干枯,瘙癢減輕。守上法上方繼用5劑,服法同前。8月19日三診:瘙癢、水皰滲液消失,糜爛面縮小1/2。守上方去黃芩、白鮮皮、豬苓,加薏苡仁30克,5劑,服法同前。糜爛處用血竭、黃連各3克,開水調糊外涂。其他外用藥停用。至9月18日,共服藥28劑,糜爛面愈合,皮膚潔凈而告愈。1年后隨訪未復發(fā)。 

按:腳濕氣以腳丫糜爛瘙癢伴有特殊臭味而得名,又稱“臭田螺”,“田螺瘡”。多由濕熱邪毒下注,蘊結肌膚而發(fā),臨床雖未見明顯的脾胃寒濕之象,然反復發(fā)作,皮膚發(fā)白,長期滲液,頑固難愈,其治療除大量清熱解毒,燥濕利水藥外,仍需用溫陽健脾燥濕的溫性藥物,取“熱性流動”之法,以助苦寒藥物的清熱祛濕之力。方中干姜、半夏、桂枝、白術等溫性藥物的功效不可低估。故本例患者治以溫清結合,燥利兼用,故能迅速祛除水濕,使?jié)B液減少,糜爛面愈合。說明經方活用,可統(tǒng)治各科疾病。

一葦可渡 (有病不治,常得中醫(yī)) 2012-05-13 17:07:26

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甘草瀉心湯或半夏瀉心湯 

黃連、胡黃連一字之差,很多人可能都知道黃連這味藥,很苦,俗語:命比黃連還苦??梢婞S連的影響還是很廣泛的??墒呛S連知道并會運用的人并不多,所以很有必要談一談。 

胡黃連簡稱胡連。據(jù)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其種來自異域故稱胡,性味功能與黃連相似,故稱胡黃連。但《本草綱目》認為胡黃連不似黃連之苦寒,但我自嘗味比黃連難喝,其苦味不正,不似黃連苦味純正,《本經逢原》認為苦寒而降,大伐臟腑骨髓邪熱,為除婦人胎蒸、小兒疳熱積氣之峻藥。 

一般臨床上很少見醫(yī)生用胡黃連,倒是見用黃連的比比皆是,實際上胡黃連也是一味很好使的藥,尤其是其清熱燥濕除蒸消疳的作用,非其它藥所能代替。著名的國家保護中藥品種《王氏保赤丸》其中的主藥之一就是胡連,只不過是未公開罷了。過去一些老中醫(yī)自制的治小兒疳積的妙藥也是要有此藥的。 

我在臨床上經常用胡黃連,主要取其清熱燥濕除虛火,如治療慢性復發(fā)性口腔潰瘍,中醫(yī)稱為口瘡,因其病機為中焦脾胃濕熱居多,且有傷陰之證,雖說是常見病、多發(fā)病但有效方子不多。西醫(yī)常用些維生素B2一類,也無明顯效果,倒是醫(yī)圣張仲景的《甘草瀉心湯》很有效。這個方子很多中醫(yī)人士會用,但是療效反應不一,有說有效,有說無效。其原因在哪里呢? 

我自己的體會,其中的黃連如果換成胡黃連,效果就會大不一樣。其中的奧妙就在胡黃連的清熱燥濕的作用強過黃連。黃連的清心作用大,但其燥濕的作用不如胡連大。且胡連還有除虛熱益陰的功效,類似黃柏知母。這一點正合口腔潰瘍的病機。通過多年的實踐也正明了這一點。下面舉一例示之: 

和某,女,42歲,湖北孝感人,在西安經商,長年患有口腔潰瘍,愈一周犯一周,交替發(fā)作,痛苦無比。求治多方易之眾醫(yī)無效,經人介紹找到我處,要求中醫(yī)再予治療。刻診:中等個子,面白微胖,舌質淡紅,兩邊有齒痕,口腔上腭和舌兩邊有多處潰瘍,大小不一,微紅。脈象浮滑軟。心煩不寧,飲食因口疼受一定影響,大便略溏,月經正常,余無其它明顯突出之癥。按專病治療,辨為中焦脾胃濕熱,處甘草瀉心湯合封髓潛陽丹加減: 

