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書中自有黃金屋---診斷考點(2)

 下凡的小中醫(yī) 2016-05-02

全國中醫(yī)考研

表6  望診(假神的臨床表現(xiàn)與意義)

臨床表現(xiàn)

意義

①如原本目光晦滯,突然目似有光,但卻浮光外露

臟腑精氣極度衰竭,正氣將脫,陰不斂陽,虛陽外越,陰陽即將離決所致,古人比作“回光返照”或“殘燈復明”,常是危重病人臨終前的征兆。

②本為面色晦暗,一時面似有華,但為兩顴泛紅如妝

③本已神昏或精神極度萎靡,突然意識似清,想見親人,言語不休,但精神煩躁不安

④原本身體沉重難移,忽思起床活動,但并不能自己轉動

⑤本來毫無食欲,久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食量大增

 

表7  望診(神亂的臨床表現(xiàn)與意義)

分證

臨床表現(xiàn)

意義

焦慮恐懼

(卑惵、臟躁)

病人時時恐懼,焦慮不安,心悸氣促,不敢獨處一室

多屬虛證,多由心膽氣虛,心神失養(yǎng)所致

狂躁不安

(狂證)

病人狂躁妄動,胡言亂語,少寐多夢,打人罵詈,不避親疏,語無倫次,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多屬陽證,多由暴怒氣郁化火,煎津為痰,痰火擾亂心神所致

淡漠癡呆

(癲病癡呆)

病人表情淡漠,神識癡呆,喃喃自語,哭笑無常,悲觀失望

多屬陰證,多由憂思氣結,津凝為痰,痰濁蒙蔽心神,或先天稟賦不足所致

猝然昏倒

(癇證)

病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多由臟氣失調,肝風夾痰上逆,阻閉清竅所致


表8  望診(《靈樞·五色》面部名稱及所候臟腑)

面部名稱

所候臟腑

面部名稱

所候臟腑

現(xiàn)用名稱

《靈樞·五色》名稱

現(xiàn)用名稱

《靈樞·五色》名稱

庭(顏)

首面

鼻尖

肝下(面王、準頭)

眉心上

闕上

咽喉

鼻翼旁

面王以上

小腸

眉心

闕中

鼻翼

方上

鼻根

闕下(下極、山根)

顴骨下

中央

大腸

鼻柱

下極之下(直下、年壽)

挾大腸

鼻柱旁

肝部左右

人中

面王以下

膀胱、子處




表9  望診(《素問·刺熱》分候法)

面部部位

額部

鼻部

左頰

右頰

頦部

臟腑定位

 

表10  望診(常色與病色的鑒別要點)

常色

總特點

明潤含蓄

分類及特點

主色

紅黃隱隱,明潤含蓄(黃色人種)

客色

客色屬于常色范圍,可因氣候、地域等發(fā)生變化

病色

總特點

晦暗、暴露

分類及特點

善色

面色雖有異常,但仍光明潤澤

惡色

面色異常,且枯槁晦暗


表11  望診(病色交錯內容)

五臟

正色

正病

病色交錯

附注



色生病

吉中之順

病生色

吉中小逆

病克色

兇中之順

色克病

兇中之逆

1.相生為吉,順證。

色生病為吉中大順

病生色為吉中小逆

2.相克為兇,逆證。

病克色為兇中之順

色克病為兇中之逆

 

表12  望診(面色歸納表)

五色

五臟

常色面色

平人

病人

有華無病

無華將病

有華主生(善色)

無華病危(惡色)

以縞裹紺

如蒼璧之澤

如藍

如翠羽

如草茲(枯草)

以縞裹朱

如白裹朱

如赭

如雞冠

如衃pei

以縞裹栝蔞實

如羅裹雄黃

如黃土

如蟹腹

如枳實

以縞裹紅

如鵝羽

如鹽

如豕shi

如枯骨

以縞裹紫

如重漆色

如地蒼

如烏羽

如炲tai(鍋底)

 

表13  望診(五色主病)

病色

主病

證型

臨床表現(xiàn)

