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兩胯略向后收縮(縮胯),兩膝微向里扣,前膝屈弓不要超過踝關節(jié);臀部與后腳跟上下相對;兩腳腳趾扣地,重心偏重右腿;前腿既虛且實,承擔少部體重。 5.呼吸要自然,精神要集中,身體力求穩(wěn)固。
以上各部的要點,練習時務要處處安排好,不可忽略某一部分。這個姿勢對培養(yǎng)練習者的內在力量,調節(jié)呼吸很有幫助。更重要的是:它集中地體現(xiàn)了形意拳的基本要求和特點,初學者可以從這里體會到鍛煉的要點,打好基本功,給以后的練習鋪平道路。就是有一定基礎的人也要經常做這種“樁步”的練習,以便進一步掌握拳法要領,鞏固樁步根基。 三體式除上面介紹的側身單重練法外,還有側身雙重(體重平均落于兩腿)練法、正身單重(上體和兩腳皆直向前方)練法等不同形式。各種練法盡管形式有別,但對身體各部的要求是一致的。 三體式的具體做法除上面介紹的做法外,各地流行的還有以下做法: 1.身體正面直立,隨之屈膝半蹲,鉆出右拳(左拳抱于腰間);再邁出左步,劈出左掌成三體式。 2.身體正面直立,兩掌從身體兩側托起,復握拳按落于腹前,同時屈膝半蹲j隨之鉆出右拳,再邁出左步,劈出左掌成三體式。
李仲軒老人談形意三體式
樁功最根本的作用是強體增力。 形意拳站樁時,目光要遠大,眼神放出去。打拳時,目光盯著指尖或拳根,隨著拳勢而盼顧,但余光仍要照著遠方,這都是將意發(fā)之于外的訓練法。形意拳練神不練力,有了神也就有了力。三體式是最重要的技擊樁,不要一開始就按“八字訣”、“九歌”以及脈絡、氣路等要求,樣樣都求,什幺也求不了。上肢關鍵在于拔背,裹、墜肘、伸、頂手;下肢及腰關鍵在于夾剪步和三七勁上;加上周身橫豎,背順勁擰成一體就行了。經過手抖、腿顫、氣浮的肌肉酸痛關,就會進入心靜、意氣貫四梢的境界,再求外型、內意的規(guī)范。隨著樁功的深入,要在樁中找勁,追求形意的整體勁。練出整勁,一個上步,脊柱帶動,就不僅僅是撞勁了。要內練須從樁功入手、深入。想把握形意精華,就得在樁功上下苦功夫。作為搏擊入門,樁功站到心清氣爽,內外舒適,就可進行五行單操,并在單操中練樁,交替進行。 三體式正架:并步,上左步一膝半(前后腳距離一膝加一拳),雙膝曲,前膝關節(jié)夾角165度左右,后膝關節(jié)夾角145度左右,前足微內扣(約15度),后足掌與兩足軸連線夾角約45度,前膝內扣,后膝內裹(轉后胯使后膝裹向內側),上身與后大腿于一垂線上(即垂直于地面),后小腿與地面夾角約45度,(前三后七,即為重力分配于前腿三分分配于后腿七分)兩胯內收,斂臀勿使后撅(即所謂提肛撮谷、谷道內收也)腹式呼吸,右手掌根貼于臍下丹田處(臍下二寸)肘與肋貼,左手前伸,食指挑起與鼻尖相對(三尖相對:前手食指尖、鼻尖、前腳尖相對)(前挺后蹋是指前手掌挺勁五指順向前挺,后手掌蹋勁五指皆翹,前手腕順后手腕盡力曲)肘內扣,沉肩順勁,墜肘護腋,含胸拔背,頜收項順頂懸。 第一部分初學者練習三體式的目的,一方面在于熟悉形意五行拳拳架,另一方面在于提高人體頂項胸腹四肢骨節(jié)各方面的素質。因此,初學者主要是在保持正確的身架方面下工夫??捎昧刹挥昧Γㄖ饔^),時不時地會使上僵力(客觀),無所謂,這是必經之過程。力必由僵至順,否則無法知道僵與不僵。主要是耐受,耐受身架之不適,肌肉骨節(jié)之酸痛及發(fā)熱出汗膚癢等不適。