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節(jié) 全身望診 全身望診的內(nèi)容:望神、望面色 、望形體 、望姿態(tài)
1、 神的概念 廣義——是對生命活動表現(xiàn)于外的各種現(xiàn)象的高度 概括 狹義——指人的意識、思維、精神、情感活動 2、望神是望廣義之神,指通過觀察人體生命活動的整體外在表現(xiàn)來判斷整體病情的方法。 3、神的產(chǎn)生及與形體的關系 精氣-先天(化生)/后天(滋養(yǎng))-充養(yǎng)形體(表現(xiàn)與外)-神 4、望神的意義:望神可以了解人體正氣存亡,臟腑精血的盈虧和形體的強弱,判斷病情的輕重和預后。 5、望神的要點:神情、眼神、氣色和體態(tài),其中尤應注重察目(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目系通于腦,為肝之竅,心之使,神之舍) 6、神的表現(xiàn)類型和意義 1)得神(有神) 表現(xiàn):精神良好、神志清楚、表情自然、反應靈敏、面色榮潤、兩目靈活明亮、語言清晰、呼吸平穩(wěn) --精充、神旺 病機:正氣充足、精氣充盛(正常) 正氣未傷、精氣未衰(病輕) 意義:正氣未傷,病輕易治, 預后較好 2)少神(神氣不足) 表現(xiàn):精神不振、面色少華、兩目無神、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動作遲緩 病機:正氣不足、精氣輕度損傷 意義:素體虛弱,病情較輕,病后恢復 3)失神(無神) ①正虛失神(多見) 表現(xiàn):精神萎靡、面色晦暗無華、兩目呆滯、反應遲鈍、呼吸微弱、喘促無力,甚至神志不清、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精虧、神衰) 病機:精氣大傷,臟腑衰敗 意義:久病重病,預后較差 ②邪盛失神 表現(xiàn):神昏譫語、煩躁不安,或壯熱神昏、 呼吸氣粗,或猝然昏倒、雙手緊握、牙關緊閉 病機:邪氣亢盛,擾亂心神,或邪阻氣閉,或肝風夾痰,上蒙清竅 意義:急性危重病 4)假神 表現(xiàn):久病重病者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轉(zhuǎn)好、兩目轉(zhuǎn)亮、語音高亢、食欲大增,想見親人 病機:臟腑精氣極度衰弱,正氣將絕,虛陽外越,陰陽即將離絕。 意義:臨終,回光返照,殘燈復明 5)神亂 ①神志不寧:表現(xiàn):煩躁不安,失眠驚悸,多言喜動(易于激動興奮) 病機:多由里熱熾盛、陰虛火旺,心神所擾所致,常見于情志或食積化火、外感熱病或久病陰虧之人 ②癲:表現(xiàn):神情呆滯、神情淡漠,或哭笑無常,不敢獨處,或喃喃自語,應答錯亂,妄見妄聞 病機:多由情志內(nèi)傷,氣郁痰凝,蒙蔽心神,或先天不足,腦神虛損,漸積而發(fā)(文癡) ③狂:表現(xiàn):狂躁亂動、打人毀物、言行越常、叫罵不避親疏,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病機:多由暴怒傷肝,氣郁化火生痰,痰火擾亂心神,或心肝火盛 ④癇:表現(xiàn):猝然昏倒、四肢抽搐,目睛上視、口吐涎沫,醒后如常 病機:多由臟器失調(diào),肝風夾痰,或顱腦外傷,或胎氣不足