赤色

主熱證,亦可見于戴陽證

實熱證

滿面通紅

陰虛證

午后兩顴潮紅

戴陽證

久病重病面色蒼白,卻時而泛紅如妝、游移不定者

白色

主虛證(包括血虛、氣虛、陽虛)、寒證、失血證

氣虛血少,陽衰寒盛

面色發(fā)白

血虛證,失血證

面色淡白無華,唇舌色淡

陽虛證

面色晄白

陽虛水泛

面色晄白虛浮

亡陽、氣血暴脫或陰寒內盛

面色蒼白

黃色

主脾虛、濕證

脾虛,濕邪內蘊

面色發(fā)黃

脾胃氣虛,氣血不足

面色萎黃

脾虛濕蘊

面黃虛浮

黃疸

面黃鮮明如橘皮色,屬陽黃,濕熱為患

面黃暗如煙熏色者,屬陰黃,寒濕為患

青色

寒證、氣滯、血瘀、疼痛、驚風

寒凝氣滯,瘀血內阻,筋脈拘急,疼痛劇烈,熱極動風

面見青色

寒盛、痛劇

面色淡青或青黑,如:氣滯腹痛、寒滯肝脈

陰寒內盛,心陽暴脫、真心痛

突見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涼脈微

心氣、心陽虛衰,血行瘀阻,肺氣閉塞,呼吸不利

久病面色與口唇青紫

肝郁脾虛

面色青黃(即面色青黃相兼,又稱蒼黃)

動風先兆

小兒高熱抽搐,面部青紫,尤以鼻柱兩眉間及口唇四周為甚

肝強脾弱,月經(jīng)不調

婦女面色青

黑色

主腎虛、寒證、水飲、血瘀、劇痛

腎陽虛、劇痛

面色發(fā)黑

腎陽虛

面黑暗淡或黧黑

腎陰虛

面黑干焦

腎虛,水飲,寒濕帶下

眼眶周圍發(fā)黑

血瘀

面色黧黑,肌膚甲錯

 

表14  望診(望色十法)


表現(xiàn)

面色浮顯于皮膚之外

面色沉隱于皮膚之內

面色清明,其色舒

面色濁暗,其色慘

面色

淺淡

面色

深濃

面色疏散,其色開

面色壅滯,其色閉

面色

潤澤

面色

枯槁

主病

表證

里證

陽證

陰證

虛證

實證

主新病或病邪將解

主久病或病邪漸聚

精氣未衰,病輕易治

精氣已衰,病重難醫(yī)

轉歸

面色由浮轉沉,是邪氣由表入里;由沉轉浮,是病邪自里達表

面色由清轉濁,是病從陽轉陰;由濁轉清,是病由陰轉陽

面色由微轉甚,是病因虛而致實;由甚轉微,是病由實而轉虛

面色由摶轉散,是病雖久而邪將解;由散轉摶,是病雖近而邪漸聚

面色由澤轉夭,是病趨危重;由夭轉澤,是病情好轉

 

表15  望診(肥胖與消瘦)

病名

臨床表現(xiàn)

肥胖

胖而能食,為形氣有余;胖而食少,為形盛氣虛

病因:嗜食肥甘,喜靜少動,脾失健運

“肥人多痰”、“肥人多濕”

消瘦

形瘦食多,為中焦有火

形瘦食少,為中氣虛弱

病因:脾胃虛弱,氣血虧虛

“瘦人多火”

《內經(jīng)》所謂“大骨枯槁,大肉陷下”,為臟腑精氣衰竭,屬病危


表16  望診(動靜姿態(tài)的臨床表現(xiàn)和意義)

形態(tài)

臨床表現(xiàn)

