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就談談這幾方面的問題: 1、舊體詩詞的音韻: 對現(xiàn)代人來說,最主要的音韻和平仄的依據(jù),就是以普通話為標準的漢語拼音。而所謂的韻書,就是以漢語拼音為準的字典,這就是所謂的“新韻”。這樣問題就簡單化了。 當然,有許多朋友已經(jīng)熟悉和喜歡用平水韻,當然他們就依然用平水韻。新學的朋友喜歡用平水韻的,當然也會由他們自便。我只是認為,提倡使用新韻,更容易為大家所掌握。因此,我提倡使用“新韻”。 格律詩,一般押平聲韻,而在舊體詩里的古體詩,有押仄韻的。而詞則不同,在詞牌里,有押平韻的、押仄韻的,還有平、仄韻轉(zhuǎn)換押韻的,依不同的詞牌而定。 關于填詞,我主張除入聲字仍依照詞韻外,其他字都使用新韻。因為按照今天普通話的發(fā)音來看,詞韻已經(jīng)有明顯的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詞韻的第十三部沒有單列的必要,如按今音,針、砧、今、金等都和第六部的字韻母完全相同。侵部單列是古時人的發(fā)音和現(xiàn)在不同而形成的。在現(xiàn)在詞韻的第十三部完全應該并如第六部。這兩部合并之后,基本上就和“今韻”相同了。 但入聲在詞里面,有特殊的意義,有些詞牌,不使用入聲字押韻,就失去原來的韻味。如“憶秦娥”就用入聲為宜。因此,我建議填詞時,對有特殊要求的詞牌,仍用原“詞韻”里的第十五部至第十九部的入聲韻。 格律詩,一般押平韻,而在舊體詩里的古體詩,有押仄韻的。而詞則不同,在詞牌里,有押平韻的、押仄韻的,還有平、仄韻轉(zhuǎn)換的,依不同的詞牌而定。 2、關于平仄的問題: 在讀準四聲的前提下,第一、二聲為平聲,第三聲就是上聲,第四聲就是去聲。按照現(xiàn)在的普通話,入聲已并如其他的聲部。如白是平聲,國是平聲,而在詩詞韻書中,都為入聲。 四聲分清了,讀一、二聲的字都是平聲,第三聲(上聲)和第四聲(去聲)的字都是仄。如果說方言的朋友,可以借助于“現(xiàn)代漢語小詞典”來分清四聲,也就分清了平仄。 我認為寫格律詩詞,就是要講求平仄。但在格律中也是有可以通融的地方,如寫格律詩,一般情況下可以“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七言詩的第二、四、六字,要求嚴格,第一、三、五字可靈活。但在要求嚴格的時候,還要求不可犯“孤平”和“三平”“三仄”。關于這方面的問題,在王力先生寫的“詩詞格律”的書中,寫的很簡明,一讀就明白了。我在此無須贅述了。 填詞時,在詞的格律中,也有可平可仄的字,一般用+號表示,其他標明平仄的字不可改變。 3、舊體詩詞的寫作: 無論是自由體的現(xiàn)代新詩,還是格律詩詞,都要有意境。沒有意境,就算不得詩。 什么是意境?這就有見仁見智的不同說法了。我認為描寫風景也好,抒發(fā)感情也好,表達意見也好,都可以寫出好的意境。意境是比字的表面更深層次的思想感情。詩言志,看如何理解。如果把“志”一定要和政治思想聯(lián)系的話,我不贊成。如果說詩要立意,是必要的。但所立的意是什么,只要感人就可以了。這是詩人的自由。 我認為寫詩填詞,和書法繪畫是相通的。在寫之前必須有個腹稿,就是“意在筆先”。也就是說先想好要寫什么,總體的立意是什么,如何去表現(xiàn)。比如在確立主題后,要決定寫長的,還是短的;再考慮選什么調(diào)式。這都在于詩人自己的考慮,我就無法細說了。 但我想說的是,寫詩填詞,總得讓讀者知道寫的是什么。就要有個總體的思路。然后,詩詞也要有起、承、轉(zhuǎn)、合。對這方面的問題是詩人自己的發(fā)揮,無法細說。但我可以舉幾個例子,我們來共同學習古人如何寫詩填詞。 首先我們看唐朝的(高適)的【送別】絕句: 這詩寫得太精彩了。詩的主題十分清楚,是送行。前兩句是寫送行是的景色:漫天的黃云,紛紛的大雪,颯颯的北風,在嚴寒中的飛雁。在這樣凄涼的景色下,作者在送朋友離去。僅有這兩句并非驚人之筆。但第三句一轉(zhuǎn),就開始打動讀者,結(jié)句使讀者為之一驚。這兩句,將這首詩,上升為驚人的杰作!這詩,絕非一般的詩人能寫得出來的。此詩的精彩,全在一轉(zhuǎn)、一合。我們從此詩可以學到如何鋪墊,而有如何轉(zhuǎn)和合。在寫絕句時,關鍵幾乎都是一轉(zhuǎn)一合。這是寫好詩的“難點”。 我們再舉個簡單的例子,如: 這詩的前兩句似乎平常,而巧妙地一轉(zhuǎn),又巧妙地一合,就成了千古絕唱。如果沒有這一轉(zhuǎn)一合的巧妙,前兩句一般人也不難寫出;而有了這一轉(zhuǎn)一合,就非一般人能寫得出來的了。 填詞也是如此,我們也舉個例子,如蘇軾的【南鄉(xiāng)子】: 這詞的主題也是送行。前半闋寫送行的情景,用塔來影射送行,但如果沒有下半闋的轉(zhuǎn)和收,就僅僅描寫了風景。這沒有什么情趣了。下半闋寫的是送行歸后的掛念和悲傷,是抒情?!扒镉昵鐣r淚不晴”的點睛之筆,把感情發(fā)泄出來,使讀者感動。 當然,才華是學不到的,這只能靠詩人自己去發(fā)揮了。 大翔/鈴歌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