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從瘀熱論治出血性中風急性期理論及涼血通瘀方(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柴桂苓 2016-05-31
  熟大黃l O g,水牛角30g( 先煎) ,赤芍15g,丹皮l O g,大生地20g,石菖蒲l O g

  若大便秘結(jié),改為生大黃6~l O g( 后下) 。

  1、出血性中風急性期瘀熱阻竅證的辨證論治

  1)瘀熱阻竅證的診查要點

  出血性中風急性期瘀熱阻竅證以瘀熱征象為特征,病從血脈涉及臟腑,證候覆蓋面廣,可變性大;癥候復雜多樣,隱匿難辨。根據(jù)周仲瑛教授的瘀熱學說,我們認為主要可以從證候的瘀熱征象、疾病的神態(tài)特點以及舌脈特征,結(jié)合現(xiàn)代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來辨析診斷。

  ( 1) 瘀熱征象

  瘀熱征象的熱象特點:表現(xiàn)為發(fā)熱,甚至高熱,或身熱夜甚,或體溫雖然不高,但自覺煩熱、潮熱、頭面烘熱;頭暈脹痛;面色赭紅,或青紫,口唇暗紅、深紅,甚至青紫,或有吐血便血;口干燥渴,腹脹硬滿,大便干燥,小便短赤。

  ( 2) 神態(tài)特點

  表現(xiàn)為出血性中風急性期邪熱閉竅中臟腑證( 陽閉) 神態(tài)的特點,癥見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嗜睡、昏迷不醒:或煩躁不安、躁擾不寧,譫語;或四肢抽搐、痙厥, 半身不遂。

  ( 3) 舌脈特征

  舌質(zhì)紅,或暗紅,或紫黯,或紫絳;舌苔黃燥,甚或起芒刺;脈弦、滑、洪、數(shù),或澀。

  ( 4) 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感染癥象:血常規(guī)可見自細胞明顯升高,或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升高;凝血功能激活、亢進,抗凝血酶消耗性降低;纖溶活性代償性一過性升高,隨后降低;血粘度增高、血液流變學異常;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 DIC) 形成:血小板計數(shù)

  綜上所述,出血性中風急件期瘀熱阻竅證的典型表現(xiàn)為_卒然昏仆,不省人事,或躁擾不寧,或昏蒙不語,或神志恍惚:伴有或僅見半身不遂,肢體強痙拘急,口甭眼斜,舌強語謇,腹脹硬滿,便干便秘;發(fā)熱甚至高熱;面色紅赤或深紫;舌質(zhì)紅絳或紫黯,笞黃燥,脈弦滑數(shù)或結(jié)代、澀。

  2、涼血通瘀是治療出血性中風急性期的基本治法

  瘀熱阻竅為中心病理環(huán)節(jié),瘀熱阻竅證為主要證候。據(jù)此,確立涼血通瘀法為治療出血性中風急性期的基本治法。

  所謂“ 涼血通瘀” ,寓有清熱瀉火、涼血活血、通腑泄熱、丌竅通絡(luò)等多方面的功效。涼血通瘀不同于涼血化瘀,其區(qū)別要點在于一個“ 通” 字。通則寓有通腑泄熱、通絡(luò)散瘀、通竅丌閉三層含義。分析涼血通瘀法治療本病的功用特點如下。

  ( 1) 涼血清熱,直折血熱之病勢

  內(nèi)傷積損、肝腎虧虛、絡(luò)熱血瘀、脈絡(luò)暗傷是出血性中風發(fā)病之本源;五志過極、酒食肥甘、感受寒冷、勞逸不當是其發(fā)病誘因。病發(fā)之后,腦絡(luò)破損,腦中蓄血,氣滯血瘀,瘀熱阻竅,搏結(jié)不解,化火動風,釀生痰水,而致證候繁復,變化多端。但其病機之根本在于血分瘀熱。