意義

坐形

坐而仰首

哮病、肺脹、氣胸,痰飲停肺、肺氣壅滯

坐而喜俯,少氣懶言

體弱氣虛

但坐不能臥,臥則氣逆,咳逆倚息

肺脹,心陽不足,水氣凌心,肺有伏飲

坐時常以手抱頭,頭傾不能昂,凝神熟視

精神衰敗

臥式

臥時面常向里,喜靜懶動,身重不能轉側

陰證、寒證、虛證

臥時面常向外,躁動不安,身輕自能轉側

陽證、熱證、實證

仰臥伸足,掀去衣被

實熱證

蜷臥縮足,喜加衣被

虛寒證

但臥不能坐,坐則眩暈,不耐久坐

氣血俱虛,肝陽化風

坐臥不安

煩躁,腹?jié)M脹痛

立姿

站立不穩(wěn),其態(tài)似醉常并見眩暈者

肝風內動,腦有病變

不耐久站,站立時常欲依靠它物支撐

氣血虛衰

站立(或坐)時常以兩手捫心,閉目不語

心虛怔忡

以兩手護腹,俯身前傾者

腹痛

形態(tài)

以手護腰,彎腰曲背,行動艱難

腰腿病

行走之際,突然止步不前,以手護心

脘腹痛或心痛

行走時身體震動不定

肝風內動,筋骨受損,腦有病變

 

表17  望診(囟門異常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臨床表現(xiàn)

意義

囟填

囟門突起

實證。溫病火邪上攻,腦髓有病,顱內水液停聚。

但小兒在哭泣時囟門暫時突起為正常

囟陷

囟門凹陷

虛證。吐瀉傷津,氣血不足,先天腎精虧虛,腦髓失充。

6個月以內的嬰兒囟門微陷屬正常

解顱

囟門遲閉

腎氣不足,發(fā)育不。多見于“佝僂病患兒”,常兼有“五軟”“五遲”

前囟呈菱形, 1218個月閉合;后囟呈三角形,出生后24個月閉合

 

表18 望診(頭發(fā)異常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意義

臨床表現(xiàn)

發(fā)黃

精血不足

發(fā)黃干枯,稀疏易落

先天不足,腎精虧損

小兒頭發(fā)稀疏黃軟,生長遲緩,甚至久不生發(fā)

疳積

小兒發(fā)結如穗,枯黃無澤

發(fā)白

腎虛

伴耳鳴、腰酸

勞神傷血

伴失眠、健忘

不屬病態(tài)

因先天稟賦所致

脫發(fā)

血虛受風

片狀脫發(fā),顯露圓形或橢圓形光亮頭皮,稱為“斑禿”

腎虛

青壯年頭發(fā)稀疏易落,眩暈、健忘、腰膝酸軟

血熱化燥

頭皮發(fā)癢、多屑、多脂


表19 望診(面形異常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面形

病證

臨床表現(xiàn)

意義

面腫

陽水

眼瞼顏面先腫,發(fā)病較速

外感風邪,肺失宣降

陰水

面色晄白,發(fā)病較慢

脾腎陽衰,水濕泛溢

水氣凌心

面唇青紫、心悸氣喘、不能平臥

心腎陽衰,血行瘀阻,水氣凌心

腮腫

痄腮

一側或兩側腮部以耳垂為中心腫起,邊緣不清,按之有柔韌感及壓痛

外感溫毒之邪所致,多見于兒童

托腮癰,發(fā)頤

顴下頜上耳前發(fā)紅腫起,伴寒熱疼痛

陽明熱毒上攻

腮腺腫瘤

耳下腮部出現(xiàn)腫塊,不紅不熱


面削顴聳

面脫

面部肌肉消瘦,兩顴高聳,眼窩、頰部凹陷

氣血虛衰,臟腑精氣耗竭所致,多見于慢性病的危重階段

口眼斜

口僻

突發(fā)一側口眼斜而無半身癱瘓,患側面肌弛緩,額紋消失,眼不能閉合,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向健側斜

風邪中絡

中風

口眼斜兼半身不遂

肝陽化風,風痰阻閉經(jīng)絡

 

表20 望診(特殊面容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臨床表現(xiàn)

