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南渡之際,家國一片混亂,原來官修的《大晟曲譜》也遺失不傳,于是官方的歌曲傳習以及音律研究,就此中斷,坊間的樂工產(chǎn)業(yè)趨于沒落,反倒是一些士族、文人家中有蓄養(yǎng)的歌姬,把一些曲譜繼承了下來。北宋時的詞多在坊間演唱,受眾廣泛,風格多樣,務(wù)求雅俗共賞;到了南宋的家姬時代,歌詞主要的欣賞對象變成了貴族、文人,他們的對藝術(shù)的要求更高更雅:辭句務(wù)崇典雅,音律益究精微。這與北宋時期對歌詞的要求可謂大相徑庭,從而逐漸把南宋的詞推向“醇雅”的正統(tǒng)方向。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姜夔。清代朱彝尊在《黑蝶齋詞序》中說:“詞莫善于姜夔;宗之者張輯、盧祖皋、史達祖、吳文英、蔣捷、王沂孫、張炎、周密、陳允平、張翥、楊基,皆具夔之一體。”他這一句話,基本把南宋末年的高手一覽無遺。在此,咱們著重講一講姜夔、吳文英、張炎。 姜夔(kuí) (1154-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漢族,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zhuǎn)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后又一難得的藝術(shù)全才。(以上摘自百度) 白石詞作是我最為喜歡的風格,確實當?shù)谩膀}雅清空”四字,咱們找?guī)资酌肺兑幌隆?/font> 《揚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余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余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v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此作作于1176年,那時的白石還是小姜,21歲,標準的文學青年。但是情感細膩敏銳,筆法老到穩(wěn)健。上片以景起,追溯記憶中揚州的繁榮盛況,來襯托如今的蕭條沒落。過春風十里,借指揚州,典自“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的詩句,現(xiàn)在卻只有雜生的薺菜和野麥。怎么會這樣呢?自然是金兵南侵的結(jié)果。但詞人此處并未直筆寫金兵的暴行,只是寫,自從胡人(金人)的馬到江邊瞅了兩眼離開之后,剩下的廢池和喬木,都討厭聽到“兵”字,何況人呢?這一句內(nèi)涵太豐富了——金兵在揚州干了什么?為什么只有廢池長喬木?為什么連草木都討厭聽到兵字?那么揚州的人呢?金兵在揚州所為沒有太多記載,至少沒有清兵的《揚州十日記》那么清晰,但燒殺搶掠肯定是少不了的,名都變了荒城?!蔼q”字精妙!接下來由視覺轉(zhuǎn)為聽覺,空城日暮,畫角凄涼,情何以堪! 下片則悉數(shù)借小杜筆意,發(fā)自身感慨,作品中算、須、縱、仍這幾個虛字用得格外好,下片的情緒才能跌宕起伏。“驚”字可作詞眼,驚的是小杜還是小姜?小杜和小姜在下片已經(jīng)合體,無法區(qū)分了。文筆再好,也寫不出這份黍離之悲的沉痛,這種深情,不是甜蜜,是沉痛。接下來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又是一幅畫,前面一句如同激越的堂鼓,這一句戛然而止。清冷、幽靜的畫面,越美越凄涼。那么如何收尾呢?白石目光一轉(zhuǎn),看到橋邊的紅色芍藥花,只有它年年生、歲歲紅,便有了這么一問:你年年都是為了誰開花的呢? 這個作品是小姜詞里名氣極大的一首,詞作文筆清峻,語言清雅,畫面清空,情緒低沉,情感濃郁,情懷幽冷。