  張景岳在“ 非風” 治則中談到“ 治熱必從血分,甚者用苦寒,微則用甘涼” ,開創(chuàng)了涼血清熱法治療本病的先河。甘寒涼血、苦寒清熱為血分瘀熱的正治之法。涼血則熱血清,清熱則血自涼,二者相輔相成,既可使血中之熱不致煎熬營血成瘀,并能防止瘀郁生熱,阻斷瘀熱化火、生風、釀痰之病理鏈。同時涼血清熱對于已生之風、火、痰也有清除作用。熱極生風,“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通過清熱涼皿活血, 以火風火內(nèi)熾之勢。瘀熱搏結(jié),迫血妄行,不僅是造成出血性中風的原始動因,且可使神機被阻,加重絡(luò)瘀血熱之病勢,造成腦中血腫進一步擴展或二次出血,亦可繼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故涼血清熱,直折病勢可以寧血止血,有助于防止繼發(fā)性動血出血。

  ( 2) 通腑順降,扭轉(zhuǎn)血氣之逆亂

  出血性中風急性期,瘀熱蒸騰,氣血并逆,直沖犯腦,邪勢囂張。其血氣逆亂之變有三大特點:一是氣機上逆,升而不降,具體表現(xiàn)為瘀熱升騰,濁氣上壅,邪閉清竅,神昏澹語;二是“ 血之與氣,并走于上” ,氣血并逆于上,而有別于單純的氣機上逆;三是郁閉難丌,多臟器、多部化閉滯,具體表現(xiàn)為清竅閉阻、熱瘀血脈和腑實壅滯三個方面。據(jù)此病理特點,涼血通瘀治法當以通降為要。

  瘀熱阻竅,每與熱結(jié)陽明相關(guān)。陽明胃、腸專司氣機之通降,人體氣機逆亂、升降失調(diào)則陽明通降之職失司,積滯內(nèi)停,燥矢內(nèi)結(jié),腑熱上蒸,必然加重瘀熱阻竅之病勢;瘀熱釀痰,痰熱阻滯陽明,腑氣益加不通:瘀熱暈結(jié)陽明,陽明蓄血,則見到胃腸陰絡(luò)被損,癥見大便色黑如漆,或雖有硬糞,但大便反易。故治療瘀熱阻竅必須通腑泄熱、順降陽明。

  瘀熱阻竅,彌漫三焦,還可使正氣受損、多臟同病,變證疊出。通腑泄熱法能給邪以出路,故及時應(yīng)用通腑之法,可以“ 釜底抽薪” ,達到上病下取,“ 以下為清” 的目的,以此平抑肝風痰火上逆之勢,清解血分瘀熱之蒸騰。

  通法不僅適用于“ 中腑"之證,對于“ 中血脈” 證則能通絡(luò)散瘀,并有預防阻斷其進一步演變?yōu)橹信K腑重證的作用;對于“ 中臟” 之陽閉證則有泄熱通閉、醒神丌竅作用,此即“ 臟病以腑為出路” 之意,因此通腑足順降氣血,逆轉(zhuǎn)病情的快捷有效方法。

  ( 3) 散瘀通脈以治血

  此治血包括消除蓄血、暢通血行兩層含義。腦中蓄血既是瘀熱上沖的結(jié)果,也是引起瘀熱阻竅、搏結(jié)不去的原兇之一。散瘀通脈可以消散腦中有形之蓄血,以免郁釀生熱,熱與血搏;同時通脈散瘀可以暢通周身血行,孤立熱勢,以免血與熱結(jié),損傷正氣,耗灼陰津,而致血液稠濁;血熱易生風,血行風自滅,行血散血.可有效地防止動風及釀痰。

  總之,涼血通瘀法融涼血、清熱、通腑、丌竅、散瘀、通絡(luò)多種功用于一體。其特點可概括為:見血不止血,而在化瘀血;消瘀不在破,而在通瘀熱;治熱不在清與解,而在順與降。以此區(qū)別于活血化瘀、破血逐瘀、清熱瀉火諸法。與出血性中風急性期瘀熱阻竅的中心病機極為合拍。

  3、出血性中風急性期病機證素

  出血性中風的病機證素同樣是基于患者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通過辨證求因( 機) ,抓住其病理本質(zhì)而提練總結(jié)出來的。病機證素源于病理因素,而又不同于病理因素,它更能體現(xiàn)和反映證候的病理本質(zhì),因而是病理因素的理論升華。