意義

驚怖貌

面部呈現(xiàn)恐懼狀

①小兒驚風、客忤(wu)以及癲病、癭氣等。

狂犬病:遇聲、光、風刺激,或見水、聞水聲時出現(xiàn)。

苦笑貌

面部呈現(xiàn)無可奈何的苦笑樣

破傷風

 

表21 望診(目態(tài)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臨床表現(xiàn)

意義

補充

瞳孔縮小

川烏、草烏、毒蕈、有機磷農(nóng)藥中毒,西藥導致


瞳孔散大

綠風內障、青風內障等五風內障(白內障)、青盲

多屬腎精耗竭

杏仁中毒以及西藥導致

危急癥病人,臟腑功能衰竭、心神散亂,瀕臨死亡

溫熱病熱極生風、中風、顱腦外傷或顱內腫瘤等


目睛凝視

多屬肝風內動,常有神昏、抽搐等,屬病重

見于臟腑精氣耗竭,或痰熱內閉證

瞪目直視還見于“癭氣”

固定前視:瞪目直視

固頂上視:戴眼反折

固定側視:橫目斜視

胞瞼下垂

(瞼廢)

先天不足,脾腎虧虛

雙瞼下垂

脾氣虛衰或外傷

單瞼下垂

昏睡露睛

脾虛,清陽不升;吐瀉傷津;小兒多見

病人昏昏欲睡,睡后胞瞼未閉而睛珠外露

厥病患者,神明失主


目瞤

風熱外襲

胞輪振跳(眼皮跳)

氣血不足,經(jīng)絡失養(yǎng)

 

表22 望診(耳之色澤、形態(tài)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意義

臨床表現(xiàn)

耳之色澤

氣血虧虛

耳輪淡白

肝膽濕熱或熱毒上攻

耳輪紅腫

陰寒內盛或劇痛

耳輪青黑

腎精虧虛

耳輪干枯焦黑

麻疹先兆

小兒耳背有紅絡,耳根發(fā)涼

耳之形態(tài)

腎氣不足

耳廓瘦小而薄

邪氣充盛

耳廓腫大

腎精耗竭(病危)

耳輪干枯萎縮

瘀血入絡

耳輪皮膚甲錯

 

表23 望診(鼻之形態(tài)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臨床表現(xiàn)

意義

鼻頭紅腫生瘡

胃熱或血熱

鼻頭粉刺(酒齄鼻)

肺胃蘊熱

鼻柱潰陷

梅毒

鼻柱塌陷,眉毛脫落

麻風惡候

鼻翼煽動(鼻煽)

肺熱或哮病

鼻孔煽張,喘而額汗如油

肺氣衰竭

 

表24 望診(望口與唇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分類

意義

臨床表現(xiàn)

口之形色

口角流涎

小兒:脾虛濕盛

成人:中風口歪不收

口糜

濕熱內蘊

口腔肌膜糜爛成片,口氣臭穢

鵝口瘡

感受邪毒,心脾積熱

小兒口腔、舌上出現(xiàn)片狀白屑,狀如鵝口

口之動態(tài)

口張

虛證

口開而不閉。如魚張口氣但出不入,為肺氣將絕

口噤

實證

可見于:中風、癇病、驚風、破傷風、馬錢子中毒

口撮

新生兒臍風:撮口不能吮乳;破傷風:兼見角弓反張

口僻中風:風痰阻絡

口振

陽衰寒盛

可見于:外感寒邪,溫病、傷寒戰(zhàn)汗,瘧疾發(fā)作

口動

胃氣虛弱:口頻繁開合,不能自禁;熱極生風或脾虛生風:口角掣動不止

唇之色澤

唇色紅潤

正常人,胃氣充足,氣血調勻

唇色淡白

血虛或失血

唇色深紅

熱盛

嘴唇紅腫而干:熱極;嘴唇呈櫻桃紅色:煤氣中毒

嘴唇青紫

血瘀證

嘴唇青黑

寒盛、痛極

唇之形態(tài)

