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心畬的畫里人生
文 | 物道
從顯赫的皇族后代到以講學賣畫為生,從京城的恭王府到偏居臺灣,溥心畬的一生,是時代造化的無奈。但他的畫里,卻有細膩的生命氣息與文人的淡泊空靈。我們常常以為堅守就是要扛起大旗,要大聲告訴全世界。但是溥心畬卻告訴我們,退讓有時也是一種堅守。 1908年,光緒帝病危,幾個宗親的男孩受命入宮甄選皇帝,其中包括恭親王府13歲的二公子溥儒,字心畬。這個被稱為皇清神童的少年,4歲習書法讀蒙經(jīng),5歲見慈禧作對聯(lián),被贊“本朝靈氣都鐘于此童”,小小年紀便能作詩寫文。然而,他的聰明伶俐在這個日薄西山的皇朝似乎沒什么用武之地,百年之后,人們記住的卻只是他的業(yè)余愛好,亦是他養(yǎng)家糊口的本事──畫畫。 - 《積雪數(shù)峰寒》(局部) -《疏木扁舟》(局部) 文人畫的最后一筆 自幼接受傳統(tǒng)教育的溥心畬,直到20來歲才開始自學畫畫。后來表侄啟功回憶說,先生點撥他“畫不用多學,詩作好了,畫自然會好”。其實溥心畬天資很高,而且從小出入宮廷,見過許多稀世珍品,眼高自然也手高。他的畫大多是臨摹古跡,或根據(jù)史實故事來畫。但他用筆極為精到,雖臨摹卻自成氣相。
-《讀經(jīng)消閑圖》(局部) -《松溪高士圖》(局部) 溥心畬學北宗,受馬遠、夏圭影響較深,與張大千并稱“南張北溥”,被譽為“文人畫的最后一筆”。目前他拍賣價格最高的作品是他在1937年創(chuàng)作的《山水清暉卷》。這是北京郊外石經(jīng)山云居寺一帶的景色。放眼望去,層巒疊嶂,飛瀑直下,長松挺立,間有亭臺屋舍掩于深秀山林,點點白帆臨于遠方白水間。溥心畬運用了斧劈皴法層層展現(xiàn)山的波折頓挫,蒼勁渾厚。畫里的江山磅礴大氣,可題詩卻透露了這位舊王孫的惆悵,“哀哉東逝川,古人今不見。” -《 山水清暉卷》 -《 山水清暉卷》(局部) 溥心畬擅長青綠山水畫,皇家的背景滋養(yǎng)出他畫里的大氣,但人世的浮沉讓他多了幾許文人的蕭瑟寂寞。比如他的山水田園畫,多是有屋舍無人煙,淡泊孤寂。他在設(shè)色方面頗有心得,他教學生要染十次以上,還根據(jù)不同材質(zhì)在正反面染不同色彩。而且用的是舊時宮中所藏的顏料,能長久不變色。因此,溥心畬的畫色“極其平靜柔和”,有著細膩的生機。
-《山水四屏風》 舊王孫的氣節(jié) 雖然溥心畬低調(diào)處事,但其實性格也很剛烈。當溥儀出任偽滿洲國皇帝時,他寫《臣篇》痛斥溥儀并明己志。后來他到了臺灣,宋美齡想拜他為師,被他婉拒了,據(jù)傳是因為他覺得滿清是被民國所滅,這樣做覺得是對不起列祖列宗。他的剛正與倔強可在人物畫里窺見端倪。
晚年溥心畬畫了很多鐘馗畫,既有威嚴氣勢,也有慈眉善目。這張是幾只小鬼在跳芭蕾和耍功夫,鐘馗就倚在樹上瞇著眼看他們。那張是小鬼在給鐘馗畫像,鐘馗正襟危坐在石壁上,兩眼渾圓有神,小鬼緩緩抬起手臂,姿態(tài)輕松地勾畫著。他的漫畫詼諧犀利,如《不宜家人》里畫著一個身著旗袍的女子,環(huán)抱雙臂,眼角卻往上翹,雖身姿婀娜,眼神里卻透著一股冷意。也許是他過早地看透了人情冷暖。
-《不宜家人》(局部) 一生的糾結(jié)與堅守 看過一張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溥心畬與張大千的合影,張一把長須,挺胸微笑,溥卻微躬著身,眉頭微蹙,嘴角下抿。不同性格造就兩人之后境遇的差異。溥心畬有屬于自己的驕傲,不善推銷自己,因此多年來他的畫作成就要么被忽略,要么被質(zhì)疑。質(zhì)疑的人常說他無新創(chuàng)見,總是固守著自己那套文人畫的作風。但其實他懂得變通,在堅持傳統(tǒng)畫法的嚴謹上也開創(chuàng)了自家風范?;适液笠岬纳矸荩屗吹藰s華富貴,也讓畫里多了種“空靈超逸”的境界。 或許,溥心畬的畫風就像他的一生,既有糾結(jié),亦有堅守。他一生以經(jīng)學家自許,認為畫家是恥辱的,卻不得不靠賣畫為生。對他來說,這是在堅守著皇族的體面。既然在時代的浪潮中難續(xù)昨日的輝煌,不如選擇黯然地居于一角做自己。因為有時候,適當?shù)耐俗屖菫榱藞允刈约旱牡拙€。
-溥心畬(1896年-1963年)原名愛新覺羅·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自號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滿族,為清恭親王奕訢之孫。 — 新技能 — 喜歡物道君嗎?喜歡就把“物道”置頂咯!
|
|
來自: 林下泉聲718 > 《近代、現(xiàn)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