1、面部色診的原理及意義 (1)氣血外榮:心主血脈,其華在面,手足三陽經(jīng)皆上行于頭面,故面部的血脈豐盛,為臟腑氣血之所榮。 (2)神色相隨:《醫(yī)門法律·望色論》說:“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則色旺,神衰則色衰,神藏則色藏,神露則色露”。故望色即可察神。 (3)病邪對應面色改變:如赤色多為熱邪,白色多為寒邪,黃色多為濕熱。 (4)五臟應五色:分別是青—肝;赤—心;黃—脾;白—肺;黑—腎。 (5)顏面臟腑分部:《素問·刺篇論》把五臟與面部相關部位劃分為:左頰——肝;右頰——肺;額——心;頦——腎;鼻——脾。 (6)色、澤與疾病的輕重、轉(zhuǎn)歸的關系 色——屬血、屬陰。 主要反映血液的盛衰和運行情況。在病理狀態(tài)下則反映不同性質(zhì)和不同臟腑的疾病。 澤——屬氣、屬陽。 是臟腑精氣外榮的表現(xiàn)??煞从撑K腑精氣的盛衰,對判斷病情的輕重和預后有重要的意義。 就色與澤而言,澤的多少與有無,對判斷病情輕重和預后比色更為重要。 2、常色與病色 (1)常色——健康人的面部色澤,中國人為紅黃隱隱,明潤含蓄,表示人體精充神旺、氣血津液充足、臟腑功能正常。 常色的分類和影響因素 主色——生來不變的基本面色,各人色澤可略有差異。(稟賦差異) 客色——人與自然相應,隨四時、晝夜、陰晴等天時變化,面色相應而變。 另外,飲酒、七情、運動等也可致面色、膚色有短暫性的改變,均屬常色。 (2)病色——疾病狀態(tài)下的面部色澤。一切反常的色澤都屬病色?;蚧薨悼蓍拢蝓r明暴露等。 善色——五色明亮潤澤者,表示臟腑精氣未衰,胃氣尚榮于面,預后良好。 惡色——五色晦暗枯槁者,表示臟腑精氣衰敗,胃氣不能上榮,預后較差。 3、五色善惡
4、五色主病 (1)病色——青色(肝:風) 痛證——青黑 虛寒——面色淡青 主寒證 實寒——面色青黑,伴劇痛 瘀血——青紫 驚風——小兒高熱,眉間、鼻柱、唇周色青紫 (2)病色——赤色(心:暑/火) 實熱證:滿面通紅,壯熱口渴 熱證 虛熱證:面部潮紅,骨蒸盜汗 真寒假熱:久病重病面色蒼白卻顴紅如妝 (3)病色——黃色(脾:濕)
(4)病色——白色(肺:燥)
(5)病色——黑色(腎:寒/水)
5、臨床意義 (1)可以判斷氣血的盛衰(虛、實); (2)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質(zhì)(寒、熱); (3)可以確定疾病的部位; (4)可以預測疾病的輕重與預后。 三、望形體 概念:是觀察病人形體的強弱、胖瘦、體質(zhì)類型等特征來診察病情的方法。 五體:筋、皮、肉、骨、脈 1、形體強弱 (1)強壯 表現(xiàn):胸廓寬厚,骨骼粗大,肌肉結實,皮膚潤澤,精力充沛。 病機:內(nèi)臟堅實,氣血旺盛。 意義:不易患病,或預后良好 (2)羸弱 表現(xiàn):胸廓狹窄,骨骼細小,肌肉瘦削,筋弱無力,皮膚枯槁,精神不振。 病機:內(nèi)臟虛衰,氣血不足,抗病力弱。 意義:容易患病,或預后較差。 2、形體胖瘦(體重指數(shù)(BMI)=體重(kg)/身高(m*m)) (1)肥胖:體重超過正常20% 病機:體胖能食——形氣有余,精氣充足。 體胖食少——形盛氣虛,脾虛有痰。 意義:胖人多陽虛脾弱,多痰,多濕。 易患痰飲、中風等病。 (2)消瘦:體重明顯下降超過10% 病機:形瘦能食——中焦有火。 形瘦少食——脾氣虛弱。 意義:瘦人多陰虛、多火、血虛 。