  中風的主要病理因素是風、火、痰、瘀、虛,在此基礎(chǔ)上,結(jié)合出血性中風的常見證候,提練出八個病機證素:瘀熱、風、火熱、痰熱、痰濕、瘀血、氣虛、陰

  虛。茲從出血性中風急性期的常見臨床表現(xiàn),按望、聞、問、切順序,分析這八個病機證素提練產(chǎn)生的過程。

  ( 1) 從起病形式辨風

  中風起病急驟,傳變迅速,古人形容“ 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風之疾速?!?臨床見癥不一,變化多端而速疾,有暈仆、抽搐等表現(xiàn),與自然界“ 風性善行而數(shù)變” 的特征相似,故古代醫(yī)家取類比象而名之為“ 中風” :又因其發(fā)病突然,亦稱之為“ 卒中” 。

  總體而言,出血性中風之所以起病急,傳變快,是由風邪的特點所決定的。風性善行而速變,故我們以“ 發(fā)病后病情到達高峰的時間( 12小時、24小時、48小時) ” 、“ 病情速變” 等作為“ 風” 這病機證素的主要診斷依據(jù)。

  ( 2) 從神識表現(xiàn)辨陽熱與濁陰

  出血性中風急性期中臟腑閉證往往出現(xiàn)心煩、躁擾不寧、神昏瞻語,或神情淡漠、呆滯、嗜睡等神識異常改變。

  心煩、躁擾不寧、神昏譫語等神志異常改變主“ 陽” ,為熱入心營,閉阻心竅,或痰熱閉竅所致,是“ 火熱” 、“ 瘀熱” 、“ 痰熱” 等病機證素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其中以 心中煩亂、躁擾不寧、手足擾動程度為輕,其神志尚為清楚。神昏是指神志昏迷不醒,或全然不知;譫語指神識不清,語無倫次,聲高有力,均指神識不清,其程度為重;昏饋指意識完全喪失,昏迷不語,呼之不應(yīng),甚至對外界各種刺激全無反應(yīng),是神志異常中昏迷程度最深者,多為熱閉心包,或邪熱夾痰閉阻心包,或瘀熱閉阻心包而致竅機堵塞之象。

  神情淡漠、呆滯、嗜睡、迷蒙( 昏蒙) 等神志異常改變主“ 陰” ,為痰濁、痰濕等濁陰蒙閉心竅所致的常見癥狀,故可作為“ 痰濕” 病機證素的診斷要點。

  神情淡漠、呆滯、嗜睡又有程度輕重之別。淡漠指表情冷漠,沒有熱情,對事物缺乏興趣,常伴有反應(yīng)遲鈍、目光呆滯等;嗜睡指病人精神疲倦,睡意很濃,經(jīng)常不自主的入睡;呆滯指默默如癡,悠悠若失,意欲癲而不能,心欲狂而不敢,或睡數(shù)日不醒,或坐數(shù)日不眠,或?qū)θ藷o語獨自泣訴的癥狀;迷蒙( 昏蒙) 指表情淡漠,神呆寡占,意識模糊,呈朦朧狀態(tài),神志時清時昧,似醒似寐,時有譫語,甚則可見嗜睡如昏,但呼之能應(yīng)。

  ( 3) 從形神體態(tài)與汗出特點辨“ 氣虛” 、“ 陰虛” 、“ 痰濕" 患者伴有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倦怠嗜臥,自汗,稍動則汗出者,均屬氣虛為患,

  可作為“ 氣虛” 病機證素的主要診斷依據(jù)。

  盜汗、形體消瘦多屬陰虛,或兼有內(nèi)熱;形體肥胖多見于痰盛之體。故形體的消瘦與肥胖可作為“ 陰虛” 、“ 痰( 痰熱或痰濕) ” 病機證素的重要診斷依據(jù)之一。

  ( 4) 從肢體動作及形態(tài)辨“ 風"、“ 瘀血” 、“ 氣虛’’