注意一下,此作的基調(diào)是冷的,不是熱血沸騰的什么愛國主義詩篇——到白石這會兒,亡國詩人,能活著,已是萬幸,挽袖子打跑敵人,還我河山,他壓根沒這個想法的。 《杏花天影》 丙午之冬,發(fā)沔口。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淮楚,風日清淑,小舟掛席,容與波上。 綠絲低拂鴛鴦浦。想桃葉、當時喚渡。又將愁眼與春風,待去,倚欄橈、更少駐。 金陵路、鶯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滿汀芳草不成歸,日暮,更移舟、向甚處? 這是白石小令里我最喜歡的一闋,只看詞牌,滿天杏花紅影,多么美的場景,足令人心馳。其實是在詞譜《杏花天》的基礎(chǔ)上,上下片更增加一處短韻而來。小序交待了創(chuàng)作時間地點背景:1186年正月(白石32歲),由漢口登舟順江而下,取道南京。正月早春,楊柳初青,柳絲低垂,輕輕的拂過鴛鴦浦(秦淮河),當年那個叫桃葉的女孩,是在這里喚渡的么?注意,桃葉這個人名,全詞的情字皆由此人而起,因為她是晉時王獻之的小妾,不是妻是妾。而老姜此作,是寫給合肥的那位情人的,故而以“桃葉”暗扣。愁眼,一語雙關(guān),既指美人憂傷的眼睛,亦指柳葉,早春的柳,常常被寫作“柳眼”,喻其形也。待去,去了沒?沒有。想了沒?想了!情感的糾結(jié),盡由此出。下片金陵路,既明寫地點,亦虛寫盛景。縱然鶯吟燕舞,也撫平不了內(nèi)心的傷情。只有守信如約、亙古不變的潮水,知道相思之苦。此一典,用得含蓄深沉,由己推人,由此及彼。汀頭草長,可是我就是不能回到你的身邊啊。這個“不成歸”,與上片的“待去”相互響應(yīng),待去而未去,思歸而難歸,情何以堪,淚何以干!唉,去又去不了,歸又歸不得,天晚了,我到底要把小舟移向哪處呢? 此作寫情,寫得空靈清雅,渾無煙塵氣。以長調(diào)之筆法寫小令,寫得曲折婉轉(zhuǎn),同樣亦相當?shù)碾[晦含蓄——話說愛情愛到這個份兒上,也怪不得白石他一輩子死糾結(jié),看人家柳永,“無限狂心乘酒興”,才是不負青春嘛! 《疏影》 辛亥之冬,余載雪詣石湖。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征新聲,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習之,音節(jié)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屠锵喾辏h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huán)、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 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里,飛近蛾綠。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 白石的《暗香》《疏影》二首算是地道的“代表作”,《暗香》名氣比較大,可能諸位更為熟悉一些,不過我本人更喜歡《疏影》,所以我選講這一首。 序言不說了,老姜唯一的毛病就是太喜歡寫序,啰嗦! 咱們直說正文。開筆用的是趙師雄羅浮山夢仙之事,故事里梅花化作素衣美女、枝上翠禽化作綠衣仙童,總之是美好得不能再美好的梅花故事啦。用此典,一來扣“詠梅”之意,二來為全詞營造空靈、飄逸的神仙氛圍?!翱屠铩本o承上文,從環(huán)境、鄰居來寫梅花:籬之角,辟也;黃昏之刻,寂也;無言,默也;修竹,清也。短短一句,梅花格調(diào)盡出。前面兩韻一典一實,算是對梅花的正面描寫。注意,基本沒有寫形,只注重其神。接下來宕開一筆,以昭君為喻,她是悲涼的,她是幽怨的,但她是美麗的,更是高潔的,這一喻,梅之精神頓出,嬌弱盡掃,柔中帶剛。 下片順著昭君事,繼續(xù)用宮中之典。