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瞧你是怎么說話的 程予東 當你有了煩心的事兒和誰說呢?拿這樣的話問學生。老師,我們煩心的事兒多了去了,你具體指哪一方面的呢?好,請你們先列舉煩心事兒都有哪些類型。 差不多都和學習、交友有關的。 家里吃飯的時間。 一通教育上場了:“你看看隔壁誰誰成績蹭蹭往前跑,你怎么老牛拉破車沒有起色呢?” “我和你爸在外辛苦掙錢不都是為了你嗎?” “還看電視呢,能當飯吃嗎?” 有時候是父親鐵青著臉訓斥,有時候是雙人配合整治我們。本來想和他們聊聊學校的趣事,此時只好緘默不語了。 來到學校,不小心犯下的錯誤,到最后都有了結的時候,垂著腦袋,站在老師的面前: “你連這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 “你怎么問這個問題,好生也做不出來的?!?/font> “上課大家都安安靜靜的,誰讓你插嘴了,顯擺你厲害??!” “總是考那么點分數(shù),班級的臉都被你丟盡了。” 這樣的話給誰說呢?家里聽的不可能講給老師,老師批評的不可能又講給父母,想來想去,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還是說給同齡人吧。 同齡人會給你一個好的建議嗎?建議談不上,能聽我傾訴,安慰兩句,或者大家遇到有類似的,彼此寬慰一番,甚至罵兩句娘,也就算了。實在沒有人可講的就攤開日記本,在上面宣泄一通,最后還要立在風中做英雄,告訴自己這點痛算什么,擦干淚,不要怕。 為什么孩子有委屈、煩惱不講給父母聽呢? 竊以為,父母大多只關心孩子的成績,別的事兒懶得放在心上。你想和他們交流一下學校有趣的事兒,他們板起面孔回應,怎么竟關注一些雞毛蒜皮的東西。 再問為什么不講給老師呢?有不少老師關心什么,差不多和家長在同一個層面。學習,學習,復學習。偶有男女生交往的憂煩,也斷不會給老師知道的。老師不會換位思考,不懂呵護,不懂尊重是主要原因。 學生在家里,就是孩子;孩子到學校,則是學生。為什么在家里不把孩子當孩子,在學校不把學生當學生,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正確的教育意識。家庭是情感的港灣,沒有風險,孩子在家里想傾訴,需要有傾聽者;同樣,在學校,也需要有朋友,朋友是老師和同學,他能信賴的朋友越多,他越是有幸福感。家長和教師,要理解他們的渴望,要時時想到:有時候,其實他們需要的并不多。 如果在家,孩子能聽到這樣的話: “無論你考多少,只要盡力了,都是我們的孩子?!?/font> “一時間學不進去,不要強逼迫自己,可以聽聽音樂,放松一下,沒準兒就調整好心態(tài)了呢。爸爸媽媽都相信你。” “相比較你的學習,我們更希望你有強大的內心,健康的身體,只要你快樂,我們也感到快樂?!?/font> 如果在學校,學生能聽到這樣的話: “對待這樣類型的題目,我們可以逐步分解,然后一步步搞定它,老師相信你可以做到的?!?/font> “你能問到這樣的問題,真不簡單呢,老師為你感到驕傲?!?/font> “你面對老師的答案,敢于發(fā)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勇氣可嘉,不過我們可以在課下聊個盡興?!?/font> “你已經努力了,老師看得見,下次還可以有更大的進步是不是?” 相信換一種語氣,尊重的,信任的,激勵的,贊賞的,孩子也會受益很多吧。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在教育上,太急躁了,太冒進了,太單一了。即使是好心,但是把話說的塵土飛揚,硝煙四起,反而適得其反。在家里,父母放下手上的事,放下身段和孩子說說話吧,因為這是你的兒子,這是你的女兒,獨一無二的孩子,你的話,會讓他們記住身后還有一個家,一個心靈的港灣,一個溫暖的臂膀;在學校里,老師們學會換位思考,不要總是板起面孔一副說教的模樣,給學生一點微笑,聽聽他們的傾訴,因為,這個地方是“學?!保且粋€育人的地方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