唇干而裂

燥熱傷津或陰虛液虧

嘴唇糜爛

脾胃積熱

唇內潰爛

虛火上炎

唇邊生瘡

心脾積熱

鎖口疔:唇角生疔,麻木癢痛;人中疔:人中生疔,人中溝變淺,麻木癢痛

人中

滿唇反

脾氣將絕

久病而人中溝變平,口唇翻卷不能覆齒

 

表25 望診(望齒與齦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分類

意義

牙齒色澤

潔白潤澤堅固

正常人,腎氣充足津液未傷

牙齒干燥

胃陰已傷

牙齒光燥如石

陽明熱盛,津液大傷

牙齒燥如枯骨

腎陰枯竭,病危

牙齒枯黃脫落

久病骨絕,病危

齒焦有垢

胃腎熱盛,但氣液未竭

齒焦無垢

胃腎熱甚,氣液已竭

牙齒動態(tài)

牙關緊急

風痰阻絡或熱極動風

咬牙嚙齒

熱盛動風

睡中咬齒

胃熱、蟲積、消化不良

牙齦色澤

牙齦淡紅而潤澤

正常人,胃氣充足,氣血調勻

牙齦淡白

血虛或失血

牙齦紅腫疼痛

胃火亢盛

牙齦形態(tài)

齒衄

外傷、胃熱、肝火、陰虛火旺、脾虛不統(tǒng)血

牙宣

腎虛或胃陰不足(齦肉萎縮,牙根暴露,牙齒松動)

牙疳

外感疫癘之邪(牙齦潰爛,流腐臭血水,甚則唇腐齒落)

 

表26 望診(望咽喉形態(tài)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分類

意義

紅腫

乳蛾

肺胃熱盛,虛火上炎,氣血瘀滯

喉癰

臟腑蘊熱,復感外邪

成膿

已成膿

腫勢高突,色深紅,周圍紅暈緊束,發(fā)熱不退

未成膿

腫勢散漫,無明顯界限,疼痛不甚

潰爛

潰爛分散表淺

肺胃之熱輕淺或虛火上炎

潰爛成片或洼陷

肺胃熱毒壅盛

潰腐日久,淡紅或蒼白

虛證

偽膜

偽膜(假膜)

肺胃熱濁(咽部潰爛處表面所覆蓋的一層黃白或灰白色膜)

白喉

兒童烈性傳染?。▊文皂g,不易拭去,重剝出血,很快復生)

 

表27 望診(望頸項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病證

臨床表現(xiàn)

意義

外形

癭瘤

頸部喉結處有腫塊突起,或大或小,或單側或雙側,可隨吞咽而上下移動

肝郁氣結,氣搏結

瘰疬

頸側頜下有腫塊如豆,累累如串珠

肺腎陰虛,虛火灼

頸瘺

病名“鼠瘺”:頸部癰腫、瘰疬潰破后,久不收口,形成管道

火久結,氣血凝滯

項癰、頸癰

項部或頸部兩側焮紅漫腫,疼痛灼熱,甚至潰爛流膿

風熱邪毒,毒互結

氣管偏移

氣管不居中,向一側偏移

懸飲、氣胸、石癭、肉癭、肺部腫瘤

動態(tài)

項強

風寒侵襲太陽經(jīng)脈;溫病火邪上攻,或腦髓有??;陰虛陽亢或經(jīng)氣不利;落枕

項軟

小兒項軟:佝僂?。痪貌?、重病:臟腑精氣衰竭(病危)

頸脈搏動

安靜狀態(tài)時出現(xiàn)頸側人迎脈搏動明顯

肝陽上亢或血虛重證

頸脈怒張

頸部脈管明顯脹大,平臥時更甚

心血瘀阻,肺氣壅滯、水氣凌心

 

表28 望診(望腰背部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類型

臨床表現(xiàn)

