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茶具·唐以前茶具
在新石器時代,我國的先民就開始使用陶質水器,可以看成茶具的源頭。 據目前已知文獻記載,飲茶最早始于南方的蜀地,當時還末形成專門化茶具,往往是一器多用。直到晉代南北朝時,出現了帶托盤的青釉盞,可以看成早期的茶具。東晉杜育在《 舛賦》中提到 “器擇陶揀,出自東甌”,指的就是甌窯青瓷器。 唐代茶具 法相初具的唐茶具
大唐中興,社會安定,經濟繁榮,茶飲之風日盛,在這種社會大氛圍的影響下,古人對專用茶具的呼喚也日漸迫切。 陸羽設計的茶具 越窯茶具 法門寺地宮發(fā)現的宮廷茶具 最早介紹系列茶具的是陸羽。 陸羽在《茶經-四之器》中描述的茶具有: 陸羽設計的這套茶具,既龐雜又古樸典雅,對瓷器及竹木材料堅而耐用,雅而不侈的要求,較好地體現了陸羽既要求茶具美觀大方,更不能損茶質的基本出發(fā)點。 露崢嶸宮廷茶具 唐朝廷對茶飲更是大力提倡,在竭力搜求各地名茶的同時,還于大歷五年(770)在浙江顧渚山側的金沙泉畔建造了貢茶院,表明王室飲茶業(yè)已成風。
1987年四月在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一套唐代宮廷茶具。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包括鎏金飛鴻毯路紋銀籠子、金銀絲結條籠子、壺門高圈足座銀風爐、鎏金壺門座茶碾子、鎏金飛鴻紋銀則、鎏金仙人駕鶴紋壺門座茶羅子、鎏金人物畫銀壇子、鎏金伎樂紋銀調達子、鎏金銀龜盒、系鏈銀火筋、蕾紐摩羯紋三足架鹽臺、琉璃茶碗、茶托。 法門寺出土鎏金茶碾子
元明茶具 進入明代,茶具藝術的發(fā)展總體呈現出一種崇尚自然、返樸歸真的趨勢。
由于明人飲用的是與現代炒青綠茶相似的芽茶,又因“茶以青翠為勝,濤以藍白為佳,黃黑紅昏,俱不入品”,故而綠色的茶湯,用潔白如玉的茶盞來襯托,更顯得清新雅致,悅目自然。
景德鎮(zhèn)茶具 景德鎮(zhèn)瓷器在宋元發(fā)展的基礎上,到明代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在原有青白瓷、青花等基礎上,廣大瓷工藝人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先后創(chuàng)燒出各種彩瓷,鈞紅、祭紅和郎窯紅等名貴色釉紛紛出現,用來裝飾茶具等日用瓷后,使得造型小巧,胎質細膩,色彩艷麗的茶具,成了珍貴的藝術品。
紫砂茶具 明代茶具藝術的突出成就,除表現在景德鎮(zhèn)瓷器生產的輝煌燦爛外,最值得贊美的便是宜興紫砂茶具的異軍突起。陶壺與陶盞的創(chuàng)制與普及,最為后人稱道,使得茶飲活動升華到了修心養(yǎng)性、淡雅處世的最高境界,欣賞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結合,造就了一代紫砂精品的風光無限及日后的成就非凡。
明代品茶藝術的回歸,為紫砂壺的發(fā)展奠定了社會基礎。明代散茶的直接沖泡,相對于唐宋的煎水煎茶來說,不太容易瀹出茶香,這對清心賞茗會帶來一些缺憾,紫砂壺體小壁厚,保溫性能好,有助于瀹發(fā)與保持茶香,自然就受到了茶人的歡迎。 隨著供春壺的問世,紫砂壺的制作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明朝萬歷年間,出現了董翰、趙梁、元暢、時朋四大制壺高手。隨后又有“壺家妙手稱三大”的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及歐正春、蔣時英、陳用卿、陳信卿、閔魯生、陳光甫等人的漸入佳境,而使明朝紫砂壺的制作,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后繼有人的喜人景象。