一旦能保持正確的身架30--60分鐘不散而無任何不適之時,再持之數(shù)日(半月即可)即可適應打拳之需要了,進而可以學習五行拳矣。 第二部分進而習五行拳套者,練習重點三體式比五行拳約七:三,練習三體式時仍以耐受為主,而打五行拳則重在發(fā)力,不管有無整力,勁順與不順,均須發(fā)勁,因為勁必由不順而至順,持之數(shù)日(長者可以一兩年,短者三個月足矣)改三體式比五行拳約五:五。此時練習三體式則需練勁,關鍵還是有人身行力現(xiàn),當面演示、講解、指導。 第三部分行家練法:對于練形意有成、功力高深者,練習三體式重在“神”的修為??梢杂谩办`”字形容,即站三體式練靈勁活勁,所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全奈神意備至。 站三體式36口氣就可以,不要太累,但要勤站。自然呼吸在大約2個月左右自然就成了腹式呼吸了。站樁的目的是增加腿力,更重要的是放松身心的目的,在保持動作要領的情況下,盡量放松。松胯不是蹲得低,而是感覺髖關節(jié)松沉的坐在腿上,要注意體會這種感覺。放松了,有了基礎,再慢慢放低架子。要體會放松,也很不容易的。年輕時應有一些輔助功法,讓肌肉發(fā)開來。這樣有利于為以后的內勁訓練打下基礎。俯掌為督脈勁(陽面勁),而立掌為任脈勁(陰面勁),兩者都有側重,陽面即背面,陰面即胸腹面。俯掌容易得氣,立掌容易得勁,想早得氣感,立掌較快較強烈。 三體式前足可虛可實,著重在于后足。以后練各形式亦有雙重之式。以至極高、極俯、極矮、極仰之形式,亦總不離三體式單重之中心。單重得其中和之起點,動作靈活,形式一氣,無有間斷耳。雙重三體式者,形式沉重,力氣極大。惟是陰陽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顯,剛柔不判,虛實不明,內開外合不清,進退起落動作不靈活。三體式不得其單重之中和,先后天亦不交,剛多柔少,失卻中和,道理亦不明,變化亦不通,自被血氣所拘,拙勁所捆。若得著單重三體式中和之道理以后行之,無論單重雙重各形之式,無可無不可。兩足要前虛后實,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虛空、至靜無物,一毫之血氣不能加于其內,要純任自然虛靈之本體,是為拳中純任自然之真勁。是用規(guī)矩之法則,縮回身中散亂馳外之靈氣,返歸于內,正氣復初,血氣自然不加于其內,心中虛空。初學入門,三害莫犯,九要不失其理。手足動作合于規(guī)矩,謂之調息。 練時口要似開非開,似合非合,純任自然。舌頂上腭,要鼻孔出氣。平常不練時,以至方練完收勢時,口要閉,不可開,要時時令鼻孔出氣。說話、吃飯、喝茶時,可開口,除此之外,總要舌頂上腭,閉口,令鼻孔出氣,至于睡臥時,亦是如此。練至手足相合,起落進退如一,謂之息調。練武藝者,是雙重之姿勢,重心在于兩腿之間,全身用力,清濁不分,先后天不辨,用后天之意,引呼吸之氣,積蓄于丹田之內,其堅如鐵石,周身沉重,站立如同泰山一般。若與他人相較,不怕足踢、手擊。 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氣連心意隨時用,硬打硬進無遮攔,若練到至善處,亦可以無敵于天下也。練道藝者,是三體式單重姿勢,前虛后實,重心在于后足,前足亦可虛、亦可實,心中不用力,先要虛其心。用勁者,非用后天之拙力,皆是規(guī)矩中之用力耳。
三、劈拳 四、崩拳