(易患虛火、癆嗽等病。) 久病臥床不起,骨瘦如柴者,為臟腑精氣衰竭,氣液干枯,屬病危,即"大骨枯槁,大肉陷下"。 3、體質(zhì)類型 (1)陰陽平和質(zhì) 整體功能平衡協(xié)調(diào)的體質(zhì)。 (2)偏陰質(zhì) 具有偏寒、抑郁、多靜等特點的體質(zhì)?;蚋行昂笠讖暮?。 (3)偏陽質(zhì) 具有偏熱、亢奮、多動等特點的體質(zhì)?;蚋行昂笠讖臒峄?。 四、望姿態(tài)(是觀察病人身體的姿勢和動態(tài)以診察病情的方法) 1、姿勢異常 動、強、伸、仰——陽證、熱證、實證 靜、弱、屈、俯——陰證、寒證、虛證 (1)坐姿 坐而喜仰、胸脹氣粗——肺實氣逆 坐而喜俯、少氣懶言——肺虛體弱 但坐不得臥、臥則氣逆咳喘——肺脹、支飲 2)臥姿 面常向里、喜靜懶動——陰證、寒證、虛證 面常向外、躁動不安——陽證、熱證、實證 仰臥伸足、掀去衣被——實熱證(陽盛) 踡臥縮足、喜加衣被——虛寒證(陽虛) 但臥不欲坐、坐則頭暈眼花——氣血不足 2、動態(tài)異常 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中風(風中臟腑) 瞼、面、唇、指(趾)顫動—動風先兆 四肢抽搐、角弓反張、頸項強直、兩目上視—肝風內(nèi)動 猝然昏倒,四肢厥冷,醒后如?!首C 癇病、痛證、風中經(jīng)絡、中風脫證、中風閉證 痹病——關節(jié)腫痛(感于風寒濕熱邪) 痿病——肌肉萎縮(脾氣虛) 望診——局部望診 ——望頭面、五官、軀體、四肢、二陰、皮膚 一、 望頭面 (一)望頭部(與腦、腎、精氣盛衰有關) 重點:頭的大小、外形、囟門、動態(tài)、頭發(fā)的色澤、分布 2、囟門 3、頭搖:肝風內(nèi)動(或老年人氣血虧虛) 4、頭發(fā)(發(fā)為血之余、腎之華——察腎氣之盛衰、精血之盈虧) 【青少年白發(fā):并有腰酸、耳鳴——腎虛】【小兒發(fā)結如穗:并見面黃只收肌瘦——疳積】 5、特殊面容『硬背』 〖五輪學說〗 心──內(nèi)外眥的血絡──血輪 肝──黑睛──風輪 肺──白睛──氣輪 脾──眼胞──肉輪 腎──瞳人──水輪 3、目態(tài)主病 (三)、望鼻——肺、脾胃 (四)、望口與唇——脾 (五)、望齒與齦——腎、胃 1、望齒 2、望齦 (六)、望咽喉【肺、胃、腎】 三、望軀體: 【主要可診察心、肺、乳房的病變和宗氣的盛衰】 (三)望腹部 四、望四肢—脾 (一)外形 ——脾胃虧虛、肝腎不足,見于痿證、中風、偏癱等 【二者均屬先天不足,或后天失養(yǎng)】 ——寒濕內(nèi)侵,絡脈血瘀 五、望二陰—肝膽 五、望皮膚 (一)皮膚色澤變化及意義 (二)皮膚形態(tài)變化及意義 【有“麻三痘四”之說:發(fā)病高潮出現(xiàn)時間】 【對糖尿病患者兼有疽的,會特難治療。原因有待參詳】 望排出物 排泄物與分泌物的含義:排泄物指人體排出體外的代謝廢物,分泌物指官竅所分泌的液體,在病理情況下其分泌量增大,也成為排出體外的排泄物。二者總稱為排出物。 分泌物:淚、涕、唾、涎、帶下 排泄物:大便、小便、月經(jīng) 病理產(chǎn)物:痰液、嘔吐物 主要觀察:形、色、質(zhì)、量 規(guī)律:色白,質(zhì)稀,無臭——寒、虛、陰 色黃,質(zhì)稠,有臭——熱、實、陽證 痰涎涕唾 痰是由肺和氣道排出的黏液,其中濁而稠者為痰,清而稀者為飲,均屬有形之痰。 涕是鼻腔分泌的 黏液。 