  風性主動,“ 動” 指風邪致病具有動搖不定的特點。若見兩手握固,肢體抽動,甚至肢體痙攣拘急,或頸項強急,可作為“ 風” 這一病機證素的主要診斷依據(jù)。

  “ 不通則痛,通則不痛?!?若兼見肢體麻木疼痛、爪甲青紫,多因血行瘀滯不暢所致,故可作為“ 瘀血” 病機證素的主要診斷依據(jù)。

  氣虛使水液輸布障礙,水濕停聚,絡(luò)脈不利,可見手足腫脹;氣虛血少,肢體失其充養(yǎng),可見肢體痿軟失用。故手足腫脹、肢體痿軟失用可作為“ 氣虛” 病機證素的重要診斷依據(jù)。

  ( 5) 從口目形態(tài)辨“ 風"

  風性主動,出血性中風急性期患者癥見目偏上視、斜視,甚至目睛顫動,或見張口困難、口噤難開,甚至口噤不張者主風邪為患。可作為“ 風” 這一病機證素的主要診斷依據(jù)。

  ( 6) 從氣息語聲辨“ 氣虛’’、“ 痰熱"、“ 火熱‘’

  癥見鼻鼾息微、語聲低怯者主氣虛;呼吸氣急而短促,短氣不足以息,數(shù)而不相接續(xù)則為氣虛短氣之象;若神識不清,語言重復,時斷時續(xù),語盧低弱模糊,乃氣虛 神散之征。

  聲高氣粗且息促同時伴有痰鳴者主痰熱,此類患者咳聲不揚,痰稠而黃且不易咳出;若見精神錯亂,語無倫次,狂躁妄言,是為痰火相互交結(jié),內(nèi)擾心神所致。

  聲高氣粗息促者主火熱;神識不清,語無倫次,聲高有力多屬熱擾心神之火熱證;若昏睡不醒或神識昏迷的病人鼾聲不絕,多屬熱閉神昏,中風中臟之危候。

  ( 7) 從面唇色澤辨“ 火熱” 、“ 瘀血‘’、“ 氣虛"、“ 痰熱"

  面唇紅、兩目紅赤者主火熱;面唇發(fā)暗、紫暗者主瘀血;面唇深紅、暗紅、深紫者主瘀熱;面色白,甚至伴有虛浮者主氣虛;頭面油膩光亮者主痰熱。

  (8)從發(fā)熱特點辨“ 火熱"、“ 瘀熱"、“ 陰虛”

  根據(jù)患者的體溫,把發(fā)熱分為低熱( 37.4~ 37.9℃) 、中度熱( 38~38.9℃) 和高熱( ≥39℃) 。體溫越高,“ 火熱” 病機證素的診斷權(quán)重越高。

  根據(jù)發(fā)熱的類型辨病機證素,煩熱、頭面烘熱、潮熱為瘀熱型發(fā)熱的特點。瘀熱相搏,熱勢蒸騰炎上,故可見頭面烘熱,患者時感陣陣熱浪向頸及頭面部擴散,同時頭面部皮膚有區(qū)域性、彌散性或片狀潮紅,多伴有汗出:瘀熱擾動心神,心神失寧而見煩熱,癥見心煩發(fā)熱,或煩躁而有悶熱的感覺;瘀熱蒸騰外達而致潮熱,癥見按時發(fā)熱或按時熱勢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時。

  至于手足心熱、午后顴紅、午后潮熱為陰虛內(nèi)熱之象,可作為“ 陰虛( 陽亢) ”病機證素的辨證診斷依據(jù)。

  (9)從頭部自覺癥狀辨“ 風’’、“ 瘀血"、“ 痰濕"

  根據(jù)患者頭痛的性質(zhì)作為“ 風” 、“ 瘀血” 、“ 痰濕” 三種病機證素診斷的重要依據(jù)。

  風性輕揚丌泄,具有輕揚、丌散、向上、向外的特點,易襲人體陽位,所以風邪常侵襲人體的上部,故癥見頭暈、目眩。風性主動,肝為風木之臟,肝主筋,故筋脈失養(yǎng)或阻滯不通則出現(xiàn)頭痛,抽掣牽扯,由一處而連及他處,故頭痛如掣者主風。

