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 痛
頭痛是臨床上頗為常見的癥狀,可見于多種疾病之中。無論外感或內傷,凡邪氣上逆,均可產生頭痛。由于感受的外邪及人體陰陽氣血的損傷各有不同,因而頭痛可以有不同的表現(xiàn)。
頭痛的臨床辨證
*頭痛,痛連項背,遇寒則痛重,兼有惡風寒,骨節(jié)酸痛,此是外感風寒頭痛。風寒侵襲,寒性凝滯,阻遏經絡,氣血郁滯,故頭痛。
*頭痛怕熱,兼有惡風發(fā)熱,口渴欲飲,此是外感風熱頭痛。風熱入侵,熱性上炎,擾動清竅,故頭痛。
*頭痛如裹,昏脹沉重,陰雨天加重,兼有惡寒,肢倦體重,此是外感風濕頭痛。外感風濕,濕邪阻塞清竅,清陽之氣不升,濁陰之氣不降,故頭痛如裹。
*頭額緊束而痛,遇冷則加劇,腰腹冷痛,時惡心欲吐,口渴喜熱飲而不多飲。此屬里寒上逆之頭痛。
*頭暈脹痛,耳鳴,目澀,口燥咽干,肢麻振顫,此是肝陽上亢頭痛。肝陽上亢,迫使氣血充盈于上,故頭暈脹痛。
*頭暈脹痛,面紅耳赤,口苦脅痛,易怒,尿黃赤,此是肝火上炎頭痛。肝經實火上逆于頭,故頭暈脹痛。
*頭腦空痛,眩暈耳鳴,腰膝無力,此是腎虛頭痛。腎主骨生髓,髓充于腦,腎虛不足,故頭腦空虛而痛。
*頭痛綿綿不休,過勞則甚,畏寒少氣,體倦乏力,此是氣虛頭痛。中氣虧損不能上榮清竅,故頭痛綿綿。
*頭痛隱隱,眩暈,面色蒼白,此是血虛頭痛。陰血不足,清竅失養(yǎng),故頭痛隱隱。
*頭痛時作,昏暈沉重,身重肢倦,惡心嘔吐痰涎,心中煩悶,此是痰濁頭痛。痰濁阻滯清竅,清陽不升,故頭痛暈沉。
*頭痛如刺,痛有定處,時作時止,經久不愈,此是血瘀頭痛。經絡瘀血,留滯不通,故頭痛如刺,固定不移。
*頭脹痛難忍,頭目腫大,面發(fā)皰瘡,兼有身熱咳嗽,咽干口渴,胸煩悶,此是大頭瘟。熱毒上壅,脈絡不通,故頭脹痛難忍。
另外,根據(jù)頭痛部位不同,可辨識病在何經。如前額部連眉棱骨痛,屬陽明經頭痛。因足陽明經循發(fā)際至額顱,行于前頭部及額部,故邪犯陽明經可引起前額痛;側頭部,痛在兩側太陽穴附近為甚者,屬少陽經頭痛。因足少陽膽經起于目外眥,上抵頭角,行于側頭部,故邪犯少陽經可引起側頭痛;后頭部連項痛,屬太陽經頭痛。因足太陽膀胱經從巔人絡腦,還出別下項,行于后頭及項部,故邪犯太陽經可引起后頭痛;巔頂痛,屬厥陰經頭痛。因足厥陰肝經系目系,與督脈絡于巔,行于巔頂部,故邪犯厥陰經可引起巔頂痛;頭痛連齒者屬少陰經頭痛。因少陰腎脈主骨生髓充于腦,腦為髓海;若頭痛暈沉,腹瀉自汗者,屬太陰脾經。因脾屬中州而主升,脾虛則清陽不升故頭痛暈沉。
頭痛的辨證要點
外感病頭痛與內傷雜病頭痛不同,前者皆有表證。同為外感病,因感受病邪不同,其臨床表現(xiàn)也不一樣。外感風寒頭痛連項背,遇寒則痛重,多發(fā)于冬季;外感風熱頭痛,兼面紅目赤,口渴,多發(fā)于春季;外感風濕者,頭痛如裹,肢倦體重,胸悶納呆,苔白膩。
肝陽上亢、肝火上炎都有頭痛眩暈癥狀,前者兼有耳鳴目澀、咽干、肢顫;后者兼有面紅目赤,口苦脅痛。腎虛頭痛是頭空虛而痛,兼有腰膝酸軟,或遺精帶下,與肝陽上亢和肝火上炎證不同。
氣虛頭痛和血虛頭痛,兩者病程較長,前者過勞則甚,兼有畏寒、氣短、乏力;后者兼有心悸失眠、面白唇淡、手足麻木等癥。
痰濁頭痛,兼有昏暈沉重、肢倦、惡心嘔吐痰涎、苔白膩;血瘀頭痛如針刺,固定不移舌質紫黯或有瘀點。
大頭瘟病,頭脹痛,頭目腫大,身熱,面發(fā)皰瘡,苔黃膩等癥為其主要表現(xiàn)。
<傷寒論>條文選錄: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13)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35)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fā)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266)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fā)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56)