過片“猶記”過渡自然流暢,先用含章宮壽陽公主點額之事,再用漢武帝劉徹金屋藏嬌之典,一正用,一反用,手法純熟,寫的是對梅花的喜愛與憐惜。話說到這兒,說這個是寫梅花不是寫愛情,說死我也不信。只是老姜著實寫得太隱晦罷了。下一韻的“玉龍哀曲”指的是笛子名曲《落梅花》,這個曲子我也沒聽過,但可以參照張唯良先生的《梅花三弄》去品味一下。總之還是沒離梅花,這一韻則是巧妙的拉入聽覺感受,以曲寫梅。歇拍才真正的亮出梅花的招牌證件照:小窗橫幅——小軒窗外斜伸過來的一枝梅。這個畫面可以是彩色可以是黑白,可以是方可以是圓,可以是實可以是虛,可以是清晰的可以是朦朧的,每個人的心中有自己的一幅畫,但無論是哪一幅,都是說不盡的美麗! 老姜此作飽受贊揚,張炎《詞源》極口稱道此詞:“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自立新意,真為絕唱?!保ㄟ@個夸得真空洞而且夸張)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評曰:“寄意題外,包蘊無窮。”——這個評價還是比較客觀準確的,老姜此作詠物而不困于物,有所喻意而不失本意,一切都恰到好處。 麻煩是特點把握不好,往往會成了毛病(比如唱京劇學程派的大都憋著嗓子唱一樣),寄意題外,包蘊無窮,這八個字,把無數(shù)文學青年引入歧途。有多少以白石的追隨者自詡的詩詞愛好者,都是喜歡拼命用典,不惜牽強附會;意寄題外,寄得離題萬里。 當然,白石的追隨者中,張炎、吳文英、史達祖這些大鱷級別的粉絲可不少,但我特別喜歡名氣平平的張輯的一首: 《疏簾淡月·秋思》 梧桐雨細,漸滴作秋聲,被風驚碎。潤逼衣篝,線裊蕙爐沉水。悠悠歲月天涯醉。一分秋、一分憔悴。紫簫吹斷,素箋恨切,夜寒鴻起。 又何苦、凄涼客里。負草堂春綠,竹溪空翠。落葉西風,吹老幾番塵世。從前諳盡江湖味。聽商歌、歸興千里。露侵宿酒,疏簾淡月,照人無寐。 首先說一下詞牌,此作就是《桂枝香》,與正體相比只是多押了一個韻腳而已。叫《疏簾淡月》便是由詞中名句而來。 上片由秋聲開筆,秋雨梧桐已是凄涼,“驚碎”二字讓人心頭一顫?!疤煅淖怼惫疵枇艘环b旅簡筆畫,“一分秋、一分憔悴”則是千古絕妙之筆。心中苦悶無法排遣,上結(jié)三句,前兩句偶句工整,后一句奇警,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過片“又何苦”筆鋒一轉(zhuǎn),是自我認知更是自我開解的過程。把自己搞的苦巴巴的又如何呢?還不是辜負了大好的春光?竹林翠綠的時候不去關(guān)愛它,現(xiàn)在落葉西風,塵世都吹老了,何況人乎?人到中年,飄搖千里,總覺得“不如歸去”啦!歇拍以高度凝煉的文字投映出一張中焦畫面:天上淡淡月,檐下疏疏簾。宿醉之人,單衣沾露,鰥目無眠。。。把秋景秋情秋意秋傷寫了個盡! 唯一我有個疑問就是,秋天很少有又下雨又有淡月的夜晚,嘿嘿,也許張輯正好碰上一個,也許他寫的不是同一個夜晚,姑且由它了。 張炎作品比較冷峻,空靈高曠,亦有不世之佳作,比如這首《壺中天》: 夜渡古黃河,與沈堯道、曾子敬同賦。 揚舲萬里,笑當年底事,中分南北。須信平生無夢到,卻向而今游歷。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野人驚問,泛槎何處狂客? 迎面落葉蕭蕭,水流沙共遠,都無行跡。衰草凄迷秋更綠,唯有閑鷗獨立。浪挾天浮,山邀云去,銀浦橫空碧??巯细钄啵s革w上孤白。 《壺中天》其實就是《念奴嬌》,張炎給起的個新名字。先說一下創(chuàng)作背景,此時南宋已經(jīng)亡國,張炎被蒙元政府召集去大都的知名文人,路過黃河,心生感慨。清空之筆,加上黍離之悲,此作的情感相當?shù)纳畛?,但文字卻空靈。大致說一下文字吧: 開筆直寫黃河,我萬里迢迢乘船而來,你說你當年好好的為什么要分出個南北呢?這一問,內(nèi)涵很多。單指“南北”這一句而言,我們可以理解為:最初是不分南北的,后來分了南北,現(xiàn)在已經(jīng)又不分了。這是什么?大宋?。”