  頭痛而部位固定,夜間益甚,或頭痛如針刺、如炸裂者主瘀血。由于瘀血內(nèi)積,氣血運行受阻,不通則痛;由于夜間血行較緩,瘀阻加重,故夜間疼痛加劇。

  濕性重濁粘滯,濕阻經(jīng)脈,氣機不暢,故令人有沉重而痛的感覺,所以頭昏沉或頭重如裹者主痰濕。痰濕內(nèi)阻,清陽不升,故又常見頭暈?zāi)垦VY。

  ( 10) 從痰的形質(zhì)辨“ 痰熱"、“ 痰濕"

  痰的形質(zhì),包括痰的數(shù)量、顏色、質(zhì)地等,可以作為“ 痰熱” 、“ 痰濕” 病機證素的重要診斷依據(jù)。

  口多粘涎,咯痰色黃,痰多粘稠,甚則氣粗痰嗚者主痰熱;口多粘涎,咯痰色白,質(zhì)地清稀,甚至鼻鼾痰鳴者主痰濕。

  (11)從口中感覺辨“ 陰虛’ ’ 、“ 火熱"、“ 痰濕’ ’

  口燥、咽干主火熱或陰虛;口臭、口苦,甚至渴喜冷飲主火熱;口中粘膩主痰,粘膩而苦主痰熱,粘膩不渴主痰濕。

  ( 12) 從腹部癥狀辨“ 瘀熱‘’

  出血性中風急性期患者??沙霈F(xiàn)腑實見癥,如腹脹、腹?jié)M,甚至硬滿疼痛等。

  腹脹指患者的自覺癥狀,病人自覺腹部脹滿,痞塞不適,甚則如物支撐;腹?jié)M指外形膨滿;腹?jié)M痛指腹部臌滿并有觸痛。此乃腦中蓄血,瘀熱蒸騰,陽明胃腸氣機通降失調(diào),積滯內(nèi)停,燥屎內(nèi)結(jié)所致。同時由于腑熱上蒸,血蓄下焦,又必然加重瘀熱阻竅之病勢。故腹部腑實癥狀可作為“ 瘀熱” 病機證素的重要診斷依據(jù)。

  (13)從二便情況辨“ 火熱” 、“ 痰熱’’、“ 瘀熱’’

  小便短赤,大便干結(jié)難解,數(shù)日不解,甚者干結(jié)如栗,是為火熱熾盛,傷津耗液,熱灼膀胱,腸府燥結(jié)所致,故可作為“ 火熱” 病機證素的主要臨床特征,亦是“ 痰熱” 、“ 瘀熱” 等熱性病機證素的重要辨證依據(jù)。

  (14)從舌象表現(xiàn)辨“ 火熱"、“ 痰熱"、“ 瘀熱"、“ 瘀血”

  舌苔呈黃色,表現(xiàn)為薄黃、黃厚、黃燥,甚或灰黑干燥;舌質(zhì)表現(xiàn)為紅色,甚或紅絳者均主熱象,為“ 火熱” 病機證素的主要辨證依據(jù)。“ 痰熱” 、“ 瘀熱” 等熱性病機證素亦可見此類舌象表現(xiàn)。

  舌苔黃而膩,包括薄黃膩、黃厚膩,為熱與痰結(jié)使然,可作為“ 痰熱” 病機證素的主要診斷依據(jù)。舌苔呈白色,包括薄白膩、白膩、白厚膩、白濁,為‘’痰濕‘’證的主要表現(xiàn),故可作為“ 痰濕” 病機證素的主要診斷依據(jù)。

  舌質(zhì)紫暗,甚或青紫,有瘀點瘀斑,舌下脈絡(luò)青紫顯露,為“ 瘀血” 、“ 瘀熱” 病機證素的辨證診斷依據(jù)。瘀血阻塞脈絡(luò),血不循經(jīng),溢出脈外,停聚未行故色旱紫黯。

  ( 15) 脈象表現(xiàn)作為各病機證素診斷的參考

  弦緊脈象主風證,數(shù)大有力或弦數(shù)或滑數(shù)主火熱,滑數(shù)或弦數(shù)主痰熱,脈滑或濡主痰濕,澀或結(jié)代主瘀血,弦或滑兼澀或結(jié)代者主瘀熱,細弱或細緩主氣虛,弦細或細數(shù)主陰虛。