意義

外形

脊柱后突

脊骨過度后彎,致使前胸塌陷,背部凸起。又名“龜背”,俗稱駝背

老年人;臟腑精氣虛衰

脊柱側彎

脊柱偏離正中線向左或右歪曲

坐姿不良;先天不足

脊疳

病人極度消瘦,以致脊骨突出似鋸

臟腑精氣極度虧損

發(fā)背

癰、疽、瘡、癤生于脊背部位者,統(tǒng)稱為發(fā)背

火毒凝滯

纏腰火丹

腰部皮膚鮮紅成片,有水泡簇生如帶狀,灼熱腫脹者,稱纏腰火丹

血熱搏結,濕熱浸淫

動態(tài)

角弓反張

患者脊背后彎,反折如弓,常兼頸項強直,四肢抽搐

熱極生風、中毒

腰部拘急

腰部疼痛,活動受限,轉側不利

寒濕、跌撲閃挫

 

表29 望診(望手足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類型

臨床表現(xiàn)

意義

外形

四肢萎縮

四肢或某一肢體肌肉消瘦、萎縮,松軟無力

氣血虧虛,經(jīng)絡閉阻

肢體腫脹

血瘀:四肢腫脹,兼紅腫疼痛

水腫:足跗腫脹,或兼全身浮腫

絲蟲病:下肢腫脹,皮膚粗厚如橡皮

膝部腫大

鶴膝風:膝部腫大而脛骨消瘦,形如鶴膝;寒濕久留、氣血虧虛。

熱痹;外傷

小腿青筋

小腿青筋暴露,形似蚯蚓

寒濕內侵,絡脈血瘀

下肢畸形

膝內翻(O型、X型腿);足內翻、外翻

先天不足,后天失養(yǎng)

動態(tài)

肢體痿廢

肢體肌肉萎縮,筋脈弛緩,痿廢不用

痿病;中風;腰脊外傷

四肢抽搐

四肢筋脈攣急與弛張間作,舒縮交替,動作有力

驚風,肝風內動

手足拘急

手足筋肉攣急不舒,屈伸不利

寒邪凝滯,氣血虧虛

手足顫動

雙手或下肢顫抖或振搖不定,不能自主

血虛,飲酒過度,動風之兆

手足蠕動

手足時時掣動,動作遲緩無力,類似蟲之蠕行

脾胃氣虛,陰虛動風

揚手擲足

熱病之中,神志昏迷,手足躁動不寧

熱擾心神

循衣摸床

撮空理線

重病神識不清,病人不自主地伸手撫摸衣被床沿,或伸手向空,手指時分時合

病重失神

 

表30 望診(望前陰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類型

臨床表現(xiàn)

意義

陰腫

男性陰囊或女性陰戶腫脹

水腫??;【疝氣】肝郁、受寒、濕熱、氣虛、久立遠行;肝經(jīng)濕熱下注

陰縮

男性陰囊陰莖或女性陰戶收縮,拘急疼痛

寒滯肝脈;外感熱病,初入厥陰

陰瘡

前陰部生瘡,或有硬結破潰腐爛,時流膿水或血水,

肝經(jīng)濕熱下注,梅毒;癌腫

外陰濕疹

男子陰囊或女子大小陰唇起疹,瘙癢灼痛,濕潤或有滲液,分別稱為“腎(陰)囊風”、“女陰濕疹”

肝經(jīng)濕熱下注;陰虛血燥

睪丸異常

小兒睪丸過小或觸碰不到

痄腮后遺癥(睪丸萎縮)

陰挺

婦女陰戶中有物突出如梨狀

脾虛中氣下陷

 

表31 望診(皮膚病癥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病證

臨床表現(xiàn)