彼蔚臅r候黃河是境內(nèi)河流,沒分什么南北; 后來北宋滅亡,南宋與金劃江而治,黃河其實始終是重要分界; 再后來,南宋也亡了,蒙元政權(quán)一統(tǒng)天下,界限,再次消彌了。短短一句,三代王朝更疊在其中。 接下來說我做夢也不曾想過能來黃河,意思也很多。沒想過要來這里的,居然來了,卻不是自己想來,是不可不來。(他們這一路寫東西都是這樣,一筆寫進去很多很多的東西,含蓄是盡管含蓄了,讀起來也著實是費勁)。 下面偶句寫景,蒼勁冷峻。上結(jié)借用“野人”之口,側(cè)面描述詩人們的形象。 過片直接把視線切換到船頭詩者身上?!奥淙~蕭蕭”借老杜句,掛出苦困味道。衰草句如長焦鏡頭,焦點是那一只悠閑的沙鷗,卻是“獨立”,沒有伴兒。這是作者眼中的一只鷗,更是作者心中的自由。 “浪挾”這一韻,視線放開,畫面淡遠,很見煉字功底。但下字偏于綿軟,比之蘇辛,氣韻上差了不是一點兩點。 結(jié)句以奇絕之景句,激越之情懷收束全篇,亦見高邁。 整體來說,此作情感沉郁悲愴,下筆凝重而未失輕靈,文人筆墨之中不乏冷峻清拔——比較他自己以及南宋整體的詞風要硬朗許多,當然,比老蘇的灑脫、老辛的剛勁,還是要差些風骨的。 白石的追隨者里,我最不喜歡吳文英,他的風格過于密麗以致瑣碎,但他的筆法、思路和鋪陳,絕對是高手,那首著名的《鶯啼序》一直為詩家津津樂道。夢窗有一首《八聲甘州》我以前引用過,算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一首,這里就再提一下: 《八聲甘州——靈巖陪庾幕諸公游》 渺空煙四遠,是何年青天墜長星?幻蒼崖云樹,名娃金屋,殘霸宮城。箭徑酸風射眼,膩水染花腥。時靸雙鴛響,廊葉秋聲。 宮里吳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獨釣醒醒。問蒼天無語,華發(fā)奈山青。水涵空、闌干高處,送亂鴉、斜日落漁汀。連呼酒,上琴臺去,秋與云平。 起筆,吳文英作“渺空煙四遠,是何年青天墜長星”,先提后頓的起法,較宜于沉郁筆調(diào),為后篇造勢。另外再注意一下吳文英的是5+8(通常是8+5),他的八字句也是有領(lǐng)字的。 第二韻,起筆點明吊古,則接以“幻蒼崖云樹,名娃金屋,殘霸宮城” 。從“承”的角度來說,嚴絲合縫,自然流暢。承,就一定要承得緊。不能虛虛晃晃的,接這兒也行,放那句也可。 第三韻 “箭徑酸風射眼, 膩水染花腥”, 由外物轉(zhuǎn)到自身感受。因為長調(diào)詞的篇幅比較大,不必像律詩那樣壓縮,可以適當“鋪張”一點,所以更能夠表達豐富的感情。 第四韻對第三韻加以點染勾勒,為下片抒情伏筆。 過片三句追溯往事,筆法輕靈,潛氣內(nèi)轉(zhuǎn),泯滅痕跡。這里大家注意一下第二句的句法?!百晃搴肟汀保窍喈斍逦?+4。 下片第二韻,“問蒼天無語,華發(fā)奈山青”,這一韻的首字,以去聲作領(lǐng)字的,不可寫成兩個五言句。 下片第三韻,兩個三字逗的長句,全首精神,皆賴此點睛之筆。情感要在這里鋪墊足,結(jié)句是哭是笑,全看這兩句的安排了。 結(jié)拍看似平淡,但不可松懈,必須要能綰合全篇??纯蠢蠀亲鳌斑B呼酒,上琴臺去,秋與云平” ,這是極含蓄的結(jié)法(注意他的第二小句,是2+2而沒有用1+2+1。這句用1+2+1的比例比較高,所以龍榆生先生譜中也是這樣要求的)??v觀通篇,選擇含蓄還是直露的收尾,與詞人的性情有關(guān),也要看整個的基調(diào)而定。吳詞步步縮,步步留,通篇是以深婉沉郁為主,故宜于含蓄的結(jié)尾,使詞更加有一唱三嘆之致,更加切合詞的本來的體性——呵呵,話是這么說,真的寫的時候,也未必一定如此,看各自的感覺吧! 總之,南宋末年以姜夔為代表的這些詞人,把詞在清空騷雅方向上推到極致,詠物詞在此時也得到大量發(fā)展。詞人們相聚結(jié)社,命題作文,風流俊雅,為宋詞寫下精美絕倫的尾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