  脈象雖然可以作為所有病機證素的辨證診斷依據(jù),但診脈主要依據(jù)臨床醫(yī)生的主觀經(jīng)驗,客觀性不足,故僅作為參考。

  上述從出血性中風急性期常見的癥狀和體征,結(jié)合舌象、脈象,提煉出瘀熱、風、火熱、痰熱、痰濕、瘀血、氣虛、陰虛八個病機證素,它們基本上涵蓋了本病所有的臨床表現(xiàn)和常見證候。

  涼血通瘀方的方義及治療出血性中風急性期的功用特點分析

  涼血通瘀方淵源于《千金要方》的犀角地黃湯和《傷寒淪》桃核承氣湯。由大黃、水牛角、生地、地龍、三七、赤芍、牡丹皮、石菖蒲等藥物組成。

  方以大黃、水牛角為君。大黃清熱瀉火、涼血祛瘀、通腑泄熱,《本經(jīng)》謂其能 “ 下瘀血、血閉寒熱? ? ……蕩滌腸胃,推致致新” ,是歷代治療中風豐藥之一,對于中風急性期之邪實竅閉證,不管是否有腑實證候,均可用大黃。無腑實癥狀者用制大黃,重在祛瘀;有腑實癥狀者用生大黃,重在通瘀,予邪以出路。水牛角功類犀角,有清熱涼血之功,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水牛角具有明顯縮短出血時間,增強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的吞噬功能,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等作用。兩藥相合互補,更能加強涼血化瘀作用。

  生地、地龍、三七為臣,輔佐大黃、水牛角涼血清熱、活血化瘀。生地滋陰清熱,涼血寧血,更兼散瘀之功,是治療營血熱盛的代表藥物?!侗静萸笳妗分^:“ 凡吐血…… ?蓄血,其證果因于熱盛者,無不用此調(diào)治” 。涼血清熱代表方清營湯、犀角地黃湯等均含本品。地龍重在活血化瘀通絡(luò),《本草綱目》謂地龍:“ 治足疾而通經(jīng)絡(luò)也?!?性善走竄,為入絡(luò)之佳品,可引諸約直達病所?,F(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具有抗凝、降纖和溶栓、降壓等多重作用,目前臨床使用的溶栓約物如鏈激酶( SK) 、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 t-PA) 等便是地龍水提物。三七具有止血、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之功?!侗静?br/>
  新編》:“ 三七根,止血之神藥也?!?《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三七,善化瘀血,又善止血

  妄行,為吐衄要藥?!?三七總電甙是從三七中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有良好的改善微循環(huán)作用,能夠促進血腫吸收,明顯抑制腦水腫的發(fā)生、發(fā)展,并且顯著縮短水腫帶的消失時間,對腦出血急性期有明顯療效。

  佐以赤芍、丹皮,加強涼血活血散瘀之功。赤芍的主要成分赤芍總苷能夠延長大鼠凝血時間,抑制電刺激大鼠血栓的形成,同時對實驗性腦缺血具有保護作用。而丹皮的主要成分,丹皮酚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具有鎮(zhèn)痛、鎮(zhèn)靜、抗驚厥等作用;對血管平滑肌有解痔作用,可增加腦血流量,因而在防治缺血性腦損傷中有重要意義;丹皮酚是一種小分子的酚類化合物,具有抗自由基的作用,它極易透過細胞膜,進而可通過抑制環(huán)氧化酶反應(yīng),抑制過氧化脂質(zhì)的產(chǎn)生而阻新的Ca++ 通道的丌放,抑制Ca++ 內(nèi)流,減輕鈣反常的損傷,研究己證明丹皮酚為鈣通道阻滯劑 。

  佐以石菖蒲,芳香走竄,開竅豁痰、醒神益智,引藥上行以達巔頂。其主要成分揮發(fā)油、β-細辛醚,作用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具有鎮(zhèn)靜和抗驚厥作用。諸藥配合,共奏清熱瀉火、涼血活血、通腑泄熱、丌竅通絡(luò)等多方面的功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