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星蟲(Sipunculus nudus)又叫作光裸星蟲,英文俗名Peanut worms,屬星蟲動物門生物,外形看上去像一根細細的香腸,所以也俗稱沙腸蟲或沙蟲。星蟲動物的學名「Sipuncula」原意是“小虹吸管”,它們幾乎都是海洋底棲生物,曾經(jīng)還被歸類為蚯蚓所在的環(huán)節(jié)動物門,不過它們的幼蟲和成蟲體表均沒有分節(jié)。不得不承認,鮮活的沙蟲怎么看它都無法勾起我的食欲。
方格星蟲體長約10-20厘米,體表光裸無毛,蟲體分為吻部和軀干兩部分,吻可伸縮,前端有一圈觸手,伸長時呈星芒狀,體壁縱肌環(huán)肌相互交錯形成網(wǎng)格狀花紋,方格星蟲也由此得名。方格星蟲在低溫季節(jié)會潛入較深的泥沙中,只有等到每年五月至十月氣候較溫暖時,才容易在潮間帶觀察到沙蟲的孔洞。
方格星蟲通常棲息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溫暖海域沿岸的潮間帶或淺海泥沙質海底,漲潮時鉆出攝食,退潮后潛伏于洞中,受到擾動會迅速縮回沙洞深處,因此不易被采挖。方格星蟲在我國主要分布于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臺灣沿海的灘涂地帶,其中,又以廣西北部灣北海市出產(chǎn)的最為著名,因此方格星蟲在市面上也叫為“北海沙蟲”。
方格星蟲對生長環(huán)境十分敏感,因而被稱為“環(huán)境標志生物”。近年,由于不合理的濫捕亂采,加之生存環(huán)境的惡化,使得沙蟲自然資源大幅下降,價格也節(jié)節(jié)攀升。 這般顏值的食材還能受到人們喜愛一定是有它道理的,沙蟲憑借其鮮美的味道和脆嫩的口感被眾多食客所推崇,可鮮食,也可制成沙蟲干。如同日料中的削り節(jié)(鰹魚做成的木魚花)一般,在調味品還不勝行的曾今,以極致鮮美的味道撩撥著人類仍舊清純的味蕾。所以沙蟲也被稱為“天然的味精”。
沙蟲其鮮美滋味源自于體內富含的多種呈味氨基酸,沙蟲干體氨基酸的平均含量高達60%,其中又以谷氨酸的含量為最高,大約占沙蟲干體質量的15%-20%。烹飪時游離的谷氨酸分子與氯化鈉發(fā)生反應生成了谷氨酸鈉,也就是味精的主要成分,如此鮮美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閩南,傳統(tǒng)的沙蟲做法無非是清炒、煲湯或是煲粥。這類本身鮮美的食物通常都是與清淡食材比如西芹、菜心等配搭,處理方式更是避繁就簡猛火爆炒或清蒸,突出的就是其清脆細嫩的原味鮮。
沙蟲有個遠房“小表弟”,而它被做成了一道著名的海鮮小吃——土筍凍?;蛟S許多食客以為土筍凍是用沙蟲做的,其實“土筍”是星蟲動物門的另一個成員:可口革囊星蟲(Phascolosoma esculenta)。可口革囊星蟲又叫土筍、海丁,看外形真不愧是沙蟲的同門弟兄,不過相比沙蟲個體偏短偏細,體表有灰黑或土黃的雜色,無網(wǎng)紋。
土筍富含膠原蛋白,經(jīng)過長時間熬煮后的膠質在湯水中自然冷卻會凝固成凍狀,這便是起源于泉州晉江安海鎮(zhèn)的著名海鮮小吃“土筍凍”。土筍凍晶瑩透明,富有彈性,土筍鮮脆,搭配芥末、醋或是醬油同食,風味尤佳。
土筍凍制作耗時耗力,因此許多街邊小吃攤會添加食用明膠來提高制作效率,味道自然大打折扣。土筍也適合制成土筍干,裹粉下油炸也是一道很棒的下酒菜。
看到這里大家或許會問,那北方常見的海腸又是什么呀?其實它是螠蟲動物門的單環(huán)刺螠。飛雪老師會在后面的物種日歷中向大家介紹,至于海腸長什么樣,就要嚴肅地祭出瘦駝老師那張著名的海腸圖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