甘草30g 黃連15g 黃柏15g 半夏30g 黨參50g 干姜15g 制附子10g 砂仁10g 制龜板15g 肉桂6g 五劑 水煎服 日三服。 

一周后復診說,效果不大,稍有減輕。對此,思之片刻,在原方基礎上加胡黃連30g,再服五劑,立收速效,三診即愈,后以附子理中丸和六味地黃丸交替服用二月,徹底治愈。 

按:自從此案成功治愈慢性復發(fā)口腔潰瘍這一難癥后,我在運用專方《甘草瀉心湯》時屢屢重用胡黃連組方,治療口瘡無有不效,其中重要的一藥就是似被人遺忘的胡黃連。朋友記住它吧。 

古道瘦馬寫于2011·8·25 

一葦可渡 (有病不治,常得中醫(yī)) 2012-05-13 17:06:21

甘草瀉心湯治療口腔潰瘍23例

  作者:吳連奎  作者單位:029100 內蒙古通遼,通遼市扎魯特旗人民醫(yī)院

  【摘要】 以甘草瀉心湯治療23例口腔潰瘍患者,結果治愈19例,有效4例。

  【關鍵詞】 甘草瀉心湯;治療應用;口炎;口瘡性;中醫(yī)藥療法

  甘草瀉心湯出自《傷寒論》,主治心下痞滿,腸鳴不利,干嘔心煩及大便不調之癥[1],筆者自1999年以來運用本方治療口腔潰瘍23例,療效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23例中,男15例,女8例。年齡12~35歲,病程2天~3個月。其中單發(fā)潰瘍7例,多發(fā)潰瘍16例。復發(fā)性潰瘍(6個月內發(fā)生2~3次以上)13例,此13例患者大多應用過維生素B、冰硼散,內服中藥或外部涂藥治療,效不佳而改用本方。

  2 治療方法

  方藥組成:炙甘草9~15g,半夏12g,干姜、黃連各10g,黃芩、黨參各15g,大棗5枚。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連服3~7劑統(tǒng)計治療結果。

  3 治療結果

  痊愈(用藥3~7天潰瘍消失,隨訪6個月無復發(fā))18例;有效(用藥7天內潰瘍消失,6個月內復發(fā)1~2次,再次應用本方仍有效)3例。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24歲,2007年8月9日初診。舌下及舌尖潰瘍疼痛3個月,纏綿不愈,曾應用維生素B2,甘草鋅,內服中藥及外部涂藥等治療,效果均不理想,潰瘍面漸增大,疼痛難忍,嚴重影響進食,說話含糊不清??淘\癥見:舌下系帶右側潰瘍面約1.1cm×0.8cm,邊緣黏膜紅且隆起,潰瘍基底部有一層白色膿苔,觸痛明顯。舌尖部有米粒及綠豆大小潰瘍2個。診斷為多發(fā)性頑固性口腔潰瘍。給予甘草瀉心湯3劑,日1劑煎服。服藥畢后復診,自述進藥1劑后疼痛即明顯減輕,可進食。進2劑后潰瘍面已漸變平,3劑后已無自覺癥狀。診見舌下黏膜、舌表面平復如常,后隨訪6個月未再復發(fā)。

 5 體會

  口腔潰瘍屬中醫(yī)學“口瘡”、“口疳”范圍,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其發(fā)病機制與機體免疫功能失調有關。中醫(yī)學則認為其病機主要責之于心脾胃的升降功能失常,陰陽失和,使谷氣不化,脾胃氣弱,不能斡旋上下,從而使客氣上逆,火熱炎上,熱毒郁積致口舌生瘡[2]。如《圣濟總錄》云:“口瘡者,心脾有熱,氣沖上焦,故作瘡也。”《醫(yī)貫》亦云:“口瘡上焦實熱,中焦虛寒……”[3]。本方中甘草為甘平之品,獨入脾胃,為中宮補劑,能健脾胃,固中氣之虛。本方重用甘草意在清上焦之火,緩客氣之逆,益中州之虛。佐以黨參、大棗則補中益氣之力大增?,F(xiàn)代醫(yī)學認為甘草具有抗炎及抗變態(tài)反應的作用,可調節(jié)機體的免疫機能。半夏、干姜辛通氣化,和胃消痞,溫中散寒。合黃芩、黃連苦寒清熱瀉火,解邪熱之煩。二者相伍,辛開苦降,和胃降逆,開結除痞。諸藥協(xié)同,使中氣健運,寒熱消散,胃氣不痞,客氣不逆,升降調和,陰陽通達,諸癥消散而愈。

  【參考文獻】

  1 張學庸.新編診療常規(guī).北京:金盾出版社,1991:683.

