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日本國土的形狀特別狹長、顯瘦,所以顯得城市面積并不大,從而城市的道路大多設(shè)計較為狹窄,而且加上政府政策的原因,從而在日本誕生了一類叫做“Kei Car”的車型,簡稱為K-car。 而吉姆尼,就屬于此類車型,吉姆尼類別屬于K-car,所以車身尺寸非常的小,加上其強悍的越野系統(tǒng),使得在我國也受到了中國越野愛好者的追捧。可是,讓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1968年,吉姆尼的鼻祖HopeStar On360就已經(jīng)誕生了。 鼻祖HopeStar On360 1968年,一家名為Hope Star(希望之星汽車公司)生產(chǎn)了一臺名字叫做On360的車型,它的長、寬、高分別為2995mm、1295mm、1670mm,所以從誕生它的出身就是一臺迷你版的越野車。但是,由于Hope Star公司的技術(shù)原因,無法為On360匹配上一臺適合它的發(fā)動機,于是采用了購置三菱ME24型空冷2汽缸發(fā)動機,最大馬力為21Ps / 5500rpm,最大扭矩為3.2kg-m / 3500rpm(換算后約為31.36N·m/3500rpm)。 第一代吉姆尼車型 1970-1982年 代號為LJ10的車型才是吉姆尼第一代車型,與1970年生產(chǎn)。在外觀上,它并沒有與On360車型有著太大的區(qū)別,依然是敞開式的設(shè)計,車門與車頂采用帆布式。在動力方面,鈴木為其換上了自家FB型風(fēng)冷2沖程直列2缸發(fā)動機,排量依然為359cc,但是最大馬力比原先多了4Ps,達到了25ps/5500rpm。由于它自重僅為590KG,并且采用鋼板彈簧整體橋式懸掛以及非承載式的車身結(jié)構(gòu),還搭配了帶四驅(qū)高低檔的四輪驅(qū)動系統(tǒng),使其越野能力非常出色,爬坡能力更是達到了27.5度。得益于4.4米的最小轉(zhuǎn)彎半徑,機動性的優(yōu)勢也非常明顯。 在1972年,作為LJ10的改款車型,代號為LJ20的吉姆尼車型正式生產(chǎn),其橫向格柵被改為8格式的縱向格柵,備胎移到駕駛員的后方,越野車的氣息更強了。在動力上風(fēng)冷的L50發(fā)動機被水冷L50所取代,最大馬力更是上升至了28Ps/5500rpm,時速可達80km/h, 爬坡能力達到35度,典型一輛迷你硬派越野車的代表。同時,美國IEC公司將其進口引入北美,動力還提升至了33Ps。 1976年,再一次迎來了代號為SJ10的吉姆尼改款車型,隨便改變很大但是依然是第一代車型的改款。由于在1976年1月1日,日本的K-CAR規(guī)范作出了修改,車廠限制被放寬到了2.2米,而發(fā)動機排量則放寬到了550cc,所以SJ10雖然發(fā)動機雖然仍是L50型,但由2缸2沖程的359cc變成了3缸539cc,功率略微進行了削減但是扭矩進行了大幅度提升,最大扭矩達到了5.3kg-m / 3000rpm(51.94N·m/3000rom).SJ10重量微增到了635KG,并將備胎放到了尾門后,優(yōu)化了車內(nèi)空間。 SJ20作為第一代吉姆尼車型架構(gòu)的最后一款車型于1977年誕生,車重770 kg,配備了F8A型水冷4沖程直列4缸797cc的SOHC發(fā)動機, 最大輸出功率提升至41Ps/5500rpm,最大扭矩為6.1kg-m / 3500rpm(51.94N·m/3000rom),使其公路和越野性能更佳,同時由于車身尺寸更加高大,長、寬、高達到了3170mm、1395mm、1845mm,所以輪距了增加100 mm,帶來了更好的平衡性與更強的抗側(cè)翻能力。 為了更好地滿足海外市場對車輛極速以及裝載能力的需求,鈴木為1977年推出的SJ20換上了一臺代號F8A的0.8升直列四缸水冷四沖程發(fā)動機,最大馬力提升至41Ps,在海外市場一般被稱為LJ80。 第二代吉姆尼車型1981-1998 第二代車型從1981開始,提供550 cc和 660 cc 兩種三缸發(fā)動機。出口車型均采用了排量更大的發(fā)動機和更寬的車體。