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與孩子共同經(jīng)歷的時光,那種相互依偎的感覺,那些講述的愛和感動,都會帶著父母的氣息,作為整體的記憶,長久留存在孩子心里。那個場景也將成為孩子一生都可以隨時回去的永恒風景。幸福的風景。
越來越多的父母抱怨自己孩子不愛看書,“別看電視,快去看書!”似乎是很多父母的口頭禪??墒?,很少有父母仔細想過,為什么孩子不愛看書?
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認為,孩子們不愛看書,是因為父母沒有在孩子真正開始“讀書”之前,先讓他們愛上“書”。那么,怎樣讓孩子愛上“書”?松居直在《幸福的種子》一書中給出了深刻而精彩的答案。
很多父母早早就訓練孩子識字,各種早教課本和卡片的廣告詞都是“三歲識字,五歲看書”。每當看到一個四五歲孩子專心致志、結(jié)結(jié)巴巴地把書上的文字一個一個大聲念出來,我總是忍不住搖頭嘆息。這樣的方式真的能讓孩子體會讀書的樂趣嗎?真的能帶領他們進入書的世界嗎?
識字讀書不是一場什么比賽,如果真有這樣的比賽,大概也只是父母虛榮心的比賽。我們都不會忘了那個十七歲考上中科院研究生的湖南神童的故事。其中有一個細節(jié)令人印象深刻,他兩歲時就認識一千多字,他母親更是以此作為向熟人炫耀的資本。而成年以后的神童卻說自己最厭惡讀書。
識字是為了讀書,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一個辛辛苦苦地讀完一本故事書的二年級小學生,和一個快快樂樂聽爸媽講故事的五歲孩子,相信后者對故事理解得更快、更輕松。讀書不是修行,而是享受。尤其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更要多花心思,讓他們高高興興地讀書,對書留下愉悅的記憶。
即便有的孩子到了二三年級還無法獨立閱讀,父母也應該采取大而化之的態(tài)度,孩子讀不了,就讀給孩子聽。一個勁兒催促孩子讀書,勉強孩子自己看書,不但毫無意義,而且有害。不妨用耐心和信賴,陪伴孩子循序漸進,慢慢成長。
松居直認為,太早讓孩子識字,沒有讓孩子體會到語言中豐富美妙的樂趣,多半只會讓他們長大以后對文字產(chǎn)生厭惡。
就像人類的語言經(jīng)驗是先從聽和說開始,再發(fā)展到用眼睛去看、用手去寫,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語言發(fā)展也會遵循人類語言的這種發(fā)展順序。如果人為破壞這種順序,在孩子缺少足夠的聲音體驗的情況下,就教孩子識字,很可能導致孩子無法通過聽和讀來理解他們掌握的文字,造成能識字卻不讀書,或讀不懂書。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只會疏離文字,疏離書本,因為他們?nèi)狈φZ言感性體驗的積累,不知道語言是一種多么有魅力的東西。

豐富孩子的語言體驗其實是一件簡單而又自然的事。比如母親撫育嬰兒時,不論喂奶、洗澡、換尿布、哄睡,都一定會對嬰兒說話,而不是默默照顧。母親所說的話往往是一些沒什么意義甚至支離破碎的詞句,但是這些話充滿愛意和溫柔,嬰兒因此能夠感受到母親的情緒,親子之間就有了交流。這是語言對心靈最直接的觸動和語言本身蘊含的力量。
又比如兒歌也是語言。對嬰兒最有價值的音樂,未必是莫扎特、舒伯特等音樂家的作品,而是父母和家人親口為他們唱的兒歌或搖籃曲。不論唱得好不好,歌聲中的感情和思緒都會傳達給嬰兒,撫慰他們的心靈。這種簡單而原始的做法,是啟迪嬰兒語言能力的最佳方式。
因此,在讓孩子看書之前,請先對他們說話,對他們唱歌。用自己的聲音和話語擁抱孩子,讓孩子在溫柔生動的話語中成長,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和愛意。孩子的感受越深,越能體會語言的豐富美妙,這個過程如同在孩子們的內(nèi)心開墾肥沃的土壤,是他們成長最底層的根基。
故事是通往孩子內(nèi)心的捷徑。
松居直說,他從孩子們很小的時候開始,一直堅持念書給他們聽,從沒有間斷。雖然從沒對孩子們說過一句“看書去”,但孩子們卻各自養(yǎng)成了讀書的好習慣。另外,孩子身邊應該布滿有趣的書,而不是父母認為對孩子有用的書,盡可能去制造大人和孩子一起讀書的快樂氣氛。這才是最好的閱讀指導。
念書給孩子們聽,就像和孩子們手牽手去故事國旅行,共同分享一段充滿溫暖語言的快樂時光。當孩子們長大以后,松居直才真正了解到,當時他用自己的聲音、自己的語言講了這么多故事的意義在哪里。通過念這些書,他已經(jīng)在孩子們小時候,把一個做父親的想對孩子們說的話說完了。對一個人來說,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活著的意義到底在哪里?人應該靠什么活下去?通過一本又一本的故事書,他已經(jīng)用不同的方式把答案說得一清二楚了。