  2 孫福錫.復發(fā)性口瘡與十二指腸疾病關系.中華口腔雜志,1965,(11):221.

  3 江珉,丁小萍.化療性口腔炎患者的護理進展.護理學雜志,2005,20(3):78-79.

一葦可渡 (有病不治,常得中醫(yī)) 2012-05-13 17:08:36

甘草瀉心湯治復發(fā)性口腔潰瘍體悟

李躍海

新疆和靜縣人民醫(yī)院,841300


摘要:在京跟隨家馮世綸老師學習期間,曾親歷治療數(shù)十例口腔潰瘍患者,尤其是治愈不少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深感到經方的魅力,今舉典型治驗,談一點學習經方的體會。

關鍵詞:復發(fā)性口腔潰瘍 

甘草瀉心湯

患者鄭某,女,36歲。2008年4月15日初診:反復發(fā)作口腔潰瘍6年,發(fā)則疼甚影響進食,稍進食辛辣則刺激患處劇烈疼痛,時輕時重。曾用過多種中西藥治療,未見明顯療效,或只能暫時減輕癥狀。近來常感乏力、納差、四逆、大便偏干,二日一行,月經尚調,舌紅,舌苔白潤,脈細。據(jù)癥分析,患者口腔潰瘍、舌紅,為上熱;乏力、納差、四逆、脈細為下寒;大便偏干屬《傷寒論》所稱'陽微結’,故六經辨證為病位屬半表半里陰證,即厥陰病,辨方證屬甘草瀉心湯加赤小豆當歸生地炭方證,處方:炙甘草12克,黃芩10克,黃連6克,黨參10克,清半夏15克,干姜6克,大棗4枚,赤小豆15克,當歸10克,生地炭12克。

4月22日復診,患者服三劑后,潰瘍已消失,四逆緩解,納增,乏力好轉,大便日一行,因面有瘀斑,而改服四逆散合當歸芍藥散治療。追蹤半年未見口腔潰瘍。

體會:以前治本證,因多認為是上火,用清熱藥治之,故收效甚微,或根本無效。本例見效如此迅速,真是感到驚奇,這體現(xiàn)了經方治病特點,即先辨六經,繼辨方證,不但辨清為上熱下寒,還辨清了為甘草瀉心湯方證。由本例治愈,促使我進一步學習經方著作。

查文獻,歷代皆以甘草瀉心湯治療口腔潰瘍的報道、記載,如《橘窗書影》記載治療了兩例產后口糜爛皆愈。對本案的分析,主要據(jù)《傷寒論》第158條:“傷寒中風,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y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瘪T老師解讀甘草瀉心湯方證指出:“這是半表半里陰證的上熱下寒證”;又據(jù)《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第10條:“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嘎,甘草瀉心湯主之?!瘪T老師指出:“此是下有寒濕,上有虛熱之證”。通過這兩條經文學習,可知,甘草瀉心湯恰是治療口腔潰瘍的常用方,并明確其適應證是上熱下寒的厥陰病,當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呈現(xiàn)本方證時,用其治療,因方證對應,故很快治愈。

由本案治驗,進一步體會了厥陰病的實質。馮老師在《傷寒論傳真》論述厥陰病實質時寫到:“表陰證可從汗從表解,里陰證可從吐下解,邪有直接出處;半表半里陰證則邪無直接出路,故最易寒邪化熱,因多呈上熱下寒之證;厥陰病提綱所稱消渴也不是實熱的消渴,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及下條的'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可知厥陰病的消渴不是真正的消渴,只是上熱下寒的形似消渴,及虛則引水自救之虛渴。而厥陰病的概念的主要特的應該是:一為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二為上熱下寒”。本例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臨床表現(xiàn),是典型的上熱下寒證,且屬寒多微有熱者,這樣通過總結本驗案,使我認識到了厥陰病的實質。