涎是從口腔流出的清稀 黏液。 唾是從口腔吐出的帶泡沫的 黏液。 1.痰 ⑴ 痰黃粘稠,堅而成塊者,屬熱痰。 (為熱邪煎熬津液所致。) ⑵ 痰白而清稀,或有灰黑點者,屬寒痰。 (因寒傷陽氣,氣不化津,濕聚為痰之故。) ⑶ 痰清稀而多泡沫,多屬風痰。 (因肝風挾痰,上擾清 竅,往往伴有面青眩暈,胸悶或喘急等。) ⑷ 痰白滑而量多,易咯出者,屬痰濕。 (因脾虛不運,水濕不化,聚而成痰,故量多而滑利易出。) ⑸ 痰少而粘,難于咯出者,屬燥痰,甚者干咳無痰,或有少量泡沫痰,亦屬肺燥。因秋燥傷肺。 ⑹ 痰中帶血,色鮮紅者,為熱傷肺絡。 (臨床多以陰虛火旺者為多見。若咳吐膿血腥臭痰,或吐膿痰如米粥者,屬肺癰。由熱邪犯肺,熱毒久蓄,肉腐而成膿。) ⑺ 咳吐涎沫,口張氣短者,為肺痿。 2.望涕 1.鼻塞清涕,為外感風寒; 2.鼻流濁涕,為外感風熱; 3.鼻流清涕,噴嚏不止,稱“鼻鼽” 4.涕濃腥臭,嗅覺減退,經(jīng)久不愈,稱“鼻淵” 為濕熱邪毒蘊阻肺竅。 3.涎與唾 ⑴ 口流清涎者,由于脾冷;吐粘涎者,因脾熱。 (臨床之口中涎多,多見于脾胃虛寒 ;口中涎粘,多見于脾胃積熱。) ⑵ 涎自口中流出而不自知,睡則更甚者,多屬脾氣虛不能收攝。小兒胃熱蟲積,也多見流涎 (3)老人口角流涎,為腎虛不攝。 4.望嘔吐物 嘔吐由胃氣上逆所致,可了解病因和病性的寒熱虛實: (1)嘔吐物清稀無臭 ,多為寒嘔。 (因胃陽不足,難以腐熟水谷,水飲內(nèi)停,致胃失和降,多因脾腎陽衰或寒邪犯胃所致。) ⑵ 嘔吐物穢濁酸臭,多為熱嘔。 (因熱邪犯胃,或肝經(jīng)郁火,致胃熱上逆。) ⑶ 嘔吐物酸腐夾雜不化食物,多屬食積。 (多因暴飲暴食,損傷脾胃,宿食不化,久則腐敗,致胃氣不降,故吐出酸腐食物。若嘔吐不化食物而無酸腐味,多屬氣滯,常頻發(fā)頻止,由肝郁犯胃所致。) ⑷ 嘔吐清水痰涎,伴口干不飲,苔膩胸悶,多屬痰飲。 (脾失健運,則胃內(nèi)停飲,痰飲隨胃氣上逆而吐出。) ⑸ 嘔吐黃綠苦水,多為肝膽濕熱或郁熱。 (肝氣橫逆犯胃,熱迫膽汁上溢,胃失和降而嘔黃綠苦水。) 5.望大便 主要可診察脾胃腸腎的病變,病性的寒熱虛實。 注意形、色、質(zhì)、量的變化: 1 大便清稀,多屬寒濕泄瀉; 2.大便黃褐如糜,多屬濕熱泄瀉; 3.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多屬脾虛泄瀉或腎虛泄瀉; 4.大便如粘凍,挾有膿血,多屬痢疾,為大腸濕熱; 5.大便燥結,屬腸道津虧; 6.便血,血色鮮紅,先血后便,為“近血”,因風熱灼傷腸絡或痔瘡、肛裂;血色暗紅或紫黑,先便后血,為“遠血”,為內(nèi)傷勞倦。 6.望小便 主要可診察腎、膀胱、肺、脾、三焦的病變, 了解津液的盈虧,病性的寒熱虛實。 1.小便清長,見于病人多屬虛寒證; 2. 小便短黃,見于病人多屬濕熱證; 3. 尿中帶血,多因熱傷血絡,或濕熱蘊結膀胱; 4. 尿有砂石,見于石淋,多因濕熱內(nèi)蘊,煎熬成石; 5. 小便渾濁如米泔水或如脂膏,見于尿 濁、膏淋,多因脾腎虛衰,清濁不分,或濕熱下注,氣化不利。 六·望小兒絡脈(3歲以下) 食指的第一部位為風關,即掌指關節(jié)橫紋向遠端至第二節(jié)橫紋之間;第二節(jié)為氣關,即第二節(jié)橫紋至第三節(jié)橫紋之間;第三節(jié)為命關,即第三橫紋至末端。