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趙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5日),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他自創(chuàng)一種書法字體被后人稱之為“瘦金體”,著作《大觀茶論》,宋朝茶文化到達歷史頂峰,繪畫創(chuàng)作《文會圖》為國家珍寶,是古代少有的藝術天才與全才。 《文繪圖》
《大觀茶論》是宋徽宗趙佶關于茶的專論,全書二十篇,有序、地產(chǎn)、天時、采擇、蒸壓、制造、鑒辨、白茶、羅碾、盞、筅、瓶、杓、水、點、味、香、色、藏焙、品名和外焙。從茶葉的栽培、采制到烹點、鑒品,從烹茶的水、具、火到色、香、味,以及點茶之法,藏焙之要,無所不及,有的至今尚有借鑒和研究價值。反映了宋朝以來我國茶業(yè)的發(fā)達程度和制茶技術的發(fā)展狀況,也為我們認識宋茶留下了珍貴的文獻資料。 宋徽宗推動了宋代茶發(fā)展,宋代官茶成為皇家宮廷御用茶 宋徽宗對茶具的選擇也很在行,其在《大觀茶論·盞》中的論述便是很好的證明:“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燠發(fā)茶采色也。” 宋徽宗所推崇的這種茶盞名“兔毫盞”,外飾為細長的條狀紋,條紋在黒釉的陪襯下閃爍出銀光,狀如兔毫,故得其名。配上御用官茶,堪稱絕配。 徽宗對于水的看法,與陸羽《茶經(jīng)》的觀點相合,“水以清輕甘潔為美,當取山泉之清潔者;其次,則井水之常汲者為可用;若江河之水,雖輕甘無取?!?/p> 好水配好茶,成就一碗好茶湯! 七湯點茶法,是《大觀茶論》最為精彩的部分,對點茶技巧說明得非常詳細、對茶筅攪拌的輕重、方式也多有著墨: “以湯注之,手重筅輕,無粟文蟹眼者,調之靜面點。第二湯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線。三湯多置,如前擊拂,漸貴輕勻。四湯筅欲轉稍寬而勿速。五湯乃可少縱,筅欲輕勻而透達。六湯乳點勃結則以筅著,居緩繞拂動而已。七湯以分輕清重濁,相稀稠得中,可欲則止。” 千年的大宋官茶,從選茶用水再到最后的點茶斗茶,這不僅僅是一種茶道,更是一種文化奇觀,也是淡然人生的一種生活方式。拋塵世紛爭于度外,煎一爐山水,斟一甌官茶,焚香展卷,掩卷彈琴,琴罷品茗,一派儒雅文化氣象…… 茶道源于大宋 茶道 用言語來說 內外關照,苦中作樂 在不完美的現(xiàn)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 在剎那間 與大宋官茶 一起體會永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