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倒裝句式
王海
源自《語文報·高中版》2009年第11期
古代漢語經(jīng)常采用倒裝句來表情達意,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第五》),“小人哉,樊須也”(《論語·子路》),“誰為大王為此計者”(《史記·項羽本紀》),這些句式同屬主謂倒裝句,或稱做謂語前置句,就是將謂語放在主語之前,達到突出和強化謂語的功效。這樣,較之平實的表述,謂語成了表達的重心,語意因之更加明確,表達也就更加深刻。 除了上面所述的主謂倒裝句法以外,還有賓語前置句法、定語后置句法以及狀語后置句法等。在這些倒裝句法中,主謂倒裝句法在中學的文言文學習中并不多見,相比之下,后面的三種倒裝句法使用較為廣泛。 賓語前置,這主要是相對謂語而言的,也有一部分牽涉到介詞。通常以下幾種情況,賓語會前置:①句子是否定句且代詞做賓語;②句子是疑問句且疑問代詞為賓語;③“之”起提賓的作用,常將“之”作為賓語前置的標志。 如:“彼且奚適哉?”(《莊子·逍遙游》)這屬于賓語前置句法的②類,其中疑問代詞做疑問句的賓語,句子的正常語序應為“彼且適奚哉”,可譯為:它們要到哪里去呢? 倒裝句中,將賓語提前,賓語的位置得到強化。賓語前置是有一定“情境”要 求的,否則勢必會違背語言表達的規(guī)范,使句法混亂,不明所指。對于賓語前置句法,我們必須明確,不是所有的代詞或者是疑問代詞做賓語都能前置,前者句式必須為否定句,后者為疑問句。 定語前置,這主要是相對于主語或謂語部分來說的。定語主要是放在主語或賓語的前面,起到一種限定、修飾的作用。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讓定語的效果更為突出,常將定語前置。 如:“村中有少年好事者?!保ā读凝S志異·促織》)此句突出了“少年好事”的特點,用助詞“者”煞尾。正常的句式應為“村中有好事少年者”,可譯為:村中的喜歡惹是生非的年輕人。在這里,后置的定語修飾句中賓語成分,讀來有抑揚頓挫之感,體現(xiàn)了文言特有的韻律美。 又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這里的定語修飾了主語“石”,句中用“之”來引出定語部分“鏗然有聲”,以“者”作短暫停頓,然后陳述謂語。 狀語后置,這主要是相對謂語的,而且后置的狀語一般都是介賓結(jié)構(gòu),通常又稱為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句,也就是介賓結(jié)構(gòu)做狀語通常后置。狀語后置讓表達更形象。 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保ā盾髯印駥W》)正常的語序應為“青,于藍取之,而于藍青”,意思是: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出來的,卻又比蓼藍更加青。 前面的介賓結(jié)構(gòu)“于藍”點明了謂語的范圍,后面的“于藍”點明了比照的對象,使句意更為明確,讀來有一種抑揚頓挫之感。狀語的后置較之前置,從位置上看似乎已經(jīng)被弱化,實際上卻是被高度強化,有點“以退為進”的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