清代茶具 淡雅清絕的清茶具 清代茶具,風光無限的首推紫砂,但一貫領先的瓷具也不甘寂寞,制作手法,施釉技術不斷翻新,終于形成了陶、瓷爭奇斗妍的局面。而文人對茶具藝術的加盟,則直接導致了其藝術含量的提高,使得這一時期的作品,成了傳世精品。
承接明代的良好勢頭,紫砂茶具的發(fā)展在清代達到了巔峰狀態(tài),具體而言,是在清初至中期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清代紫砂茶具的市場較前朝擴大,各階層的審美情趣和要求各異,造成這一時期此砂壺的風格也有所不同。具體地說紫砂壺在清代已經形成涇渭分明的三種風格:
第一種自然是傳統(tǒng)的文人審美情趣風格。講究砂壺的內在氣質、單純樸素的風貌。 第二種是富麗豪華、明艷精巧的市民情趣?;蛟谧仙皦孛嫔嫌檬G、石青、紅、黃、黑等色繪制出山水人物花鳥,或對壺施以各種明艷的釉色,或嵌金鑲銀等。 第三種可以說是為貿易需要而開發(fā)形成的外銷風格。如包金銀邊,加制金銀提梁等。 有清一代涌現出大批卓有成效的壺藝名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惠孟臣、陳鳴遠、陳曼生、楊彭年、吳大 、邵大亨等。 陳鳴遠名遠,號壺隱、鶴峰、石霞山人。明末清初江蘇宜興人。他生在制壺世家,父親陳子畦因為仿制徐友泉的作品而名重一時,在壺藝史上有較大影響。陳鳴遠聰慧好學,技藝精湛,雕鏤兼長,善翻新樣,富有獨創(chuàng)精神,可以稱得上紫砂壺史上技藝最為全面精熟的名師。 繼陳鳴遠后,紫砂壺的藝術境界被推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即把壺藝和詩詞、書畫、篆刻真正結合為一個整體。在這股潮流中,陳曼生的作用不可低估。
陳曼生(1768-1822),名鴻壽,字子恭,號曼生,浙江杭州人。是清代著名書法家、畫家、篆刻家、詩人,又工竹刻,是當時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他酷愛紫砂,曾在宜興鄰縣擔任縣令。其間他與制壺名家楊彭年、楊寶年、楊鳳年兄妹交往甚密,陳曼生以其超眾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yǎng),自出新意,仿造古式,設計了眾多壺式,后人把他參與設計,楊氏兄妹制作的砂壺稱為“曼生壺”。 “曼生壺”的主要特點是去除繁瑣的裝飾和陳舊的樣式,務求簡潔明快,另外在壺身上還留有大塊空白,在上面鐫刻詩文警句等。
陶瓷茶具 清代的陶瓷茶具,名目繁多,其造型、釉彩、紋樣、型制及裝飾風格等都各有特點。
在釉彩方面,清代的瓷工瓷匠們精心探索,突破明代一道釉中以紅、藍、黃、綠、絳、紫等幾種含量飽和的原色為主的范圍,創(chuàng)造了各種帶中性的間色釉,達幾十種之多,使得瓷繪藝術更能發(fā)揮出其獨特的裝飾特點。作為彩繪器發(fā)展的基礎,清代的白釉器質量很高,可以純熟地燒造出牙白、魚肚白、蝦肉白等濃淡不一的器皿,這就為彩釉器的飛速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紅釉從明代的鮮紅、郎窯紅發(fā)展到朱紅、柿紅、棗紅、橘紅、胭脂水、美人醉、海棠紅等新品種,青釉則從仿唐宋名品中的秘色天青、冬青、豆青等,到新創(chuàng)出了豆綠、果綠、孔雀綠、子母綠、粉綠、西湖水、蟹甲等多種品種;黃釉一類又新創(chuàng)了淡黃、鱔魚黃及低溫吹黃等色;此外在藍釉、紫釉等方面也很有成就。 清代瓷器還大量使用加金抹銀的各式裝飾手法,或吸收脫胎漆茶具的做法,創(chuàng)制戧金、炙金、描金、泥金、抹金、抹銀等種類,這些新技術、新品種的使用,使得茶具生產更為豐富多彩。
○資料來源于中國茶葉博物館 福茶·大紅袍茶品推薦
|
|
來自: 昵稱30501711 > 《茶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