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202)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157)
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377)
討論
頭痛多屬外感三陽病,如第1條、13條、35條、266條、56條、202條等。157條十棗湯證頭痛為水飲上攻;377條吳茱萸湯證頭痛為陰寒上逆。
醫(yī)案選錄:
案一:張君(裘吉生臨證醫(yī)案)
發(fā)熱惡風,頭痛咽疼,咳嗽痰粘,胸悶納純,脈象浮數(shù),舌苔薄白,外感風熱,治宜辛涼疏解。
處方:桑葉三錢
薄荷一錢半 炒大力子一錢半
銀花三錢 連翹三錢
菊花二錢 淡豆豉三錢
山豆根三錢 杏仁三錢 生甘草八分
討論:外感病初起,一般都有頭痛,該案脈浮舌苔薄白,當屬外感初起頭痛。
案二:龔某 女 41歲(臨床心得選集)
稟體素弱,憂郁傷肝?;碱^痛癥,上自巔頂,下及齒頰,業(yè)經二月。前醫(yī)作太陽風邪治,用羌、防之類,痛益甚。且嘔吐驚惕,間有痙厥。予診:脈弦細數(shù)。經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此肝陽上逆之頭痛也。因水虧于下,陽浮于上;水不涵木,陽無由潛。擬滋陰潛陽治之。
處方:羚羊角五分 大生地五錢
白芍藥三錢 左金丸八分
阿膠四錢 牡蠣八錢
龜板四錢 白菊錢半
鉤鉤四錢 山梔三錢
甘草八分 丹皮二錢 磁石八錢
討論:肝厥陰之脈上入巔頂,巔頂痛,肝陽上亢也,且驚惕、痙厥、脈弦,皆肝病也。齒者骨之余,為腎所主,其人稟體素弱,脈細數(shù),齒頰痛為腎水虧于下,虛火炎于上。故本案病機總結為:此肝陽上逆之頭痛也。因水虧于下,陽浮于上,水不涵木,陽無由潛。
偏頭痛
偏頭痛指頭痛偏于一側,多屬肝病。足少陽膽經行于頭側,肝膽相連,肝病而循足少陽經逆上,而見偏頭痛。
*頭脹痛,頭痛時作時止,痛甚則惡心嘔吐。頭痛常因生氣、勞累而誘發(fā),情緒焦躁,喜生悶氣。此為肝氣郁結所致偏頭痛。
*頭痛是悶痛狀,或脹痛,伴有眩暈、惡心或嘔吐。此為痰氣郁結所致。
*搏動性頭痛或頭痛如裂,甚則兩目紅赤,易怒,怒則頭痛發(fā)作或加重。此為肝火上沖所致。
*頭脹痛或呈搏動性疼痛,伴眩暈,如立舟車之上。此為肝風上擾所致。
*頭跳痛,或劇痛,連及巔頂,痛甚則四肢不溫,嘔吐痰涎或清水。此為肝寒上逆。
*偏頭痛每發(fā)于子夜,或子夜痛甚者,為腎厥頭痛。乃腎氣虛寒,寒氣上逆犯頭而痛。
*部位相對固定,呈刺痛或痛如裂,頭痛時作時止。婦女在經期往往頭痛加重,或在經期前后發(fā)作。此為肝血瘀滯所致。
*患者多為素稟體弱或年事較高之人,頭痛綿綿,時作時止,稍有勞累即可發(fā)作或加重,常伴頭暈眼花。此為肝血不足所致。
醫(yī)案選錄:
案一:田某 男 54歲(程門雪醫(yī)案)
水不濟火,引動肝陽上亢,失眠多夢,頭痛偏左。舌紅中剝,脈細弦數(shù)。法當滋水濟火,平肝潛陽。
處方:大生地四錢 天麥冬各三錢
細石斛三錢
珍珠母六錢(先煎)
煆龍齒四錢(先煎) 辰茯神三錢
炒棗仁三錢 夜交藤四錢
夜合花二錢
炒杭菊二錢 嫩鉤鉤三錢(后下) 炒丹皮一錢半
討論:舌紅中剝,陰有不足。脈細為陰虛,數(shù)為有熱,弦為肝脈。肝從左升,故頭痛偏左。
案二:泮某 女 成年(程門雪醫(yī)案)
頭痛偏右,甚于子夜,痛甚則嘔吐,心悸不安,胃納不香,苔膩,脈弦。先擬玉真丸合茱萸湯加味。
處方:淡吳萸八分 潞黨參一錢半
云茯苓三錢
陳廣皮一錢半
制半夏一錢半 姜川連三分
炒白蒺藜三錢 煅石決四錢(先煎) 薄荷炭八分
荷葉邊一圈 腎厥玉真丸三錢(包煎)
討論:子夜為陰中之陰,偏頭痛子夜為甚,乃腎陽虛,腎中寒氣逆上犯頭而痛,稱之為腎厥偏頭痛。脈弦屬肝,乃厥陰肝氣為少陰寒氣引動而逆上。木來克土,胃氣因而不和,而有嘔吐,胃納不香。母病子不安,而有心悸不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