孫存周論三體式與劈崩入門 三體式 此式系形意拳之基礎,為各拳之起點。其主要在兩足不可雙重。單重又非一足著地,一足懸起之謂。主要者注重后足,前足可虛、可實,力起于足跟即呼吸以踵之意。身體要三折,其它塌腰、頂頭、蹬足、開胸、實腹俱不可用拙力,尤不可強制呼吸而運氣,內家拳之拳乃用后天之形(即姿勢之正確)養(yǎng)先天之氣(養(yǎng)字要注意),所謂尚氣者無力,養(yǎng)氣折純剛是也(要義詳《形意拳學》)。 注意:三體式為形意拳之根本,務要詳視學者身體有無斜倚,說明其三折、開襠、合膝、足跟外扭、肩肘松垂之法。手執(zhí)張開,食指直立,手掌微向里合,目注視食指梢。
形意劈拳 劈拳者,屬金,是一氣之起落也。前四節(jié)三體重生萬物張,三體總是陰陽相合,陰陽相合,總是上下內外合為一氣。故其形像太極,是三體合一,是氣之靜也。氣以動而生物。其名為橫,橫屬土,土生萬物,故內包四德。按其五形循環(huán)之數(shù),是土生金也。故先練劈拳,是氣之起落上下運用之,有劈物之意,故于五形之理屬金,其形象斧,在腹內則屬肺,在拳中即為劈。其勁順,則肺氣和;其勁謬,則肺氣乖。夫人以氣為主,氣合則體壯,氣乖則體弱,體弱即必病生,而拳必不通矣。故學者不可不先務也。 劈拳: 第一動作 左手下落時,胳膊不可曲回,亦不可故意伸直。落至小腹處,兩手同時握拳,左手如托下頦,與左足同時向前,起躦手高不過眉,低不過口,左足落地,足尖向外側前進,遠近以右足前進不費力為度。 注意:左手向上起躦時,右肩不可向前,左足前進時,右足不可提起,身微斜而面正,由前面視之,左拳對鼻。 第二動作 右手與右足同時向前,手隨行,隨翻足,頭微向上抬,落時足跟先著地,仍成三體式。 注意:右手出時肩不可向前,手不可先翻,不可伸至極度而后翻,身體不可先高后低。 向后轉 收式 與前進同,惟若在手與回身,出右手時,由前或后視之同在一線上為要,收式左足極力前進,右足隨即跟步。有欲習崩拳先練步之意,不可忽之。
形意崩拳 崩拳者,屬木,是一氣之伸縮,兩手往來之理也。式如連珠箭,在腹內則屬肝,在拳中則為崩,所謂即崩拳似箭,屬木者是也。其拳順則肝氣舒,其拳謬則肝氣傷。肝氣傷則脾胃不和矣。其氣不舒,則橫拳亦必失和矣。此拳善能平氣舒肝,長精神,強筋骨,壯腦力,故學者,當細研究也。 崩拳:(學者聞預令即將兩手握拳,其它仍如三體式) 第一動作 左足前進,右拳從左拳上少許打出,左拳拉回,右足跟步,手足要一致。 第二動作 同上,惟舊法左首張開,似握右胳膊向前俟,右手退后,方握拳打出,此系實用于發(fā)之意。學者不可不知。 注意:出拳時肘靠脅,肩不可先向前,前拳是否心平,后手是否在心下臍上,倘發(fā)現(xiàn)身向后仰是塌腰不縮腿根,前撲是縮腿根不塌腰所致,兩足相距四寸許,姿勢如三體式,惟步小耳。 向后轉 第一動作 左足須向前進,再勾回身向右轉,右手躦出如劈拳之第一動作,右足提起,膝距右肘二寸許,左腿勿立直。 第二動作 出左手若劈拳第二動作,落右足跟,左足在足尖著地。 注意:兩手張開若劈拳勢,雖不動要用意向前推,左膝抵住右膝曲處,兩腿蹬力,身無高起,重心在左腿,右腿若實若虛。 收勢 收勢于練習時,似不重要,然寓有進退之意,故亦應同一注意。 注意:形意拳以劈崩形拳為各形出手方發(fā)之基礎,故練習時亦以此二拳為最難,其它姿勢用握拳以崩拳為本,學者于此二拳時時自習,則其它各形自然正確而事半功倍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