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紀念館

讀中國近代史心情總是比較壓抑,唯有讀到廣州三元里人民自發(fā)組織起來抗擊英國侵略者,打得英軍抱頭鼠竄,狼狽不堪時才覺心情為之一振。這次到了廣州得知三元里古廟尚在。于是在參觀過“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后,便驅車前往三元里訪古。
導航儀把我們導到“三元里村”。下了車,見臨街一座高高的單檐牌坊,坊額高懸“三元里村”幾個大字。詢問“三元里平英團舊址”卻沒有人知道。轉過身來
看到三元里派出所就在旁邊,云彬兄前去詢問,值班民警也說不知道。只是說,“前面有座古廟,你們去那里問問吧?!?/span>

來到古廟,見鐵柵門緊閉,圍墻上赫然掛著“廣元中路34號”“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紀念館”“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三塊牌子。隔著鐵柵門向里張望,當
門立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逢周日、一閉館”。3月5號是周一,看來無緣進去參
觀了。再向里面看,院內有棵大樹,樹下有座古廟,古廟門楣上刻有“三元古廟”幾個大字。廟門左側掛一塊豎匾,上書“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紀念館”是
郭沫若先生的手跡。右側墻上掛一塊長方形牌匾,上書“三元里平英團舊址”。廟前置一香

爐,院子里置兩門鐵炮,不會是三元里農(nóng)民用過的鐵炮,看來是用作裝飾景點的。大門外墻上鑲有一塊石板,上面刻有景點簡介,說古廟內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
史跡陳列”,陳列著當年抗英用的三星旗、武器、螺號、飛柬、揭帖、檄文等文物,還有抗英民眾繳獲的英軍槍支、刀劍和軍服,以及三元里農(nóng)民高擎三星旗在北帝神像前誓師抗英的場景復原圖等。知道無法進入館內參觀,便隔著鐵柵欄,把照相機鏡頭伸進去照了幾張照片。
有史料介紹,1841年5月,英軍攻占廣州城各炮臺。5月29日,以三元里農(nóng)民韋紹光為首的幾個農(nóng)民打死了進村騷擾的英軍數(shù)名。英軍司令義律下令包圍三元里。隨后,村民聚集三元里古廟前,以廟內三星旗為指揮旗,誓師抗英。30日,民眾團體社學聯(lián)更是聯(lián)絡130鄉(xiāng)民眾,高舉三星旗在牛欄崗圍攻英軍,并包圍英軍司令部駐地四方炮臺。那天正好天降暴雨,英軍的槍支被雨水淋濕,無法發(fā)揮作用,泥濘的田埂又難于行走,使得英軍在雨中狼狽不堪。義律只得請出廣州府臺余保純出面調停,要求憤怒的民眾讓開一條出路,使英軍撤出廣州城。
三元里民眾抗英斗爭事跡傳開后,晚清著名學者張維屏寫了一首歌頌民眾抗英斗爭的詩《三元里》,被徐中玉先生收入《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中:
三元里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
因義生憤憤生勇,鄉(xiāng)民合力強徒摧。
家室田廬須保衛(wèi),不待鼓聲群作氣,
婦女齊心亦健兒,犁鋤在手皆兵器。
鄉(xiāng)分遠近旗斑斕,什隊百隊沿溪山。
眾夷相視忽變色:黑旗死仗難生還。(三星旗為黑色,英軍以為是打死仗)
夷兵所恃惟槍炮,人心合處天心到,
晴空驟雨忽傾盆,兇夷無所施其暴:
豈特火器無所施,夷足不慣行滑泥,
下者田塍苦躑躅,高者岡阜愁顛擠。
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
一戈已摏長狄喉,十日猶懸郅支首。
紛然欲遁無雙翅,殲厥渠魁真易事。
不解何由巨網(wǎng)開,枯魚竟得攸然逝。
魏絳和戎且解憂,風人慷慨賦同仇,
如何全盛金甌日,卻類金繒歲幣謀。
這首詩在今天讀來仍覺蕩氣回腸,痛快淋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