意義

斑疹

深紅色或青紫色,片狀斑塊,平鋪于皮膚,撫之不礙手,壓之不褪色

【陰斑】色多青紫,隱隱稀少,出沒無常,伴面白、肢涼、脈虛等。病因:脾不統(tǒng)血或陽虛寒凝氣血

【陽斑】色多紅紫,形似錦紋,先從胸腹出現(xiàn),后延及四肢,伴高熱、心煩、便秘等。病因:溫病邪入營血

紅色或紫紅色,粟粒狀疹點,高出皮膚,撫之礙手,壓之褪色

麻疹、風疹、隱疹,溫熱病,外感風熱或過敏,或熱入營血

斑疹順逆

順:色紅身熱,先見于胸腹,后延及四肢,斑疹發(fā)后熱退神清,是邪去正安。

逆:布點稠密成團,色深紅或紫暗,先見于四肢,后延及胸腹,壯熱不退,神識不清,是邪氣內陷。

水皰

白碚bei

【特點】晶瑩如粟,高出皮膚,根部膚色不變,內含漿液,擦破流水,多發(fā)于頸胸部,四肢偶見,面部不發(fā),消失時有皮屑脫落

濕郁汗出不徹

水痘

【特點】呈橢圓形,頂滿無臍,晶瑩明亮,漿液稀薄,皮薄易破,大小不等,分批出現(xiàn),常兼有輕度惡寒發(fā)熱表現(xiàn)

兒科常見傳染病

濕疹

周身皮膚出現(xiàn)紅斑,迅速形成丘疹、水皰,破后滲液,出現(xiàn)紅色濕潤之糜爛面

濕熱蘊結,復感風邪

熱氣瘡

針頭到綠豆大小的水泡,常為一群或兩三群,有癢或燒灼感,好發(fā)于口角唇緣,或眼瞼外陰、包皮等處

高熱病人,或常人。風熱之毒阻于肺胃二經(jīng),濕熱蘊蒸皮膚而發(fā)

瘡瘍

紅腫高大,根盤緊束,伴有焮熱疼痛

【特點】未膿易消,已膿易潰,瘡口易斂

陽證。濕熱火毒蘊結,氣血壅滯

患部漫腫無頭,皮色不變,疼痛不已

【特點】難消、難潰、難斂,潰后易傷筋骨

無頭疽。陰證。氣血虧虛、陰寒凝滯、寒痰凝滯

患部形小如粟,根深如釘,漫腫灼熱,麻木疼痛

【特點】多發(fā)于顏面和手足

竹木刺傷,感受疫毒、癘毒、火毒

起于淺表,形小而圓,紅腫熱痛,容易化服

【特點】根淺、膿出即愈

暑濕阻于肌膚。外感火熱毒邪,濕熱蘊結

 

表32 望診(望嘔吐物色質及臨床意義)

色質

臨床意義

嘔吐物清稀無酸臭味,或嘔吐清水痰涎;朝食暮吐

胃陽不足,寒邪犯胃,脾胃俱虛

嘔吐物穢濁有酸臭味,噴射狀嘔吐

邪熱犯胃,熱擾神明

吐不消化、味酸腐的食物

傷食

嘔吐黃綠苦水

肝膽郁熱或濕熱

吐血色暗紅或紫暗有塊,夾有食物殘渣

胃有積熱,肝火犯胃,胃腑血瘀

 

表33 望診(望小兒指紋的主證及臨床意義)


表現(xiàn)

主證

意義

三關測輕重

指紋顯于風關

邪氣入絡,邪淺病輕,可見于外感初起

指紋達于氣關

邪氣入經(jīng),邪深病重

指紋達于命關

邪入臟腑,病情嚴重

指紋直達指端

(透關射甲)

提示病情兇險,預后不良

浮沉分表里

指紋浮而顯露

外感表證

指紋沉隱不顯

內傷里證

紅紫辨寒熱

指紋偏紅

外感表證、寒證

邪正相爭,氣血趨向于表,指紋浮顯

指紋紫紅

里熱證

里熱熾盛,脈絡擴張,氣血壅滯

指紋青色

疼痛、驚風

痛則不通,或肝風內動,使脈絡郁滯,氣血不通

指紋淡白

脾虛、疳積

脾胃氣虛,生化不足,氣血不能充養(yǎng)脈絡

指紋紫黑

血絡郁閉,重危

邪氣亢盛,心肺氣衰,脈絡瘀阻

淡滯定虛實

指紋淺淡纖細

虛證

氣血不足,脈絡不充

指紋濃滯增粗

實證

邪正相爭,氣血壅滯

 

編輯:羅學志 / 素材:羅學志 / 校對:付爽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