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課重教 《孔雀東南飛》的教學氣度與開合藝術研究 四川省綿竹中學
龔志華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也是最完備最成熟的詩歌。從“縱”的角度,形式與手法上承《詩經(jīng)》中的《氓》,內(nèi)容上開啟了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天仙配》《白蛇傳》《梁?!罚?,它與《木蘭詩》《秦婦吟》并稱“樂府三絕”。作為這首詩的教學,就要在縱橫勾聯(lián),求同辨異中顯示出教學的開闊氣度。 縱向,我們可承已經(jīng)學過的《氓》,與學生一塊品析《孔雀東南飛》“賦(鋪陳)”“比興”的手法,橫向我們既可類比女性題材的共同的思想內(nèi)容,又可比較女主人公的個性特質,還可比較出作品結構和藝術技巧的異同,最終歸結女性婚戀作品的思想意義。 有這樣的空闊設計還只是框架與藍圖,還需要在譯讀基礎上將《孔雀東南飛》理想的開合。 《孔雀東南飛》是一個動人的故事。如何打開呢?恐怕還在標題上想想??煞襁@樣問學生: 為何要以“孔雀東南飛”為題,是否僅是因為詩歌第一句中有“孔雀東南飛”? 這一問題可牽出手法、人物、故事。 接下來依故事線索“別離——抗婚——殉情”繼續(xù)抖開故事: 開端:自請遣歸 發(fā)殿:夫妻誓別 再發(fā)展:蘭芝抗婚 高潮:雙雙殉情 尾聲:告誡后人 完了后,可問:為何這首詩要加詩前小序,有何作用? 再后可繼續(xù)抖故事,捕找細節(jié),思考這些細節(jié)對人物所起的作用,具體設計如下: 1、故事開頭劉蘭芝向焦仲卿自陳時說;“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七為君婦……”她被遣回娘家,劉母大為震驚,說道:”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十七遣汝……”作者為什么要這樣重復交待? 2、劉蘭芝為什么在離別前還要“嚴妝”一番呢?這一細節(jié)描寫有何作用? 3、仲卿是如何處理妻子與母親的矛盾的?你有什么看法與建議? 4、同樣是母親,焦母與劉母有著怎樣的不同?你能理解焦母的個性嗎? 5、仲卿向焦母求情時,焦母說:“……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仲卿自盡前辭別焦母時,焦母說:“……東家有賢女,窈窕艷城廓,阿母為汝求,便復在旦夕”,為何要作這樣的重復? 6、仲卿送蘭芝回家,兩人作別時,蘭芝說:“君當作磐石,……磐石無轉移。”后來仲卿誤以為蘭芝攀高枝時重提誓言,說:“磐石方且厚……便作旦夕間”,這是為什么? 7、蘭芝回娘家后,其兄對她怎樣?蘭芝是如何應對的? 8、為何詩歌要竭力鋪排府君家迎娶蘭芝的盛大場面? 9、為何要寫“兩家求合葬”這一細節(jié)? 如上內(nèi)容,都算是“開”,也就是說把故事抖開
。 那么這首詩該如何“合”呢?依筆者看來,由悲劇原因探討引出故事的思想意義,最好還要引出對學生們的人生啟迪。 關于悲劇原因的探討,鑒于高一學生實際,可先把如下目前語文界的看法都告訴他們,讓他們作綜合思考: 1、門第說 2、越禮說 3、無后說 4、守舊說 5、情愛說 6、戀子說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劉蘭芝、焦母、焦仲卿、劉兄等人在家庭生活中表現(xiàn)出的盲點,總結現(xiàn)代婚姻、現(xiàn)代家庭應該如何和諧相處。 當然我們也需要讓學生明確:《孔雀東南飛》其思想意義在于表現(xiàn)古代人們爭取婚姻幸福的強烈愿望與艱苦努力,也展示了青年男女在個性解放中所付出的代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