(由遠端到近端為:風,氣,命) 原理:小兒食指脈絡與成人寸口脈同屬手太陰肺經(jīng),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寸口脈的變化;同時小兒皮膚較薄嫩,食指脈絡易于顯露,便于觀察 方法:抱小兒向光,醫(yī)師用左手握小兒食指,以右手大拇指用力適中從命關向氣關、風關直推,推數(shù)次,指紋愈推愈明顯,便于觀察 形色主病 正常:色澤淺紅,紅黃相兼,隱隱于風關之內(nèi);不浮露,甚至不明顯 1·浮沉分表里 浮顯易見 —— 表證;沉隱模糊 —— 里證 2·紅紫辨寒熱 鮮紅 —— 外感表證;紫紅 —— 里熱 色青 —— 痛、驚;紫黑 —— 血絡閉郁 3·淡滯定虛實 色淡 —— 虛證;色滯 —— 實證 4·三關測輕重(脈絡延長的機理主要與靜脈壓升高有關) 風關 —— 病情輕淺;氣關 —— 病位較深 命關 —— 病情深重; 若脈絡直接直達指端(透關射甲)—病多兇險,預后不佳 5·形狀 脈絡增粗者,多屬熱癥 實證;變細者,多屬寒癥 虛癥 第五節(jié) 望舌 一.舌診原理 舌與臟腑、經(jīng)絡、氣血的關系:舌為心之苗,手少陰心經(jīng)之別系舌本,舍為脾之外候,足太陰脾經(jīng)連舌本,散舌下,腎肝肺經(jīng)也直接或間接與舌相連,故臟腑經(jīng)絡病變,舌象上都會有所反映。舍的血脈豐富,其榮枯與氣血的盈虧密切相關。 二.正常舌象
三.望舌質(zhì) 1.舌色變化(淡白,紅,絳,紫)的臨床意義 (1)淡白舌:主氣血兩虛,陽虛??莅咨嘀髅撗獖Z氣。 (2)紅舌:主實熱,陰虛。 (3)絳舌:主里熱亢盛,陰虛火旺。 (4)紫舌:主氣血瘀滯。 2.舌形變化(老嫩,胖瘦,點刺,裂紋,齒痕,舌下絡脈)臨床意義 (1)老嫩舌:老舌多見于實證,嫩舌多見于虛證。 (2)胖瘦舌:胖大舌多主水濕內(nèi)停,痰濕熱毒上泛。瘦薄舌多主氣血兩虛,陰虛火旺。舌紅胖大者,屬脾胃濕熱或痰熱內(nèi)蘊,或平素嗜酒。 (3)點刺舌:提示臟腑熱極,或為血分熱盛。 (4)裂紋舌:多由邪熱熾盛,陰液虧虛,血虛不潤所致。 (5)齒痕舌:主脾虛,或水濕內(nèi)盛證。 (6)舌下絡脈:色青或紫者,常為血瘀或陽虛氣血運行不暢所致。 3.舌態(tài)變化(強硬,痿軟,顫動,歪斜,吐弄,短縮)的臨床意義 (1)痿軟舌:多見于傷陰或氣血俱虛。 (2)強硬舌:多見于熱入心包,或為高熱傷津,或為風痰阻絡。 (3)歪斜舌:多見于中風,暗痱,或中風先兆。 (4)顫動舌:為肝風內(nèi)動的征象。可因熱盛,陽亢,陰虧,血虛或酒毒內(nèi)蘊所致。 (5)吐弄舌:多為熱甚動風,或為神識癡呆。 (6)短縮舌:為病情危重的征象。 四.望舌苔 1.苔質(zhì)變化(厚薄,潤燥,腐膩,剝落,真假) (1)薄厚苔: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氣之深淺。 (2)潤燥苔:主要反映體內(nèi)津液的盈虧和輸布情況。 (3)膩腐苔:主痰濁食積,膿腐苔主內(nèi)癰。 (4)剝落苔:主胃氣不足,胃陰枯竭或氣血兩虛,是全身虛弱的一種征象。 (5)偏全苔:病中見全苔,常主邪氣散漫,多為痰濕阻滯之征。 (6)真假苔:對辨別疾病的輕重,預后有重要意義。 2.苔色變化(白 黃 灰 黑)的臨床意義 (1)白苔:可為正常舌苔,病中多主表證,寒證,濕證,亦可見于熱證。 (2)黃苔:主熱證里證。 (3)灰黑苔:主陰寒內(nèi)盛,或里熱熾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