更重要的是,作為父親,他是用自己的話語、自己的聲音,告訴孩子所有這一切,如同親手在孩子內(nèi)心播下一顆顆幸福的種子。 
作為日本繪本開拓者,松居直對于繪本對孩子的重要性有極其深刻的體會。
我們的眼睛每天都在看東西,但大部分所見之物都只是過眼云煙??蠢L本就像用放大鏡來看日常的東西,能帶給孩子新鮮而驚奇的感受。
世界上有許多美好的事物,或真實或抽象,或知性或感性,又有友情、有趣的言語、美麗的色彩、多變的形狀,還有帶領人們進入幻想世界的故事。而繪本替我們縮小視野,定出視覺的焦點,創(chuàng)造出具體的圖像世界,將不同的事物清楚而深刻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換句話說,繪本使我們更清楚地看到、更深刻地感受到許多事物,這些事物我們常常不經(jīng)意地看到、感受到、注意到,卻沒有真正用心去體會。
《讀者》兒童教育經(jīng)典圖書禮盒之《幸福的種子》
松居直說:“繪本是噴涌而出的語言的世界,讓孩子感受到活生生的歡樂,給予孩子生機勃勃的力量。”
繪本是讀出來的,應該用生動的語言把畫面讀出來,而不應該只是機械地讀文字、看圖。繪本文字簡單,甚至只用畫面就可以講故事。畫面不是對文字的簡單說明,而是更重要的部分,只要足夠用心,畫面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用語言來替換。大人可能會受文字影響,迅速了解內(nèi)容,而忽略畫面,但聽繪本的孩子卻擁有發(fā)現(xiàn)細節(jié)的眼睛和感性。
當大人給孩子讀繪本,孩子用耳朵聽語言,用眼睛看圖,兩種語言描繪的世界在心中重疊,就會呈現(xiàn)一個豐富逼真的世界,讓孩子自然而然走進去。繪本的畫面是靜止的,但豐富生動的語言把畫面連接起來,變成連續(xù)場景,讓畫面動起來。這就像是自己想象出來的動畫片。相比看動畫片時被動地看,被動地接受,看繪本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是主動地看。這種豐富的感性體驗,正是想象力產(chǎn)生的源泉。
很多父母給孩子讀繪本時,總是想著要借助繪本讓孩子早一點讀書識字、養(yǎng)成閱讀習慣、提高文字能力、培養(yǎng)高尚情操等等,這些冠冕的理由往往讓他們無法輕松地給孩子講故事,也使繪本失去了最重要的功能——快樂。反而使繪本變成了虐待孩子的工具。
事實上,除了豐富的感性體驗帶來的快樂,繪本對孩子沒有任何實際用途,更加不能拿來學習東西。繪本只是用來感受快樂的。一本繪本越有趣,越能深刻地留在孩子的記憶里。當孩子長大了,他們記憶中留存的東西自然會給予他們很多很多。
在松居直看來,繪本不是讓孩子自己看的書,而是大人讀給孩子聽的書。即使孩子能夠看懂文字,父母最好還是親自讀給他們聽。
繪本能孕育出充實的內(nèi)心世界,但是如果沒有動情的講述和心靈的溝通,繪本不過是普通的東西。正是父親和母親的聲音讓繪本發(fā)揮了作用,包含愛意的聲音交織出的語言,將孩子引進了繪本的世界,也讓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親密的依戀關系。
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冷漠而自戀,對父母感情淡漠,除了利用別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外不會關心任何人。這樣的人多半在幼年時沒有體驗過真正與他人相互依戀的關系,情感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回應。
把孩子抱在膝上,念繪本給他聽,與孩子有肌膚的接觸,有語言的交流,有心靈的溝通,孩子全身心都能感覺到牢牢擁抱自己的那個人。這時,父母和孩子一起分享著充滿歡樂的語言世界,而語言表達得越喜悅、越快樂,讀繪本的愉快體驗越能長久留在孩子的生命里,無聲地向他述說。這種感覺就是幸福和依戀。
快樂是接納的動力,愛是相互接納的過程。只有在幼兒時期反復體驗過幸福和依戀,長大之后才能真正感受幸福的滋味,才能與人建立親密的依戀關系。
當父母懷抱著孩子,向他們講述書里的故事,就像把一粒粒幸福的種子播入孩子心里。當一粒種子在孩子的心中扎根時,親子之間就建立起無法切斷的親密依戀。這才是真正讓父母和子女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精神臍帶。
而父母與孩子共同經(jīng)歷的時光,那種相互依偎的感覺,那些講述的愛和感動,都會帶著父母的氣息,作為整體的記憶,長久留存在孩子心里。那個場景也將成為孩子一生都可以隨時回去的永恒風景。幸福的風景。

編輯:陸禾
如果你對《幸福的種子》感興趣,歡迎選購《讀者》兒童教育經(jīng)典圖書禮盒 《讀者》兒童教育經(jīng)典圖書禮盒:讓孩子的優(yōu)秀成為一種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