這里必須強調的是,臨床所見口腔潰瘍、復發(fā)性口腔潰瘍,不都呈現(xiàn)厥陰病,更不只限于用甘草瀉心湯治療,曾親歷馮老師用柴胡桂枝湯合當歸芍藥散、玉女煎、瀉心湯等方治療,即是說,甘草瀉心湯不是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特效方、專用方,只有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甘草瀉心湯方證時,才能用其方。即臨床治療口腔潰瘍,必須是先辨六經,繼辨方證,使方證對應才能保證療效。
本文出自藥圈,原文地址:http://www./thread-769095-1-1.html

甘草瀉心湯的功效及應用 

在臨床上,我們常遇到寒熱錯雜的癥狀,如口腔潰瘍、大便溏瀉的上火下寒癥,應當如何處理?這是一個比較難的問題。清上熱要用苦寒藥,苦寒傷胃則大便又要受影響;溫下焦要用熱藥,溫燥藥必然加重口腔潰瘍的發(fā)作。這是胃中有熱,腸中有寒,應當用《傷寒論》中的甘草瀉心湯治療。 


方劑組成:甘草15g黃芩9g黃連6g黨參12g半夏9g炮姜9g大棗4枚。

甘草瀉心湯是治療脾胃之方。因胃虛不能調理上下,故出現(xiàn)上火之口腔潰瘍,下寒之大便溏瀉,中焦之脾胃痞滿。所以用甘草瀉心湯,可以上治口腔潰瘍,下治大便溏瀉,中治脾胃脹滿。如果在臨床上遇到上火、下寒、中滿的病癥,都可以應用甘草瀉心湯來進行解決。

功效主治:傷寒痞證,胃氣虛弱,腹中雷鳴,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常用于治療口腔糜爛,急慢性胃腸炎,狐惑?。ò兹暇C合癥),痤瘡,毛嚢炎,陰部口糜,慢性泄瀉,胃虛便秘等。

病理分析:從本方之藥物配伍分析,患者必為先脾胃氣虛,中焦水飲積聚,久郁化熱,熱又蒸水,遂成濕熱之證。濕熱之邪居無定所,如狐之多變,故古人稱之為狐惑病也。其證多見于九竅之處或毛發(fā)之處。仲師治之先以姜參棗草補中益氣治其本;半夏祛中焦之水邪兼化痰濕,則中焦可安;芩連配姜苦降辛升濕熱之邪無所藏也。

各家論述:1.《古方選注》:甘草瀉心,非瀉結熱,因胃虛不能調劑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熱不得下降,結為痞。故君以甘草、大棗和胃之陰,干姜、半夏啟胃之陽,坐鎮(zhèn)下焦客氣,使不上逆;仍用芩、連,將已逆為痞之氣輕輕瀉卻,而痞乃成泰矣。

2.《醫(yī)宗金鑒》: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緩之意。用甘草、大棗之甘溫,補中緩急,治痞之益甚;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從;芩、連瀉陽陷之痞熱,干姜散陰凝之痞寒。緩急破逆,瀉痞寒熱,備乎其治矣。 

3.《金匱要略釋義》:濕熱肝火生蟲而為狐惑證,故宜清濕熱,平肝火;由于蟲交亂于胃中,又當保胃氣,因人以胃氣為本,故選用甘草瀉心湯。君甘草以保胃氣;連、芩瀉心火,去濕熱。蟲疾之來也非一日,其臟必虛,臥起不安,知心神欠寧,故用人參補臟陰,安心神;大棗以和脾胃;用姜、夏者,蟲得辛則伏也。