根據(jù)市場的不同,有多種名稱: SJ410/413,Samurai, Sierra, Potohar (巴基斯坦),Caribian (泰國), Katana (印度尼西亞), ChevroletSamurai, HoldenDrover( 澳大利亞) , Maruti Gypsy (印度)。 初期的SJ30延續(xù)了SJ系列命名方式,外觀則采用以直線為基調(diào)的都市風(fēng)格的外觀,成為時尚型越野車的先驅(qū)。當(dāng)時,人們對四驅(qū)車還保留著“工作用車”的印象,所以這種時髦的外觀一下子獲得極大的人氣,并獲得眾多女性的青睞。其依舊搭載3缸539cc的發(fā)動機,不過由于這臺引擎過于陳舊,所以在1987年時鈴木終于用另外一副引擎代替了它,而這副入替的引擎便是F5A引擎,但這副引擎排量只有547cc。 在SJ30轟動性上市的第二年,鈴木又推出了采用與SJ30同樣底盤和車身的SJ40,因其搭載排量970cc的F10A型發(fā)動機,所以也稱之為Jimny 1000,并且首次搭載四速手動變速器首次。與吉姆尼LJ80相同,SJ40原本專為出口而設(shè)計,但應(yīng)廣大吉姆尼迷的強烈要求,在日本國內(nèi)也進行了銷售。海外版本的最大功率為45馬力,日本本土版本達到52馬力。除了動力上的突破,車身尺寸也不斷增長,廠方推出了軸距達到2375mm的長軸距版本,貨物裝載空間更大,最大載重量增加到了0.35噸。 SJ40更好的擴大了“并非輕型汽車的吉姆尼”的市場,在1984年,鈴木繼而將JA51吉姆尼1300投入了此市場。JA51搭載了當(dāng)時鈴木產(chǎn)品中最大排量的、1,324cc的G13A型發(fā)動機,最高輸出功率達到了70ps/5,500rpm,最大扭矩達到了10.7kg?m/3,500rpm(104N·m/3500rpm),并首次為吉姆尼配置了5速變速器。 1986年1月,鈴木推出了搭載4沖程3缸渦輪增壓式發(fā)動機F5A型且排量為543cc的車型JIMNY JA71。此款車的燃料供給裝置配備了電子汽油噴射系統(tǒng)(EPI),在提高了起動性和靈敏性的同時,避免了在越野路面的斜坡上因化油器的浮子室受到影響而導(dǎo)致發(fā)動機熄火的問題。 在1990年日本的K-CAR類車型規(guī)范再度放寬之后,搭載660cc三缸發(fā)動機的車型JA11也隨之面世,其不僅在動力方面有了提升,最大功率達到55Ps/5500rpm,最大扭矩達8.7kg?m/3500rpm(85.26N·m/3500rpm),還延長了前后保險以及車體長度,使JIMNY的外觀更加勻稱。 1995年是吉姆尼誕生的第35周年,也是吉姆尼值得紀念的一年,在這一年,吉姆尼不僅告別了支撐其四輪的鋼板彈簧剛性懸架,推出了采用螺旋彈簧剛性懸架的JA12和JA22,還推出了搭載G13B 型 4 汽 缸的JB32車型。其中,JA12搭載了技術(shù)成熟的F6A型水冷4沖程直列3缸渦輪增壓發(fā)動機,還一并推出了敞篷車型。JA22則搭載了F6A型發(fā)動機和新開發(fā)的K6A型發(fā)動機,并且卓越的路面追隨性而受到廣大吉姆尼迷的推崇。JB32搭載了所搭載的G13B 型4汽缸發(fā)動機,其最大功率達到了85ps/6000rpm,最大扭矩達到 10.8kg-m / 3000rpm(105N·m/3000rpm)。 JA12\JA22\JB32 采用相同的車身,只是動力系統(tǒng)不同。 第三代吉姆尼車型1998-至今 眨眼來到1997年,在當(dāng)年的東京車展上,鈴木帶來了全新一代、也就是第三代的吉姆尼,間隔了16年的換代,使得吉姆尼在外觀、底盤方面都產(chǎn)生了一定的電話,但是外觀在變得更為現(xiàn)代化的同時,其方正硬朗的車身以及豎格柵的前臉等設(shè)計元素都被保留了下來,直到今天,吉姆尼的外觀依然沒有大變。 如今的吉姆尼采用1.3L自然吸氣發(fā)動機,憑借著1075KG重量的車身和2250mm的短小軸距,有著非常輕巧的靈活性。再者,其采用了非承載式車身和分時四驅(qū)系統(tǒng),通過低速四驅(qū)檔位2.6:1的傳動比,其可產(chǎn)生最大約286N·m的扭矩,30度的接近角和46度的離去角,使其越野能力十分出色。 吉姆尼因為外觀小巧可愛所以深受很多女士喜愛,而且采用的非承載式車身、分時四驅(qū)系統(tǒng)以及很輕的車身質(zhì)量使其在越野方面的性能非常強悍,再加上十幾萬元的價格,也讓它成為了平民越野玩家的車輛之一。 |
|