方劑研究:甘草瀉心湯在《金匱要略》中被作為治療狐惑病的專方來使用的。狐惑病類似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白塞氏綜合征。因病發(fā)于頭面與會陰,又有人稱為終極綜合證。然而,把甘草瀉心湯作為狐惑病的專方看待,似乎仍未揭示本方主治的實質。狐惑病是以口腔及生殖粘膜損害為主癥。因此,可以把本方作為治療粘膜疾病來使用,即甘草瀉心湯是粘膜修復劑。就范圍而論是針對全身粘膜而言的,不僅包括口腔、咽喉、胃腸、肛門、前陰、還包括泌尿系粘膜乃至呼吸道粘膜,眼結膜等等。就病變類型而言,既可以是粘膜的一般破損,又可以是充血、糜爛,也可以是潰瘍。臨床表現(xiàn)或癢、或痛、或滲出物與分泌物異常等,因其病變部位不同而表現(xiàn)各異?!秱摗分小捌淙瞬焕諗?shù)十行,谷不化?!奔词俏改c粘膜被下藥損傷影響消化吸收所致。臨床上,甘草瀉心湯既可用于治療復發(fā)型口腔潰瘍、白塞氏病,也能用于治療慢性胃炎、胃潰瘍以及結腸炎、直腸潰瘍、肛裂、痔瘡等。結膜潰瘍、陰道潰瘍也能使用。不管是何處粘膜病變,均可導致病人心煩不眠,這可能與粘膜對刺激敏感有關。甘草是本方主藥,有修復粘膜作用,如《傷寒論》以一味甘草治咽痛,即是咽喉部粘膜充血炎變。西藥治療胃潰瘍的一味老藥“生胃酮”,即是甘草制劑。總之,本方的臨床運用要善于舉一反三,不能被“蝕于喉”、“蝕于陰”的條文障住眼目。

轉自http://q.sohu.com/forum/7/topic/46824760

一葦可渡 (有病不治,常得中醫(yī)) 2012-05-13 17:28:02

1.急性胃腸炎:用本方不予加減,只按比例加重其劑量;甘草60g,干姜45g,大棗30g(去核),黃連15g(搗),半夏10Og,黃芩45g,共治療60例急性胃腸炎。其中未經西藥治療者49例,經西醫(yī)治療無效者11例;病程最短者4小時,最長者15天。全部用本方治愈。其中服1劑而愈者8例,2劑而愈者23例,3劑而愈者18例,4劑而愈者忘例,5劑而愈者6例。 

  2.狐惑:郭某某,女,36歲,口腔及外陰潰瘍半年,在某醫(yī)院確診為口、眼、生殖器綜合征,曾用激素治療,效果不好。據(jù)其脈癥,診為狐惑病,采用甘草瀉心湯加味,方用:生甘草30g,黨參18g,生姜6g,干姜3g,半夏12g,黃連6g,黃芩9g,大棗7枚,生地30g,水煎服12劑。另用生甘草12g,苦參12g,4劑煎水,外洗陰部。復診時口腔及外陰潰瘍已基本愈合,仍按前方再服14劑,外洗方4劑,患者未再復診。 
  3.慢性泄瀉:劉某某,男,36歲。1979年10月23日初診。4年前因傷食引起腹瀉,治后獲愈。但遇進食稍多或略進油膩即復發(fā)。發(fā)時脘腹脹悶,腸鳴漉漉,大便稀溏,挾有不消化物或粘液,日2-3次;并有心悸,失眠,眩暈,脈沉細,舌苔白而微膩,腹平軟,臍周輕度壓痛。予甘草瀉心湯加白術、厚樸。服3劑,大便成形,納增,睡眠轉佳,尚有腸鳴,心悸。原方去厚樸加桂枝,續(xù)服6劑,大便正常。23個月后隨訪,未復發(fā)。使用此法治療22例慢性泄瀉,均獲較好效果。其病程有自5個月-6年,1-3年為多,計15例。治后18例癥狀消失未再復發(fā),2例半年后出現(xiàn)反復,2例無效。 
  4.胃虛便秘:郭某,女,21歲。主訴:便堅難解,4-5日一行,已5-6年,每次均需用通便藥,大便仍燥結如羊糞;心下痞塞不通,不知饑,不欲食,夜寐欠安,口不渴,小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根微黃,脈滑。遂投甘草瀉心湯。炙甘草12g,半夏10g,干姜5g,川連3g(沖服),黃芩10g,黨參12g,大棗10枚。5劑,水煎服。藥后大便暢通,腸鳴增多。再予5劑,大便通暢,納增,心下痞塞除,諸癥悉愈。 
  5.白塞氏綜合癥:作者根據(jù)該病以口腔潰瘍、前陰或肛門潰瘍、發(fā)冷發(fā)熱、皮膚損害等主要癥狀,認為即是《金匱》狐惑病。用本方治療60例,均有效。其加減為:不欲食,加佩蘭;咽喉潰瘍,加升麻、犀角;口渴,去半夏,加花粉;目赤,加赤芍、夜明砂;口鼻氣熱,加石膏,知母;胸脅滿痛,加柴胡;濕偏盛者,加赤苓、木通;熱偏盛者,以生姜易干姜;便秘,加酒制大黃;五心煩熱,加胡黃連。同時用《金匱》苦參湯外洗,雄黃散燒熏肛門。 
  6.口腔糜爛:陳某某,男,48歲,農民??谏嗝訝€已20余天,尿赤,脈洪數(shù),予導赤散2劑無效,大便3日未解,于原方加涼膈散2劑。大便解,口舌糜爛遂愈。半月后復發(fā),癥狀較前為劇,舌紅絳,邊有膿瘡,尿黃。先后用二冬甘露飲、六味地黃湯加肉桂均無效。出現(xiàn)滿唇白腐,舌膿瘡增多,不能食咸味,以食冷粥充饑,口內灼熱干痛,喜用冷水漱口。于是因思日人《橘窗書影》所載口糜爛治驗二則,認為本證屬胃中不和所致,用甘草瀉心湯。炙甘草12g,干姜5g,半夏、黃芩、黨參各9g,川連6g,大棗6枚,2劑。藥后口內灼熱糜爛減輕,已不須漱水,仍予原方2劑而愈。

一葦可渡 (有病不治,常得中醫(yī)) 2012-05-13 17:34:55

甘草瀉心湯為主治療白塞氏病

  白塞氏病又稱“口、眼、生殖器綜合征”,是在同一病人身上出現(xiàn)虹膜睫狀體炎伴前房積膿、口腔粘膜疼痛性潰瘍、生殖器或陰部潰瘍這三聯(lián)癥狀的一種特殊的綜合征?!督饏T要略》早有明確記載:“目赤如鳩眼、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其病名、定義及特征均與白塞氏病相似。現(xiàn)代醫(yī)學對于本病的發(fā)病原因,看法尚不統(tǒng)一。有人認為是由病毒感染引起,也有人認為是一種變態(tài)反應。在治療上,眼科基本同色素膜炎,以激素治療為主。祖國醫(yī)學則認為狐惑由濕熱內蘊心經,上炎則至目赤,視物不清,口舌破潰,下移則至陰部腫痛、潰瘍。在治療上則以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為要,用甘草瀉心湯、苦參湯等。 
  筆者應用原方治療白塞氏病,效果并不理想。根據(jù)臨床實際,反復探討,對原方做了多次修改,減去干姜、半夏、黨參、大棗,將炙甘草改為生甘草并加大劑量,合導赤散而組成變通甘草瀉心湯:生甘草30g,黃芩、木通各9g,黃連、升麻、竹葉各6g,生地、銀花、土茯苓各15g。本方以生甘草為主藥清心瀉火解毒,輔以黃芩、黃連、銀花、土茯苓,以增強清熱解毒作用;佐以生地、木通、淡竹葉以涼血、瀉熱、引熱下行;以升麻為使,宣發(fā)陽明、肌腠之邪,共奏清心利濕、涼血解毒之效。 
  例1:張某,女,28歲,1997年3月10日就診。自述右眼疼痛,視物不清10天。病史:患口腔及陰部潰瘍已1年余。眼科檢查:右眼視力0.1,左眼1.2,右眼睫狀充血(++),角膜后光斑(++),KP(+),虹膜紋理不清,瞳孔小,對光反射遲鈍,即予1%阿托品散瞳,連續(xù)點眼3次,半小時后瞳孔散大約5mm直徑。查眼底見視盤略充血,靜脈充盈、紆曲、黃斑中心反光不清,后極部網膜水腫明顯。囑其以1%阿托品散瞳,每日3次,結膜下注射氟美松2mg,隔日1次,內服中藥變通甘草瀉心湯,另用生甘草、苦參各12g水煎外洗陰部,每日各1劑,經治療9天后,睫狀充血基本消退,口腔及陰部潰瘍消失,視力提高到0.5,停用結膜注射及外洗中藥,繼續(xù)內服中藥15劑,眼底水腫消退,黃斑中心反光隱隱可見,視力提高到0.8。半年后復診,未見病情反復。 
  例2:李某,男,32歲,1998年10月發(fā)現(xiàn)右眼視力下降,全身反復發(fā)作陰囊潰瘍4年,口腔潰瘍3年,曾多次到外地大醫(yī)院治療。1998年11月5日來本院就診。眼科檢查右眼視力為0.05,睫狀充血(+),角膜后細小KP(+),虹膜紋理不清,眼底視網膜有小片出血點。經確診后內服變通甘草瀉心湯加茜草、小薊各15g,白茅根30g,眼局部以1%阿托品散瞳,同時結膜下注射氟美松,經治療12天,右眼視力提高到0.3,眼底網膜出血吸收,口腔及陰部潰瘍消退?;颊卟∏榉€(wěn)定,繼以杞菊地黃湯治療,10天后視力提高到0.5,眼底視盤色淡、黃斑大片色素沉著,1999年2月1日復診,右眼視力為0.5,病情無反復。 
  按:白塞氏病相當于中醫(yī)的狐惑痛,病因由濕熱內蘊心經引起,治以甘草瀉心湯,方中生甘草為主藥,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功效。據(jù)有關資料報道:甘草次酸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作用,且無激素的副作用,但用時要注意加大劑量,每劑30~50g,才能有效發(fā)揮作用。 

作者單位:山東省聊城市中醫(yī)醫(yī)院(252000)

甘草瀉心湯專治白塞病
黃連3克、黃芩6克、黨參10克、姜半夏10克、生甘草10克、干姜5克、紅棗15克。水煎,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這是我不久前給一位白塞病的老者的處方。前天,患者來復診了,他滿臉笑容,說這方的效果真好!原來,他口腔口唇粘膜潰爛已經多年,到處求醫(yī),服用養(yǎng)陰清熱藥無數(shù),但均無效。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如此簡單的藥方服用不過半月,滿嘴的潰瘍居然奇跡般地消失了!
這是一張古方,記載在1800年前的《傷寒雜病論》中,方名甘草瀉心湯。東漢醫(yī)學家張仲景將它用于一種名“狐惑”的疾病。狐惑病的主要特征,是咽喉、陰部的潰蝕以及目赤如鳩眼。這種病,就是現(xiàn)代口腔科醫(yī)生所說的“白塞病”。白塞病,也稱之為白塞綜合征(Behcet Syndrome)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是指復發(fā)性口腔潰瘍,陰部潰瘍和眼色素膜炎的三聯(lián)征。但此病可累及多個系統(tǒng)多個器官,如血管、腸道、關節(jié)等。白塞病其實是一個內科病,而且與體質密切相關。局部治療收效甚微,必須整體調節(jié),而甘草瀉心湯就是治療白塞病的一張有效方劑 。
用甘草瀉心湯治療白塞病的有效病例,我已經有不少。其療效主要體現(xiàn)在潰瘍發(fā)作頻率以及程度的控制上,根治還不好說。但就是這一點,對于被潰瘍痛苦折磨的患者來說,也已經是求之不得了。前面說到的那位老者,經常因為滿嘴的潰瘍,吃飯不香,說話困難,讓他十分痛苦。
甘草瀉心湯治療白塞病,一般不需加減,用原方即可。我曾經治療過一位來自福建的女孩, 轉方多次,其中有加大黃,加連翹、梔子,加肉桂等,但比較下來,還是原方效果最好。這不得不驚嘆古人的聰明,不得不敬畏古方的嚴謹!
白塞病是由土耳其皮膚科醫(yī)師Behcet于1937年首次報告的,因此醫(yī)學界也以其姓名命名此病。但我認為,張仲景才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白塞病的醫(yī)生。張仲景不僅有對此病臨床特征的記載,更發(fā)現(xiàn)了治療此病的專方——甘草瀉心湯。因此,白塞病應該更名為狐惑病或甘草瀉心湯綜合癥。
20100023口糜案 
劉**,女,76歲,156cm70kg 
20100906初診。 
主訴:口舌疼痛,影響進食。 
患者口腔兩頰側黏膜糜爛充血,舌面光紅糜碎。食欲好,但口舌疼痛,影響進食,體重下降11斤。 
膚色白,面容略顯憔悴,脈結代,66次/分,無明顯心慌。 
處方:黨參15 麥冬20 天冬15 生地15 生甘草10 阿膠15另烊 桂枝10 枸杞子15 山藥20 干姜5 紅棗20,:,15劑。 
20100927復診。 
上方服用3次就有好轉?,F(xiàn)在兩頰側黏膜充血減輕,舌光紅無苔無糜碎。大便一日一次,睡眠好,食欲好。 
原方續(xù)服。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